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變異類型的判斷和實驗探究基因突變的類型與判斷方法1.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的判斷(1)突變類型(2)判定方法——交配法2.不同隱性突變體是否為同一位點突變的判斷實驗設計方法:將突變株1與突變株2進行雜交,根據是否轉化為野生型個體判斷突變基因對應的位置。(1)兩種突變是由一對基因突變形成(2)兩種突變是由兩對基因突變形成(隱性突變)圖示如下:1.(2024·湖南長沙學情調研)一個自然繁殖的直剛毛果蠅種群中,偶然出現了一只卷剛毛雄果蠅。為了探究卷剛毛性狀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用這只卷剛毛雄果蠅與直剛毛雌果蠅雜交,F1全部為直剛毛果蠅,F1雌雄果蠅隨機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直剛毛雄果蠅∶卷剛毛雄果蠅=2∶1∶1。最合理的結論是( )A.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隱性突變B.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顯性突變C.親代生殖細胞中常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隱性突變D.親代生殖細胞中常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顯性突變2.某野生型二倍體植物(雌雄同株)花的花瓣數目均為4瓣,研究人員用一定劑量的某種化學試劑處理該植物的種子后,播種得到了兩個不同突變型的植株(突變型1和突變型2),均表現為花瓣數目明顯多于4瓣。回答下列問題:(1)若上述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為基因突變所致,請設計一個簡便的實驗判斷其發生的基因突變屬于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2)若已證實上述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發生的是隱性突變,但不知道突變型1和突變型2是否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為此,某同學將突變型1與突變型2進行雜交得到F1,發現F1均表現為野生型。由此可推測 。(3)若上述推測成立,為進一步確定突變型1和突變型2發生突變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該同學將F1繼續進行自交得到F2。請預期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結論:①若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9∶7,則 ;②若 ,則 。三種可遺傳變異類型的綜合判斷1.從基因的種類、數量和位置上辨析2.利用四個“關于”區分三種變異(1)關于“互換”: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屬于基因重組;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互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2)關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復(增加),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DNA分子上若干堿基的缺失、增添,屬于基因突變。(3)關于變異的水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變異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4)關于變異的“質”和“量”:基因突變改變基因的質,不改變基因的量;基因重組不改變基因的質,一般不改變基因的量,轉基因技術會改變基因的量;染色體變異不改變基因的質,會改變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順序。3.某二倍體生物,讓其顯性純合個體(AA)與隱性個體(aa)雜交,子代中偶然發現了1只表現為隱性的個體,關于該變異個體出現的原因不正確的是( )A.基因突變 B.染色體結構變異C.染色體數目變異 D.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的互換4.(2025·江蘇南京模擬)鸚鵡的毛色由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圖所示,其中B、b位于Z染色體上。某人所養的一對綠色鸚鵡產下一只白色鸚鵡和一只藍色雌性鸚鵡甲,甲的左翅上帶有白色斑點,假設基因突變只改變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缺失一條常染色體的個體能夠存活。下列關于甲左翅上白色斑點產生原因的分析,錯誤的是( )A.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變異細胞的基因型為aaZbWB.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組,變異細胞中a基因發生重新組合C.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結構變異,變異細胞中含A基因的片段缺失D.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數目變異,變異細胞中缺少一條常染色體確定基因位于幾號常染色體上實驗探究方法1:利用已知基因定位舉例:已知基因A與a位于2號染色體上方法2:利用三體定位方法3:利用單體定位方法4:利用染色體片段缺失定位5.(2025·山東濰坊高三校考)二倍體生物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少一條的個體,稱為單體(2n-1)。玉米(2n=20)中各種單體的配子育性及結實率與二倍體相同,現發現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隱性突變體,為確定其突變基因的染色體位置,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體的野生型玉米單體,分別與該隱性突變體雜交,留種并單獨種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單體的形成均由減數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導致B.需要人工構建20種野生型單體分別與隱性突變體雜交才能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C.單體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現象D.若某單體與該隱性突變體雜交所得后代中野生型∶突變型=1∶1,說明突變基因位于該單體所缺少的染色體上6.(2025·四川攀枝花模擬)科研人員常采用突變體與三體雜交的方法確定突變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已知水稻的正常熟對早熟為顯性,由基因B/b控制。現有早熟突變株水稻,為判斷突變基因是在9號還是在11號染色體上,科研人員以該突變株為父本,分別與9號染色體和11號染色體的三體純合正常熟水稻雜交,選擇F1中的三體與早熟水稻雜交得到F2(說明:實驗過程中不考慮突變,各種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機會均等;三體在減數分裂時,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彼此分離,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一極;三體和二倍體存活機會相等),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親本(♀) F2表型及比例早熟 正常熟9號染色體三體 85 8811號染色體三體 36 172A.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鑒定三體水稻B.突變基因b位于9號染色體上C.親本為11號染色體三體的F2的正常熟中三體占3/5D.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為BBb或Bbb7.玉米為雌雄同株異花二倍體植物,常作為遺傳學研究的實驗材料。植物三體、單體是遺傳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體材料,具有潛在的育種價值,與正常二倍體生物相比,三體是指某對同源染色體多了一條染色體的生物,單體是指某對同源染色體少了一條染色體的生物。三體植株在減數分裂時,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任意兩條移向細胞一極,另外一條移向另一極。回答下列問題:(1)現有一種6號三體玉米植株,如圖所示,該玉米體細胞的抗病基因A和感病基因a位于6號染色體上,已知染色體數異常的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雌配子能參與受精。三體植株的變異類型是 。現以該三體抗病植株為父本、以染色體正常感病植株為母本, 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2)少一條4號染色體的單體玉米植株可以正常生活且能正常減數分裂,可用于遺傳學研究,無4號染色體的玉米植株不能存活。玉米的紫株(H)對綠株(h)是顯性,這對基因位于某對常染色體上,現有綠株染色體正常植株、純合紫株染色體正常植株和純合紫株 4 號染色體單體植株作為實驗材料,探究基因H和h是否位于4號染色體上。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預期結果與結論。實驗思路: 。預期結果與結論: 。加強提升課6 生物變異類型的判斷和實驗探究即學即用1.A 由于這只卷剛毛雄果蠅與直剛毛雌果蠅雜交,F1的表型全部為直剛毛,說明直剛毛是顯性。而讓F1雌雄果蠅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直剛毛雄果蠅∶卷剛毛雄果蠅=2∶1∶1,說明卷剛毛和直剛毛與性別相關聯,控制剛毛形態的基因不在常染色體上,所以很可能是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隱性突變。假設控制剛毛形態的基因用A/a表示。則卷剛毛雄果蠅(XaY)與直剛毛雌果蠅(XAXA)雜交,F1全部為直剛毛果蠅(XAXa、XAY),其隨機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XAXa、XAXA)∶直剛毛雄果蠅(XAY)∶卷剛毛雄果蠅(XaY)=2∶1∶1,A符合題意。2.(1)分別用突變型1、突變型2進行自交,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型 (2)突變型1和突變型2不是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 (3)①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不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或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或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 ②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1∶1 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解析:(1)要通過實驗判斷發生的基因突變屬于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對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而言最簡便的方式就是自交,因此實驗思路為分別用突變型1、突變型2進行自交,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型,若自交后代既有野生型植株又有突變型植株,說明發生的基因突變是顯性突變,若自交后代只有突變型植株,說明發生的基因突變是隱性突變。(2)若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發生的是隱性突變,將突變型1與突變型2進行雜交得到F1,F1均表現為野生型,說明突變型1和突變型2不是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3)假設控制突變型1的基因為a,控制突變型2的基因為b。根據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9∶7,說明F1的基因型為AaBb,并且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若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即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是連鎖遺傳的,則將F1繼續進行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1∶1。3.D 根據題意可知,某二倍體生物,讓其顯性純合個體(AA)與隱性個體(aa)雜交,子代正常情況下均為Aa,但是子代中偶然發現了1只表現為隱性的個體,該個體可能是基因型為aa,即發生了基因突變;基因型也可能是Oa,即發生了個別染色體缺失的現象,發生了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或者也可能是A所在的染色體部分片段缺失所致,即發生了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現象。綜上所述,A、B、C都可能是導致該變異個體出現的原因,而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的互換不會引起該個體的變異現象,故選D。4.B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藍色雌性鸚鵡的基因型為A_ZbW,變異細胞的基因型為aaZbW,A正確;基因重組發生在有性生殖過程中,不會導致后代某部分出現異常性狀,B錯誤;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結構變異,變異細胞中A基因隨著染色體片段的缺失而缺失,從而表現出a基因的性狀,C正確;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數目變異,變異細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缺失,可能出現白色斑點,D正確。5.D 減數分裂過程中某對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同一極或減數分裂Ⅱ后期著絲粒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體未分離并移向同一極都可能會導致配子中少一條染色體,從而使子代中出現單體,A錯誤;玉米(2n=20)有10對同源染色體,要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需要人工構建10種野生型單體分別與隱性突變體雜交來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B錯誤;單體減數分裂過程中只有缺少的那條染色體不發生聯會現象,其他的染色體會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現象,C錯誤;若該突變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缺少的染色體上,則常染色體隱性突變型的基因型為aa,只產生一種基因型為a的配子;野生型單體的基因型為AO(注:“O”表示缺少的一條染色體),產生的配子及其比例為A∶O=1∶1;二者雜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野生型(Aa)∶突變型(aO)=1∶1,D正確。6.C 染色體數目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A錯誤;若突變基因在三體上,則F1測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為正常熟∶早熟=5∶1,對應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突變基因b位于11號染色體上,B錯誤;若基因B/b在9號染色體上,則該突變體與9號三體(BBB)雜交,產生的F1中的基因型為BBb和Bb且比例為1∶1,然后從F1中選出三體(BBb)進行測交,則后代的比例為正常熟(1BBb、2Bbb、2Bb)∶早熟(1bb)=5∶1,F2的正常熟中三體占3/5,C正確;突變基因在11號染色體上,測交的基因型及比例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Bbb、Bb三種,D錯誤。7.(1)染色體數目變異 抗病∶感病=1∶2(2)純合的紫株4號單體植株與綠株染色體正常植株作為親本雜交獲得F1,觀察并統計F1中紫株與綠株的比例 若F1中紫株∶綠株=1∶0,則說明相關基因不在4號染色體上;若F1中紫株∶綠株=1∶1,則說明相關基因在4號染色體上解析:(1)三體植株的出現是個別染色體比正常植株多了一條,因此該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根據題意,父本的基因型為Aaa,產生雄配子比例為A∶aa∶Aa∶a=1∶1∶2∶2,染色體數異常的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所以雄配子為A∶a=1∶2,雌配子全為a,因此進行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抗病∶感病=1∶2。4 / 4(共29張PPT)加強提升課6 生物變異類型的判斷和實驗探究高中總復習·生物基因突變的類型與判斷方法1. 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的判斷(1)突變類型(2)判定方法——交配法2. 不同隱性突變體是否為同一位點突變的判斷實驗設計方法:將突變株1與突變株2進行雜交,根據是否轉化為野生型個體判斷突變基因對應的位置。(1)兩種突變是由一對基因突變形成(2)兩種突變是由兩對基因突變形成(隱性突變)圖示如下:1. (2024·湖南長沙學情調研)一個自然繁殖的直剛毛果蠅種群中,偶然出現了一只卷剛毛雄果蠅。為了探究卷剛毛性狀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用這只卷剛毛雄果蠅與直剛毛雌果蠅雜交,F1全部為直剛毛果蠅,F1雌雄果蠅隨機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直剛毛雄果蠅∶卷剛毛雄果蠅=2∶1∶1。最合理的結論是( )A. 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隱性突變B. 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顯性突變C. 親代生殖細胞中常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隱性突變D. 親代生殖細胞中常染色體上基因發生顯性突變√解析: 由于這只卷剛毛雄果蠅與直剛毛雌果蠅雜交,F1的表型全部為直剛毛,說明直剛毛是顯性。而讓F1雌雄果蠅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直剛毛雄果蠅∶卷剛毛雄果蠅=2∶1∶1,說明卷剛毛和直剛毛與性別相關聯,控制剛毛形態的基因不在常染色體上,所以很可能是親代生殖細胞中X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隱性突變。假設控制剛毛形態的基因用A/a表示。則卷剛毛雄果蠅(XaY)與直剛毛雌果蠅(XAXA)雜交,F1全部為直剛毛果蠅(XAXa、XAY),其隨機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剛毛雌果蠅(XAXa、XAXA)∶直剛毛雄果蠅(XAY)∶卷剛毛雄果蠅(XaY)=2∶1∶1,A符合題意。2. 某野生型二倍體植物(雌雄同株)花的花瓣數目均為4瓣,研究人員用一定劑量的某種化學試劑處理該植物的種子后,播種得到了兩個不同突變型的植株(突變型1和突變型2),均表現為花瓣數目明顯多于4瓣。回答下列問題:(1)若上述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為基因突變所致,請設計一個簡便的實驗判斷其發生的基因突變屬于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 。分別用突變型1、突變型2進行自交,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型解析: 要通過實驗判斷發生的基因突變屬于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對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而言最簡便的方式就是自交,因此實驗思路為分別用突變型1、突變型2進行自交,觀察并統計子代的表型,若自交后代既有野生型植株又有突變型植株,說明發生的基因突變是顯性突變,若自交后代只有突變型植株,說明發生的基因突變是隱性突變。(2)若已證實上述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發生的是隱性突變,但不知道突變型1和突變型2是否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為此,某同學將突變型1與突變型2進行雜交得到F1,發現F1均表現為野生型。由此可推測 。解析:若兩個突變型植株均發生的是隱性突變,將突變型1與突變型2進行雜交得到F1,F1均表現為野生型,說明突變型1和突變型2不是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突變型1和突變型2不是由同一對基因發生突變所致①若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9∶7,則 ;②若 ,則 。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不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或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或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1∶1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3)若上述推測成立,為進一步確定突變型1和突變型2發生突變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該同學將F1繼續進行自交得到F2。請預期實驗結果并得出相應結論:解析: 假設控制突變型1的基因為a,控制突變型2的基因為b。根據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9∶7,說明F1的基因型為AaBb,并且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若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即突變型1和突變型2所對應的基因是連鎖遺傳的,則將F1繼續進行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突變型=1∶1。三種可遺傳變異類型的綜合判斷1. 從基因的種類、數量和位置上辨析2. 利用四個“關于”區分三種變異(1)關于“互換”: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互換,屬于基因重組;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互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2)關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復(增加),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DNA分子上若干堿基的缺失、增添,屬于基因突變。(3)關于變異的水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變異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4)關于變異的“質”和“量”:基因突變改變基因的質,不改變基因的量;基因重組不改變基因的質,一般不改變基因的量,轉基因技術會改變基因的量;染色體變異不改變基因的質,會改變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順序。3. 某二倍體生物,讓其顯性純合個體(AA)與隱性個體(aa)雜交,子代中偶然發現了1只表現為隱性的個體,關于該變異個體出現的原因不正確的是( )A. 基因突變B. 染色體結構變異C. 染色體數目變異D. 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的互換√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某二倍體生物,讓其顯性純合個體(AA)與隱性個體(aa)雜交,子代正常情況下均為Aa,但是子代中偶然發現了1只表現為隱性的個體,該個體可能是基因型為aa,即發生了基因突變;基因型也可能是Oa,即發生了個別染色體缺失的現象,發生了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或者也可能是A所在的染色體部分片段缺失所致,即發生了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現象。綜上所述,A、B、C都可能是導致該變異個體出現的原因,而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的互換不會引起該個體的變異現象,故選D。4. (2025·江蘇南京模擬)鸚鵡的毛色由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圖所示,其中B、b位于Z染色體上。某人所養的一對綠色鸚鵡產下一只白色鸚鵡和一只藍色雌性鸚鵡甲,甲的左翅上帶有白色斑點,假設基因突變只改變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缺失一條常染色體的個體能夠存活。下列關于甲左翅上白色斑點產生原因的分析,錯誤的是( )A.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變異細胞的基因型為aaZbWB.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組,變異細胞中a基因發生重新組合C.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結構變異,變異細胞中含A基因的片段缺失D.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數目變異,變異細胞中缺少一條常染色體√解析: 若甲產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藍色雌性鸚鵡的基因型為A_ZbW,變異細胞的基因型為aaZbW,A正確;基因重組發生在有性生殖過程中,不會導致后代某部分出現異常性狀,B錯誤;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結構變異,變異細胞中A基因隨著染色體片段的缺失而缺失,從而表現出a基因的性狀,C正確;若甲產生的原因是染色體數目變異,變異細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缺失,可能出現白色斑點,D正確。確定基因位于幾號常染色體上實驗探究方法1:利用已知基因定位舉例:已知基因A與a位于2號染色體上方法3:利用單體定位方法2:利用三體定位方法4:利用染色體片段缺失定位5. (2025·山東濰坊高三校考)二倍體生物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少一條的個體,稱為單體(2n-1)。玉米(2n=20)中各種單體的配子育性及結實率與二倍體相同,現發現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隱性突變體,為確定其突變基因的染色體位置,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體的野生型玉米單體,分別與該隱性突變體雜交,留種并單獨種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單體的形成均由減數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導致B. 需要人工構建20種野生型單體分別與隱性突變體雜交才能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C. 單體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現象D. 若某單體與該隱性突變體雜交所得后代中野生型∶突變型=1∶1,說明突變基因位于該單體所缺少的染色體上√解析: 減數分裂過程中某對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同一極或減數分裂Ⅱ后期著絲粒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體未分離并移向同一極都可能會導致配子中少一條染色體,從而使子代中出現單體,A錯誤;玉米(2n=20)有10對同源染色體,要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需要人工構建10種野生型單體分別與隱性突變體雜交來確定突變基因的位置,B錯誤;單體減數分裂過程中只有缺少的那條染色體不發生聯會現象,其他的染色體會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現象,C錯誤;若該突變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缺少的染色體上,則常染色體隱性突變型的基因型為aa,只產生一種基因型為a的配子;野生型單體的基因型為AO(注:“O”表示缺少的一條染色體),產生的配子及其比例為A∶O=1∶1;二者雜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野生型(Aa)∶突變型(aO)=1∶1,D正確。6. (2025·四川攀枝花模擬)科研人員常采用突變體與三體雜交的方法確定突變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已知水稻的正常熟對早熟為顯性,由基因B/b控制。現有早熟突變株水稻,為判斷突變基因是在9號還是在11號染色體上,科研人員以該突變株為父本,分別與9號染色體和11號染色體的三體純合正常熟水稻雜交,選擇F1中的三體與早熟水稻雜交得到F2(說明:實驗過程中不考慮突變,各種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機會均等;三體在減數分裂時,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彼此分離,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一極;三體和二倍體存活機會相等),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親本(♀) F2表型及比例早熟 正常熟9號染色體三體 85 8811號染色體三體 36 172A. 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鑒定三體水稻B. 突變基因b位于9號染色體上C. 親本為11號染色體三體的F2的正常熟中三體占3/5D. 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為BBb或Bbb√解析: 染色體數目變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A錯誤;若突變基因在三體上,則F1測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為正常熟∶早熟=5∶1,對應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突變基因b位于11號染色體上,B錯誤;若基因B/b在9號染色體上,則該突變體與9號三體(BBB)雜交,產生的F1中的基因型為BBb和Bb且比例為1∶1,然后從F1中選出三體(BBb)進行測交,則后代的比例為正常熟(1BBb、2Bbb、2Bb)∶早熟(1bb)=5∶1,F2的正常熟中三體占3/5,C正確;突變基因在11號染色體上,測交的基因型及比例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Bbb、Bb三種,D錯誤。7. 玉米為雌雄同株異花二倍體植物,常作為遺傳學研究的實驗材料。植物三體、單體是遺傳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體材料,具有潛在的育種價值,與正常二倍體生物相比,三體是指某對同源染色體多了一條染色體的生物,單體是指某對同源染色體少了一條染色體的生物。三體植株在減數分裂時,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任意兩條移向細胞一極,另外一條移向另一極。回答下列問題:(1)現有一種6號三體玉米植株,如圖所示,該玉米體細胞的抗病基因A和感病基因a位于6號染色體上,已知染色體數異常的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雌配子能參與受精。三體植株的變異類型是 。現以該三體抗病植株為父本、以染色體正常感病植株為母本, 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染色體數目變異抗病∶感病=1∶2解析:三體植株的出現是個別染色體比正常植株多了一條,因此該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根據題意,父本的基因型為Aaa,產生雄配子比例為A∶aa∶Aa∶a=1∶1∶2∶2,染色體數異常的雄配子不能參與受精,所以雄配子為A∶a=1∶2,雌配子全為a,因此進行雜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抗病∶感病=1∶2。(2)少一條4號染色體的單體玉米植株可以正常生活且能正常減數分裂,可用于遺傳學研究,無4號染色體的玉米植株不能存活。玉米的紫株(H)對綠株(h)是顯性,這對基因位于某對常染色體上,現有綠株染色體正常植株、純合紫株染色體正常植株和純合紫株 4 號染色體單體植株作為實驗材料,探究基因H和h是否位于4號染色體上。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預期結果與結論。實驗思路: 。預期結果與結論: 。純合的紫株4號單體植株與綠株染色體正常植株作為親本雜交獲得F1,觀察并統計F1中紫株與綠株的比例若F1中紫株∶綠株=1∶0,則說明相關基因不在4號染色體上;若F1中紫株∶綠株=1∶1,則說明相關基因在4號染色體上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加強提升課6 生物變異類型的判斷和實驗探究.docx 加強提升課6 生物變異類型的判斷和實驗探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