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A;這些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適宜農業發展,都發展出較為發達的本土農業經濟;并非所有文明都建立政教合一政體,如古代中國,B 錯誤;早期文明并非都建立中央集權性質的帝國,C 錯誤;“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說法過于絕對,D錯誤。2. C;從示意圖可看出,克里特文明與周邊地區存在交流,反映出文明發展的交融性;西方文明存在中斷,A錯誤;材料主要體現克里特文明與周邊的交流,未體現文明中心多元性,B錯誤;區域文化具有多樣性,并非統一性,D錯誤。3. D;13 世紀早期法學家指出保衛祖國義務高于封建義務,說明政治主體從領主與封臣關系逐漸向民族國家層面轉變;當時法國未成為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A錯誤;材料未體現“忠君愛國”思想形成,B錯誤;材料重點強調政治主體變化,不是領主在基層治理的作用,C錯誤。4. C;阿拉伯帝國的翻譯活動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動阿拉伯成為多元文化的橋梁;招募學者和翻譯活動主要是促進文化交流,并非滿足人才需求,A錯誤;與近代綜合教育理論依據無關,B 錯誤;這一活動不能維系帝國長治久安,D 錯誤。5. A;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不斷探險源于商品經濟發展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當時沒有現代交通工具,B 錯誤;探索自然奧秘不是主要目的,C錯誤;新航路開辟揭開探索全球航路序幕,此時是繼續探索,D 錯誤。6. B;殖民擴張和商業貿易發展,使美洲大量種植甘蔗,糖的產量增加且貿易范圍擴大,走進普通市場;大種植園模式出現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A 錯誤;先進種植技術推廣不是主要推動因素,C錯誤;物種交換和人口遷移與糖的普及關系不大,D錯誤。7. B;薄伽丘批判羅馬教廷腐敗,商人卻仍信奉天主教,體現出當時思想解放運動未能完全擺脫宗教束縛,存在局限;材料未體現延續古典文學意蘊,A錯誤;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此時是文藝復興時期,C錯誤;故事批判了天主教會,不會增強其權威性,D 錯誤。8. C;17、18 世紀歐洲處于社會變革時期,“中國風”的出現為歐洲社會變革提供了借鑒和思考,適應了變革需要;“導致歐洲封建制度徹底解體”說法太絕對,A錯誤;這是東學西漸,不是西學東漸,B錯誤;文藝復興已經復興了人文精神,D錯誤。9. C;畫中將伊麗莎白一世放在后面且空間小,議會放在前面,寓意國王要受到議會的限制;當時國王地位高于議會,A錯誤;國王有一定權力,不是服從議會意志,B錯誤;1689 年《權利法案》后議會才享有國家最高權力,D錯誤。10. D;美國制憲者既考慮建立有效政府取代邦聯,又擔心民眾權力不受約束,體現憲法兼具階級性與務實性;美國憲法體現啟蒙思想基本原則,A錯誤;增強聯邦政府權力只是一方面,B 錯誤;材料未體現三權分立相互制衡,C錯誤。11. A;里格利從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組織角度,帕默爾從土地所有者和農業革命角度,布里格斯從能源和產量角度分析工業革命起因,反映觀察視角多樣性;材料未體現工業革命起源漸進性,B錯誤;材料主要是對起因的分析,不是必然性,C 錯誤;體現研究視角多樣,不是單一性,D錯誤。12. B;大型企業建立科學技術實驗室,科學研究集體攻關,創辦理工學院和技工院校,說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材料未體現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 錯誤;材料未提及壟斷組織,C 錯誤;材料未涉及歐美社會結構變化,D錯誤。13. A;人們對法官判決的看法變化,反映出工業化促進思想觀念更新;輿論影響案件審理,但不能左右,B錯誤;材料重點是思想觀念變化,不是遵守公序良俗,C 錯誤;材料未體現教會控制人們日常生活,D 錯誤。14. D;巴黎公社希望建立世界共和國并得到第一國際聲援,具備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特征;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格局的是十月革命,A錯誤;巴黎公社未實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B錯誤;巴黎公社未受國際工人協會直接領導,C錯誤。15. A;西方在海外地圖隨意命名并宣示所有權,體現殖民擴張本質;這會加劇與殖民地矛盾,B 錯誤;無法避免列強紛爭,C錯誤;“有效占領”原則是 19世紀 80 年代柏林會議確立的,D錯誤。16. B;英國支持拉美獨立是為了加緊對拉美的政治滲透,擴大自身影響力;傳播啟蒙思想不是主要目的,A錯誤;當時美國沒有在拉美大規模殖民侵略,C 錯誤;英國目的是自身利益,不是支持民族獨立,D錯誤。17. (1)特點: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對被征服地區宗教采取寬容政策,鼓勵宗教融合;宗教政策以政治服從為前提 ;結合材料一,從國教、對其他宗教態度及與政治關系方面概括。(2)相似之處:都鞏固了統治;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增強了國家凝聚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 ;從宗教政策對統治、文化、國家凝聚力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方面分析。18. (1)變化:從分散走向統一;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影響擴大 ;原因:國家統一趨勢加強;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的傳播 ;依據材料一,從民法的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方面作答。(2)基本原則:自由平等;契約精神;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根據材料二內容,從權利、契約、財產和秩序等方面概括。19. (1)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傳播;中世紀體育教育受教會束縛;人們對全面發展的追求 ;結合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從思想、教育現狀和人們的追求方面分析。(2)原因:英國的殖民擴張;學校教育的推動;傳教士和軍隊士兵的傳播 ;依據材料二,從傳播途徑和英國的對外活動方面分析。20. 示例論題: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大變局 ;闡述:地理大發現使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各地區聯系加強,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引發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沖擊了傳統思想觀念,推動了自然科學發展;總之,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全球化進程,推動世界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是中世紀與近代劃分的重要里程碑 ;圍繞“大變局”,結合地理大發現的影響,從世界聯系、經濟、思想等方面闡述,注意邏輯清晰,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