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 歷史(考試范圍:選擇性必修 3《文化交流與傳播》;考試時間:75 分鐘;分值:100 分。)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論語·雍也》記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荀子·王制》記載“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 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這些思想( )A .促使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相結合 B .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C .致力于協調民眾與地主間的利益 D .強調統治者應加強道德修養2 .下表是有關利瑪竇來華的部分史料。據此可以認定的史實是( )史料 出處(萬歷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瑪竇進方物 《明史·神宗本紀》明神宗時,西洋人利瑪竇等入中國,精于天文、歷算之學, 發微闡奧,運算制器,前此未嘗有也 《明史·天文志》(《幾何原本》)西洋人歐幾里得撰,利瑪竇譯,而徐光 啟所筆受也。 …… 光啟序稱其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矩準 繩之用,非虛語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A .利瑪竇對當時西學東漸作出了貢獻 B .中國傳統科技開始實現近代化轉型C .利瑪竇是最早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 D .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會的普通認可 3 .《天方夜譚》故事集中的《辛巴達的航海故事》中提到,主人公“在中國境內遭遇 海難,流落到荒島之上”,另一則《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之中則寫為“中國 境內的海島,那是國王埃尤爾的國土,他是那群島和七幢宮殿的主人”,這說明當時的阿 拉伯人( )高二歷史 第 1 頁 共 7 頁A .并未與中國有直接的交往 B .討好中國以加強貿易往來C .對中國了解還不夠深入 D .僅通過航海與外界聯系4 .如圖所示的歷史事件( )A .建立起了廣闊的殖民世界 B .增強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C .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D .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 5 . 史詩《吉爾伽美什》 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主人公: 身高十一尺有 余, 足長三尺, 腿長七尺, 髯發濃密。 亞述王宮遺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現了這般形象(見圖)。這種文本和實物的一致性可用來( )A . 說明史詩的描寫有據可依 B . 證實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C . 理解古代西亞的審美觀念 D . 還原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6 .考古學家在今韓國慶州地區 7-9 世紀的幕葬中陸續發現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 來自地中海地區的東羅馬人、波斯人,還有中亞地區的回鶻人、粟特人。這表明當時A .絲綢之路已延伸到朝鮮半島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賴于海上交通C .朝鮮與東羅馬已有直接聯系 D .東亞風俗已經被西方文化同化7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 陽為夫而生之, 陰為婦而助之; 春為父而生之, 夏為子而養之. . . 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該言論( )A. 體現了三綱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繼承了春秋時期儒學的全部精髓C. 將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D. 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8 .鴉片戰爭后,西餐開始在一些口岸城市流行。到清末,許多大中城市已出現了以營高二歷史 第 2 頁 共 7 頁利為主的“番菜館”、“面包房”和“咖啡店” ,不少中國食店也增設了西餐和日本料理。這 表明( )A .近代西餐開始影響國人生活 B .列強侵略加深民族危機嚴重C .跨國經營成為新的營利方式 D .西方飲食文化已影響到中國9 .1870-1894 年,德國約有 250 萬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國是一種普遍性現象。1896-1913 年,由德國流往國外的人口僅 47.6 萬人,德國逐漸轉變為入境移民國家。導 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帝國主義競相擴軍備戰 B .君主立憲制在德國建立C .德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 D .勞動力大規模全球流動10 .2015 年以來,歐洲經歷了二戰以來規模空前的難民危機及難民涌入導致的工作競 爭,歐盟不得不在內部邊境上重啟臨時管控,民眾對難民的排斥情緒有增無減。這種 狀況被稱為歐洲的“再邊境化” ,該現象表明歐洲( )A .一體化進程遭遇到嚴重挫折 B .難民問題嚴重威脅世界和平C .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新的挑戰 D .反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11 .公元前 3—4 世紀,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東等“希臘化世界”購買文獻以充實亞歷山大圖書館;托勒密三世給“世界各地的君主”寫信請求借閱、復制文獻, 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尋找和復制文獻。托勒密王朝的這些措施( )A .推動了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 B .導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C .促進了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 D .加快了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12 .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 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 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 “ 難辭其咎”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 .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 .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13 .1868 年,針對倭仁等人抨擊學習西法是 “ 舍中法而從西人” ,恭親王奕 以 “ 西 學中源” 回應,認為西學源自中國,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國創其法, 西人推陳出新而已。奕 的這一認識( )高二歷史 第 3 頁 共 7 頁A .固化了中學的正統地位 B .強調了西方制度的先進性C .揭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 D .對西學傳播具有雙重影響14 .1902 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 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 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 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 ,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 氣者矣。 ” 這反映出( )A .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 .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 .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 .天朝上國觀念盛行15 .宋代是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有北宋學者云: “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 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國朝各賜以書籍。后庠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 ”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有官員謂: “國朝偃武崇文, 首善太學,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繼有請建書院以養士。”據此材料,無法得出的結論是( )A .五代時學校凋敝、書院興起 B .北宋一度出現學校興盛而書院衰落的現象C .宋代崇文抑武,推動書院發展 D .宋代書院成為科舉考試與人才培養中心1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雕版印刷技藝、中 醫針灸、中國珠算、二十四節氣等分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類 名錄項目。這可以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科技( )A.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B. 注重探究事物發展規律C. 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藝 D. 具備比較強烈的實用性二、非選擇題:本小題共 4 題,共 52 分。17 .(12 分)人口數量是古代社會發展的項重要指標。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高二歷史 第 4 頁 共 7 頁(夏商西周春秋漢朝三國兩晉隋朝唐朝五代北宋南宋元朝 明朝清朝戰國秦十國)(---○--人口數量)一一選自《中國歷史人口變遷圖及人口密度圖》材料二北宋初期的 989年全國戶數只有650萬。到北宋末的 1110年,已增長到2088萬。 但史料記載這一年的 “ 口數 ” 僅為 4673萬, 每戶平均口數僅為 2. 24。絕大部分學者認 為, 宋朝統計的口數只包括男丁, 即成年男子。如以漢唐史料所載戶口比例, 即每戶 5 口 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實際人口數應當超過 1億。——摘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一 ,總結中國古代人 口數量變化的特點。(4 分)(2)根據材料二中,宋朝人口數量有史料記載和學者推算兩種結果。你更認可哪一種 說 出你的理由。(4 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中國古代人口數量變化的因素。 (4 分)18 .( 12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拿破侖在位時,……兵于外,不顧民間之受害 ……卒致兵敗國喪,力竭身亡。然其 所創之立之典章多有益于國計民生,令各國有師其法而忽焉興盛者。后五十年間,歐 洲之興實為開辟以來所未有,可謂歐洲自古以來罕有之英主。——(英)馬懇西《泰西新史攬要》材料二1903 年鄒容 有大兒華盛頓于前,小兒拿破侖于后,為吾同胞革命獨立之表《革命軍》 木(意:模范)。嗟呼!嗟乎!革命!革命!1916 年 陳 獨 秀 《袁世凱復活》 昔始皇帝創無限專制君主制,其子二世亡之。拿破侖一世破壞 法蘭西共和,帝制自為,身敗名辱。今墮地呱呱之中華民國, 在朝之魔王袁世凱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凱二世方 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1938 年 毛 澤 東《論持久戰》 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 ……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 獲勝。( 1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拿破侖的主要政治活動( 2 分),并簡析這些 活動對 “ 歐洲之興” 發揮的作用。( 4 分)( 2 )根據材料二,選取其中 2 則內容,對“ 拿破侖在近代中國的形象變遷” 進行合理 解讀。( 6 分)19 .( 16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麥克法蘭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起源,與茶葉有莫大的關系。人口膨脹,聚 集居住,更容易引發各種傳播性的疾病,但英國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許多疾病開始減 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這都歸功于英國人的飲茶習慣。另外,飲茶避免了大量 谷物被拿去釀酒的風險。……在 18 世紀 20 年代英國人廣泛飲茶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 英國的殖民地不僅囊括了澳大利亞、加拿大,還擁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 度等地。……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壟斷中國的茶葉生意,從 1760 年到 1774 年,從中國 輸出了價值近 300 萬兩白銀的茶葉,每年創造的利潤達到 150 多萬英鎊。當英國人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力圖撕開中國市場時,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 尬 ……中國不需要外國的物資,但英國人卻要中國的茶葉 ……鴉片、銀子與茶葉三者的 關系,即魏源所謂:“ 中國以茶葉、湖絲馭外夷,而外夷以鴉片耗中國,此皆自古未 有,而本朝獨有之。 ” ……茶、銀、鴉片的循環,最終引發了 1840 年鴉片戰爭。——摘編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材料二 英國歷史學家艾倫 · 麥克法蘭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中寫道:“ 只有 茶葉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 。茶,中國古代三大對外貿易拳頭產品之一 ……公元 16 世 紀茶傳入英國,17 世紀末進口不到 6 噸,到 18 世紀末進口達 2 萬噸,一片小小葉子征 服了英國人舌尖,改變了英國人生活方式 ……茶葉從藥用發展到當今世界三大飲料,其 價值已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等領域。茶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禪茶 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茶葉不僅代表物質財富,而且代表精 神財富,茶葉是世界分布最廣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摘編自秦花《建設 “ 茶葉江山 ” 需要厚植 “ 家國情懷 ” 》高二歷史 第 6 頁 共 7 頁(1)根據材料一 ,結合所學,概括說明“英國工業革命的起源,與茶葉有莫大的關系” , ( 4分)(2)根據材料一 ,結合所學,從“茶、銀、鴉片的循環”的視角闡釋近代中國“以茶葉馭外 夷”的失敗。( 8 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史實,闡述“茶葉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4 分)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2014 年,絲綢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稱作 “ 對話之 路 ” ,也有歷史學家稱它為 “ 貿易互惠之路 ” 、“ 民族交融之路 ” 、“ 宗教傳播之路 ” 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人們對絲綢之路歷史的不同理解。圍繞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選擇某一稱呼或者自擬一個稱呼,并運用所學知識,予 以論述。(要求:以稱呼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答案1. B;《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荀子》中“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都體現出對人的重視,這是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體現;材料未提及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結合,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協調民眾與地主利益,C錯誤;材料并非強調統治者的道德修養,D錯誤。2. A;從《明史》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記載可知,利瑪竇來華帶來西方天文、歷算、幾何等知識,對西學東漸作出貢獻;僅利瑪竇來華不能表明中國傳統科技開始近代化轉型,B錯誤;材料未提及利瑪竇是最早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C錯誤;“普通認可”說法過于絕對,D錯誤。3. C;《天方夜譚》故事中對中國的描述存在不準確之處,說明當時阿拉伯人對中國了解不夠深入;不能從故事內容得出未與中國直接交往的結論,A錯誤;故事中未體現討好中國的意圖,B錯誤;“僅通過航海”說法太絕對,D錯誤。4. C;圖片展示的是亞歷山大東征,東征促進了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亞歷山大帝國并非殖民世界,A錯誤;亞歷山大東征時伊斯蘭教還未產生,B錯誤;羅馬法與亞歷山大東征無關,D錯誤。5. C;史詩與浮雕中對吉爾伽美什形象的一致性,有助于理解古代西亞的審美觀念,突出人物高大、形象鮮明等特點;不能僅憑此說明史詩描寫完全有據可依,A錯誤;不能證實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B錯誤;無法據此還原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D錯誤。6. A;韓國慶州地區7 - 9世紀墓葬中出現大量來自地中海、中亞等地的胡俑,說明絲綢之路延伸到朝鮮半島,促進了人員往來;不能得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賴海上交通的結論,B錯誤;僅胡俑不能證明朝鮮與東羅馬有直接聯系,C錯誤;“同化”說法錯誤,D錯誤。7. A;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體現三綱五常與天人合一思想;“繼承全部精髓”說法錯誤,B錯誤;將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的是宋明理學,C錯誤;材料未體現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活力,D錯誤。8. D;清末許多大中城市出現“番菜館”等,中國食店也增設西餐和日本料理,表明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到中國;“開始影響”在鴉片戰爭后就已開始,A錯誤;材料未體現民族危機,B錯誤;材料重點是飲食文化影響,不是跨國經營,C錯誤。9. C;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化進程深入,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人口流入,使德國從人口流出國變為入境移民國家;帝國主義擴軍備戰不是主要因素,A錯誤;君主立憲制建立于1871年,與人口流動變化時間不符,B錯誤;勞動力全球流動是現象不是原因,D錯誤。10. C;歐洲“再邊境化”是因難民危機及相關問題出現的,表明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新挑戰;不能就此說明歐盟一體化進程嚴重受挫,A錯誤;材料未提及威脅世界和平,B錯誤;材料與反經濟全球化無關,D錯誤。11. C;托勒密王朝充實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措施,使亞歷山大成為希臘文化的重要中心,促進希臘文化中心轉移;這些措施主要是收集文獻,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推動作用不明顯,A錯誤;沒有導致埃及本土文化幾近中斷,B錯誤;沒有加快文明多元發展格局形成,D錯誤。12. D;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移植本國生產方式,不適合當地發展,導致拉美國家發展停滯;奴役掠奪土著居民、大量移民不是主要原因,A、C錯誤;建立殖民統治最早與發展停滯無直接因果關系,B錯誤。13. D;奕 “西學中源”的觀點,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學習西學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固化了中學正統地位,對西學傳播具有雙重影響;沒有固化中學正統地位,A錯誤;未強調西方制度先進性,B錯誤;西學東漸序幕早已揭開,C錯誤。14. A;日記中作者對洋夷為師持排斥態度,反映出排外傾向;材料未體現中體西用主張,B錯誤;1902年維新運動已失敗,C錯誤;此時天朝上國觀念已受沖擊,D錯誤。15. D;材料中未提及宋代書院成為科舉考試與人才培養中心;從材料可得出五代時學校凋敝、書院興起,北宋學校興盛時書院衰落,宋代崇文抑武推動書院發展,A、B、C正確。16. C;我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等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類名錄項目,說明中國古代科技具有精湛制作工藝;材料未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探究事物發展規律和實用性,A、B、D錯誤。17. (1) 人口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有起伏;不同朝代人口數量變化差異較大 ;根據材料一中人口變化曲線,從整體趨勢和不同朝代對比進行總結。(2) 認可學者推算結果;理由:宋朝統計口數只包括男丁,以漢唐每戶5口左右推算更接近實際情況,僅統計男丁不能反映宋朝真實人口數量 ;結合材料二對宋朝人口統計方式的說明進行分析。(3) 因素:社會穩定與否,如朝代更替、戰爭會影響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繁榮有利于人口增長;政策因素,如賦稅政策等 ;從社會環境、經濟、政策等方面,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分析。18. (1) 政治活動: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拿破侖法典》 ;作用:《拿破侖法典》傳播了資產階級法律規范,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的近代化進程 ;依據所學拿破侖相關史實,分析其活動對歐洲的積極影響。(2) 示例:1903年鄒容將拿破侖視為革命獨立的榜樣,反映當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借助拿破侖的形象,激勵民眾進行反清革命;1916年陳獨秀將拿破侖破壞法蘭西共和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相聯系,是對袁世凱復辟行為的批判 ;選取兩則材料,結合當時中國社會背景分析拿破侖形象變遷的原因和意義。19. (1) 茶葉使英國人疾病減少,人口死亡率下降,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飲茶避免谷物釀酒,保障糧食供應;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生意獲取巨額利潤,為工業革命積累資金 ;從材料一中提取與工業革命相關的茶葉的作用,如對人口、糧食、資金的影響。(2) 中國出口茶葉使英國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中國白銀外流,中國開展禁煙運動,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中國“以茶葉馭外夷”失敗 ;按照“茶、銀、鴉片的循環”邏輯,結合鴉片戰爭背景和過程闡述。(3) 16世紀茶傳入英國,18世紀末進口量大增,改變了英國人生活方式;茶葉價值涵蓋多領域,成為世界分布最廣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廣泛歡迎 ;結合材料二,從茶葉在英國及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方面闡述。20. 示例稱呼:文化交流之路 ;論述: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等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推動了當地文化的發展;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同時,中國的絲綢、瓷器等蘊含中國文化元素的商品輸出,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圍繞所選稱呼,結合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史實進行論述,做到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