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2025年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自主知識導學合作探究學習分級提升訓練1.有性生殖(1)有性生殖是指由兩性____________結合形成__________,再由________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________的遺傳特性。 (2)花的結構與有性生殖圖解可以大致表示如下:生殖細胞 受精卵 受精卵 雙親受精卵2.無性生殖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__________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________的遺傳特性。 3.無性生殖的應用(1)扦插是指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條,把枝條的下部插入濕潤的土壤中,在適宜的溫度下,不久,枝條下部長出____________,上部________,最后長成一個新個體。 母體 母體不定根 發芽(2)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________或________(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______________(分生組織)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 (3)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____________原理,使植物組織或細胞等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生物技術。 芽 枝 形成層無性生殖有性生殖【例1】(廣東省)下列繁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的是( )。A.荔枝嫁接繁育 B.蒜瓣生根發芽C.草莓組織培養 D.水稻種子繁殖解析:“荔枝嫁接繁育”“蒜瓣生根發芽”“草莓組織培養”都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都不屬于有性生殖;水稻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因此“水稻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D項符合題意。答案:D技巧點撥:判斷是否為有性生殖,主要看是否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植物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的方式,屬于有性生殖。不僅被子植物能進行有性生殖,其他生物,如裸子植物、人和大部分動物等,也都可以進行有性生殖。1.下列詩句描述的內容與生殖現象無關的是( )。A.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B.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C.春江水暖鴨先知 D.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2.綠色開花植物要形成果實和種子,必須經過的兩個生理過程是( )。A.開花和受精 B.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C.傳粉和受精 D.開花和傳粉C C 無性生殖【例2】(廣東省)綠蘿是一種常見的家庭綠化植物。將綠蘿的一段枝條插入水中,一段時間后能長出新的根,形成新的植株。這種繁殖方式屬于( )。A.有性生殖 B.無性生殖 C.出芽生殖 D.分裂生殖解析:扦插是指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條,把枝條的下部插入濕潤的土壤中,在適宜的溫度下,不久,枝條下部長出不定根,上部發芽,最后長成一個新個體。將綠蘿的一段枝條插入水中,一段時間后能長出新的根,形成新的植株,這種繁殖方式屬于扦插。扦插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屬于無性生殖。答案:B技巧點撥: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的生殖方式。無性生殖的關鍵在于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是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方式。3.下列培育方法不具有快速擴大繁殖量和保持品種優良特性等優勢的是( )。A.水蜜桃的枝條嫁接到毛桃的砧木上B.水稻種子播撒在水田中C.三角梅枝條插入盆中的扦插基質D.草莓組織在培養基上發育成“試管苗”4.(廣東省)某同學在勞動課上將甘薯藤(莖)按一定方向插入土壤中,一段時間后甘薯藤長出新的幼苗。這種繁殖方式是( )。A.扦插 B.嫁接 C.壓條 D.組織培養B A 無性生殖的應用【例3】果園里的桃樹結出李子,黑棗樹結出柿子,這里運用的繁殖技術是( )。A.扦插 B.壓條 C.組織培養 D.嫁接解析:扦插、壓條、組織培養等無性生殖方式,可以快速地對單一植物體進行繁殖,擴大其數量;而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這種接穗成活后,就會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因此果園里的桃樹結出李子,黑棗樹結出柿子,這里運用的繁殖技術是嫁接。答案:D技巧點撥:在嫁接的植物中,接穗枝條上所開出的花、結出的果實和種子的遺傳特性與接穗是一致的。砧木只為接穗提供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5.紫荊苗木用扦插方式繁殖,下圖所示植物的生殖方式中,屬于扦插的是( )。 A B C DC 6.(廣東省)將生長健壯但產量低、品質差的荔枝樹,改造成高產優質的荔枝樹,最快速有效的是( )。A.嫁接 B.雜交C.扦插 D.太空育種A1.玉米穗常常出現缺粒現象,其主要原因是( )。A.開花數量過少 B.光照不足 C.傳粉不足 D.肥料不足2.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大區別是( )。A.是否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B.親代是否有性別區分C.后代是否有性別區分 D.是否用莖繁殖C A 3.把帶芽的馬鈴薯塊莖栽種到土壤中,培育成新的植株,這種生殖方式是( )。A.出芽生殖 B.無性生殖C.有性生殖 D.分裂生殖B 4.圖甲和圖乙表示植物的兩種生殖方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甲所示生殖方式產生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B.圖乙所示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組織培養都是有性生殖C.圖乙[3]和[4]結合形成的受精卵將來發育成胚珠D.圖甲[1]和[2]的形成層緊密結合是繁殖成功的關鍵D 5.下列關于植物生殖方式多樣性意義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可使植物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B.使植物有更多的機會繁殖后代C.增加了物種變異的速度D.生殖方式的多樣性可能產生更多的后代C 6.下列幾組植物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的有( )。①鼠尾草靠丸花蜂傳粉繁殖后代 ②玉米種子種下去長出玉米植株 ③小麥靠風力傳播花粉進行繁殖 ④馬鈴薯塊莖上的芽眼里會發出芽 ⑤竹鞭節上的芽可以形成竹筍,進而長成新竹子 ⑥秋海棠的葉子發出芽和根,進而長出新的秋海棠植株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D 7.嫁接是植物無性生殖方式的一種,嫁接成功的關鍵是( )。A.接穗和砧木要選擇恰當B.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C.接穗和砧木要保持濕潤D.嫁接的時間要選擇恰當B 8.黃瓜植株的花,有的能結果,有的不能結果。對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黃瓜花是單性花,只有受精的雌花才能結果B.黃瓜花是單性花,只有雄花不結果C.黃瓜花是兩性花,只有完成受精才能結果D.黃瓜花是風媒花,只有風力充足才能結果A 9.下列關于無土栽培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各種植物的培養液都是相同的B.各種培養液的成分都是一樣的C.不同的植物適合用不同的培養液D.培養液的濃度越高植物生長得越壯C 10.“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茉莉是一種常見的花卉植物。茉莉的一種繁殖方式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一棵蘋果樹結出兩種蘋果也是用這種方法B.這種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C.這種繁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D.這種繁殖方式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B11. (跨學科實踐·植物栽培)黃瓜根系淺,易感病,直接種植產量不高,而南瓜根系深,抗病能力強,所以一般選用優質品種的南瓜為砧木嫁接黃瓜,嫁接后7天內要遮陰,棚內空氣濕度要控制在95%左右。嫁接苗長大后, 日光溫室在密閉及定時換氣情況下,二氧化碳濃度日變化如圖所示。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南瓜為砧木嫁接黃瓜成活的關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瓜苗作為砧木嫁接黃瓜的優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嫁接后遮陰、棚內空氣濕度要控制在95%左右,這樣可以減弱嫁接苗的____________,減少水分散失以提高成活率。 (3)開始日光照射到換氣前,這一時段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瓜苗與南瓜苗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南瓜根系深,吸收水、肥的能力強,抗病的能力強,可提高黃瓜的產量蒸騰作用開始日光照射后黃瓜植株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其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 (4)據圖可知定時換氣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據此,請寫出一條增產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施適量的二氧化碳氣肥(或施加有機肥等)12. (跨學科實踐·植物栽培)選取長勢和質量相同的玉米苗,均分成三組,分別在甲、乙、丙三個透明裝置內進行無土栽培。在光照、溫度等其他條件都完全相同且適宜的情況下,培養一段時間后,玉米苗的長勢不同,質量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甲、乙、丙三組裝置內玉米苗的質量都增加了,質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符合丙裝置玉米苗質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a利用水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制造了有機物(或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 (2)每組選擇多株玉米苗進行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丙兩組形成對照,目的是探究________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4)根據此探究實驗,提出一條提高玉米產量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偶然性,減小誤差無機鹽適度施肥;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