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反復誦讀文章,理清文本內容。思維發展與提升:辯證看待歸隱,訓練思辨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理清情感變化,探尋心路歷程。文化傳承與理解:深入解讀主題,提升人生境界。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和歸隱后的心境,體會“歸”字所蘊含的豐富情感。2.難點賞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如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深入探究陶淵明思想中“儒”與“道”的融合與沖突,理解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獨特價值取向。三、教學方法問題導引法、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以“歸”字為核心提問引導)1. 提問:同學們,看到“歸去來兮”這個題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歸”意味著什么?(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可能會回答回家、回歸故土、回歸某種狀態等)2. 進一步引導:在古代文人心中,“歸”往往有著深刻的內涵,它可能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返回,更是心靈上的歸宿。那么,陶淵明筆下的“歸”又有著怎樣獨特的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學習這篇《歸去來兮辭》,一起探尋陶淵明的“歸”之旅程。(二)背景介紹(為理解“歸”的原因做鋪墊)1. 簡單介紹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背景,包括政治腐敗、社會動蕩、門閥制度森嚴等情況,強調在這樣的環境下,文人的仕途艱難與理想破滅的普遍現象。2. 講述陶淵明的生平經歷,重點提及他幾次為官又辭官的過程,以及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典故,讓學生明白陶淵明對官場的失望和他堅守的人格尊嚴,從而引出他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是基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三)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圍繞“歸”梳理文章脈絡)1.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韻律之美。教師巡視指導,糾正讀音錯誤和節奏不當之處。2. 提問:文章圍繞“歸”寫了哪些內容?請同學們嘗試劃分段落層次。(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先述歸隱之因(小序),次寫歸途之行,再繪歸家之樂,最后表歸隱之志的脈絡結構)小序:交代出仕和歸隱的原因,包括對官場的失望(“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眷然有歸歟之情”)。第一段:描寫歸途的情景,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展現出作者歸途中的輕松愉悅心情,以及對擺脫官場束縛后的自由之感。第二段:描繪歸家后的生活場景,如“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和自然景色的描寫,表達出作者對歸隱生活的滿足和愜意,這些場景都是“歸”的具體體現,是心靈的棲息之所。第三段:描寫歸園圖景,表現作者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描繪出家庭之樂,悠閑之樂,鄉鄰之樂,出游之樂。第四段:抒發對歸隱生活的堅定決心和對過去官場生活的反思與告別,(再次強調“歸”的意義不僅是身體的回歸,更是靈魂的覺醒。(四)研讀文本,深入探究“歸”的內涵(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1. 提問:陶淵明為何毅然決然地選擇歸隱?僅僅是因為官場的不如意嗎?(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分析,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明他從小就與世俗官場的生活格格不入,本性熱愛自然;“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體現出他對過去在官場中迷失自我的反思,認識到回歸本真的重要;還有“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表明他不愿為了功名利祿而扭曲自己的本性,即便生活困苦,也難以忍受官場對人性的壓抑)進一步追問:這種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自然的熱愛反映了陶淵明怎樣的人生追求?(引導學生理解陶淵明追求的是一種自由、獨立、本真的生活,他渴望擺脫世俗的枷鎖,回歸到自然和自我的本真狀態,這是“歸”的核心內涵之一)2. 提問:在歸途中,作者的心情如何?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分析“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中的“遙遙”“飄飄”等詞語,感受到作者歸途中的輕快與自在,仿佛連船和風都在為他的歸來而歡欣鼓舞;“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則表現出他對歸程的急切期盼,進一步體現出他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盡快擺脫官場的心情)追問:這種輕松愉悅的心情與他在官場時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這說明了什么?(讓學生體會到官場生活給他帶來的壓抑和痛苦,而歸隱之路則是他通往自由和幸福的光明大道,“歸”意味著從黑暗的官場牢籠走向光明的自然與心靈的家園)3. 提問:歸家后的生活場景描寫十分細膩生動,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引導學生分析描寫歸家生活的語句,如“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提問:這些場景營造出了一種怎樣的氛圍?(學生可能會回答寧靜、閑適、自在等)這種氛圍與作者的“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場景是作者“歸”的理想呈現,是他心靈得到安放的具體環境,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他對這種自由、簡單生活的滿足和享受,是“歸”所帶來的美好體驗,也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具體表現)進一步探究:在這些描寫中,有沒有隱含著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例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云和鳥的自由自在與自己的歸隱選擇之間的相似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自然之道和人生哲理,即順應本性、回歸自然才是生命的真諦,這也是“歸”的更深層次內涵)4. 提問:文章結尾處“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態度?(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這里表達出一種順應自然、安于天命的豁達心境,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愿意在這片田園中度過余生,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所困擾,這種態度是對“歸”的一種升華,是將“歸”融入到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之中,體現出一種超脫塵世的高潔情懷)(五)賞析藝術特色(圍繞“歸”分析表現手法)1. 提問: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感受到他的“歸”之情感和理想生活,陶淵明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進行分析)情景交融:如在描寫歸途和歸家生活場景時,作者將自然景色與自己的情感融為一體。“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中,輕舟、微風等自然景象襯托出作者歸途中的輕松愉快心情;“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中,云的無心出岫和鳥的倦飛知還,既描繪了自然景觀,又暗示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使讀者更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歸”時的心境。用典:文中運用了一些典故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文化底蘊。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化用了一些古代賢士的歸隱情節或生活方式,但陶淵明并非簡單地模仿,而是通過這些典故表達出自己對歸隱生活的獨特理解和真切感受,展示了他與眾不同的“歸”之境界。語言優美,富有韻律: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優美,韻律和諧。全文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等,使文章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開篇就以富有感染力的語句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且在句式上長短交錯,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有助于表達作者復雜的情感和對“歸”的強烈渴望。(六)拓展延伸(深化對“歸”的理解與思考)1. 提問: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許多文人都有過歸隱的經歷或表達過歸隱的思想,如李白、王維等。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陶淵明的“歸”與其他文人的歸隱有何不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如陶淵明的歸隱是一種徹底的對官場和世俗名利的決絕,他親身踐行著歸隱生活,在田園中找到了真正的心靈寄托;而李白的歸隱更多是一種在仕途失意后的暫時逃避和對自由浪漫生活的追求,他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能夠重返官場施展抱負;王維的歸隱則帶有一種亦官亦隱的特點,他在山水之間尋求心靈的寧靜,但并未完全脫離世俗社會和政治圈子。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陶淵明“歸”的獨特性和純粹性)2. 提問: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需要像陶淵明一樣追求一種“歸”的境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個人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下,人們可能會面臨各種物質誘惑和精神困惑,陶淵明所追求的那種回歸本真、順應自然、堅守內心的生活方式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我們可以從陶淵明身上學到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左右,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和內心歸宿。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平衡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不失本心)(七)課堂小結(總結“歸”的意義與價值)1.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強調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表達的“歸”的核心內涵,包括對官場的失望與決絕、對自然和本真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在歸隱中獲得的心靈自由和寧靜以及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與順應。2. 總結陶淵明的藝術成就,如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優美的語言風格,這些藝術特色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能夠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3. 再次點明文章的主題和價值,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時常審視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的喧囂和誘惑所迷惑,勇敢地追尋自己心中的“歸”之所在,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生活方式上的,都能保持一份獨立、自由和本真。(八)作業布置1. 背誦并默寫《歸去來兮辭》,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記憶。2. 仿照《歸去來兮辭》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對某種理想生活狀態或內心追求的向往,注意運用一定的描寫手法和抒情方式,字數不少于 500 字。(通過寫作實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陶淵明的情感表達和文章的藝術特色,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