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單元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單元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
一、選擇題
1.(2025·廣東廣州質檢)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下列關于森林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森林群落結構一般較復雜且保持相對穩定
B.我國森林群落有多種類型,如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等
C.深秋森林出現“山山黃葉飛”現象,體現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D.森林中不同種生物種間因生態位的不同而達到和諧共存
2.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群落內部生物的特征對環境具有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適應荒漠干旱生境
B.在草原上,各種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
C.森林中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層現象明顯,群落對光能、空間的利用率高
D.凍原植被和動物的豐富度較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較低
3.(2025·山東濟南模擬)下表為某群落演替的三個基本階段,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侵入定居階段 (先鋒群落階段) 一些物種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環境,為之后侵入的同種或異種生物創造有利條件
競爭平衡階段 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
相對穩定階段 各物種通過競爭,資源利用更為充分、有效,群落結構更加完善
A.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向一定方向發生有序變化的過程
B.相互競爭過程中留存下來的物種,在資源利用方面能達到相對平衡
C.相對穩定階段,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其數量比例不再發生變化
D.上述三個基本階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4.(2025·山東臨沂一模)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地表呈現荒漠景觀的演替過程。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我國西南部石灰巖區域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石漠化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石灰巖區域石漠化后再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B.發生石漠化時群落演替依次經歷了喬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個階段
C.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可以減緩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種多樣性
D.在石漠化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變,生物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
5.(2025·廣東大聯考)某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該濕地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濕地核心區等區域,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根據圖判斷,該濕地群落形成過程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
B.分布在濕地核心區的蘆葦等生物不會出現垂直分層現象
C.近水緩沖區群落能代表濕地核心區群落的早期狀況
D.若人為的建設活動加強,則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加快
6.北方某林區發生火燒后,植被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則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地區發生了次生演替
B.①中群落也有垂直結構
C.隨著演替過程中物種數的減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差
D.火燒后15年到40年,灌木豐富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陽光逐漸減少
7.(2025·濟南模擬)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擾因素,森林火災可毀壞大面積的森林資源,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演替。如圖是某落葉松林區重度火燒后草本、灌木、喬木三種植被類型蓋度(某區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百分比)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喬木、灌木、草本
B.重度火燒后,森林逐漸恢復原狀屬于次生演替
C.隨著演替的進行,森林郁閉度增加,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減弱
D.造成重度火燒后植被③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獲得的光照減少
8.(2025·湖南永州模擬)為研究河流中石塊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裸石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如圖1、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個體數量(A和H分別代表自養和異養類群的優勢種)如圖2。已知自養類群可以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該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結構又有垂直結構
B.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持續增加
C.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環境容納量上升
D.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二、非選擇題
9.(2025·湖南郴州模擬)為調查某地發生山體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復情況,科研人員對未發生滑坡區域的原始群落和山體滑坡區域的恢復群落進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時間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的研究,結果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體滑坡區域發生的演替屬于    演替,與裸巖上發生的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區別還在于該群落演替類型                             (寫出兩點)。
(2)研究原始群落和山體滑坡區域的恢復群落中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采用      法。山體滑坡區域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圖示的不同植物類型同時交織在一起,這體現了群落的    結構。圖中代表山體滑坡區域恢復群落生物量的是    ,判斷依據是                       。在山體滑坡區域的生態修復過程中,所選植物一般為本地物種,而不宜選用外地物種,其原因是                   
                         。
(3)上述發生山體滑坡的區域不可能是熱帶雨林地區,主要原因是                           
                                    。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
1.C 森林群落生物種類豐富,生物生活的環境比較優越,一般結構會較復雜且能保持相對穩定,A正確;我國幅員遼闊,生物種類繁多,森林群落也有多種類型,如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等,B正確;深秋森林出現“山山黃葉飛”現象,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C錯誤;森林中不同種生物種間生態位的不同,生物間的競爭較小,因而可以達到和諧共存,D正確。
2.B 荒漠的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夏季炎熱干燥,土壤貧瘠,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種類貧乏,這里生長的植物十分耐旱,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適應干旱的荒漠生境,A正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各種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B錯誤;物種豐富度高的群落穩定性較高,凍原植被和動物的豐富度較低,結構簡單,且溫度較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較低,D正確。
3.C 群落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它往往是連續變化的過程,是能預見的或可測的,A正確;競爭平衡階段: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平衡,B正確;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的組成及其數量比例仍處在動態變化中,C錯誤;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群落演替的三個基本階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D正確。
4.C 石灰巖區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條件,甚至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石灰巖區域石漠化后再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發生石漠化時是朝著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的方向進行演替,可能依次經歷了喬木、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個階段,B錯誤;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保護措施可以減緩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這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確;在石漠化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會發生改變,生物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D錯誤。
5.B 已知某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有原有土壤等條件,可以判斷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A正確;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分布在濕地核心區的蘆葦等生物也存在垂直分層現象,B錯誤;近水緩沖區處于河流的泥沙環境和濕地核心環境之間,可以代表濕地核心區群落形成的早期狀況,C正確;若人為的建設活動加強,則能加快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D正確。
6.C 發生火燒后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該地區植被演替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逐漸增強,A正確,C錯誤;①中草本、灌木等植物構成垂直結構,B正確;火燒后15年到40年,灌木比喬木矮小,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陽光較少,導致灌木的豐富度下降,D正確。
7.C 火燒后,隨著演替的進行和時間的推移,草本、灌木和喬木依次成為優勢種,草本植物蓋度逐漸下降并穩定,而灌木和喬木蓋度逐漸升高,并且喬木蓋度大于灌木,因此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喬木、灌木、草本,A正確;重度火燒后,含有土壤條件和部分繁殖體,故森林逐漸恢復原狀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垂直方向上呈分層分布,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強,C錯誤;造成重度火燒后植被③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灌木和喬木遮光,植被③獲得的光照減少,D正確。
8.D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隨著物種數目的增多,該裸石上的群落也會存在垂直結構,A正確;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增加的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的總數持續增加,B正確;由圖2可知,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數量在增加,所以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環境容納量上升,C正確;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但在特殊情況下未必呈正金字塔型,D錯誤。
9.(1)次生 演替速度快,經歷階段相對較少,趨向恢復原來群落 (2)取樣器取樣 垂直 S2 圖中植被生物量S2明顯小于S1  避免引進的物種因缺乏天敵、環境適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 (3)熱帶雨林中喬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圖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解析:(1)山體滑坡后,原有植被雖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還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繁殖體,故山體滑坡區域發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裸巖上發生的演替類型為初生演替,兩者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區別還在于前者群落演替速度快,經歷階段相對較少,趨向恢復原來群落。(2)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常采用取樣器取樣法。當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圖示的不同植物類型同時交織在一起,形成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這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圖中S2明顯小于S1,故圖中代表山體滑坡區域恢復群落生物量的是S2。為了避免引進的物種因缺乏天敵、環境適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在山體滑坡區域的生態修復過程中,所選植物一般為本地物種,而不宜選用外地物種。(3)由于熱帶雨林中喬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圖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因此該區域不可能是熱帶雨林地區。
2 / 3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
課程標準
1.闡明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演替過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該群落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分布特點。
考點一 群落的主要類型
1.群落的主要類型及分類依據
2.陸地生物群落的比較
提醒 荒漠群落中的植物葉片呈針狀,氣孔在夜間開放,根系強大等;許多動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以固態尿酸鹽形式排泄含氮廢物等。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小,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動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
3.濕地和海洋生物群落
(1)濕地生物群落: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類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類(如海帶、裙帶菜等),以及種類繁多的動物。
4.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
(1)影響群落類型的主要因素:      等因素。
(2)生物對群落的適應性
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適應所處的       。
②群落中不同種群之間通過復雜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有機整體,從而維持種群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③不同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
【教材拾遺】 (選擇性必修2 P35思考·討論)天山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可以看到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類型,決定不同海拔分布著不同的群落類型的因素可能有水分、溫度。
1.(選擇性必修2 P33正文)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  )
2.(選擇性必修2 P33正文)爬行類、嚙齒類、攀緣類、鳥類和蝗蟲等動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3.(選擇性必修2 P34正文)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動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  )
4.(選擇性必修2 P36思考·討論)熱帶雨林群落中很多植物具有艷麗的花朵和鮮艷多汁的果實,目的是吸引動物傳播花粉和種子。(  )
5.(選擇性必修2 P37概念檢測)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動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
6.(選擇性必修2 P37拓展應用)分布于高緯度地區的狐貍耳朵和尾巴更大。(  )
1.(2025·福建龍巖模擬)關于不同群落類型的特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寬大,表面有茸毛
B.不同群落類型受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大
C.森林群落植物的花多為風媒花,其中生活著大量樹棲動物
D.荒漠群落植被極度稀疏,動物類型豐富
2.(2025·遼寧朝陽質檢)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動態的群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草原上的植物葉片往往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有利于適應干旱環境
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草原上物種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
C.常綠喬木比落葉喬木更能適應我國華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環境
D.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一般是與該種群的密度相關
考點二 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         的過程。
2.群落演替的類型比較
【教材拾遺】 (選擇性必修2 P40思考·討論)(1)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地衣通過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苔蘚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
(2)群落演替時,不同種群間發生優勢取代,在森林階段能找到地衣、苔蘚等其他植物。
3.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和結果
4.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選擇性必修2 P40正文)“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體現了群落的初生演替過程。(  )
2.(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若時間允許,棄耕的農田總會形成森林。(  )
3.(選擇性必修2 P41思考·討論)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  )
4.(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分類依據是演替時間的長短。(  )
5.(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大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
6.(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從而將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為之下。(  )
1.(2025·湖南九校聯盟高三聯考)如圖是某棄耕地區群落演替中不同時期群落的豐富度指數變化。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無性繁殖,屬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中后期,這些克隆植物占據優勢地位,與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過分株之間的連接實現資源共享,此現象叫生理整合。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該棄耕地區上發生的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
B.在演替的前20 a內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并到達頂點,20~30 a物種豐富度下降,30 a后物種豐富度一直維持在穩定狀態
C.群落的垂直結構可顯著提高群落中動植物利用陽光的能力
D.據此推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指數下降是因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其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阻礙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發展
題后歸納
“三看法”區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研究者通過相關實驗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郁閉甜櫧林(受人為影響較小)與干擾甜櫧林(適度擇伐喬木)的物種多樣性及群落優勢度進行比較,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層次 郁閉林 干擾林
物種多樣 性指數 群落優 勢度 物種多樣 性指數 群落優 勢度
喬木層 11.445 0.073 3 14.709 1 0.061 4
灌木層 4.004 1 0.265 1 12.077 6 0.086
草本層 1.662 9 0.294 4 5.427 4 0.103 9
藤本 植物 5.554 0.142 4 8.974 5 0.071 8
注:群落內物種數量分布越不均勻,優勢種的地位越突出,群落優勢度越大。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調查物種豐富度時,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
B.干擾林中灌木層和草本層群落優勢度降低,主要原因是光照強度降低
C.封育保護后干擾林發生次生演替,物種多樣性減少,群落優勢度增大
D.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增加,使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增強
題后歸納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應過程中各種量的變化
項目 類型一 類型二
方向 簡單→復雜 →穩定 復雜→簡單 →穩定
實例 大多數自 然群落 受污染或 破壞的群落
物種豐富度/群落結構復雜程度/種間關系復雜程度/有機物總量/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的變化(Y)
1.(2024·江西高考8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我國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下列關于某干旱地區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上述演替與沙丘上發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種類型
B.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
C.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勢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是森林階段
溯源教材
(1)調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樣方法。(見選擇性必修2 P2正文)
(2)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見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
(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見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
(4)群落演替最終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見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
2.(2024·浙江6月選考5題)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現象。下列現象不屬于群落演替的是(  )
A.裸巖上出現了地衣
B.草本群落中出現成片灌木
C.灌木群落中長出大量喬木
D.常綠闊葉林中樟樹明顯長高
3.(2024·黑、吉、遼高考3題)下列關于森林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質不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種群數量的改變不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喬木林變為灌木林屬于群落演替
D.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總是負面的
4.(2021·全國甲卷6題)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
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
5.(2023·山東高考24題)研究群落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時;不僅要統計物種數,還要統計物種在群落中的相對數量。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示。在某退耕農田自然演替過程中,植物物種甲、乙和丙分別在不同階段占據優勢,它們的相對多度與演替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1)該群落演替與在火山巖上進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區別還在于該群落演替類型      (答出2點區別即可)。
(2)在研究該群落植物類群豐富度的過程中,統計丙的相對數量采用了記名計算法。根據記名計算法適用對象的特點分析,丙的特點是                                      。
(3)據圖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是     (填“增大”“減小”或“不能確定”),原因是                                            。
(4)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是                    。
(1)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2024·貴州高考)(  )
(2)演替到穩定階段的群落具有相對不變的物種組成和結構。 (2022·河北高考)(  )
(3)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2021·全國甲卷)(  )
(4)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2020·山東高考)(  )
(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爭奪陽光和空間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優勢。 (2020·海南高考)(  )
(6)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總是負面的。 (2024·黑、吉、遼高考)(  )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
【破考點·抓必備】
考點一
知識梳理夯基
1.物種組成 草原生物群落
4.(1)水分、溫度 (2)①非生物環境 ②種間關系
概念檢測
1.× 提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
2.× 提示:爬行類、嚙齒類、鳥類和蝗蟲等動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緣類動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
3.× 提示:草原上的動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騰的特點,森林生物群落中樹棲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
4.√
5.× 提示: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動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澳大利亞野兔。
6.× 提示:高緯度地區風大,溫度很低,狐貍耳朵和尾巴較圓且短,而在低緯度的非洲地帶,狐貍耳朵和尾巴大而長。
典題演練應用
1.B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狹小,表面有茸毛,A錯誤;環境影響生物群落的形成,不同群落類型受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大,B正確;熱帶雨林中空氣流通不暢,風媒花很少,其中生活著大量樹棲動物,C錯誤;荒漠群落植被極度稀疏,動物的棲息地不足和食物條件匱乏,因此動物類型少,D錯誤。
2.C 草原上的植物葉片往往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與環境相適應,A正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動植物的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B正確;我國華北等地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較寒冷,落葉喬木更能適應我國華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環境,C錯誤;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D正確。
考點二
知識梳理夯基
1.另一個群落代替
2. 土壤條件  種子  長  較多  短  較少
3.人類的活動 相對穩定
4.方向和速度
概念檢測
1.× 提示:群落演替的起點保留了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因此屬于次生演替。
2.×
3.× 提示: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群落內物種組成也會發生變化。
4.× 5.√ 6.×
典題演練應用
1.D 在棄耕的土地上發生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物種豐富度在50 a內的變化可描述為在演替的前20 a內,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并到達頂點,20~30 a物種豐富度下降,30 a后物種豐富度達到穩定狀態,不能預知50 a后的變化趨勢,B錯誤;不同物種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這種結構可顯著提高群落植物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動物的垂直結構主要與棲息空間和食物來源有關,C錯誤;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長、繁殖和利用資源方面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據此推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指數下降是因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阻礙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發展,D正確。
2.B 調查物種豐富度時,在一定范圍內,物種數隨著樣方面積的增大而增大,選擇的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A正確;由于陽生植物入侵,灌木層和草本層在競爭陽光過程中不占優勢,從而導致干擾林中灌木層和草本層群落優勢度降低,B錯誤;郁閉林的物種多樣性較低,但是群落優勢度較大,干擾林的物種多樣性較高,但是群落優勢度較小,封育保護后干擾林向郁閉林的方向發生次生演替,物種多樣性減少,群落優勢度增大,C正確;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增加,群落結構向更加復雜的方向進行,這樣可以提高群落的穩定性,這是生態系統適應外界干擾的一種對策,D正確。
【研真題·扣教材】
1.D 退耕農田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沙丘上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A正確;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調查過程中注意隨機取樣,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B正確;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勢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演替的速度,C正確;題述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未必是森林階段,因為還會受到當地溫度、水分等條件的制約,D錯誤。
2.D 裸巖上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即裸巖上出現了地衣屬于演替現象,A不符合題意;草本群落中出現成片灌木這屬于演替過程,即處于優勢地位的灌木逐漸把草本植物替代,B不符合題意;灌木群落中長出大量喬木,為群落演替過程,表現為喬木作為優勢種取代灌木,C不符合題意;常綠闊葉林中樟樹明顯長高屬于生長現象,不屬于演替,D符合題意。
3.C 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等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質和植物種群數量的改變等都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A、B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作群落演替。森林由喬木林變為灌木林屬于群落演替,C正確。砍伐樹木可以在短期內改變森林群落中的物種組成和物種豐富度,進而改變群落的演替方向,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D錯誤。
4.C 外界因素的改變,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裸巖上沒有土壤結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而棄耕農田具有較好的土壤結構,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初生演替先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階段,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只有遇到極端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時,群落結構會退化,穩定性降低,D正確。
5.(1)時間短,速度較快 (2)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 (3)不能確定 群落中該時間段植物個體總數變化未知,無法確定乙的種群密度變化 
(4)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1)退耕農田上進行的自然演替為次生演替,火山巖上進行的群落演替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經歷的時間長,速度較緩慢。(2)記名計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3)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的相對多度下降,但該時間段植物個體總數變化未知,因此無法確定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4)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真題重組練
 (1)√ (2)√
(3)× 提示: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植物階段,不經過苔蘚階段。
(4)× 提示:屬于群落演替。
(5)√
(6)× 提示:適度砍伐可促進群落的演替。
6 / 7(共70張PPT)
第48講 群落的主要類型和演替
高中總復習·生物
1. 闡明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演替過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
種類型。
2.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該群落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
和分布特點。
課程標準
1. 破考點·抓必備
2. 研真題·扣教材
3. 驗收效·提能力
目錄
Contents
01
破考點·抓必備
梳理歸納, 鞏固基本知識
考點一 群落的主要類型
1. 群落的主要類型及分類依據
c
c
2. 陸地生物群落的比較
提醒 荒漠群落中的植物葉片呈針狀,氣孔在夜間開放,根系強大等;許多
動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以固態尿酸鹽形式排泄含氮廢物等。草原群落中
的植物往往葉片狹小,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旱;動物大都有挖
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
3. 濕地和海洋生物群落
(1)濕地生物群落: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
物。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類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類(如海
帶、裙帶菜等),以及種類繁多的動物。
4. 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
(1)影響群落類型的主要因素: 等因素。
(2)生物對群落的適應性
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適應所處的 。
水分、溫度 
非生物環境 
②群落中不同種群之間通過復雜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
成有機整體,從而維持種群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③不同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
【教材拾遺】 (選擇性必修2 P35思考·討論)天山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可以
看到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類型,決定不同海拔分布著不同的群
落類型的因素可能有水分、溫度。
種間關系 
1. (選擇性必修2 P33正文)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
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 ( × )
提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
2. (選擇性必修2 P33正文)爬行類、嚙齒類、攀緣類、鳥類和蝗蟲等動
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 )
提示:爬行類、嚙齒類、鳥類和蝗蟲等動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
中。攀緣類動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
×
×
3. (選擇性必修2 P34正文)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動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
奔跑的特點。 ( × )
提示:草原上的動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騰的特點,森林生物群落中樹棲
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
4. (選擇性必修2 P36思考·討論)熱帶雨林群落中很多植物具有艷麗的花
朵和鮮艷多汁的果實,目的是吸引動物傳播花粉和種子。 ( √ )
5. (選擇性必修2 P37概念檢測)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動物不能生活在森林
群落里。 ( × )
提示: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動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澳大利亞
野兔。
×

×
6. (選擇性必修2 P37拓展應用)分布于高緯度地區的狐貍耳朵和尾巴更
大。 ( × )
提示:高緯度地區風大,溫度很低,狐貍耳朵和尾巴較圓且短,而在低緯
度的非洲地帶,狐貍耳朵和尾巴大而長。
×
1. (2025·福建龍巖模擬)關于不同群落類型的特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寬大,表面有茸毛
B. 不同群落類型受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大
C. 森林群落植物的花多為風媒花,其中生活著大量樹棲動物
D. 荒漠群落植被極度稀疏,動物類型豐富

解析: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狹小,表面有茸毛,A錯誤;
環境影響生物群落的形成,不同群落類型受水分、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很
大,B正確;熱帶雨林中空氣流通不暢,風媒花很少,其中生活著大量樹
棲動物,C錯誤;荒漠群落植被極度稀疏,動物的棲息地不足和食物條件
匱乏,因此動物類型少,D錯誤。
2. (2025·遼寧朝陽質檢)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
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
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動態的群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草原上的植物葉片往往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有利于適應干旱
環境
B.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草原上物種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
C. 常綠喬木比落葉喬木更能適應我國華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環境
D. 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一般是與該種群的密度相關

解析: 草原上的植物葉片往往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抵抗干
旱,與環境相適應,A正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
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動植物的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B
正確;我國華北等地地處高緯度地區,氣候較寒冷,落葉喬木更能適應我
國華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環境,C錯誤;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
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D正確。
考點二 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 的
過程。
另一個群落代替 
2. 群落演替的類型比較
c
c
c
c
【教材拾遺】 (選擇性必修2 P40思考·討論)(1)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地
衣通過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
長提供了條件。苔蘚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
陽光,處于優勢地位。
(2)群落演替時,不同種群間發生優勢取代,在森林階段能找到地衣、
苔蘚等其他植物。
3. 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和結果
c
c
4.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c
1. (選擇性必修2 P40正文)“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體現了群落
的初生演替過程。 ( × )
提示:群落演替的起點保留了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
繁殖體,因此屬于次生演替。
×
2. (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若時間允許,棄耕的農田總會形成森林。
( × )
3. (選擇性必修2 P41思考·討論)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
種組成不再變化。 ( × )
提示: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群落內物種組成
也會發生變化。
×
×
4. (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分類依據是演替時間
的長短。 ( × )
5. (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大都是從結構簡單的群
落發展為結構復雜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增多,土壤、光
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 √ )
6. (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人類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從而將自然界所有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為之下。 ( × )
×

×
1. (2025·湖南九校聯盟高三聯考)如圖是某棄耕地區群落演替中不同時期群落的豐富度指數變化。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無性繁殖,屬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中后期,這些克隆植物占據優勢地位,與
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過分株之間的連接
實現資源共享,此現象叫生理整合。下列描述正確的
是(  )
A. 該棄耕地區上發生的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
B. 在演替的前20 a內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并到達頂點,20~30 a物種豐富
度下降,30 a后物種豐富度一直維持在穩定狀態
C. 群落的垂直結構可顯著提高群落中動植物利用陽光的能力
D. 據此推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指數下降是因為克隆植物有生理
整合的特征,其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阻礙了其他非
克隆植物的發展

解析: 在棄耕的土地上發生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物種豐富度在50 a內的變化可描述為在演替的前20 a內,物種豐富度逐漸升高并到達頂點,20~30 a物種豐富度下降,30 a后物種豐富度達到穩定狀態,不能預知50 a后的變化趨勢,B錯誤;不同物種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這種結構可顯著提高群落植物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動物的垂直結構主要與棲息空間和食物來源有關,C錯誤;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長、繁殖和利用資源方面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據此推測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指數下降是因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與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阻礙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發展,D正確。
題后歸納
“三看法”區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研究者通過相關實驗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郁閉甜櫧林(受人為影響較
小)與干擾甜櫧林(適度擇伐喬木)的物種多樣性及群落優勢度進行比
較,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層次 郁閉林 干擾林
物種多樣性指數 群落優勢度 物種多樣性指數 群落優勢度
喬木層 11.445 0.073 3 14.709 1 0.061 4
灌木層 4.004 1 0.265 1 12.077 6 0.086
草本層 1.662 9 0.294 4 5.427 4 0.103 9
藤本植物 5.554 0.142 4 8.974 5 0.071 8
注:群落內物種數量分布越不均勻,優勢種的地位越突出,群落優勢
度越大。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調查物種豐富度時,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
B. 干擾林中灌木層和草本層群落優勢度降低,主要原因是光照強度降低
C. 封育保護后干擾林發生次生演替,物種多樣性減少,群落優勢度增大
D. 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增加,使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增強

解析: 調查物種豐富度時,在一定范圍內,物種數隨著樣方面積的增
大而增大,選擇的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A正
確;由于陽生植物入侵,灌木層和草本層在競爭陽光過程中不占優勢,從
而導致干擾林中灌木層和草本層群落優勢度降低,B錯誤;郁閉林的物種
多樣性較低,但是群落優勢度較大,干擾林的物種多樣性較高,但是群落
優勢度較小,封育保護后干擾林向郁閉林的方向發生次生演替,物種多樣
性減少,群落優勢度增大,C正確;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增加,群落
結構向更加復雜的方向進行,這樣可以提高群落的穩定性,這是生態系統
適應外界干擾的一種對策,D正確。
題后歸納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應過程中各種量的變化
項目 類型一 類型二
方向 簡單→復雜→穩定 復雜→簡單→穩定
實例 大多數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壞的群落
物種豐富度/群落結構復雜
程度/種間關系復雜程度/
有機物總量/生產者固定的
能量的變化(Y)
02
研真題·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養核心技能
  
1. (2024·江西高考8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我國踐行生態文明思想
的重要舉措。下列關于某干旱地區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 上述演替與沙丘上發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種類型
B. 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
C. 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勢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
D. 上述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是森林階段

解析: 退耕農田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沙丘上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
替,A正確;可用樣方法調查該退耕農田中植物的種群密度,調查過程中
注意隨機取樣,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B正確;可在該退耕農田引進優勢
物種改變演替的速度,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演替的速度,C正確;題述
退耕農田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未必是森林階段,因為還會受到當地溫度、
水分等條件的制約,D錯誤。
溯源教材
(1)調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樣方法。 (見選擇性必修2 P2
正文)
(2)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見選擇性
必修2 P41正文)
(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有時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 (見選擇
性必修2 P41正文)
(4)群落演替最終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
態。 (見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
2. (2024·浙江6月選考5題)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現象。下列現
象不屬于群落演替的是(  )
A. 裸巖上出現了地衣
B. 草本群落中出現成片灌木
C. 灌木群落中長出大量喬木
D. 常綠闊葉林中樟樹明顯長高

解析: 裸巖上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即裸巖上出現了地衣屬于
演替現象,A不符合題意;草本群落中出現成片灌木這屬于演替過程,
即處于優勢地位的灌木逐漸把草本植物替代,B不符合題意;灌木群落
中長出大量喬木,為群落演替過程,表現為喬木作為優勢種取代灌
木,C不符合題意;常綠闊葉林中樟樹明顯長高屬于生長現象,不屬于
演替,D符合題意。
3. (2024·黑、吉、遼高考3題)下列關于森林群落演替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土壤的理化性質不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
B. 植物種群數量的改變不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
C. 森林由喬木林變為灌木林屬于群落演替
D. 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總是負面的

解析: 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
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等等。因此,
土壤的理化性質和植物種群數量的改變等都會影響森林群落演替,A、B錯
誤。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作群落演
替。森林由喬木林變為灌木林屬于群落演替,C正確。砍伐樹木可以在短
期內改變森林群落中的物種組成和物種豐富度,進而改變群落的演替方
向,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D錯誤。
4. (2021·全國甲卷6題)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
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
D. 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

解析: 外界因素的改變,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變植
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裸巖上沒有土壤結構,發生在裸巖上的演
替屬于初生演替,而棄耕農田具有較好的土壤結構,甚至保留了部分
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棄耕農田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
替,B正確;初生演替先后經歷了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
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階
段,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
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只有遇到極端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時,群落
結構會退化,穩定性降低,D正確。
5. (2023·山東高考24題)研究群落中植物類群的豐
富度時;不僅要統計物種數,還要統計物種在群落
中的相對數量。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
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示。在
某退耕農田自然演替過程中,植物物種甲、乙和丙
分別在不同階段占據優勢,它們的相對多度與演替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1)該群落演替與在火山巖上進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點的不
同,區別還在于該群落演替類型 (答出2點區別即可)。
時間短,速度較快
解析:退耕農田上進行的自然演替為次生演替,火山巖上進行的群落演替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經歷的時間長,速度較緩慢。
(2)在研究該群落植物類群豐富度的過程中,統計丙的相對數量采用了
記名計算法。根據記名計算法適用對象的特點分析,丙的特點是

解析:記名計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個體較
大,種群數量有限
(3)據圖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是 (填
“增大”“減小”或“不能確定”),原因是

解析: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
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
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的相對多度下降,
但該時間段植物個體總數變化未知,因此無法
確定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
不能確定
群落中該時間段植物個體
總數變化未知,無法確定乙的種群密度變化
(4)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是

解析: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可以
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
(1)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2024·貴州高考)
( √ )
(2)演替到穩定階段的群落具有相對不變的物種組成和結構。 
(2022·河北高考) ( √ )
(3)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 
(2021·全國甲卷) ( × )
提示: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進入草本植物階段,不經過
苔蘚階段。


×
(4)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 
(2020·山東高考) ( × )
提示:屬于群落演替。
(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爭奪陽光和空間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優
勢。 (2020·海南高考) ( √ )
(6)砍伐樹木對森林群落演替的影響總是負面的。 (2024·黑、吉、遼
高考) ( × )
提示:適度砍伐可促進群落的演替。
×

×
03
驗收效·提能力
跟蹤訓練,檢驗學習效果
一、選擇題
1. (2025·廣東廣州質檢)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下列關于森
林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森林群落結構一般較復雜且保持相對穩定
B. 我國森林群落有多種類型,如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等
C. 深秋森林出現“山山黃葉飛”現象,體現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D. 森林中不同種生物種間因生態位的不同而達到和諧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森林群落生物種類豐富,生物生活的環境比較優越,一般結
構會較復雜且能保持相對穩定,A正確;我國幅員遼闊,生物種類繁
多,森林群落也有多種類型,如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等,B正確;深
秋森林出現“山山黃葉飛”現象,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C錯誤;森林
中不同種生物種間生態位的不同,生物間的競爭較小,因而可以達到
和諧共存,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2. 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群落內部生物的特征對環境具有
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適應
荒漠干旱生境
B. 在草原上,各種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
特點
C. 森林中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層現象明顯,群落對光能、空間的利
用率高
D. 凍原植被和動物的豐富度較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
定性較低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荒漠的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夏季炎熱干燥,土壤貧瘠,冷熱變
化劇烈,風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種類貧乏,這里生長的植
物十分耐旱,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適
應干旱的荒漠生境,A正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
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草原上各種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
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B錯誤;物種豐富度高的群落穩定性較高,凍原植
被和動物的豐富度較低,結構簡單,且溫度較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
性和恢復力穩定性較低,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3. (2025·山東濟南模擬)下表為某群落演替的三個基本階段,下列相關
敘述不正確的是(  )
侵入定居階段 (先鋒群落階段) 一些物種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環境,為之后侵入的同種或異種生物創造有利條件
競爭平衡階段 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
相對穩定階段 各物種通過競爭,資源利用更為充分、有效,群落結構更加完善

A. 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向一定方向發生有序變化的過程
B. 相互競爭過程中留存下來的物種,在資源利用方面能達到相對平衡
C. 相對穩定階段,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其數量比例不再發生變化
D. 上述三個基本階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群落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
變化的有序過程。它往往是連續變化的過程,是能預見的或可測的,A正
確;競爭平衡階段: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
勢物種被排斥,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
平衡,B正確;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的組成及其數
量比例仍處在動態變化中,C錯誤;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
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群落演替的三個基本階段中均存在生物
和環境的相互作用,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4. (2025·山東臨沂一模)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損失、基巖裸
露,地表呈現荒漠景觀的演替過程。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我
國西南部石灰巖區域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石漠化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 石灰巖區域石漠化后再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B. 發生石漠化時群落演替依次經歷了喬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個階段
C. 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可以減緩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種多樣性
D. 在石漠化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變,生物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穩
定性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石灰巖區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條件,甚至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
此,石灰巖區域石漠化后再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發生石漠
化時是朝著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的方向進行演替,可能依次經歷了喬木、
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個階段,B錯誤;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保護措
施可以減緩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這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
變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確;在石漠化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會發生改
變,生物數量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5. (2025·廣東大聯考)某濕地是由長江
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該濕地
由近水邊到岸邊分為光灘區、近水緩沖區、
濕地核心區等區域,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根據圖判斷,該濕地群落形成過程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
B. 分布在濕地核心區的蘆葦等生物不會出現垂直分層現象
C. 近水緩沖區群落能代表濕地核心區群落的早期狀況
D. 若人為的建設活動加強,則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加快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已知某濕地是由長江攜帶的泥沙長期淤積逐漸形成的,有原有
土壤等條件,可以判斷該濕地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A正確;群
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分布在濕地核心區的蘆葦等生物也存
在垂直分層現象,B錯誤;近水緩沖區處于河流的泥沙環境和濕地核心環
境之間,可以代表濕地核心區群落形成的早期狀況,C正確;若人為的建
設活動加強,則能加快該濕地群落向陸地群落演替的進程,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6. 北方某林區發生火燒后,植被演替過程如圖所示,則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地區發生了次生演替
B. ①中群落也有垂直結構
C. 隨著演替過程中物種數的減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差
D. 火燒后15年到40年,灌木豐富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與喬木競爭時獲得
的陽光逐漸減少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發生火燒后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
或其他繁殖體,因此該地區植被演替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逐漸增強,A正確,C錯誤;①中草本、灌木等植物構成
垂直結構,B正確;火燒后15年到40年,灌木比喬木矮小,與喬木競爭時
獲得的陽光較少,導致灌木的豐富度下降,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7. (2025·濟南模擬)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擾因素,森林火災可毀壞大面積
的森林資源,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演替。如圖是某落葉松林區
重度火燒后草本、灌木、喬木三種植被類型蓋度(某區域植物地上部分垂
直投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百分比)的變化。
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喬木、灌木、草本
B. 重度火燒后,森林逐漸恢復原狀屬于次生演替
C. 隨著演替的進行,森林郁閉度增加,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減弱
D. 造成重度火燒后植被③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獲得的光照減少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C 火燒后,隨著演替的進行和時間的推移,草本、灌木和喬木依次成為優勢種,草本植物蓋度逐漸下降并穩定,而灌木和喬木蓋度逐漸升高,并且喬木蓋度大于灌木,因此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喬木、灌木、草本,A正確;重度火燒后,含有土壤條件和部分繁殖體,故森林逐漸恢復原狀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垂直方向上呈分層分布,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強,C錯誤;造成重度火燒后植被③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灌木和喬木遮光,植被③獲得的光照減少,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8. (2025·湖南永州模擬)為研究河流中石塊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裸石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如圖1、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個體數量(A和H分別代表自養和異養類群的優勢種)如圖2。已知自養類群可以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該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結構又有垂直結構
B. 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持續增加
C. 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環境容納量上升
D. 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隨著物種數目的增多,該裸石上的群落也會存在垂直結構,A正確;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增加的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的總數持續增加,B正確;由圖2可知,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數量在增加,所以演替過程中優勢種H的環境容納量上升,C正確;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但在特殊情況下未必呈正金字塔型,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二、非選擇題
9. (2025·湖南郴州模擬)為調查某地發生山
體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復情況,科研
人員對未發生滑坡區域的原始群落和山體滑
坡區域的恢復群落進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時
間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的研究,結果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體滑坡區域發生的演替屬于 演替,與裸巖上發生的演替
相比,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區別還在于該群落演替類型
(寫出兩點)。
次生
演替速度快,
經歷階段相對較少,趨向恢復原來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山體滑坡后,原有植被雖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還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繁殖體,故山體滑坡區域發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裸巖上發生的演替類型為初生演替,兩者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區別還在于前者群落演替速度快,經歷階段相對較少,趨向恢復原來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2)研究原始群落和山體滑坡區域的恢復群落中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
度,常采用 法。山體滑坡區域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圖示的
不同植物類型同時交織在一起,這體現了群落的 結構。圖中代表
山體滑坡區域恢復群落生物量的是 ,判斷依據是
。在山體滑坡區域的生態修復過程中,所選植物一般為本
地物種,而不宜選用外地物種,其原因是

取樣器取樣
垂直
S2
圖中植被生物量
S2明顯小于S1
避免引進的物種因缺乏天敵、
環境適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常采用取樣器取樣法。當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圖示的不同植物類型同時交織在一起,形成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這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圖中S2明顯小于S1,故圖中代表山體滑坡區域恢復群落生物量的是S2。為了避免引進的物種因缺乏天敵、環境適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在山體滑坡區域的生態修復過程中,所選植物一般為本地物種,而不宜選用外地物種。
1
2
3
4
5
6
7
8
9
(3)上述發生山體滑坡的區域不可能是熱帶雨林地區,主要原因是

解析:由于熱帶雨林中喬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圖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因此該區域不可能是熱帶雨林地區。

帶雨林中喬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圖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1
2
3
4
5
6
7
8
9
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洛南县| 宜昌市| 巴青县| 洪湖市| 达拉特旗| 墨玉县| 赤城县| 海安县| 应城市| 海兴县| 韩城市| 潼关县| 商城县| 云龙县| 云霄县| 成都市| 秀山| 黄大仙区| 龙南县| 荆州市| 湖北省| 衡山县| 金乡县| 兴安县| 安仁县| 无锡市| 三江| 甘孜县| 灵璧县| 阳原县| 大荔县| 五大连池市| 平湖市| 铁力市| 西宁市| 阿城市| 龙井市| 德格县| 绥宁县|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