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綜合測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唐長安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據此結合下面平面圖分析唐長安城的美學內涵是( )A.商業繁榮,突破坊市限制 B.布局嚴整對稱,井然有序C.規模宏大,水陸交通發達 D.街道寬敞整齊,人口眾多2.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一書中指出:“此一制度導致……獲取官職的機會對任何人開放,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學養。”材料反映了科舉制( )A.擴大了官員的選拔范圍 B.削弱了皇帝選拔人才的權力C.脫離實際,禁錮學子思想 D.對后世政治制度影響深遠3.“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項水利工程的作用是( )A.發揮防洪、灌溉、排沙等作用 B.溝通湘江和漓江,方便運輸C.形成完整堅固的軍事防御體系 D.溝通南北,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4.“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上述材料反映了( )A.當時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狀況 B.唐朝商業繁盛的景象C.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局面 D.糧食價格低,農民生活困苦5.武則天統治時期,政策穩健、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有“貞觀遺風”之稱,也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這說明武則天的統治( )A.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B.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C.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D.進行了科舉制的改革6.“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國古代比較完備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下面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隋文帝時開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創立②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是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征③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④唐朝科舉考試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7.唐朝詩人徐來軍的《調笑令》詞:“翻倒,翻倒,喝得醉來吐掉。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據此可知,材料描述的農具是( )A.車 B.筒車 C.秧馬 D.曲轅犁8.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給小孩佩戴“長命鎖”的風俗,這寄托了家族對子孫后代的期盼。下圖是一枚銀質的“長命鎖”,它反映了( )A.書法藝術上的杰出成就 B.白銀逐漸成為主要貨幣C.古代手工業技術世界領先 D.科舉制對百姓生活的影響9.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為此,他( )①修筑長城,防御匈奴的襲擾 ②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和親③實行“推恩”,強干弱枝 ④選拔少數民族首領擔任要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古代中國和外國在交往中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詩句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 B.古代日本深受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C.中印友誼源遠流長 D.唐朝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11.觀察下列在中國出土的唐代外國貨幣。這些出土文物說明了( )A.唐代沒有統一的貨幣 B.中國古代金銀幣流通時間長、范圍廣C.唐代中外貿易十分繁盛 D.當時日本、新羅與中國交往密切12.某同學制作了一張知識總結卡片,在卡片的橫線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①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②唐朝對外交通發達,長安是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③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④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3.安史之亂后,唐朝地方出現“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形成了割據局面,這一現象( )A.強化了唐朝的中央集權 B.使唐朝由盛轉衰,加速滅亡C.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唐朝的疆域 D.促進了唐朝民族交融14.關鍵詞檢索是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學在歷史學習中搜索了下列關鍵詞:“起義軍、攻入長安、唐朝受到致命打擊”。據此判斷,該同學學習的是( )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北宋的建立 D.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15.從五代政權建立者的身份我們可以得出,出現五代十國局面的歷史根源是( )A.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B.黃巢起義的打擊C.宦官專權的影響 D.安史之亂的結果二、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共55分)16.西安“大唐不夜城”是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的文化商業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9分)【主題一:貞觀廣場】下圖中處于水面的“載舟覆舟”群雕,展示了當時先進的執政理念和民本思想。(1)請指出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具體表現。(4分)【主題二:開元廣場】廣場中心設有“開元盛世”主題雕塑和8根多媒體藝術斗拱景觀柱等文化景觀,充分展現出盛唐時期繁榮燦爛、歌舞升平的盛大場面。(2)“盛唐時期繁榮燦爛、歌舞升平”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哪些表現?請各舉一例說明。(4分)【主題三:玄奘廣場】玄奘銅雕像總高約6米、重3噸多,玄奘形象偉岸高大,手執錫杖,表情睿智而堅毅,體現了他為求取真經而義無反顧的精神風貌。(3)請你為玄奘寫一段生平簡介。唐朝時期體現對外友好交往的史實還有哪些?(7分)【歸納總結】唐朝在當時聲名遠播四海,受到世界上眾多國家的仰慕。從那個時候起,許多國家稱中國人為“唐人”。(4)請歸大唐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4分)17.唐朝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享譽世界,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圖一 圖二材料二于是回紇等請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置郵驛,總六十六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唐會要》 回紇牙帳城遺址(唐代參天可汗道路線的終點)材料三 隋唐之際的民族大交融消弭了南北地域的界限和各民族之間的隔閡,也消弭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的鴻溝。朝野上下恢宏的氣魄,開闊的胸襟,非凡的氣度,自由開放的思想,大大開拓了人們的視野,為詩人們突破舊的藩籬,融南北詩風之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張采民《民族融合與隋唐之際詩風的嬗變》材料四 唐朝時的進士科考帖經、詩賦、策論三場,第一場要求對儒家經典(當時認為是治國安邦的要道)十分熟悉,第二場要求文學、文化素養高,第三場要求能對現實的重大政治、經濟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考核還是十分全面的。——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的圖一和圖二分別從哪個方面體現了唐朝經濟的繁榮?(4分)(2)材料二呈現了哪兩種類型的史料?請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信息。(4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詩興盛的原因。(6分)(4)根據材料四,指出唐朝科舉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幾方面的能力。(4分)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滅亡的原因。(4分)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約一千三百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2)材料二體現了我國古代哪一制度?該制度的主要考試科目是什么?(4分)材料三 武則天參與朝政和當上皇帝之后,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第一,擴大制舉。縮短制舉間隔,使“常舉”制度化,變數年一次開科取士為每年一次,并擴大錄取人數,增加制舉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第二,創立殿試。據史書記載,殿試是在載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武則天親自于洛城殿對貢士進行面試開始的,這次考試進行了數日,仕子云集,達上萬人。第三,設武舉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試之外,又創辦了武舉,以選拔武藝精通、具有將帥才能的人。(3)根據材料三,分析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的積極作用。(4分)材料四 上(唐憲宗)顧謂宰臣曰:“朕讀《玄宗實錄》,見開元初銳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對曰:“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蘇颋、盧懷慎等守正之輔,孜孜獻納,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舊唐書》(4)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指出唐玄宗統治后期的作為及影響。(6分)參考答案1-5 BADAC 6-10 BBDDB 11-15 CBBBA16.(1)關注民間疾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等。(4分)(2)文學: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2分) 藝術:顏真卿的書法端正勁美、雄渾敦厚,對后世影響深遠。(2分)(3)玄奘是唐朝高僧,他為了求取佛經,毅然西行前往天竺,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5分)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等。(2分)(4)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科技、文化發達;等等。(4分)17.(1)圖一:農業方面;(2分)圖二:手工業方面。(2分)(2)類型:文獻史料、實物史料;(每點1分)信息:回紇與唐朝來往密切,開辟了參天可汗道。(2分)(3)原因:民族交融推動了唐詩的興盛;(3分)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促進了唐詩的蓬勃發展。(3分)(4)方面:熟練掌握經典的能力或文學能力、對時事的分析解決能力。(4分)18.(1)洛陽。(2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2分)(2)科舉制度。(2分)明經科和進士科。(2分)(3)皇帝親自面試考生,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增強了考試的嚴格性,提高了考生對皇帝的忠誠度。(4分)(4)貪圖享樂,不理政事,任用奸臣。(3分)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3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