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七單元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七單元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
一、選擇題
1.(2025·山東濟寧質檢)《物種起源》明確提出,當今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可用 238U作“地質時鐘”測定出某遠古魚類化石大概的形成時間
B.通過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可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尋找證據
C.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萬年才發生1%的改變,故不可根據細胞色素c的差異判斷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
D.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分析,從基因水平上解開了蘭花進化之謎
2.(2025·遼寧鞍山高三監測)在物種的適應性演化過程中會發生基因融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基因發生堿基序列的重排),從而形成新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融合形成了新基因,產生了新物種
B.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屬于基因重組
C.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基因庫,也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D.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空間結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2025·河南安陽一中高三模擬)科學家在墨西哥灣深海發現了一種新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發出光源,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時通過雌魚血液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
B.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
C.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長期誘導的結果
D.鮟鱇魚形成的過程僅靠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4.(2025·東北師大附中質檢)縫蠅是一種小昆蟲,雄蠅存在奇特的求偶方式。雄蠅在求偶前先建造一個細軟的、與自身大小相當的絲質球,球內通常包裹食物。雄蠅帶球飛到由其他帶球雄蠅組成的蠅群中,并繞圓圈飛行以吸引雌蠅。雌蠅從雄蠅群中挑選一只雄蠅并接受絲球,結成配偶后雙雙飛離蠅群并完成交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雌蠅繁殖后代,該行為是定向變異形成的
B.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的求偶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
C.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
D.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
5.(2025·山東煙臺模擬)廣義的協同進化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生物學水平,協同進化是物種平衡與多樣性的關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中的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同進化
B.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D.營養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
6.(2025·山東濰坊模擬)某山地的蝸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兩個種群,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發生了明顯的進化,而后山丘障礙消失,進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b1和c1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二者之間也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B.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發生了改變
C.d1和d2形態差別較大,所以二者之間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D.生物圈中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歷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離
7.(2025·山東淄博一模)為探究阿莫西林(一種抗生素)對連續傳代大腸桿菌的選擇作用,某生物興趣小組采用濾紙片法測定阿莫西林的抑菌效果,圖甲、乙、丙分別是大腸桿菌第一、二、三代抑菌圈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
B.擴增培養下一代大腸桿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基的中央挑取菌落
C.培養基1號區域的濾紙片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
D.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8.(2025·湖南湘潭開學考)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提出“共同由來學說”,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為此達爾文列舉大量的證據來論證其觀點。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證據
B.當今許多生物都有能進行生長、代謝和增殖的細胞,也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
C.成年人沒有鰓裂和尾,而成年的魚有鰓裂和尾,從這一點來說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也從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9.(2025·山東日照期末)下圖A、B、C表示自然條件有差異、存在地理隔離的3個地區。物種甲的部分個體從A地區分別遷移到B、C地區,經長期進化逐漸形成了兩個新物種乙、丙(乙、丙兩種群數量較大,雌雄比例相當)。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上述過程說明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B.甲、丙存在地理隔離,但兩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
C.可遺傳變異決定乙、丙兩種群的進化方向
D.若種群丙中XBXB個體占18%、XBXb占24%,則XbY占20%
二、非選擇題
10.(2025·遼寧錦州統考期末)從化石分析來看,距今1 000年前,某山林曾生活著A、B、C三個品種的彩蝶,三個品種的彩蝶形狀差異很大,分別集中分布于該山林的甲、乙、丙三個區域,如下圖所示:距今500年前,在乙、丙兩區之間曾出現過一條寬闊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該山林甲、乙區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區域原C品種形狀的彩蝶已經絕跡,出現的是一種新的形狀的彩蝶(D彩蝶),且甲、乙兩區結合處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產生可育后代,乙、丙兩區結合處的B、D彩蝶能雜交,但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蟲。請回答下列問題:
(1)研究彩蝶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是     ,    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從距今1 000年前至今,這片山林彩蝶的物種數量    (填“增加”“減少”或“不變”),其判斷依據是                       ,這片山林彩蝶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是”或“否”)。
(3)B、D彩蝶能雜交,但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蟲,推測B、D彩蝶可能有共同的起源,但如今兩種群的基因庫卻有較大的差異。這片山林中除了彩蝶還有很多種生物,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     、      、
         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     的結果。
(4)某彩蝶種群中某性狀的基因型頻率:BB、Bb、bb分別為20%、50%、30%,因為感染了細菌,一年后基因型BB、Bb的個體數量分別增加了35%、8%,bb的個體數量減少了10%,這一年,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下降了    。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
1.C 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 萬年才發生1%的改變,說明該基因突變率低,但可根據不同物種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大小判斷不同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C錯誤。
2.C 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但仍為原來的物種,屬于基因突變,A、B錯誤;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的基因庫,屬于可遺傳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確;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雙螺旋結構,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
3.A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A正確;雌雄魚屬于同一物種,二者生活繁殖方式形成的過程不屬于協同進化,B錯誤;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誤;鮟鱇魚為真核生物,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都會為其進化過程提供原材料,D錯誤。
4.B 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一方面有利于雌蠅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進化形成的適應性行為,且變異是不定向的,A錯誤;雄蠅把食物包裹在絲質球中送給雌蠅進行求偶,雌蠅選擇這些雄蠅有利于種群的繁衍,不會送食物的雄蠅可能被淘汰,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B正確;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錯誤;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子代致死、某些個體沒有交配機會等現象,導致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錯誤。
5.D 線粒體是半自主性細胞器,其內部的DNA呈環狀裸露結構,和細菌的遺傳物質類似,所以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同進化,A正確;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C正確;營養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種,其形態結構一般較復雜,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一定越強,D錯誤。
6.B 山丘的形成將蝸牛分成了兩個種群,使b1和c1之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但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離,A錯誤;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發生了進化,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B正確;生殖隔離出現的標志是兩種生物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態差別大的生物之間不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C錯誤;不經過地理隔離也可以形成新物種,如四倍體西瓜,D錯誤。
7.B 阿莫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因此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以免抗生素失效,A正確;擴增培養下一代大腸桿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基的抑菌圈邊緣挑取菌落,B錯誤;培養基1號區域的濾紙片作為對照,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C正確;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抑菌圈越來越小,說明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D正確。
8.C 人和魚有共同祖先,在胚胎發育早期人也會出現鰓裂和尾,只是在發育過程中消失了,C錯誤。
9.D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A錯誤;由題意知,甲、丙已經屬于不同物種,因此兩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B錯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決定的,C錯誤;如果種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由于雌雄比例相當,雌性中XBXB=18%×2=36%、XBXb=24%×2=48%,雌性個體中XB的基因頻率=36%+48%÷2=60%,Xb的基因頻率是40%,雄性中的該基因頻率與雌性中的該基因頻率相同,雄性中XbY=40%,XbY占所有個體的比例是20%,D正確。
10.(1)化石 種群 (2)增加 原來是一個物種的三個品種,現在是兩個物種 是 (3)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 協同進化 (4)5%
解析:(2)從距今1 000年前至今,這片山林彩蝶原來是“A、B、C三個品種的彩蝶”,“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A、B不存在生殖隔離,是一個物種的不同品種,現在“甲、乙區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區域原C品種形狀的彩蝶已經絕跡,出現的是一種新的形狀的彩蝶(D彩蝶)”,“B、D彩蝶能雜交,但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蟲”,說明B、D彩蝶存在生殖隔離,是兩個物種,所以物種數量增加;物種的形成過程中必然涉及基因頻率的改變,而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故這片山林彩蝶發生了進化。(3)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方面;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4)BB、Bb、bb分別為20%、50%、30%,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30%+1/2×50%=55%,一年后基因型BB的個體數量為20%×(1+35%)=27%,Bb的個體數量為50%×(1+8%)=54%,bb的個體數量為30%×(1-10%)=27%,BB∶Bb∶bb=1∶2∶1,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2+1×2)÷(1×2+2×2+1×2)=50%,這一年,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下降了55%-50%=5%。
3 / 3第34講 生物的進化
課程標準
1.嘗試通過化石記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說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嘗試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知識,說明當今生物在新陳代謝、DNA 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特征。
3.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優勢。
4.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
5.闡明具有優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
6.概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提供了科學的解釋。
7.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
考點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1.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
(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
3.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4.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提醒 變異先于環境選擇。變異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且是不定向的,環境只是起選擇作用。
(3)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
①發展原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了       的本質;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    為基本單位。
②發展的結果: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必修2 P100正文)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就叫作化石。(  )
2.(必修2 P104正文)不同生物之間的DNA序列都有一定的差異性,說明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
3.(必修2 P108正文)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唯一條件。(  )
4.(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
5.(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獲得性遺傳兩大學說組成。(  )
1.(2023·浙江6月選考3題)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據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表中數據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
B.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
2.(2025·湖南衡陽模擬)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適應”的形成過程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枯葉蝶在停息時形似枯葉是適應的一種表現
B.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C.經環境誘發產生基因突變的個體都更加適應環境
D.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
考點二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1.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1)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2)可遺傳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4)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①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    。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    有可能存活下來。
②方法步驟
③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           。
④預期實驗結果
抑菌圈直徑隨著傳代次數增加而    ;抑菌圈的逐代縮小說明細菌對抗生素的抗性逐代    。
提醒 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
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物種
提醒 ①物種是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②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③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來歷不明,形態結構相似,可靠依據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
(2)隔離
提醒 隔離≠生殖隔離
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①只有地理隔離而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亞種,但沒有產生新物種。
②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
③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后代不活;雜交后代活而不育。
(3)新物種形成的三種模式
(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關系
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
標志 出現          改變
變化后生物與原生 物的關系 出現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是質變 基因頻率改變,屬于同一物種,是量變
二者聯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 ②進化    產生新物種,但新物種產生   存在進化
1.(必修2 P110正文)一個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  )
2.(必修2 P111思考·討論)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變化。(  )
3.(必修2 P112小字部分)環境條件的改變導致了生物適應性變異的產生。(  )
4.(必修2 P112~113探究·實踐)所有變異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都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
5.(必修2 P116正文)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兩個種群就是同一物種。(  )
1.(2025·湖南長沙階段考)科學家對南美洲某島嶼上的地雀進行連續多年觀察,在研究期間該島遭遇過多次嚴重干旱。干旱使島上的漿果減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堅果。干旱發生前后地雀種群喙平均深度有較大變化(如圖),但是每只地雀在經歷干旱時,喙的深度并未發生改變。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地雀種群中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
B.干旱導致地雀喙的深度發生定向變異
C.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
D.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而非個體
2.(2022·湖南高考12題)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傳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
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
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
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
3.(2025·浙江溫州模擬)野生型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敏感。將它接種到青霉素濃度為0.1單位/cm3的培養基里,絕大多數死亡,有個別存活如圖甲,并能進行繁殖。繼續用同濃度的青霉素處理存活的細菌結果如圖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細菌抗藥性產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B.存活的細菌進行繁殖并將抗青霉素性狀直接傳遞給后代
C.該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前可能通過染色體變異產生了變異
D.圖甲→乙→丙過程中,該細菌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
考點三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協同進化
(1)概念與收割理論
(2)協同進化的類型與實例
協同進化類型 包含類型 實例
不同物 種之間 種間互助 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
種間 斗爭 捕食 獵豹和斑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種間競爭 作物與雜草
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地球早期無氧環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空氣中有氧氣→出現好氧生物
提醒 同一物種內生物個體間不存在協同進化。
2.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       多樣性、    多樣性和      多樣性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如圖的形式描述:
3.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1. (必修2 P121正文)最早的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  )
2.(必修2 P121正文)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  )
3.(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
4.(必修2 P123正文)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  )
5.(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
1.中國境內生存著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兩個亞種,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貓。兩者雖然是近親,但它們近30萬年來一直處于地理隔離狀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兩地區大熊貓在形態方面的適應性特征是環境選擇下有利變異逐代積累形成的
B.兩地區大熊貓的形態差異是長期自然選擇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的結果
C.兩地區大熊貓的形態差異是長期種群內個體間、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D.加快同一區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有助于減少遺傳衰退的問題
2.(2025·河北邯鄲模擬)典型的褐花杓蘭的花呈深紫色,典型的西藏杓蘭的花呈紫紅色,兩者都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且分布區域有一定交叉,它們能自然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后代花色呈現從淺紅到深紫等一系列過渡類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會在分布交叉的區域協同進化
B.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
C.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與土壤條件等環境因素有關
D.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
1.(2024·廣東高考11題)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體征有關。用M、m分別表示突變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發現,m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
A.m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m不存在于現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
C.m的頻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境選擇的結果
D.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2.(2024·甘肅高考7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態地理隔離促進了物種的形成。該地區某植物不同區域的兩個種群,進化過程中出現了花期等性狀的分化,種群甲花期結束約20天后,種群乙才開始開花,研究發現兩者間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種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花期隔離標志著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
B.花期隔離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
C.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D.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
3.(2023·遼寧高考2題)葡萄與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見植物,將二倍體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可獲得無子葡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B.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實發生了基因突變
C.無子葡萄經無性繁殖產生的植株仍結無子果實
D.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一個染色體組
溯源教材
(1)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作二倍體。(見必修2 P87正文)
(2)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見必修2 P116正文)
(3)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這種現象叫作生殖隔離。(見必修2 P116正文)
(4)生長素在器官水平上影響器官的生長、發育,影響花、葉和果實發育等。(見選擇性必修1 P93正文)
4.(2023·海南高考10題)某學者按選擇結果將自然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即穩定選擇、定向選擇和分裂選擇,如圖。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縱坐標是表型頻率,陰影區是環境壓力作用的區域。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三種類型的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隨機的
B.穩定選擇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
C.定向選擇的結果是使種群表型均值發生偏移
D.分裂選擇對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不利,使其表型頻率降低
5.(2023·湖北高考17題)現有甲、乙兩種牽牛花,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白花。甲開白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境下,甲有選擇優勢,A基因突變加快
C.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生改變
D.甲釋放的揮發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
6.(2024·河北高考6題)地中海沿岸某陸地區域為控制蚊子數量,每年在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素降解相關,其基因頻率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區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生不定向改變
B.隨著遠離海岸線,區域A中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
C.距海岸線0~60 km區域內,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相同
D.區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種
 (1)在酵母菌、植物、昆蟲等不同生物類群中,rDNA(編碼核糖體RNA的基因)的堿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這一事實為“這些不同生物類群具有共同祖先”的觀點提供了胚胎學證據。 (2024·浙江6月選考)(  )
(2)線粒體存在于各地質年代生物細胞中能支持將線粒體用于生物進化研究。 (2023·廣東高考)(  )
(3)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 (2021·湖南高考)(  )
(4)經自然選擇,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生相同的變化。 (2021·浙江1月選考)(  )
(5)人工選擇可以培育新品種,自然選擇不能形成新物種。 (2021·浙江1月選考)(  )
(6)鱘類穩定的形態結構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2024·黑吉遼高考)(  )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
【破考點·抓必備】
考點一
知識梳理夯基
1.適應
2.(1)最直接 最重要
3.形態結構及其功能 普遍 相對
4.(2) 過度繁殖  遺傳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  自然選擇
可遺傳的有利變異  環境的定向選擇  統一性  共同  多樣性 10適應性 11 遺傳和變異 12 性狀水平
(3)①遺傳和變異 種群 ②自然選擇
概念檢測
1.×
2.× 提示: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其差異的大小可揭示物種的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
3.× 4.√
5.× 提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組成,獲得性遺傳是拉馬克的觀點。
典題演練應用
1.D 同源DNA序列的比對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A正確;根據題干可知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生變異,人在進化中出現是最晚的,而猩猩的堿基和人類相同的百分率是最小的,說明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多重證據表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8.18%,黑猩猩與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錯誤。
2.C 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發生基因突變的個體不一定都更加適應環境。
考點二
知識梳理夯基
1.(1) 同種  全部  基因  基因頻率 (2)隨機的、不定向的 原材料 生存環境 (3) 表型  基因  基因頻率  定向  一定的方向 (4)①耐藥性 耐藥菌 ② 相互垂直  涂布器  不含抗生素  抗生素紙片  抑菌圈的直徑  抑菌圈邊緣 ③抑菌圈直徑的大小 ④減小 增強
2.(1)生殖 (2)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相互交配  可育后代  基因交流 (4)生殖隔離 基因頻率 不一定 一定
概念檢測
1.√
2.× 提示: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也會因基因突變、遷入、遷出等原因而發生變化。
3.×
4.× 提示: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5.×
典題演練應用
1.B 地雀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B錯誤;由于干旱少雨,植物枯死了許多,種子數量大大下降,島上只剩下一些耐干旱的外殼堅硬的種子。許多喙小而薄(不堅固)的地雀餓死了,只留下喙大而厚的地雀,故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C正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的,D正確。
2.D ①與②、①與③之間可以進行交配,但精子傳送率為0,這說明近緣物種之間雖然存在生殖隔離,但可以進行交配,A正確;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送率來看,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使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從而形成新物種,C正確;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兩者屬于兩個近緣物種,題表中②與③交配精子傳送率為100%,即使交配成功,也會因為存在生殖隔離,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
3.D 一般而言,變異在前,選擇在后,即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與人工選擇無關,A錯誤;存活下來的個體通過繁殖產生后代不一定有來自存活細菌的抗青霉素性狀,B錯誤;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原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染色體,故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C錯誤;據圖可知,圖甲→乙→丙過程中,不斷用青霉素進行處理,青霉素的作用相當于自然選擇,故該過程中細菌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D正確。
考點三
知識梳理夯基
1.(1)不同物種 無機環境 增加
2.遺傳(基因) 物種 生態系統
3.中性
概念檢測
1.√ 2.× 3.× 4.×
5.× 提示: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可見,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不能代表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典題演練應用
1.C 協同進化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而不是發生在種群內個體間,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是兩個亞種,屬于同一物種,二者形態的不同是長期處于不同的環境下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誤;加快同一區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這有助于減少近親繁殖和遺傳衰退問題,D正確。
2.A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而協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和發展,故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不會發生協同進化,A錯誤,D正確;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同一物種不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雜交,會因為基因重組導致后代表型的多樣化,也可能是環境條件導致后代表型的差異,B、C正確。
【研真題·扣教材】
1.C 根據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導致M突變為m,因此m的出現是基因突變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根據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體征有關,因此無法判斷m是否存在于現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B不符合題意;自然選擇導致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根據題意,m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因此m的頻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境選擇的結果,C符合題意;根據題意,m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氣溫逐漸升高,m基因頻率升高,M基因頻率降低,因此推測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符合題意。
2.A 花期隔離只是會導致種群間個體不能進行交配,但不一定導致出現了生殖隔離,花期隔離不能說明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A錯誤;花期隔離使得兩個種群間不能進行交配,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B正確;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都能導致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交配,都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正確;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故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D正確。
3.A 將二倍體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獲得的葡萄中沒有種子,則爬山虎花粉中的精子與葡萄的卵細胞沒有完成受精,所以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的爬山虎花粉不能引起葡萄果實發生基因突變,而是促使葡萄產生生長素,促進子房發育成無子葡萄,B錯誤;這種無子葡萄是經生長素作用產生的,其細胞中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所以該無子葡萄經無性繁殖產生的植株在自然條件下結有子果實,C錯誤;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是由母本子房壁細胞經有絲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而母本葡萄是二倍體,所以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兩個染色體組,D錯誤。
4.A 三種類型的選擇都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固定的,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A錯誤;根據圖示信息,穩定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低的個體,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B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定向選擇是在一個方向上改變了種群某些表現性特征的頻率曲線,使個體偏離平均值,C正確;分裂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使其頻率下降,D正確。
5.A 由題可知,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不同,不會使甲和乙之間相互傳粉,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蛾類多蜂類少,有利于甲傳粉,但是A基因突變不會加快,B錯誤;甲開白花,說明甲中不存在A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其基因庫會發生改變,C錯誤;據題干信息分析可知,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花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是對蛾類的吸引下降,推測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甲釋放的揮發物,可能是植物的花色,D錯誤。
6.B 每年在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由于殺蟲劑的選擇作用,在區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A錯誤;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素降解相關,隨著距海岸線距離的增加,殺蟲劑的選擇作用減弱,推測區域A中(噴灑殺蟲劑)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B正確;距海岸線0~60 km區域內,殺蟲劑的選擇作用大小不同,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不同,C錯誤;區域A中蚊子形成新物種需要漫長的時間,不能快速形成新物種,D錯誤。
真題重組練
 (1)× (2)×
(3)× 提示:變異是生物自身產生的,不是選擇的結果。
(4)× 提示: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著適應各自環境的方向發展變化,其基因庫的變化有差異。
(5)× 提示:長期的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
(6)×
10 / 10(共88張PPT)
第34講 生物的進化
高中總復習·生物
1. 嘗試通過化石記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說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
祖先。
2. 嘗試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知識,說明當今生物在新陳代謝、
DNA 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特征。
3. 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生存和繁
殖優勢。
4. 說明自然選擇促進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
5. 闡明具有優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
6. 概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
提供了科學的解釋。
7. 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
課程標準
1. 破考點·抓必備
2. 研真題·扣教材
3. 驗收效·提能力
目錄
Contents
01
破考點·抓必備
梳理歸納, 鞏固基本知識
考點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1.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
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
(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
3.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4.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提醒 變異先于環境選擇。變異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且是不定向的,環境只是起選擇作用。
(3)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
①發展原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人們逐漸認識到了 的本質;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
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 為基本單位。
②發展的結果: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遺傳和變異 
種群 
自然選擇 
1. (必修2 P100正文)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就叫作化石。
( × )
2. (必修2 P104正文)不同生物之間的DNA序列都有一定的差異性,說明
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 × )
提示: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
性,其差異的大小可揭示物種的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
現的順序。
×
×
3. (必修2 P108正文)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唯一條件。
( × )
4. (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
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 √ )
5. (必修2 P109概念檢測)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獲
得性遺傳兩大學說組成。 ( × )
提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由共同由來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組成,獲
得性遺傳是拉馬克的觀點。
×

×
1. (2023·浙江6月選考3題)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
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
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據
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表中數據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
B. 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 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

解析: 同源DNA序列的比對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為生物進化
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A正確;根據題干可知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
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生變異,
人在進化中出現是最晚的,而猩猩的堿基和人類相同的百分率是最小的,
說明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多重證據表明,當今
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
98.18%,黑猩猩與猩猩的堿基相同的百分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
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錯誤。
2. (2025·湖南衡陽模擬)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適應”的形成過程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枯葉蝶在停息時形似枯葉是適應的一種表現
B. 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C. 經環境誘發產生基因突變的個體都更加適應環境
D. 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
解析: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發生基因突變的個體不一定都更加適應環境。

考點二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1.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1)種群、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2)可遺傳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①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
可能產生 。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
生素, 有可能存活下來。
耐藥性 
耐藥菌 
(4)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②方法步驟
③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 。
④預期實驗結果
抑菌圈直徑隨著傳代次數增加而 ;抑菌圈的逐代縮小說明細菌對
抗生素的抗性逐代 。
提醒 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防止
對環境造成污染。
抑菌圈直徑的大小 
減小 
增強 
2.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物種
提醒 ①物種是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
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
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②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
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③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
來歷不明,形態結構相似,可靠依據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
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
(2)隔離
①只有地理隔離而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亞種,但沒有產生新
物種。
②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
界限。
③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后代不活;雜交后代活而不育。
提醒 隔離≠生殖隔離
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3)新物種形成的三種模式
(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關系
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
標志 出現 改變
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出現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是質變 基因頻率改變,屬于同一物
種,是量變
二者聯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
離,才形成新物種 ②進化 產生新物種,但新物種產生 存
在進化
生殖隔離 
基因頻率 
不一定 
一定 
1. (必修2 P110正文)一個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可以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
遺傳給后代。 ( √ )
2. (必修2 P111思考·討論)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
率不會發生變化。 ( × )
提示:在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也會因基因突變、
遷入、遷出等原因而發生變化。

×
3. (必修2 P112小字部分)環境條件的改變導致了生物適應性變異的產
生。 ( × )
4. (必修2 P112~113探究·實踐)所有變異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但都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 × )
提示: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為生物
進化提供原材料。
5. (必修2 P116正文)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兩個種群就是同一物種。
( × )
×
×
×
1. (2025·湖南長沙階段考)科學家對南美洲某島嶼上的地雀進行連續多年觀察,在研究期間該島遭遇過多次嚴重干旱。干旱使島上的漿果減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堅果。干旱發生前后地雀種群喙平均深度有較大變化(如圖),但是每只地雀在經歷干旱時,喙的深度
并未發生改變。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 地雀種群中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
B. 干旱導致地雀喙的深度發生定向變異
C. 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
D. 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而非個體

解析: 地雀喙的深度存在個體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B錯誤;由于干旱少雨,植物枯死了許多,種子數量大大下降,島上只剩下一些耐干旱的外殼堅硬的種子。許多喙小而薄(不堅固)的地雀餓死了,只留下喙大而厚的地雀,故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獲得更多食物,C正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該島上地雀喙的深度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的,D正確。
2. (2022·湖南高考12題)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傳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
A. 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
B. 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
C. 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D. 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

解析: ①與②、①與③之間可以進行交配,但精子傳送率為0,這說明
近緣物種之間雖然存在生殖隔離,但可以進行交配,A正確;①與②、①
與③的分布區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
送率來看,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
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使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從而形成新
物種,C正確;②與③的分布區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兩者屬于兩
個近緣物種,題表中②與③交配精子傳送率為100%,即使交配成功,也
會因為存在生殖隔離,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
3. (2025·浙江溫州模擬)野生型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敏感。將它接
種到青霉素濃度為0.1單位/cm3的培養基里,絕大多數死亡,有個別存活如
圖甲,并能進行繁殖。繼續用同濃度的青霉素處理存活的細菌結果如圖
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細菌抗藥性產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B. 存活的細菌進行繁殖并將抗青霉素性狀直接傳遞給后代
C. 該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前可能通過染色體變異產生了變異
D. 圖甲→乙→丙過程中,該細菌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

解析: 一般而言,變異在前,選擇在后,即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
突變的結果,與人工選擇無關,A錯誤;存活下來的個體通過繁殖產生后
代不一定有來自存活細菌的抗青霉素性狀,B錯誤;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原
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染色體,故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C錯誤;據圖可
知,圖甲→乙→丙過程中,不斷用青霉素進行處理,青霉素的作用相當于
自然選擇,故該過程中細菌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D正確。
考點三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 協同進化
(1)概念與收割理論
(2)協同進化的類型與實例
協同進 化類型 包含類型 實例
不同物 種之間 種間互助 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
種間 斗爭 捕食 獵豹和斑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種間競爭 作物與雜草
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地球早期無氧環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空氣中有氧氣→出現好氧生物
提醒 同一物種內生物個體間不存在協同進化。
2.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 多樣性、 多樣性和
多樣性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如圖的形式描述:
遺傳(基因) 
物種 
生態
系統 
3. 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1. (必修2 P121正文)最早的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創造
了前提條件。 ( √ )
2. (必修2 P121正文)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
( × )
3. (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生態系
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 × )
4. (必修2 P123正文)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
的過程。 ( × )

×
×
×
5. (必修2 P121正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
程。 ( × )
提示: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
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可見,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不能代表生物多
樣性的形成。
×
1. 中國境內生存著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兩個亞種,前者更像熊,后者
更像貓。兩者雖然是近親,但它們近30萬年來一直處于地理隔離狀態。下
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兩地區大熊貓在形態方面的適應性特征是環境選擇下有利變異逐代積
累形成的
B. 兩地區大熊貓的形態差異是長期自然選擇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的結果
C. 兩地區大熊貓的形態差異是長期種群內個體間、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
的結果
D. 加快同一區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有助于減少遺傳衰
退的問題

解析: 協同進化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而不
是發生在種群內個體間,四川大熊貓和陜西大熊貓是兩個亞種,屬于同一
物種,二者形態的不同是長期處于不同的環境下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
誤;加快同一區域內大熊貓碎片化小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這有助于減少
近親繁殖和遺傳衰退問題,D正確。
2. (2025·河北邯鄲模擬)典型的褐花杓蘭的花呈深紫色,典型的西藏杓蘭的花呈紫紅色,兩者都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且分布區域有一定交叉,它們能自然雜交并產生可育后代,后代花色呈現從淺紅到深紫等一系列過渡類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會在分布交叉的區域協同進化
B. 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是基因重組的結果
C. 后代花色呈一系列過渡類型可能與土壤條件等環境因素有關
D.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

解析: 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而協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和發展,故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不會發生協同進化,A錯誤,D正確;褐花杓蘭和西藏杓蘭屬于同一物種,同一物種不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雜交,會因為基因重組導致后代表型的多樣化,也可能是環境條件導致后代表型的差異,B、C正確。
02
研真題·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養核心技能
1. (2024·廣東高考11題)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
等典型體征有關。用M、m分別表示突變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發現,m
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
A. m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 m不存在于現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
C. m的頻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境選擇的結果
D. 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解析: 根據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堿基替換導致M突變為m,因此m
的出現是基因突變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根據題意,EDAR基因的一個
堿基替換與東亞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體征有關,因此無法判斷m是否存在
于現代非洲和歐洲人群中,B不符合題意;自然選擇導致基因頻率發生定
向改變,根據題意,m的頻率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因此m的頻
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環境選擇的結果,C符合題意;根據題意,m的頻率
從末次盛冰期后開始明顯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氣溫逐漸升高,m基因頻率
升高,M基因頻率降低,因此推測MM、Mm和mm個體的汗腺密度依次上
升,D不符合題意。
2. (2024·甘肅高考7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態地理隔離促進了物種的
形成。該地區某植物不同區域的兩個種群,進化過程中出現了花期等性狀
的分化,種群甲花期結束約20天后,種群乙才開始開花,研究發現兩者間
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種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花期隔離標志著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
B. 花期隔離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
C. 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D. 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

解析: 花期隔離只是會導致種群間個體不能進行交配,但不一定導致
出現了生殖隔離,花期隔離不能說明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A
錯誤;花期隔離使得兩個種群間不能進行交配,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
的基因庫差異,B正確;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都能導致不同種群間的個體
在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交配,都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正確;生
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故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
過程,D正確。
3. (2023·遼寧高考2題)葡萄與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見植物,將二倍體爬
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可獲得無子葡萄。下列敘述
正確的是(  )
A. 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B. 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實發生了基因突變
C. 無子葡萄經無性繁殖產生的植株仍結無子果實
D. 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一個染色體組

解析: 將二倍體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葡萄柱頭上,獲得
的葡萄中沒有種子,則爬山虎花粉中的精子與葡萄的卵細胞沒有完成受
精,所以爬山虎和葡萄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涂在未受粉的二倍體
葡萄柱頭上的爬山虎花粉不能引起葡萄果實發生基因突變,而是促使葡萄
產生生長素,促進子房發育成無子葡萄,B錯誤;這種無子葡萄是經生長
素作用產生的,其細胞中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所以該無子葡萄經無性繁
殖產生的植株在自然條件下結有子果實,C錯誤;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是
由母本子房壁細胞經有絲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而母本葡萄是二倍體,所以
無子葡萄的果肉細胞含兩個染色體組,D錯誤。
溯源教材
(1)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作二倍體。 (見必修2
P87正文)
(2)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
物種。 (見必修2 P116正文)
(3)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
可育后代,這種現象叫作生殖隔離。 (見必修2 P116正文)
(4)生長素在器官水平上影響器官的生長、發育,影響花、葉和果實發
育等。 (見選擇性必修1 P93正文)
4. (2023·海南高考10題)某學者按選擇結果將自然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即穩定選擇、定向選擇和分裂選擇,如圖。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縱坐標是表型頻率,陰影區是環境壓力作用的區域。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三種類型的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隨機的
B. 穩定選擇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
C. 定向選擇的結果是使種群表型均值發生偏移
D. 分裂選擇對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不利,使其表型頻率降低

解析: 三種類型的選擇都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
的影響是固定的,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A錯誤;根據圖示
信息,穩定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低的個體,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B
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定向選擇是在一個方向上改變了種群某些表現性特
征的頻率曲線,使個體偏離平均值,C正確;分裂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高
的個體,使其頻率下降,D正確。
5. (2023·湖北高考17題)現有甲、乙兩種牽牛花,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
a控制。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白花。甲開白
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物質
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
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敘
述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
作用
B. 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境下,甲有選擇優勢,A基因突變加快
C. 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生改變
D. 甲釋放的揮發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

解析: 由題可知,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不同,不會使甲和乙之
間相互傳粉,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蛾類多蜂類
少,有利于甲傳粉,但是A基因突變不會加快,B錯誤;甲開白花,說明甲
中不存在A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其基因庫會發生改變,C錯
誤;據題干信息分析可知,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花色由白變
紫,其他性狀不變,但是對蛾類的吸引下降,推測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
因素不是甲釋放的揮發物,可能是植物的花色,D錯誤。
6. (2024·河北高考6題)地中海沿岸某陸地區域為控制蚊子數量,每年在
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
素降解相關,其基因頻率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在區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生不定向
改變
B. 隨著遠離海岸線,區域A中該種蚊子Est基因頻率
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
C. 距海岸線0~60 km區域內,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相同
D. 區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種

解析: 每年在距海岸線0~20 km范圍內(區域A)噴灑殺蟲劑,由于殺
蟲劑的選擇作用,在區域A中,該種蚊子的Est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A
錯誤;某種蚊子的Est基因與毒素降解相關,隨著距海岸線距離的增加,
殺蟲劑的選擇作用減弱,推測區域A中(噴灑殺蟲劑)該種蚊子Est基因頻
率的下降主要由遷入和遷出導致,B正確;距海岸線0~60 km區域內,殺
蟲劑的選擇作用大小不同,蚊子受到殺蟲劑的選擇壓力不同,C錯誤;區
域A中蚊子形成新物種需要漫長的時間,不能快速形成新物種,D錯誤。
(1)在酵母菌、植物、昆蟲等不同生物類群中,rDNA(編碼核糖體RNA
的基因)的堿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這一事實為“這些不同生物類群具
有共同祖先”的觀點提供了胚胎學證據。 (2024·浙江6月選考)
( × )
(2)線粒體存在于各地質年代生物細胞中能支持將線粒體用于生物進化
研究。 (2023·廣東高考) ( × )
(3)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 (2021·湖南高考)
( × )
提示:變異是生物自身產生的,不是選擇的結果。
×
×
×
(4)經自然選擇,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發生相同的變化。 
(2021·浙江1月選考) ( × )
提示: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著適應各自環境的方向發展變化,其基因庫
的變化有差異。
(5)人工選擇可以培育新品種,自然選擇不能形成新物種。 (2021·浙
江1月選考) ( × )
提示:長期的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
(6)鱘類穩定的形態結構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2024·黑吉
遼高考) ( × )
×
×
×
03
驗收效·提能力
跟蹤訓練,檢驗學習效果
一、選擇題
1. (2025·山東濟寧質檢)《物種起源》明確提出,當今地球上的生物都
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可用 238U作“地質時鐘”測定出某遠古魚類化石大概的形成時間
B. 通過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可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尋找證據
C. 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萬年才發生1%的改變,故不可根據細胞色素c的差異判斷不同物種的親緣關系
D. 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分
析,從基因水平上解開了蘭花進化之謎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細胞色素c是細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種蛋白質,它的氨基酸序列每
2 000 萬年才發生1%的改變,說明該基因突變率低,但可根據不同物種細
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大小判斷不同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5·遼寧鞍山高三監測)在物種的適應性演化過程中會發生基因融
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基因發生堿基序列的重排),從而形成新基因。下
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基因融合形成了新基因,產生了新物種
B. 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屬于基因重組
C. 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基因庫,也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D. 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空間結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基因融合產生了新的基因,但仍為原來的物種,屬于基因突
變,A、B錯誤;基因融合豐富了種群的基因庫,屬于可遺傳變異,為生物
進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確;基因融合依賴于基因具有相同的雙螺旋結
構,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5·河南安陽一中高三模擬)科學家在墨西哥灣深海發現了一種新
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發出光源,
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時通過雌魚血
液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
B. 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
C. 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長期誘導的結果
D. 鮟鱇魚形成的過程僅靠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
化的過程,A正確;雌雄魚屬于同一物種,二者生活繁殖方式形成的過程
不屬于協同進化,B錯誤;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長
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錯誤;鮟鱇魚為真核生物,基因突變、染色體變
異、基因重組都會為其進化過程提供原材料,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4. (2025·東北師大附中質檢)縫蠅是一種小昆蟲,雄蠅存在奇特的求偶
方式。雄蠅在求偶前先建造一個細軟的、與自身大小相當的絲質球,球內
通常包裹食物。雄蠅帶球飛到由其他帶球雄蠅組成的蠅群中,并繞圓圈飛
行以吸引雌蠅。雌蠅從雄蠅群中挑選一只雄蠅并接受絲球,結成配偶后雙
雙飛離蠅群并完成交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雌蠅繁殖后代,該行為是定向變異形成的
B. 雄蠅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的求偶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
C.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
D. 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雄蠅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
一方面有利于雌蠅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進化形成
的適應性行為,且變異是不定向的,A錯誤;雄蠅把食物包裹在絲質球中
送給雌蠅進行求偶,雌蠅選擇這些雄蠅有利于種群的繁衍,不會送食物的
雄蠅可能被淘汰,這種行為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B正確;突變
和基因重組為縫蠅的進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決定縫蠅的進化方向,自然
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錯誤;雌雄蠅交配產生后代的過程中,可能
會出現子代致死、某些個體沒有交配機會等現象,導致種群的基因庫和基
因頻率發生改變,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5. (2025·山東煙臺模擬)廣義的協同進化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生物學水
平,協同進化是物種平衡與多樣性的關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細胞中的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同進化
B. 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D. 營養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越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線粒體是半自主性細胞器,其內部的DNA呈環狀裸露結構,和
細菌的遺傳物質類似,所以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
同進化,A正確;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捕食者往往
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
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
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C正確;營養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
越晚的物種,其形態結構一般較復雜,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一定越強,
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5·山東濰坊模擬)某山地的蝸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兩個種
群,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發生了明顯的進化,而后山丘障礙消失,進化過
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b1和c1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二者之間也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B. 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發生了改變
C. d1和d2形態差別較大,所以二者之間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D. 生物圈中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歷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離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山丘的形成將蝸牛分成了兩個種群,使b1和c1之間出現了地理隔
離,但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離,A錯誤;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發生了進化,
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B正確;生殖隔離出現的標志是
兩種生物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態差別大的生
物之間不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C錯誤;不經過地理隔離也可以形成新物
種,如四倍體西瓜,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5·山東淄博一模)為探究阿莫西林
(一種抗生素)對連續傳代大腸桿菌的選擇
作用,某生物興趣小組采用濾紙片法測定阿
莫西林的抑菌效果,圖甲、乙、丙分別是大
腸桿菌第一、二、三代抑菌圈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
B. 擴增培養下一代大腸桿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基的中央挑取菌落
C. 培養基1號區域的濾紙片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
D. 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阿莫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因此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壓蒸汽
滅菌法進行滅菌處理,以免抗生素失效,A正確;擴增培養下一代大腸桿
菌時應在上一代培養基的抑菌圈邊緣挑取菌落,B錯誤;培養基1號區域的
濾紙片作為對照,應是用無菌水處理后的濾紙片,C正確;隨著傳代次數
的增加,抑菌圈越來越小,說明大腸桿菌對阿莫西林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5·湖南湘潭開學考)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提出“共同由來學
說”,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為此達爾文
列舉大量的證據來論證其觀點。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證據
B. 當今許多生物都有能進行生長、代謝和增殖的細胞,也為生物都有共同
祖先提供支持
C. 成年人沒有鰓裂和尾,而成年的魚有鰓裂和尾,從這一點來說不支持生
物有共同祖先
D. 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也從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
有共同祖先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人和魚有共同祖先,在胚胎發育早期人也會出現鰓裂和尾,只是在發育過程中消失了,C錯誤。
9. (2025·山東日照期末)如圖A、B、C表示自然條件有差異、存在地理
隔離的3個地區。物種甲的部分個體從A地區分別遷移到B、C地區,經長
期進化逐漸形成了兩個新物種乙、丙(乙、丙兩種群數量較大,雌雄比例
相當)。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上述過程說明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B. 甲、丙存在地理隔離,但兩種群的基因頻率相同
C. 可遺傳變異決定乙、丙兩種群的進化方向
D. 若種群丙中XBXB個體占18%、XBXb占24%,則XbY占20%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A錯誤;由題意知,甲、丙已經屬于不同物種,因此兩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B錯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決定的,C錯誤;如果種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由于雌雄比例相當,雌性中XBXB=18%×2=36%、XBXb=24%×2=48%,雌性個體中XB的基因頻率=36%+48%÷2=60%,Xb的基因頻率是40%,雄性中的該基因頻率與雌性中的該基因頻率相同,雄性中XbY=40%,XbY占所有個體的比例是20%,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非選擇題
10. (2025·遼寧錦州統考期末)從化石分析來看,距今1 000年前,某山林
曾生活著A、B、C三個品種的彩蝶,三個品種的彩蝶形狀差異很大,分別
集中分布于該山林的甲、乙、丙三個區域,如圖所示:距今500年前,在
乙、丙兩區之間曾出現過一條寬闊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該山林
甲、乙區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區域原C品種形狀的彩蝶已經絕跡,出
現的是一種新的形狀的彩蝶(D彩蝶),且甲、乙兩區結合處的A、B彩蝶
依然能互相交配產生可育后代,乙、丙兩區結合處的B、D彩蝶能雜交,但
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蟲。請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研究彩蝶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是 , 是生物
進化的基本單位。
(2)從距今1 000年前至今,這片山林彩蝶的物種數量 (填“增
加”“減少”或“不變”),其判斷依據是
,這片山林彩蝶是否發生了進化? (填
“是”或“否”)。
化石
種群
增加
原來是一個物種的三個品
種,現在是兩個物種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從距今1 000年前至今,這片山林彩蝶原來是“A、B、C三個
品種的彩蝶”,“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A、B
不存在生殖隔離,是一個物種的不同品種,現在“甲、乙區域依然保留
A、B彩蝶,丙區域原C品種形狀的彩蝶已經絕跡,出現的是一種新的形狀
的彩蝶(D彩蝶)”,“B、D彩蝶能雜交,但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
蟲”,說明B、D彩蝶存在生殖隔離,是兩個物種,所以物種數量增加;物
種的形成過程中必然涉及基因頻率的改變,而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
頻率的改變,故這片山林彩蝶發生了進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3)B、D彩蝶能雜交,但所產受精卵不能發育為成蟲,推測B、D彩蝶可
能有共同的起源,但如今兩種群的基因庫卻有較大的差異。這片山林中除
了彩蝶還有很多種生物,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
、 、 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
是 的結果。
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
性)
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
協同進化
解析: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方面;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4)某彩蝶種群中某性狀的基因型頻率:BB、Bb、bb分別為20%、50
%、30%,因為感染了細菌,一年后基因型BB、Bb的個體數量分別增加
了35%、8%,bb的個體數量減少了10%,這一年,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下
降了 。
5%
解析: BB、Bb、bb分別為20%、50%、30%,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30%
+1/2×50%=55%,一年后基因型BB的個體數量為20%×(1+35%)=
27%,Bb的個體數量為50%×(1+8%)=54%,bb的個體數量為30%×
(1-10%)=27%,BB∶Bb∶bb=1∶2∶1,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2
+1×2)÷(1×2+2×2+1×2)=50%,這一年,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
下降了55%-50%=5%。
1
2
3
4
5
6
7
8
9
10
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足县| 淳安县| 石狮市| 临汾市| 泸西县| 苏州市| 万年县| 紫金县| 临桂县| 英吉沙县| 怀柔区| 福安市| 丰城市| 图木舒克市| 中卫市| 大连市| 深圳市| 澜沧| 许昌县| 璧山县| 高州市| 东城区| 营口市| 西乌| 靖边县| 万宁市| 鹰潭市| 卢湾区| 莫力| 内乡县| 奎屯市| 安宁市| 太湖县| 湘潭市| 策勒县| 汾阳市| 察隅县| 东兴市| 周宁县| 巴彦淖尔市|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