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一、選擇題1.(2025·陜西延安宜川中學高三一模)血漿是機體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葡萄糖、纖維蛋白原、尿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漿中 B.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C.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 D.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血漿中2.(2025·江西南昌高三聯考)內環境并不是處于一種靜止的、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下列關于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腎小球腎炎可使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水腫B.淋巴液中的免疫細胞能增強機體抵抗病菌的能力C.血漿中的蛋白質的種類和含量與組織液中的差別不大D.皮膚水皰中的液體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3.(2025·山西呂梁高三統考)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有關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A.靜脈注射藥物比口服能更快地將藥物成分送到組織細胞B.長時間劇烈運動后肌細胞內的乳酸能與NaHCO3發生反應C.飯后,肝臟毛細血管靜脈端血漿中的血糖含量低于動脈端D.組織液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有關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腦脊液。腦脊液中絕大部分是水,Na+濃度較高(約為神經細胞的10倍),蛋白質含量很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腦脊液是一種體液,和組織液同屬于內環境B.腦脊液中的水主要通過協助擴散進出細胞C.神經細胞的Na+濃度低,滲透壓低于腦脊液D.與腦脊液相比,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更高5.(2025·湖北十一校高三聯考)2024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體醫融合,戰勝卒中。腦卒中患者易出現血漿滲透壓升高,甚至出現呼吸性堿中毒(肺過度通氣導致血液pH高于7.45),或代謝性酸中毒等內環境穩態失調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導致呼吸性堿中毒B.CO2是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廢物,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之一D.內環境的pH維持與肺、腎密切相關6.(2025·廣東茂名高三調研)如圖表示人體內環境主要組成成分及其與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a、b、c、d分別指細胞內液、組織液、淋巴液和血漿B.由圖中a、b、c、d構成的內環境是人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C.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D.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是不斷變化的7.(2025·山東德州高三期末)如圖是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的部分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產生的CO2進入血液中會參與體液調節B.上圖反映了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C.圖中只有激素、神經遞質可作為信息分子完成細胞間的信息交流D.血糖濃度、尿液濃度、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相對穩定都屬于內環境的穩態8.(2025·山東日照模擬)液體療法是指通過補充(或限制)某些液體以維持機體體液平衡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漿等滲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進行輸液治療。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注射5%葡萄糖溶液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B.治療低血糖時,10%葡萄糖溶液主要為機體提供能量C.治療酸中毒時,5%NaHCO3溶液能夠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D.液體療法能維持機體正常的體液容量和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9.(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高三期末)如圖①為腸腔中待消化的物質,②表示①經水解酶催化分解后形成的物質。②進入毛細血管甲,再經血液運輸至毛細血管乙,然后進入肝臟組織細胞被利用。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若物質②是氨基酸,圖中Ⅱ和Ⅲ滲透壓來源的差異與①有關B.若物質①是淀粉,則物質②在線粒體中被徹底氧化分解C.若小腸吸收Ca2+減少可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D.腸腔中的物質②都以擴散的方式進入小腸上皮細胞二、非選擇題10.(2025·山東濰坊考前模擬)血漿滲透壓包括血漿晶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晶體滲透壓主要指血漿中小分子物質(如Na+和Cl-)形成的滲透壓;膠體滲透壓主要指由血漿蛋白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1)某人食物中長期缺乏蛋白質,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 ,易出現 現象。(2)正常人大量飲水后晶體滲透壓 ,此時,由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血容量是指血管里的血液量,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抗利尿激素又稱血管升壓素,可致使血壓暫時性升高,推測其機理是 。(3)溶血是指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溢出紅細胞的現象。體外實驗表明,若紅細胞處于低于0.45%NaCl溶液中,會出現溶血現象,請從血漿滲透壓的角度分析,溶血發生的原因是 。11.(2025·福建連城一中高三月考)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腦脊液是由血漿在腦室脈絡叢處濾過產生,并可經蛛網膜處重新流入靜脈。請回答下列問題:(1)腦脊液 (填“屬于”或“不屬于”)細胞外液,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 (填“雙向”或“單向”)的。(2)腦脊液不僅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 。(3)機體腦部受到嚴重外傷時可能會引發腦水腫,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腦外傷時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從血漿進入腦脊液,引起腦脊液滲透壓 ,進而引起腦組織水腫。(4)地塞米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上常被用來治療腦水腫,其副作用是停藥后會出現反彈。科研人員研究發現促皮質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療腦水腫。為了研究ACTH的治療效果,有關醫療專家做了臨床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編號 使用藥物 治療時間 治療前水腫指數 治療后水腫指數 停藥兩周后 水腫指數A組 ACTH(79例) 3個月 4.1~9.6 1.1~2.9 1.1~2.9B組 地塞米松(79例) 3個月 5.1~7.1 3.3~4.9 5.1~9.8對照實驗類型有空白對照、相互對照、自身對照等,該實驗方案體現了 對照。根據表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① ;②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1.D 血漿中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和激素等,A正確;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主要是Na+和Cl-)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B正確;血漿中的葡萄糖通過毛細血管壁細胞進入組織液,再通過組織液進入全身各處細胞,包括骨骼肌細胞,C正確;運動時,丙酮酸轉化為乳酸的過程屬于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D錯誤。2.C 患腎小球腎炎時,患者血漿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可進入腎小管,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進而導致組織水腫,A正確;免疫細胞存在于血漿和淋巴液中,免疫細胞能夠增強機體抵抗病菌的能力,B正確;與組織液相比,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C錯誤;皮膚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由組織液形成的,組織液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D正確。3.B 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血漿,血漿經組織液能將藥物送到組織細胞,比口服更快發揮作用,A正確;長時間劇烈運動后肌細胞產生的乳酸進入內環境,在內環境中乳酸能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以維持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B錯誤;飯后,血液流經肝臟時,肝臟細胞將部分血糖合成肝糖原,使毛細血管靜脈端(流出端)血漿中的血糖含量低于動脈端(流入端),C正確;組織液能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進行各種化學成分的交換,其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有關,D正確。4.C 腦脊液是許多神經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屬于細胞外液,與組織液都屬于內環境,A正確;水可通過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方式進出細胞,且腦脊液中的水主要通過協助擴散進出細胞,B正確;腦脊液中絕大部分是水,Na+濃度較高(約為神經細胞的10倍),蛋白質含量很少,神經細胞的Na+濃度低,但其中蛋白質含量高,因此神經細胞的滲透壓與腦脊液中滲透壓基本相等,否則神經細胞不能維持正常狀態,C錯誤;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血漿蛋白,而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與腦脊液相比,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更高,D正確。5.C 血液中含氧不足會引起機體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泡通氣過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漿pH升高,A正確;CO2是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廢物,可維持血漿pH的穩定,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B正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有利于血漿滲透壓降低,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不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誘因,C錯誤;呼吸性堿中毒、代謝性酸中毒的出現與肺部和腎臟功能的異常有關,因此肺、腎與內環境酸堿平衡的維持密切相關,D正確。6.B 根據題圖中的雙向箭頭,可先判斷a是細胞內液,結合題圖中的單向箭頭,可進一步確定b、d分別是組織液和血漿,c是淋巴液,其中b、c、d構成人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即內環境,A正確,B錯誤;多細胞生物體中,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C正確;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且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D正確。7.B 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沒有CO2,A錯誤;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題圖中這三種調節均有涉及,B正確;題圖中激素、神經遞質和免疫活性物質均出現在內環境中,作為信息分子完成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錯誤;尿液不屬于內環境成分,故尿液濃度的相對穩定不屬于內環境的穩態,D錯誤。8.A 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與血漿滲透壓相等,故靜脈注射一定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漿滲透壓基本不變,A錯誤;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較多,而葡萄糖是細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質,故低血糖時,使用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為患者提供能量,B正確;質量分數為5%的NaHCO3溶液為pH緩沖液,可以調節血漿pH,在治療酸中毒時,使用質量分數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漿pH,C正確;通過補充或限制某些液體可以維持機體體液平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故液體療法的目的是恢復或維持患者正常的體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確。9.A 若物質②是氨基酸,則①是蛋白質,Ⅱ是血漿,Ⅲ是組織液,兩者滲透壓的主要來源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A正確;若物質①是淀粉,則物質②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細胞質基質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進入線粒體中被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直接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B錯誤;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Na+和Cl-提供,小腸吸收Ca2+減少并不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C錯誤;腸腔中的物質②不一定都是以擴散的方式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如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動運輸,D錯誤。10.(1)降低 組織水腫 (2)降低 減少 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血容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 (3)當血漿滲透壓過低時,進入紅細胞的水分增多,致使紅細胞膨脹、破裂、血紅蛋白溢出解析:(1)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減少,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組織間隙液體增加,進而導致組織水腫現象。(2)晶體滲透壓主要指血漿中小分子物質所形成的滲透壓,正常人大量飲水后,晶體滲透壓降低;滲透壓降低時由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對腎小管和集合管中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減弱;血容量是指血管里的血液量,抗利尿激素會促進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血容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3)分析題意,溶血是指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溢出紅細胞的現象,而當血漿滲透壓過低時,進入紅細胞的水分增多,致使紅細胞膨脹、破裂、血紅蛋白溢出,進而造成溶血現象。11.(1)屬于 雙向 (2)腦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升高 (4)相互對照和自身 ACTH的治療效果優于地塞米松 ACTH的治療在停藥后基本無反彈情況出現解析:(1)腦脊液屬于細胞外液,相當于組織液,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雙向的,即血漿滲出毛細血管成為腦脊液,腦脊液滲入毛細血管成為血漿。(2)腦脊液不僅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腦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因此腦脊液的穩態是腦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3)機體腦部受到嚴重外傷時可能會引發腦水腫,其發病機制是腦外傷時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從血漿進入腦脊液,引起腦脊液滲透壓相對升高,進而引起腦組織水腫。(4)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療效果,顯然本實驗的自變量是藥物的種類,因變量是組織水腫的相關指標。根據實驗結果可知,該實驗方案體現了兩種藥物之間的相互對照,同時還有實驗組治療前后的自身對照。根據表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①ACTH治療腦水腫的效果優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療在停藥后基本無反彈情況出現。總之,ACTH治療效果比地塞米松強。3 / 3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課程標準1.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內環境的變化會引發機體的自動調節,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考點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的組成(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系①內環境概念: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提醒 與外界相通的液體(如尿液、淚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屬于內環境;而腦脊液、房水屬于內環境。②內環境與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3)幾種細胞所生活的具體內環境(連線)2.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1)內環境的成分①血漿的主要成分②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 。③本質:細胞外液是一種類似于海水的 。提醒 ①細胞內液的蛋白質含量多于血漿。②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統稱,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提醒 血漿滲透壓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質微粒的數目,與溶質類型無關。3.內環境的作用(1)內環境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2)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①細胞可以直接與 進行物質交換。②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1.(選擇性必修1 P3正文)食物中的蛋白質被消化成氨基酸發生在內環境中。( )2.(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血細胞和心肌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都直接來自血漿。( )3.(選擇性必修1 P4思考·討論)內環境中的成分有葡萄糖、DNA聚合酶、轉運蛋白、神經遞質和無機鹽等。( )4.(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高于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 )5.(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6.(選擇性必修1 P5圖1-3)細胞都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1.(2025·河北石家莊調研)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并不與外界相接觸,而是浸浴于機體內部的細胞外液中。如圖是人體四種體內液體之間的不完全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甲、丙、丁共同組成人體內環境B.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丙為血漿C.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則丁為淋巴液D.若丙為淋巴液,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方法技巧巧用單、雙向箭頭判斷內環境物質交換示意圖解讀單方向(箭頭)雙方向(箭頭)由此推測,圖1中甲為組織液,圖2中A為血漿,圖3中a為淋巴液。2.(2025·云南三校高三第二次聯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在不斷發生變化。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和發生在內環境中的反應是( )A.血漿蛋白、O2、葡萄糖,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B.激素、突觸小泡、氨基酸,乳酸與NaHCO3反應C.葡萄糖、CO2、胰島素,抗體與病原體結合D.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淀粉水解成麥芽糖題后歸納1.認清內環境的物質和非內環境的物質(1)認清4類內環境的物質(2)認清4類非內環境的物質2.明確發生和不發生在內環境中的生理過程3.(2025·湖南長沙一中摸底考)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其與房水過多導致的眼壓增高有關。房水源于血漿,滲透壓與血漿相同,房水由睫狀體分泌,經前房角進入血液。房水中蛋白質的含量為血漿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約為血漿中的80%,房水的主要作用是為虹膜、角膜和晶狀體供應營養,并把這些組織的代謝產物運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房水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成分參與維持滲透壓平衡B.房水與血漿的化學成分基本相似,無機鹽的含量也和血漿相同C.房水屬于細胞外液D.睫狀體分泌過多房水或房水排出受阻都會導致或加重青光眼題后歸納組織水腫4.(2025·湖南長郡中學統考)如圖是人體細胞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⑤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每個細胞的內環境都是相同的B.如果細胞③表示甲狀腺細胞,①處的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低于⑤處的C.如果細胞③表示胰島細胞,正常情況下,③處的氧氣濃度最高D.如果細胞③表示肝臟細胞,飯后半小時,①處的葡萄糖濃度高于⑤處的考點二 內環境的穩態1.穩態2.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3.穩態概念的發展(1)分子水平:存在基因表達的穩態、激素分泌的穩態、酶活性的穩態等。(2)細胞水平:存在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穩態等。(3)器官水平:存在心臟活動的穩態、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穩態等。(4)群體水平:種群數量的變化存在穩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也存在穩態。4.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1)實驗原理本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向自來水、緩沖液、肝勻漿中加入酸或堿溶液引起的pH不同變化,定性說明人體內液體環境與緩沖液相似,而不同于自來水,從而說明生物體pH相對穩定的機制。(2)方法步驟(3)實驗結果(4)實驗結論:比較以上幾條曲線的變化規律可知,肝勻漿的性質類似于緩沖液而不同于自來水,說明肝勻漿內含 ,能夠維持pH的相對穩定。(5)實驗注意事項①鹽酸和氫氧化鈉有腐蝕性,應避免與皮膚和眼睛接觸,也不要入口。若有灑落或濺出,要立即用水沖洗15 min,并告訴老師。②加入酸或堿時,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嚴格控制 。③充分沖洗燒杯的目的:a.避免殘留的HCl與NaOH反應,使實驗現象不明顯;b.防止不同的材料混合,影響實驗結果。1.(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 )2.(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機體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H2P/HP維持。( )3.(選擇性必修1 P10正文)健康人體內環境能保持穩態,則內環境保持穩態時,人體一定健康。( )4.(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人體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緩沖對,與其他器官或系統無關。( )5.(選擇性必修1 P10正文)當內環境穩態遭受破壞后,一定引起細胞代謝紊亂。( )1.(2025·廣東深圳高三模擬)下列血漿的生化指標變化與引起的結果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血鈉濃度急劇降低——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峰值增大B.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降低——機體的應激能力提高C.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血漿和組織液的滲透壓均降低D.血液中鈣離子的含量太高——機體出現抽搐等癥狀題后歸納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健康問題2.(2025·江西宜春高三期中)如圖表示人體內的內環境和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組織液中的Na+、K+含量均高于細胞內液B.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會因為①中蛋白質含量減少而引起組織水腫C.堿性物質可與①中的H2CO3反應,使①中pH穩定在7.35~7.45D.水皰主要是由①中的水大量滲出到③形成的題后歸納血漿pH調節過程的分析3.某同學分別以清水、緩沖液和血漿為實驗材料探究“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起對照作用的是清水組和緩沖液組B.所得結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組C.該實驗結果說明血漿組緩沖物質的緩沖能力是有限的D.圖中的結果表明緩沖液組維持pH穩定的能力強于血漿組1.(2024·浙江6月選考12題)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下列關于淋巴細胞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漿和淋巴C.只存在于血漿和組織液 D.存在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2.(2024·湖北高考9題)磷酸鹽體系(HP/H2P)和碳酸鹽體系(HC/H2CO3)是人體內兩種重要的緩沖體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有氧呼吸的終產物在機體內可轉變為HCB.細胞呼吸生成ATP的過程與磷酸鹽體系有關C.緩沖體系的成分均通過自由擴散方式進出細胞D.過度劇烈運動會引起乳酸中毒說明緩沖體系的調節能力有限3.(2022·重慶高考10題)某同學登山后出現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時間后緩解。查閱資料得知,肌細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臟轉化為葡萄糖被細胞再利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酸痛是因為乳酸積累導致血漿pH顯著下降B.肌細胞生成的乳酸進入肝細胞只需通過組織液C.乳酸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在內環境中進行D.促進乳酸在體內的運輸有利于緩解酸痛4.(2022·海南高考9題)缺氧是指組織氧供應減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導致組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動脈血氧分壓與肺泡通氣量(基本通氣量為1)之間的關系如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組織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過度通氣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能量D.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H2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5.(2023·河北高考8題)小鼠注射某藥物造成腎功能異常,尿中出現大量蛋白質,血漿蛋白減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蛋白丟失可造成血液中抗體減少,機體免疫力下降B.血漿蛋白減少造成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C.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高于血漿Na+和Cl-形成的滲透壓D.小鼠腎功能衰竭時,血漿中尿素氮升高 (1)小腸吸收鈣減少可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2023·湖北高考)( )(2)大量出汗后適量飲用淡鹽水,有助于維持血漿滲透壓的相對穩定。 (2024·河北高考)( )(3)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為檢驗內環境穩態的指標。 (2024·黑吉遼高考)( )(4)腎病綜合征患者會隨尿丟失大量白蛋白,導致血漿白蛋白減少,出現水腫,臨床上通過靜脈輸注適量的白蛋白可減輕水腫癥狀。 (2021·海南高考)(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破考點·抓必備】考點一知識梳理夯基1.(1)淋巴液 組織液 細胞內液 (2)②血漿 淋巴液(3)2.(1)①蛋白質 ②蛋白質 ③鹽溶液 (2)無機鹽和蛋白質 7.35~7.45 HC、H2CO33.(2)①內環境概念檢測1.× 提示:蛋白質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內進行的,與外界環境相通的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2.× 提示: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營養物質來自血漿,而心肌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營養物質來自組織液。3.× 提示:DNA聚合酶是細胞內的物質,轉運蛋白是細胞膜上的物質,二者都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4.× 5.√6.× 提示:單細胞生物和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沒有內環境。典題演練應用1.B 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甲為組織液,組織液能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循環能轉化為血漿,因此丙為淋巴液,B錯誤;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中,則甲為血漿,丁為淋巴液,丙為組織液,C正確;若丙為淋巴液,甲為組織液,丁為血漿,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D正確。2.C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發生在細胞內部,不屬于內環境,A錯誤。突觸小泡在突觸小體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B錯誤。葡萄糖、CO2、胰島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漿中,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抗體由漿細胞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進入內環境中與抗原結合,該過程發生在內環境中,C正確。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不屬于內環境,血液中的血漿是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淀粉水解成麥芽糖發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3.B 房水滲透壓取決于其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成分,A正確;據題干信息“房水中蛋白質的含量為血漿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約為血漿中的80%”“房水滲透壓與血漿相同”,可推測房水中無機鹽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漿,以維持滲透壓的平衡,B錯誤;房水源于血漿,屬于細胞外液,C正確;睫狀體分泌過多房水或房水排出受阻,都會引起眼壓增高,從而導致或加重青光眼,D正確。4.B 由圖可知,①為血漿,②為組織液,③為組織細胞,④為淋巴液,不同細胞的內環境是不一樣的,如血細胞的內環境只有血漿,組織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A錯誤;血液流經甲狀腺時,促甲狀腺激素從血漿進入組織液,然后對甲狀腺細胞起作用,促進甲狀腺細胞分泌甲狀腺激素,若細胞③表示甲狀腺細胞,則①處的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低于⑤處的,B正確;氧氣進入組織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如果細胞③表示胰島細胞,正常情況下③處的O2濃度較低,C錯誤;如果細胞③表示肝臟細胞,飯后半小時肝臟細胞可以合成肝糖原消耗葡萄糖,故①處的葡萄糖濃度低于⑤處的,D錯誤。考點二知識梳理夯基1. 相對穩定 化學成分 理化性質 神經—體液—免疫2.能量 酶活性 必要條件4.(2)酸或堿的滴數 pH (4)緩沖物質 (5)②滴數概念檢測1.×2.× 提示: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HC/H2CO3維持。3.× 提示:內環境達到穩態時,人體未必不得病,如遺傳病患者、植物人等。4.× 提示:pH的相對穩定依賴于血液中的緩沖物質以及肺、腎的正常功能。5.√典題演練應用1.C 血鈉濃度急劇降低,神經元受到適宜刺激后,鈉離子內流減少,因此動作電位的峰值減小,A錯誤;腎上腺素能夠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降低,機體的應激能力降低,B錯誤;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血漿滲透壓降低,血漿進入組織液的水增多,繼而導致組織液滲透壓降低,C正確;血液中鈣離子的含量太高,會導致肌無力等癥狀的出現,D錯誤。2.A 組織液中的Na+含量高于細胞內液,K+含量低于細胞內液,A錯誤;圖中①是血漿,②是淋巴液,③是組織液,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會因為①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減少,引起血漿溶透壓降低,組織液增多,導致組織水腫,B正確;圖中①是血漿,堿性物質可與①中的H2CO3發生中和反應,使血漿pH穩定在7.35~7.45,C正確;水皰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使組織液滲透壓增加,水分由血漿滲透進入組織液的量增加,D正確。3.D 本實驗探究的是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所以血漿組為實驗組,清水組和緩沖液組為對照組,A正確;加入HCl后,清水組的pH應降低,清水組的結果不合理,B正確;該實驗結果說明血漿組緩沖物質的緩沖能力是有限的,C正確;緩沖液組的曲線較血漿組先下降,說明緩沖液組維持pH穩定的能力弱于血漿組,D錯誤。【研真題·扣教材】1.D 毛細淋巴管內的淋巴匯集到淋巴管中,經過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所以血漿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細胞;細胞免疫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需要進入組織液裂解被病原體侵染的靶細胞,因此淋巴細胞也可分布在組織液中,D正確,A、B、C錯誤。2.C 有氧呼吸終產物中的CO2可與H2O結合生成H2CO3,H2CO3在機體內可轉變為H+和HC,A正確;在細胞呼吸過程中,ADP可與Pi反應生成ATP,因此細胞呼吸生成ATP的過程與磷酸鹽體系有關,B正確;離子不能自由通過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依靠轉運蛋白的協助,C錯誤;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度劇烈運動會引起乳酸中毒說明緩沖體系的調節能力有限,D正確。3.D 血漿中存在緩沖對,乳酸積累并不會使血漿pH顯著下降,A錯誤;肌細胞生成的乳酸進入肝細胞需要血液和組織液的運輸,B錯誤;肌細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臟轉化為葡萄糖被細胞再利用,若促進乳酸在體內的運輸,能降低內環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緩解酸痛,C錯誤,D正確。4.D 觀察圖示,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氣增多,以增加組織供氧,A正確;高原上缺乏氧氣,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動脈血氧分壓會降低,肺泡通氣量會快速增加,過度通氣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確;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并釋放能量,C正確;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NaH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D錯誤。5.C 該小鼠的腎臟功能異常造成的血漿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漿中抗體減少,機體免疫功能降低,A正確;滲透壓是血漿的主要理化性質之一,其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血漿蛋白減少引起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B正確;滲透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中Na+和Cl-的數目遠多于血漿蛋白的數目,其形成的滲透壓遠高于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C錯誤;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過尿液及時將代謝產生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當發生腎功能衰竭時,機體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血漿中尿素氮等代謝產物濃度升高,D正確。真題重組練 (1)× (2)√ (3)√ (4)√9 / 9(共85張PPT)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高中總復習·生物1. 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 內環境的變化會引發機體的自動調節,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課程標準1. 破考點·抓必備2. 研真題·扣教材3. 驗收效·提能力目錄Contents01破考點·抓必備梳理歸納, 鞏固基本知識考點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1.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的組成ccc(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系①內環境概念: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提醒 與外界相通的液體(如尿液、淚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屬于內環境;而腦脊液、房水屬于內環境。②內環境與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cc(3)幾種細胞所生活的具體內環境(連線)2. 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1)內環境的成分①血漿的主要成分②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 。③本質:細胞外液是一種類似于海水的 。蛋白質 鹽溶液 提醒 ①細胞內液的蛋白質含量多于血漿。②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統稱,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提醒 血漿滲透壓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質微粒的數目,與溶質類型無關。(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3. 內環境的作用(1)內環境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2)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①細胞可以直接與 進行物質交換。②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內環境 1. (選擇性必修1 P3正文)食物中的蛋白質被消化成氨基酸發生在內環境中。 ( × )提示:蛋白質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內進行的,與外界環境相通的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2. (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血細胞和心肌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都直接來自血漿。 ( × )提示: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營養物質來自血漿,而心肌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營養物質來自組織液。××3. (選擇性必修1 P4思考·討論)內環境中的成分有葡萄糖、DNA聚合酶、轉運蛋白、神經遞質和無機鹽等。 ( × )提示:DNA聚合酶是細胞內的物質,轉運蛋白是細胞膜上的物質,二者都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4. (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高于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 ( × )5. (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 √ )6. (選擇性必修1 P5圖1-3)細胞都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 × )提示:單細胞生物和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沒有內環境。×√×1. (2025·河北石家莊調研)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并不與外界相接觸,而是浸浴于機體內部的細胞外液中。如圖是人體四種體內液體之間的不完全關系。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甲、丙、丁共同組成人體內環境B. 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丙為血漿C. 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則丁為淋巴液D. 若丙為淋巴液,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解析: 若乙表示肝細胞的細胞內液,則甲為組織液,組織液能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循環能轉化為血漿,因此丙為淋巴液,B錯誤;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中,則甲為血漿,丁為淋巴液,丙為組織液,C正確;若丙為淋巴液,甲為組織液,丁為血漿,圖中缺少一個由甲指向丁的箭頭,D正確。方法技巧巧用單、雙向箭頭判斷內環境物質交換示意圖解讀單方向(箭頭)雙方向(箭頭)由此推測,圖1中甲為組織液,圖2中A為血漿,圖3中a為淋巴液。2. (2025·云南三校高三第二次聯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在不斷發生變化。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和發生在內環境中的反應是( )A. 血漿蛋白、O2、葡萄糖,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B. 激素、突觸小泡、氨基酸,乳酸與NaHCO3反應C. 葡萄糖、CO2、胰島素,抗體與病原體結合D. 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淀粉水解成麥芽糖√解析: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發生在細胞內部,不屬于內環境,A錯誤。突觸小泡在突觸小體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B錯誤。葡萄糖、CO2、胰島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漿中,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抗體由漿細胞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進入內環境中與抗原結合,該過程發生在內環境中,C正確。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不屬于內環境,血液中的血漿是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淀粉水解成麥芽糖發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題后歸納1. 認清內環境的物質和非內環境的物質(1)認清4類內環境的物質(2)認清4類非內環境的物質2. 明確發生和不發生在內環境中的生理過程3. (2025·湖南長沙一中摸底考)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其與房水過多導致的眼壓增高有關。房水源于血漿,滲透壓與血漿相同,房水由睫狀體分泌,經前房角進入血液。房水中蛋白質的含量為血漿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約為血漿中的80%,房水的主要作用是為虹膜、角膜和晶狀體供應營養,并把這些組織的代謝產物運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房水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成分參與維持滲透壓平衡B. 房水與血漿的化學成分基本相似,無機鹽的含量也和血漿相同C. 房水屬于細胞外液D. 睫狀體分泌過多房水或房水排出受阻都會導致或加重青光眼√解析: 房水滲透壓取決于其中的蛋白質、葡萄糖等成分,A正確;據題干信息“房水中蛋白質的含量為血漿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約為血漿中的80%”“房水滲透壓與血漿相同”,可推測房水中無機鹽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漿,以維持滲透壓的平衡,B錯誤;房水源于血漿,屬于細胞外液,C正確;睫狀體分泌過多房水或房水排出受阻,都會引起眼壓增高,從而導致或加重青光眼,D正確。題后歸納組織水腫4. (2025·湖南長郡中學統考)如圖是人體細胞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⑤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圖中每個細胞的內環境都是相同的B. 如果細胞③表示甲狀腺細胞,①處的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低于⑤處的C. 如果細胞③表示胰島細胞,正常情況下,③處的氧氣濃度最高D. 如果細胞③表示肝臟細胞,飯后半小時,①處的葡萄糖濃度高于⑤處的√解析: 由圖可知,①為血漿,②為組織液,③為組織細胞,④為淋巴液,不同細胞的內環境是不一樣的,如血細胞的內環境只有血漿,組織細胞的內環境是組織液,A錯誤;血液流經甲狀腺時,促甲狀腺激素從血漿進入組織液,然后對甲狀腺細胞起作用,促進甲狀腺細胞分泌甲狀腺激素,若細胞③表示甲狀腺細胞,則①處的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低于⑤處的,B正確;氧氣進入組織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如果細胞③表示胰島細胞,正常情況下③處的O2濃度較低,C錯誤;如果細胞③表示肝臟細胞,飯后半小時肝臟細胞可以合成肝糖原消耗葡萄糖,故①處的葡萄糖濃度低于⑤處的,D錯誤。考點二 內環境的穩態1. 穩態2.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3. 穩態概念的發展(1)分子水平:存在基因表達的穩態、激素分泌的穩態、酶活性的穩態等。(2)細胞水平:存在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穩態等。(3)器官水平:存在心臟活動的穩態、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穩態等。(4)群體水平:種群數量的變化存在穩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也存在穩態。4. 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1)實驗原理本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向自來水、緩沖液、肝勻漿中加入酸或堿溶液引起的pH不同變化,定性說明人體內液體環境與緩沖液相似,而不同于自來水,從而說明生物體pH相對穩定的機制。(2)方法步驟(3)實驗結果(4)實驗結論:比較以上幾條曲線的變化規律可知,肝勻漿的性質類似于緩沖液而不同于自來水,說明肝勻漿內含 ,能夠維持pH的相對穩定。(5)實驗注意事項①鹽酸和氫氧化鈉有腐蝕性,應避免與皮膚和眼睛接觸,也不要入口。若有灑落或濺出,要立即用水沖洗15 min,并告訴老師。②加入酸或堿時,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嚴格控制 。③充分沖洗燒杯的目的:a.避免殘留的HCl與NaOH反應,使實驗現象不明顯;b.防止不同的材料混合,影響實驗結果。緩沖物質 滴數 1. (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 ( × )2. (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機體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H2P/HP 維持。 ( × )提示: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HC /H2CO3維持。3. (選擇性必修1 P10正文)健康人體內環境能保持穩態,則內環境保持穩態時,人體一定健康。 ( × )提示:內環境達到穩態時,人體未必不得病,如遺傳病患者、植物人等。×××4. (選擇性必修1 P9正文)人體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緩沖對,與其他器官或系統無關。 ( × )提示:pH的相對穩定依賴于血液中的緩沖物質以及肺、腎的正常功能。5. (選擇性必修1 P10正文)當內環境穩態遭受破壞后,一定引起細胞代謝紊亂。 ( √ )×√1. (2025·廣東深圳高三模擬)下列血漿的生化指標變化與引起的結果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 血鈉濃度急劇降低——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峰值增大B. 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降低——機體的應激能力提高C. 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血漿和組織液的滲透壓均降低D. 血液中鈣離子的含量太高——機體出現抽搐等癥狀√解析: 血鈉濃度急劇降低,神經元受到適宜刺激后,鈉離子內流減少,因此動作電位的峰值減小,A錯誤;腎上腺素能夠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降低,機體的應激能力降低,B錯誤;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血漿滲透壓降低,血漿進入組織液的水增多,繼而導致組織液滲透壓降低,C正確;血液中鈣離子的含量太高,會導致肌無力等癥狀的出現,D錯誤。題后歸納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健康問題2.(2025·江西宜春高三期中)如圖表示人體內的內環境和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組織液中的Na+、K+含量均高于細胞內液B.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會因為①中蛋白質含量減少而引起組織水腫C.堿性物質可與①中的H2CO3反應,使①中pH穩定在7.35~7.45D.水皰主要是由①中的水大量滲出到③形成的√解析: 組織液中的Na+含量高于細胞內液,K+含量低于細胞內液,A錯誤;圖中①是血漿,②是淋巴液,③是組織液,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會因為①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減少,引起血漿溶透壓降低,組織液增多,導致組織水腫,B正確;圖中①是血漿,堿性物質可與①中的H2CO3發生中和反應,使血漿pH穩定在7.35~7.45,C正確;水皰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使組液滲透壓增加,水分由血漿滲透壓進入組織液的量增加,D正確。題后歸納血漿pH調節過程的分析3. 某同學分別以清水、緩沖液和血漿為實驗材料探究“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起對照作用的是清水組和緩沖液組B. 所得結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組C. 該實驗結果說明血漿組緩沖物質的緩沖能力是有限的D. 圖中的結果表明緩沖液組維持pH穩定的能力強于血漿組√解析: 本實驗探究的是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穩定的功能,所以血漿組為實驗組,清水組和緩沖液組為對照組,A正確;加入HCl后,清水組的pH應降低,清水組的結果不合理,B正確;該實驗結果說明血漿組緩沖物質的緩沖能力是有限的,C正確;緩沖液組的曲線較血漿組先下降,說明緩沖液組維持pH穩定的能力弱于血漿組,D錯誤。02研真題·扣教材探究分析, 培養核心技能1. (2024·浙江6月選考12題)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下列關于淋巴細胞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只存在于淋巴B. 只存在于血漿和淋巴C. 只存在于血漿和組織液D. 存在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解析: 毛細淋巴管內的淋巴匯集到淋巴管中,經過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所以血漿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細胞;細胞免疫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需要進入組織液裂解被病原體侵染的靶細胞,因此淋巴細胞也可分布在組織液中,D正確,A、B、C錯誤。2. (2024·湖北高考9題)磷酸鹽體系(HP /H2P )和碳酸鹽體系(HC /H2CO3)是人體內兩種重要的緩沖體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有氧呼吸的終產物在機體內可轉變為HCB. 細胞呼吸生成ATP的過程與磷酸鹽體系有關C. 緩沖體系的成分均通過自由擴散方式進出細胞D. 過度劇烈運動會引起乳酸中毒說明緩沖體系的調節能力有限√解析: 有氧呼吸終產物中的CO2可與H2O結合生成H2CO3,H2CO3在機體內可轉變為H+和HC ,A正確;在細胞呼吸過程中,ADP可與Pi反應生成ATP,因此細胞呼吸生成ATP的過程與磷酸鹽體系有關,B正確;離子不能自由通過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依靠轉運蛋白的協助,C錯誤;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度劇烈運動會引起乳酸中毒說明緩沖體系的調節能力有限,D正確。3. (2022·重慶高考10題)某同學登山后出現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時間后緩解。查閱資料得知,肌細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臟轉化為葡萄糖被細胞再利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酸痛是因為乳酸積累導致血漿pH顯著下降B. 肌細胞生成的乳酸進入肝細胞只需通過組織液C. 乳酸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在內環境中進行D. 促進乳酸在體內的運輸有利于緩解酸痛√解析: 血漿中存在緩沖對,乳酸積累并不會使血漿pH顯著下降,A錯誤;肌細胞生成的乳酸進入肝細胞需要血液和組織液的運輸,B錯誤;肌細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臟轉化為葡萄糖被細胞再利用,若促進乳酸在體內的運輸,能降低內環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緩解酸痛,C錯誤,D正確。4. (2022·海南高考9題)缺氧是指組織氧供應減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導致組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動脈血氧分壓與肺泡通氣量(基本通氣量為1)之間的關系如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組織供氧B. 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過度通氣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 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能量D. 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H2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解析: 觀察圖示,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氣增多,以增加組織供氧,A正確;高原上缺乏氧氣,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動脈血氧分壓會降低,肺泡通氣量會快速增加,過度通氣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確;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并釋放能量,C正確;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NaH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D錯誤。5. (2023·河北高考8題)小鼠注射某藥物造成腎功能異常,尿中出現大量蛋白質,血漿蛋白減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血漿蛋白丟失可造成血液中抗體減少,機體免疫力下降B. 血漿蛋白減少造成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C. 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高于血漿Na+和Cl-形成的滲透壓D. 小鼠腎功能衰竭時,血漿中尿素氮升高√解析: 該小鼠的腎臟功能異常造成的血漿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漿中抗體減少,機體免疫功能降低,A正確;滲透壓是血漿的主要理化性質之一,其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血漿蛋白減少引起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B正確;滲透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中Na+和Cl-的數目遠多于血漿蛋白的數目,其形成的滲透壓遠高于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C錯誤;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過尿液及時將代謝產生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當發生腎功能衰竭時,機體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血漿中尿素氮等代謝產物濃度升高,D正確。(1)小腸吸收鈣減少可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 (2023·湖北高考) ( × )(2)大量出汗后適量飲用淡鹽水,有助于維持血漿滲透壓的相對穩定。 (2024·河北高考) ( √ )(3)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為檢驗內環境穩態的指標。 (2024·黑吉遼高考) ( √ )(4)腎病綜合征患者會隨尿丟失大量白蛋白,導致血漿白蛋白減少,出現水腫,臨床上通過靜脈輸注適量的白蛋白可減輕水腫癥狀。 (2021·海南高考) ( √ )×√√√03驗收效·提能力跟蹤訓練,檢驗學習效果一、選擇題1. (2025·陜西延安宜川中學高三一模)血漿是機體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葡萄糖、纖維蛋白原、尿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漿中B.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C. 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D. 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血漿中√1234567891011解析: 血漿中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和激素等,A正確;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主要是Na+和Cl-)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B正確;血漿中的葡萄糖通過毛細血管壁細胞進入組織液,再通過組織液進入全身各處細胞,包括骨骼肌細胞,C正確;運動時,丙酮酸轉化為乳酸的過程屬于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D錯誤。12345678910112. (2025·江西南昌高三聯考)內環境并不是處于一種靜止的、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下列關于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腎小球腎炎可使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水腫B. 淋巴液中的免疫細胞能增強機體抵抗病菌的能力C. 血漿中的蛋白質的種類和含量與組織液中的差別不大D. 皮膚水皰中的液體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1234567891011解析: 患腎小球腎炎時,患者血漿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可進入腎小管,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進而導致組織水腫,A正確;免疫細胞存在于血漿和淋巴液中,免疫細胞能夠增強機體抵抗病菌的能力,B正確;與組織液相比,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C錯誤;皮膚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由組織液形成的,組織液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D正確。12345678910113. (2025·山西呂梁高三統考)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有關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敘述,錯誤的是( )A. 靜脈注射藥物比口服能更快地將藥物成分送到組織細胞B. 長時間劇烈運動后肌細胞內的乳酸能與NaHCO3發生反應C. 飯后,肝臟毛細血管靜脈端血漿中的血糖含量低于動脈端D. 組織液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有關√1234567891011解析: 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血漿,血漿經組織液能將藥物送到組織細胞,比口服更快發揮作用,A正確;長時間劇烈運動后肌細胞產生的乳酸進入內環境,在內環境中乳酸能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以維持內環境pH的相對穩定,B錯誤;飯后,血液流經肝臟時,肝臟細胞將部分血糖合成肝糖原,使毛細血管靜脈端(流出端)血漿中的血糖含量低于動脈端(流入端),C正確;組織液能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進行各種化學成分的交換,其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與血漿、淋巴液和細胞內液有關,D正確。12345678910114. (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腦脊液。腦脊液中絕大部分是水,Na+濃度較高(約為神經細胞的10倍),蛋白質含量很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腦脊液是一種體液,和組織液同屬于內環境B. 腦脊液中的水主要通過協助擴散進出細胞C. 神經細胞的Na+濃度低,滲透壓低于腦脊液D. 與腦脊液相比,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更高√1234567891011解析: 腦脊液是許多神經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屬于細胞外液,與組織液都屬于內環境,A正確;水可通過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方式進出細胞,且腦脊液中的水主要通過協助擴散進出細胞,B正確;腦脊液中絕大部分是水,Na+濃度較高(約為神經細胞的10倍),蛋白質含量很少,神經細胞的Na+濃度低,但其中蛋白質含量高,因此神經細胞的滲透壓與腦脊液中滲透壓基本相等,否則神經細胞不能維持正常狀態,C錯誤;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血漿蛋白,而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與腦脊液相比,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更高,D正確。12345678910115. (2025·湖北十一校高三聯考)2024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體醫融合,戰勝卒中。腦卒中患者易出現血漿滲透壓升高,甚至出現呼吸性堿中毒(肺過度通氣導致血液pH高于7.45),或代謝性酸中毒等內環境穩態失調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導致呼吸性堿中毒B. CO2是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廢物,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之一D. 內環境的pH維持與肺、腎密切相關√1234567891011解析: 血液中含氧不足會引起機體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泡通氣過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漿pH升高,A正確;CO2是人體細胞呼吸產生的廢物,可維持血漿pH的穩定,參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B正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有利于血漿滲透壓降低,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不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誘因,C錯誤;呼吸性堿中毒、代謝性酸中毒的出現與肺部和腎臟功能的異常有關,因此肺、腎與內環境酸堿平衡的維持密切相關,D正確。12345678910116. (2025·廣東茂名高三調研)如圖表示人體內環境主要組成成分及其與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圖中a、b、c、d分別指細胞內液、組織液、淋巴液和血漿B. 由圖中a、b、c、d構成的內環境是人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C. 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D. 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是不斷變化的√1234567891011解析: 根據題圖中的雙向箭頭,可先判斷a是細胞內液,結合題圖中的單向箭頭,可進一步確定b、d分別是組織液和血漿,c是淋巴液,其中b、c、d構成人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即內環境,A正確,B錯誤;多細胞生物體中,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C正確;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且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D正確。12345678910117. (2025·山東德州高三期末)如圖是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的部分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產生的CO2進入血液中會參與體液調節B. 上圖反映了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C. 圖中只有激素、神經遞質可作為信息分子完成細胞間的信息交流D. 血糖濃度、尿液濃度、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相對穩定都屬于內環境的穩態√1234567891011解析: 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沒有CO2,A錯誤;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題圖中這三種調節均有涉及,B正確;題圖中激素、神經遞質和免疫活性物質均出現在內環境中,作為信息分子完成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錯誤;尿液不屬于內環境成分,故尿液濃度的相對穩定不屬于內環境的穩態,D錯誤。12345678910118. (2025·山東日照模擬)液體療法是指通過補充(或限制)某些液體以維持機體體液平衡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常用5%葡萄糖溶液(血漿等滲溶液)、10%葡萄糖溶液、5%NaHCO3溶液等進行輸液治療。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注射5%葡萄糖溶液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B. 治療低血糖時,10%葡萄糖溶液主要為機體提供能量C. 治療酸中毒時,5%NaHCO3溶液能夠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D. 液體療法能維持機體正常的體液容量和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1234567891011解析: 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與血漿滲透壓相等,故靜脈注射一定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漿滲透壓基本不變,A錯誤;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含有的葡萄糖較多,而葡萄糖是細胞呼吸最常用的能源物質,故低血糖時,使用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主要為患者提供能量,B正確;質量分數為5%的NaHCO3溶液為pH緩沖液,可以調節血漿pH,在治療酸中毒時,使用質量分數為5%的NaHCO3溶液能改善患者血漿pH,C正確;通過補充或限制某些液體可以維持機體體液平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故液體療法的目的是恢復或維持患者正常的體液容量、成分和理化特性,D正確。12345678910119. (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高三期末)如圖①為腸腔中待消化的物質,②表示①經水解酶催化分解后形成的物質。②進入毛細血管甲,再經血液運輸至毛細血管乙,然后進入肝臟組織細胞被利用。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若物質②是氨基酸,圖中Ⅱ和Ⅲ滲透壓來源的差異與①有關B. 若物質①是淀粉,則物質②在線粒體中被徹底氧化分解C. 若小腸吸收Ca2+減少可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D. 腸腔中的物質②都以擴散的方式進入小腸上皮細胞√1234567891011解析: 若物質②是氨基酸,則①是蛋白質,Ⅱ是血漿,Ⅲ是組織液,兩者滲透壓的主要來源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A正確;若物質①是淀粉,則物質②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細胞質基質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進入線粒體中被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直接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B錯誤;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Na+和Cl-提供,小腸吸收Ca2+減少并不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明顯下降,C錯誤;腸腔中的物質②不一定都是以擴散的方式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如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動運輸,D錯誤。1234567891011二、非選擇題10. (2025·山東濰坊考前模擬)血漿滲透壓包括血漿晶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晶體滲透壓主要指血漿中小分子物質(如Na+和Cl-)形成的滲透壓;膠體滲透壓主要指由血漿蛋白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1)某人食物中長期缺乏蛋白質,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 ,易出現 現象。解析: 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減少,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組織間隙液體增加,進而導致組織水腫現象。降低組織水腫1234567891011(2)正常人大量飲水后晶體滲透壓 ,此時,由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血容量是指血管里的血液量,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抗利尿激素又稱血管升壓素,可致使血壓暫時性升高,推測其機理是 。解析:晶體滲透壓主要指血漿中小分子物質所形成的滲透壓,正常人大量飲水后,晶體滲透壓降低;滲透壓降低時由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對腎小管和集合管中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減弱;血容量是指血管里的血液量,抗利尿激素會促進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血容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降低減少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血容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1234567891011(3)溶血是指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溢出紅細胞的現象。體外實驗表明,若紅細胞處于低于0.45%NaCl溶液中,會出現溶血現象,請從血漿滲透壓的角度分析,溶血發生的原因是 。解析: 分析題意,溶血是指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溢出紅細胞的現象,而當血漿滲透壓過低時,進入紅細胞的水分增多,致使紅細胞膨脹、破裂、血紅蛋白溢出,進而造成溶血現象。當血漿滲透壓過低時,進入紅細胞的水分增多,致使紅細胞膨脹、破裂、血紅蛋白溢出123456789101111. (2025·福建連城一中高三月考)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腦脊液是由血漿在腦室脈絡叢處濾過產生,并可經蛛網膜處重新流入靜脈。請回答下列問題:(1)腦脊液 (填“屬于”或“不屬于”)細胞外液,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 (填“雙向”或“單向”)的。解析:腦脊液屬于細胞外液,相當于組織液,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雙向的,即血漿滲出毛細血管成為腦脊液,腦脊液滲入毛細血管成為血漿。屬于雙向1234567891011(2)腦脊液不僅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 。解析:腦脊液不僅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腦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因此腦脊液的穩態是腦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腦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1234567891011(3)機體腦部受到嚴重外傷時可能會引發腦水腫,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腦外傷時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從血漿進入腦脊液,引起腦脊液滲透壓 ,進而引起腦組織水腫。解析:機體腦部受到嚴重外傷時可能會引發腦水腫,其發病機制是腦外傷時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從血漿進入腦脊液,引起腦脊液滲透壓相對升高,進而引起腦組織水腫。升高1234567891011(4)地塞米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上常被用來治療腦水腫,其副作用是停藥后會出現反彈。科研人員研究發現促皮質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療腦水腫。為了研究ACTH的治療效果,有關醫療專家做了臨床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編號 使用藥物 治療 時間 治療前水 腫指數 治療后水 腫指數 停藥兩周后水腫指數A組 ACTH(79例) 3個月 4.1~9.6 1.1~2.9 1.1~2.9B組 地塞米松(79例) 3個月 5.1~7.1 3.3~4.9 5.1~9.81234567891011對照實驗類型有空白對照、相互對照、自身對照等,該實驗方案體現了 對照。根據表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① ;② 。解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療效果,顯然本實驗的自變量是藥物的種類,因變量是組織水腫的相關指標。根據實驗結果可知,該實驗方案體現了兩種藥物之間的相互對照,同時還有實驗組治療前后的自身對照。根據表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①ACTH治療腦水腫的效果優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療在停藥后基本無反彈情況出現。總之,ACTH治療效果比地塞米松強。相互對照和自身ACTH的治療效果優于地塞米松ACTH的治療在停藥后基本無反彈情況出現1234567891011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docx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pptx 第35講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練習,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