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單元 加強提升課10 食物鏈(網)的構建及能量流動的計算(課件 學案,共2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單元 加強提升課10 食物鏈(網)的構建及能量流動的計算(課件 學案,共2份)2026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食物鏈(網)的構建及能量流動的計算
食物鏈(網)的構建
1.根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構建食物鏈(網)
(1)分析依據:先上升、先下降者為被捕食者。
(2)分析結果:食物鏈:乙→丙→甲(圖1)。
2.根據所含能量(生物量)構建食物鏈(網)
(1)分析依據:根據相鄰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可推測能量相差在5倍以內,很可能為同一營養級。
(2)分析結果:食物鏈:丙→甲→乙→?。▓D2)。
食物網:(圖3)。
3.根據生物體內有害物質的濃度“由少到多”構建食物鏈(網)
生物體 A B C D E
有機汞濃度(ppm) 0.06 7 0.51 68 0.39
(1)分析依據: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質被生物體吸收后難以排出體外,所以此類物質會隨著食物鏈逐級積累,即營養級越高的個體中含有有害物質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個營養級個體含量的5~10倍。
(2)分析結果:食物網:。
4.根據提供的食物信息構建食物鏈(網)
信息:古樹上有紅蜘蛛、蚜蟲、草蛉、七星瓢蟲、麻雀、花喜鵲6種動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草蛉、七星瓢蟲捕食紅蜘蛛、蚜蟲;紅蜘蛛、蚜蟲以植物的各器官為食;麻雀、花喜鵲以紅蜘蛛、蚜蟲、草蛉為食。依據捕食關系由低營養級→高營養級直接繪圖,可得到如圖所示食物網。
1.研究小組調查了某地農田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結果如表所示,其中“+”代表存在食物關系,“-”代表不存在食物關系。據表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田鼠 稻螟 蝗蟲 水稻
蛇 + - - -
田鼠 - - + +
稻螟 - - - +
蝗蟲 - - - +
A.田鼠與蝗蟲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
B.一種生物在一條食物鏈中可以同時處于不同營養級
C.田鼠既可以獲取蛇和蝗蟲傳遞的信息,又可以向對方傳遞信息
D.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復雜的營養結構就形成食物網
2.(2024·江西模擬預測)在一定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中三個營養級能量流動的部分數據如圖,其中呼吸作用中營養級Ⅱ的數據出現了錯誤。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營養級Ⅰ所同化的能量是該營養級所有生物攝入的能量之和
B.根據圖示中營養級Ⅱ的能量數據關系可確定其為第一營養級
C.營養級Ⅱ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沒有被營養級Ⅰ同化和微生物分解的能量
D.營養級Ⅱ的呼吸消耗量應低于圖示數據,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3.(2025·河北邢臺期末)某相對穩定的草原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網)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個種群,且消費者只能以其前一個營養級的所有生物為食,各種群生物體內某種重金屬含量如表所示:
種群 重金屬含量/[微克/(千克·鮮重)]
甲 0.002 7
乙 0.002 5
丙 0.026
丁 0.025
戊 0.5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表中五個種群構成的食物鏈(網)最可能為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戊五個種群的所有生物個體統稱為一個生物群落
C.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種群之間碳的流動形式是含碳有機物
D.據圖可知,該生態系統中的丙與丁處于不同營養級
能量流動的計算
1.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公式
2.能量傳遞效率的相關“最值”計算
若題干中未做具體說明,則一般認為能量傳遞的最低效率為10%,最高效率為20%。
(1)在食物鏈A→B→C→D中有
注:①食物鏈越短,最高營養級獲得的能量越多;②生物間的取食關系越簡單,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中損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網中有
3.能量傳遞效率有關的“定值”計算
(1)已確定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計算,而需按具體數值計算。
例如:在食物鏈A→B→C→D中,能量傳遞效率分別為a%、b%、c%,若A的能量為M,則D獲得的能量為M×a%×b%×c%。
(2)如果是在食物網中,某一營養級同時從上一營養級多種生物獲得能量,且各途徑獲得的能量比例確定,則按照各單獨的食物鏈進行計算后合并。
4.能量來源比例改變的計算
在具體計算時務必先澄清分配比例,再確定求解中應“順推(用乘法)”還是“逆推(用除法)”,以如圖食物網為例。
(1)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傳向動物與直接傳向人比例由1∶1調整為1∶2”,求解人最多增重變化量(M),計算時宜“順推(用乘法)”
調整前 A××20%+A××(20%)2=M1
調整后 A××20%+A××(20%)2=M2
(2)若已知“人同化量(M)”并告知人的食物來源“素食、肉食由1∶1調整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變化量(A),計算時應“逆推(用除法)”
調整前 調整后
+=A1 +=A2
5.具有人工能量輸入的計算
人為輸入到某一營養級的能量是該營養級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卻不是從上一營養級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營養級至第三營養級傳遞效率時,應為第三營養級從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輸入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輸入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100%。
4.(2025·山東煙臺診斷)生態學家對某草原生態系統各營養級的能量(單位:×108 kJ·hm-2·a-1)進行分析,結果如表,其中甲、乙、丙為相鄰營養級,甲為第一營養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能量 營養級   用于生 長、發育 和繁殖 呼吸 消耗 傳遞給 分解者 傳遞給下 一個營 養級 未被 利用
甲 71.5 69.5 7.0 a 45.5
乙 b c 1.0 3.5 4.5
丙 d 2.5 微量 無 e
A.乙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為9.0×108(kJ·hm-2·a-1)
B.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殘留在自身糞便中
C.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8.4%
D.若向生態系統噴灑農藥,可有效提高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
5.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最初戊的食物有1/5來自乙,1/5來自丙,3/5來自丁。為了促進戊的發展,將戊的食物比例調整為1/2來自乙,1/4來自丙,1/4來自丁。若能量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傳遞效率為10%,從消費者到消費者的傳遞效率為20%。理論上現在養活的戊的數量是最初的多少倍?(  )
A.1.4  B.1.5  C.1.6  D.1.7
6.如圖為某自然災害后的人工魚塘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單位:103 kg·m-2·a-1),其中補償輸入是指人工飼喂各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由圖可知,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為·a-1
B.植食性動物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2×103 kg·m-2·a-1
C.能量在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約為3.3%
D.據圖中數據可知,較低營養級的生物在這場災害中受到的影響較大
加強提升課10 食物鏈(網)的構建及能量流動的計算
即學即用
1.B 據表分析,田鼠既可以捕食蝗蟲,也可以取食水稻,蝗蟲也可以取食水稻,故田鼠與蝗蟲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A正確;一條具體食物鏈上的一種生物只能處于該條食物鏈的一個環節,說明一種生物在一條食物鏈中只能處于一個營養級,B錯誤;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沿食物鏈進行雙向傳遞,在食物鏈水稻→蝗蟲→田鼠→蛇中,田鼠既可以獲取蛇和蝗蟲傳遞的信息,又可以向對方傳遞信息,C正確。
2.A 根據三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可確定營養級Ⅱ、營養級Ⅰ、營養級Ⅲ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營養級,營養級Ⅰ同化的能量是該營養級所有生物攝入的能量與糞便量的差值,A錯誤;圖示中營養級Ⅱ同化的能量最多,為第一營養級,B正確;未利用的能量是該營養級的活的生物沒有被下一個營養級利用的和死的生物沒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因此營養級Ⅱ未利用的能量是沒有被營養級Ⅰ同化和微生物分解的能量,C正確;已知呼吸作用中營養級Ⅱ的數據出現了錯誤,根據圖中信息,營養級Ⅱ同化的能量是呼吸作用的能量與未利用的能量之和,呼吸消耗量應低于圖中數值,且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D正確。
3.C 根據生物富集作用的特點可知,甲、乙是最低營養級(生產者),丙、丁是第二營養級(即丙與丁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戊是第三營養級,由于消費者只能以其前一個營養級的所有生物為食,因此,該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可能為;甲、乙、丙、丁、戊只代表了該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還缺少分解者,不能稱為一個生物群落;碳循環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的。
4.C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丙傳遞給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為0,故丙為最高營養級,結合題意,甲、乙、丙為相鄰營養級,甲為第一營養級,推測乙為第二營養級,根據能量傳遞的計算公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能量+流入分解者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推導a=(71.5-7-45.5)×108=19.0×108(kJ·hm-2·a-1),c=a-b=19.0×108-(1.0+3.5+4.5)×108=10.0×108(kJ·hm-2·a-1),A錯誤;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錯誤;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為a=19.0×108(kJ·hm-2·a-1),第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為3.5×108(kJ·hm-2·a-1),所以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5×108÷(19×108)×100%≈18.4%,C正確;若向生態系統噴灑農藥,可殺滅害蟲,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方向,但不能提高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
5.D 以戊體重增加20 g,計算甲的消耗量。調整前:在甲→乙→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5×20÷20%÷10%=200(g);在甲→丙→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5×20÷20%÷10%=200(g);在甲→丙→丁→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3/5×20÷20%÷20%÷10%=3 000(g),所以共需要甲的量為200+200+3 000=3 400(g)。調整后:在甲→乙→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2×20÷20%÷10%=500(g);在甲→丙→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4×20÷20%÷10%=250(g);在甲→丙→丁→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4×20÷20%÷20%÷10%=1 250(g),所以共需要甲的量為500+250+1 250=2 000(g)。則理論上現在養活的戊的數量是最初的3 400/2 000=1.7(倍),故D正確。
6.D 各營養級之內,所有輸入的能量等于輸出的能量,在植食性動物中,輸入(14+2)=輸出(4+9+0.5+流入肉食性動物),可以計算出流入肉食性動物的能量為2.5×103 kg·m-2·a-1,肉食性動物輸入(2.5+補償輸入)=輸出(2.1+5.1+0.05+0.25),可以計算出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為5×103 kg·m-2·a-1,A正確;植食性動物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熱能散失=(14+2)-4=12×103 kg·m-2·a-1,B正確;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第四營養級的同化量/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100%=0.25/(2.1+5.1+0.05+0.25)×100%≈3.3%,C正確;根據圖中數據,營養級越高,需要補償輸入的能量越多,在災害中受到的影響越大,D錯誤。
1 / 5(共25張PPT)
加強提升課10 食物鏈(網)的構建及能量流動的計算
高中總復習·生物
食物鏈(網)的構建
1. 根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構建食物鏈(網)
(1)分析依據:先上升、先下降者為被捕食者。
(2)分析結果:食物鏈:乙→丙→甲(圖1)。
2. 根據所含能量(生物量)構建食物鏈(網)
(1)分析依據:根據相鄰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可推
測能量相差在5倍以內,很可能為同一營養級。
(2)分析結果:食物鏈:丙→甲→乙→?。▓D2)。
食物網: (圖3)。
3. 根據生物體內有害物質的濃度“由少到多”構建食物鏈(網)
生物體 A B C D E
有機汞濃度(ppm) 0.06 7 0.51 68 0.39
(1)分析依據: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質被生物體吸
收后難以排出體外,所以此類物質會隨著食物鏈逐級積累,即營養級越高
的個體中含有有害物質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個營養級個體含量的
5~10倍。
(2)分析結果:食物網: 。
4. 根據提供的食物信息構建食物鏈(網)
信息:古樹上有紅蜘蛛、蚜蟲、草蛉、七星瓢蟲、麻雀、花喜鵲6種動
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草蛉、七星瓢蟲捕食紅蜘蛛、蚜蟲;紅蜘蛛、蚜蟲
以植物的各器官為食;麻雀、花喜鵲以紅蜘蛛、蚜蟲、草蛉為食。依據捕
食關系由低營養級→高營養級直接繪圖,可得到如圖所示食物網。
1. 研究小組調查了某地農田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結果如表所示,其中“+”代表存在食物關系,“-”代表不存在食物關系。據表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田鼠 稻螟 蝗蟲 水稻
蛇 + - - -
田鼠 - - + +
稻螟 - - - +
蝗蟲 - - - +
A. 田鼠與蝗蟲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
B. 一種生物在一條食物鏈中可以同時處于不同營養級
C. 田鼠既可以獲取蛇和蝗蟲傳遞的信息,又可以向對方傳遞信息
D. 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復雜的營養結構就形成食物網

解析: 據表分析,田鼠既可以捕食蝗蟲,也可以取食水稻,蝗蟲也可
以取食水稻,故田鼠與蝗蟲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A正
確;一條具體食物鏈上的一種生物只能處于該條食物鏈的一個環節,說明
一種生物在一條食物鏈中只能處于一個營養級,B錯誤;生態系統中的信
息可沿食物鏈進行雙向傳遞,在食物鏈水稻→蝗蟲→田鼠→蛇中,田鼠既
可以獲取蛇和蝗蟲傳遞的信息,又可以向對方傳遞信息,C正確。
2. (2024·江西模擬預測)在一定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中三個營養級能量流動的部分數據如圖,其中呼吸作用中營養級Ⅱ的數據出現了錯誤。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 營養級Ⅰ所同化的能量是該營養級所有生物攝入的能量之和
B. 根據圖示中營養級Ⅱ的能量數據關系可確定其為第一營養級
C. 營養級Ⅱ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沒有被營養級Ⅰ同化和微生物分解的能量
D. 營養級Ⅱ的呼吸消耗量應低于圖示數據,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解析: 根據三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可確定營養級Ⅱ、營養級Ⅰ、營養級Ⅲ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營養級,營養級Ⅰ同化的能量是該營養級所有生物攝入的能量與糞便量的差值,A錯誤;圖示中營養級Ⅱ同化的能量最多,為第一營養級,B正確;未利用的能量是該營養級的活的生物沒有被下一個營養級利用的和死的生物沒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因此營養級Ⅱ未利用的能量是沒有被營養級Ⅰ同化和微生物分解的能量,C正確;已知呼吸作用中營養級Ⅱ的數據出現了錯誤,根據圖中信息,營養級Ⅱ同化的能量是呼吸作用的能量與未利用的能量之和,呼吸消耗量應低于圖中數值,且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D正確。
3. (2025·河北邢臺期末)某相對穩定的草原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網)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個種群,且消費者只能以其前一個營養級的所有生物為食,各種群生物體內某種重金屬含量如表所示:
種群 重金屬含量/[微克/(千克·鮮重)]
甲 0.002 7
乙 0.002 5
丙 0.026
丁 0.025
戊 0.5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 表中五個種群構成的食物鏈(網)最可能為甲→乙→丙→丁→戊
B. 甲、乙、丙、丁、戊五個種群的所有生物個體統稱為一個生物群落
C. 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種群之間碳的流動形式是含碳有機物
D. 據圖可知,該生態系統中的丙與丁處于不同營養級

解析:  根據生物富集作用的特點可知,甲、乙是最低營養級(生產
者),丙、丁是第二營養級(即丙與丁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戊是第三營
養級,由于消費者只能以其前一個營養級的所有生物為食,因此,該生態
系統的食物網可能為 ;甲、乙、丙、丁、戊只代表了該草原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還缺少分解者,不能稱為一個生物群落;
碳循環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的。
能量流動的計算
1. 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公式
2. 能量傳遞效率的相關“最值”計算
若題干中未做具體說明,則一般認為能量傳遞的最低效率為10%,最高效
率為20%。
(1)在食物鏈A→B→C→D中有
注:①食物鏈越短,最高營養級獲得的能量越多;②生物間的取食關系越
簡單,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中損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網中有
3. 能量傳遞效率有關的“定值”計算
(1)已確定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計算,而需按
具體數值計算。
例如:在食物鏈A→B→C→D中,能量傳遞效率分別為a%、b%、c%,
若A的能量為M,則D獲得的能量為M×a%×b%×c%。
(2)如果是在食物網中,某一營養級同時從上一營養級多種生物獲得
能量,且各途徑獲得的能量比例確定,則按照各單獨的食物鏈進行計
算后合并。
4. 能量來源比例改變的計算
在具體計算時務必先澄清分配比例,再確定求解中應“順推(用乘法)”
還是“逆推(用除法)”,以如圖食物網為例。
(1)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傳向動物與直接傳向人比
例由1∶1調整為1∶2”,求解人最多增重變化量(M),計算時宜“順推
(用乘法)”
調整前 A× ×20%+A× ×(20%)2=M1
調整后 A× ×20%+A× ×(20%)2=M2
(2)若已知“人同化量(M)”并告知人的食物來源“素食、肉食由
1∶1調整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變化量(A),計算時應“逆推
(用除法)”
調整前 調整后
+ =A1 + =A2
5. 具有人工能量輸入的計算
人為輸入到某一營養級的能量是該營養級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卻不是從上
一營養級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營養級至第三營養級傳遞效率時,應為第
三營養級從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輸入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輸入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100%。
  
4. (2025·山東煙臺診斷)生態學家對某草原生態系統各營養級的能量
(單位:×108 kJ·hm-2·a-1)進行分析,結果如表,其中甲、乙、丙為相
鄰營養級,甲為第一營養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能量 營養級   用于生長、
發育和繁殖 呼吸 消耗 傳遞給 分解者 傳遞給下一個
營養級 未被
利用
甲 71.5 69.5 7.0 a 45.5
乙 b c 1.0 3.5 4.5
丙 d 2.5 微量 無 e
A. 乙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為9.0×108(kJ·hm-2·a-1)
B. 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殘留在自身糞便中
C. 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8.4%
D. 若向生態系統噴灑農藥,可有效提高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

解析: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丙傳遞給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為0,故丙為
最高營養級,結合題意,甲、乙、丙為相鄰營養級,甲為第一營養級,推
測乙為第二營養級,根據能量傳遞的計算公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
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能量+流入分解者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推導a
=(71.5-7-45.5)×108=19.0×108(kJ·hm-2·a-1),c=a-b=
19.0×108-(1.0+3.5+4.5)×108=10.0×108(kJ·hm-2·a-1),A錯
誤;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錯誤;第二營
養級同化的能量為a=19.0×108(kJ·hm-2·a-1),第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為3.5×108(kJ·hm-2·a-1),所以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
率為3.5×108÷(19×108)×100%≈18.4%,C正確;若向生態系統噴灑農藥,可殺滅害蟲,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方向,但不能提高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
5. 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最初戊的食物有1/5來自乙,1/5來自丙,3/5來自
丁。為了促進戊的發展,將戊的食物比例調整為1/2來自乙,1/4來自丙,
1/4來自丁。若能量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傳遞效率為10%,從消費者到消費
者的傳遞效率為20%。理論上現在養活的戊的數量是最初的多少倍?
( ?。?br/>A. 1.4 B. 1.5 C. 1.6 D. 1.7

解析: 以戊體重增加20 g,計算甲的消耗量。調整前:在甲→乙→戊
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5×20÷20%÷10%=200(g);在甲→丙→戊
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5×20÷20%÷10%=200(g);在甲→丙→丁
→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3/5×20÷20%÷20%÷10%=3 000(g),
所以共需要甲的量為200+200+3 000=3 400(g)。調整后:在甲→乙→
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2×20÷20%÷10%=500(g);在甲→丙→
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4×20÷20%÷10%=250(g);在甲→丙→
丁→戊食物鏈中,需要甲的量為1/4×20÷20%÷20%÷10%=1 250
(g),所以共需要甲的量為500+250+1 250=2 000(g)。則理論上現
在養活的戊的數量是最初的3 400/2 000=1.7(倍),故D正確。
6. 如圖為某自然災害后的人工魚塘生
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
及的能量(單位:103 kg·m-2·a-1),
其中補償輸入是指人工飼喂各個營養
級同化的能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由圖可知,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為 ·a-1
B. 植食性動物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2×103 kg·m-2·a-1
C. 能量在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約為3.3%
D. 據圖中數據可知,較低營養級的生物在這場災害中受到的影響較大

解析: 各營養級之內,所有輸入的能量等于輸出的能量,在植食性動物中,輸入(14+2)=輸出(4+9+0.5+流入肉食性動物),可以計算出流入肉食性動物的能量為2.5×103 kg·m-2·a-1,肉食性動物輸入(2.5+補償輸入)=輸出(2.1+5.1+0.05+0.25),可以計算出肉食性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為5×103 kg·m-2·a-1,A正確;植食性動物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熱能散失=(14+2)-4=12×103 kg·m-2·a-1,B正確;第三營養級與第四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第四營養級的同化量/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100%=0.25/(2.1+5.1+0.05+0.25)×100%≈3.3%,C正確;根據圖中數據,營養級越高,需要補償輸入的能量越多,在災害中受到的影響越大,D錯誤。
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建阳市| 宜兰县| 三亚市| 丹凤县| 临沧市| 保亭| 白银市| 乌拉特中旗| 利川市| 海伦市| 合川市| 海兴县| 凤翔县| 云和县| 江安县| 六盘水市| 孟村| 武山县| 革吉县| 噶尔县| 定兴县| 扬州市| 左云县| 枣强县| 深泽县| 康定县| 海盐县| 商南县| 辽阳县| 华蓥市| 安图县| 马尔康县| 金坛市| 广宁县| 九龙县| 临夏县| 巴楚县| 丹巴县| 石首市|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