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泰安一中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高一歷史試題 2025.5一、選擇題(本部分共 15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1.柏拉圖曾描繪道:“9000 年(虛擬的數字)的風暴將希臘半島的泥土不斷吹入海底。如今所剩的只是土地的殘骸。正如一個身體被疾病耗干,只剩下骨頭的病人,它肥沃的土地已經消失,只剩下了土地的骨架?!边@一論述( )A. 揭示了古希臘小國寡民形成的根源 B. 折射出民眾對希臘社會情感的淡漠 C. 指明了古希臘文明處于落后的地位 D. 映射出古希臘海洋文明形成的原因2.11—12 世紀以來,在西歐,一邊是城市為擺脫領主統治、爭取自治而斗爭;另一邊是部分國王頒授特許狀以吸引工商業者在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這些城市與商人成為了國王的長期盟友。這說明( )A. 商業革命打擊了封建領主 B. 莊園經濟已走向全面衰敗 C. 資產階級已登上政治舞臺 D. 城市自治有利于鞏固王權3.古代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農業區的居民原本以種植大麥和小麥為生,到 8—11世紀又學會了種植稻米、高粱、菠菜、棉花等作物,這使他們改變了傳統的夏季休耕習慣,當地棉紡織業也由此逐漸繁榮起來。這些變化得益于( )A. 東羅馬帝國的擴張 B. 奧斯曼帝國農耕經濟的繁榮 C. 阿拉伯帝國境內物種的交流 D. 希臘化世界的形成4.哥倫布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所希望的是看,是發現我能夠發現的東西。”在他看來,“發現”這一行為本身,比被發現的事物更為重要。但是,哥倫布到達美洲,發現當地黃金很少后,便決定把印第安人賣到西班牙去當奴隸。他拒絕承認“印第安人也是人”的事實。這一轉變本質上反映了( )A. 早期殖民掠奪的野蠻性B. 科學理性精神與神權觀念的激烈沖突C. 人文主義價值觀在殖民利益前的異化D. 資本主義全球擴張需求5.莎士比亞將金錢比作“害人靈魂的更壞的毒藥”。如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準備服毒殉情時對藥販說道:“這兒是你的錢,那才是害人靈魂的更壞的毒藥,在這萬惡的世界上,它比你那些不準販賣的藥品更會殺人;你沒有把毒藥賣給我,是我把毒藥賣給你?!边@反映出( )A. 作者極力控訴資本積累的罪惡性 B. 新興市民階層的價值追求C. 社會經濟轉型與道德觀念的沖突 D. 文學創作的人文主義色彩6.某同學在學完“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后,進行了如下總結。其中恰當的是( )A.“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牧師?!薄诮谈母?br/>B.“科學和工程是將想法變成真實的工具?!薄茖W革命C.“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薄乃噺团dD.“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啟蒙運動17.20 世紀后半期,英國議會和政府的關系是顛倒的:不是議會控制政府,而是政府控制議會。因此有人說,英國政府起初是“國王陛下的政府”,然后是“內閣政府”,現在則是“首相的政府”。對這一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 議會體制受到損害 B. 內閣議會權限不明 C. 內閣逐漸走向集權 D. 政黨政治漸趨成熟8.表 3 是 19 世紀中期歐洲大陸部分國家的航道政策。這一時期這些國家的航道政策( )國家和地區 航道政策 人均航道里程(千公里)比利時 由省級政府和私人共同所有變為國家所有 0.36(1850 年)法國 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建立合伙機制共同參與 0.23(1850 年)德意志 航道網絡屬于國家所有 0.07(1850 年)表 3A. 順應了新式交通工具的變革 B. 推動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C. 維護了航道壟斷組織的利益 D. 加劇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9.下表是主要國家奴隸制度廢除時間表。據表可推知,奴隸制度( )國家 廢除奴隸販運 廢除奴役行為英國 1805—1807 1833美國 1807 1865法國 1815—1818 1848西班牙 1817 1873—1880葡萄牙 1836 1869—1875A. 與各國家政體不相適應 B. 不適應工業革命的發展 C. 是非洲貧窮落后的根源 D. 加劇了一系列社會矛盾10.英國 1833 年頒布《工廠法》,禁止雇傭 9 歲以下兒童,13 歲以下每日工作不超過9 小時,須提供每日 2 小時讀寫教育。曼徹斯特棉紡廠主聯名上書,稱此令將使成本增加 23%,半數工廠倒閉。1834 年議會調查顯示,約克郡仍有 37%的工廠違規使用童工,監工辯解“貧困家庭需孩童貼補家用”。憲章運動領袖奧布萊恩抨擊“機器吃人比奴隸制更隱蔽”。以上信息意在說明( )A. 政府推動初等教育的發展 B. 政府立法意在保護弱勢群體C. 工業化與勞工保護的沖突 D. 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福利逐步完善11.1844 年,馬克思指出:“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過程中,為自己找到經驗的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兩人重在強調( )2A. 革命運動源于人們思想覺悟 B.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的唯一標準C. 哲學對社會變革的引領作用 D.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12.1880—1920 年代,法國宣稱為推動文明進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達喀爾——庫里克羅等鐵路。鐵路修建期間,超過 20 萬非洲勞工被強制征調,死亡率高達 40%。與此同時,法國傳教士在鐵路沿線開設學校,“土著兒童必須學習法語和基督教教義”。這些行動主要體現了( )A. 經濟文化侵略的協同性 B. 民族解放的艱難性 C. 交通教育改造的進步性 D. 殖民主義的破壞性13.一戰后,埃及在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南部非洲、西非等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仍處在萌芽和醞釀時期。導致出現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列強殖民方式 B. 思想解放程度 C. 軍事力量強弱 D. 經濟發展水平14.《九國公約》是 1922 年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國際條約,全稱為《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核心目標是確立對華政策的共同原則,同時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該公約( )A. 有效約束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野心 B. 積極回應了中國的主權訴求 C. 是列強在戰后亞太利益妥協的產物 D. 破壞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15.1921 年蘇俄實行租讓制:即在政府監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內,將一部分礦山、森林、油田、企業、工廠、可耕地租給外國資本家經營,允許其在租期內獲得部分產品和額外利潤,租約期滿后,全部機器設備歸蘇聯所有。據此可知,租讓制( )A. 開啟了蘇俄工業化建設 B. 是客觀國情下的過渡性舉措 C. 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D. 利用市場體制發展國民經濟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共4個小題,16題15分,17題10分,18題14分,19題16分,共55 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 分) 材料一希臘的……海外殖民通常由某一城邦(母邦)發起,遷移部分公民到海外建立子邦(殖民城邦)。殖民城邦與母邦在政治、經濟上保持平等關系。——摘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3圖 3 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亞歷山大東征的勝利很容易被視作是曇花一現,但它所帶來的影響絕不是轉瞬即逝的。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羅河三角洲氣候炎熱,服飾以亞麻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 的古希臘氣候較冷,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臘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也較為普遍?!瓉啔v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關于一個世界性的法律和組織的想法在人們心目中已是一個切實可行 的概念了。——摘編自【英】韋爾斯《世界史綱》(1)根據材料一,指出希臘文明擴展的方式及特點。(5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文化影響。(6 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說明其歷史趨勢。(4 分)4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 分)材料百年英帝國圖 1 1820 年的英帝國圖 2 1920 年的英帝國5——據【英】馬丁·吉爾伯特《英國歷史地圖》(1)百年英帝國有何顯著變化?(4 分)(2)影響英帝國百年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 分)18.(14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非洲的“解放”材料一 表 3 是 1960—1980 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表 3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 區域 國別 主要商品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埃及 石油 — 4.6 57.8 北部非洲阿爾及利亞 石油 — 67.5 91.6埃塞俄比亞 咖啡 49.0 59.3 64.1 東部非洲烏干達 咖啡 36.9 50.4 98.7尼日利亞 石油 2.7 57.6 95.3 西部非洲利比里亞 鐵礦砂 41.9 70.1 52.7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 中部非洲剛果 石油 — 10.5 77.9博茨瓦納 鉆石 — 14.7 60.8 南部非洲贊比亞 銅 — 95.2 91.3——摘編自【肯尼亞】A.A.馬茲魯伊主編《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 1962—1995 年,法國在非洲總共進行了 19 次軍事行動。與非洲法語區國家共簽訂了 23 個軍事合作協定。法國軍隊在其中六個國家執行“提高影響力的任務”:喀麥?。?0 人)、吉布提(3500 人)、加蓬(610 人)、科特迪瓦(580 人)、中非共和國(1500 人)、塞內加爾(1300 人)。——摘編自【法】多米尼克·馬亞爾《從歷史角度看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6材料三1963 年 10 月,牛津大學教授休·特雷弗-羅珀在一次講座中稱:非洲新的統治者們所立足甲 的都是歐洲創建的文明基礎,是歐洲的技術、歐洲的榜樣和歐洲的思想讓非洲世界走出野蠻時代,與過去的傳統分隔開來。非洲過去的歷史,如果有意義的話,就在于它是歐洲的歷史。1999 年 8 月,尼日利亞的牧師瑞弗倫德·蘇尖銳批評說:“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尼日利亞人乙 民,他們都是外國行為方式的模仿者,喜歡在我們面前炫耀他們的歐美超道德(實際是非道德的)傾向……”——摘編自【加納】喬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來發展的藍圖》等分析說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 分) 材料一1921 年列寧說:“目前已經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摘編自《列寧全集》(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蘇俄“沖擊”“圍攻”所對應的政策,分別指出這兩種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舉措并對此作簡要評價。 (8 分)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現代化途徑是,在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以蘇維埃政權為杠桿,采用非常手段從本國農業積累工業化資金,用行政辦法對資源、勞動力進行重新配置,采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式快速地推進現代化。——米艷《試論斯大林模式:落后國家現代化的一種途徑》(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影響。(8 分)7泰安一中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高一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C C C A C A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A D C B16.(15 分)(1)方式:海外移民(殖民)。(1 分)特點:制度獨立性:子邦一般都沿襲母邦的制度和習慣,但不受母邦控制。地理分散性:沿地中海北岸和黑海周邊建立據點,呈線狀分布,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4 分)(2)影響:傳播了希臘文化,促進了希臘文化與埃及、西亞等被征服地區文化的交匯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6 分)(3)方式:武力擴張、貿易往來、技術傳播、人口遷移。(每點 1 分,共 2 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歷史趨勢:不同區域、不同文明間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 分)17.(10 分)(1)變化:1820 年時,英國大片殖民地集中在北美加拿大地區,其余殖民地在世界其他地區呈點狀分布,且數量明顯不及 1920 年;1920 年時,英國在非洲南部、非洲東部、亞洲南部、大洋洲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在東亞、東南亞、印度洋、南大西洋等地建立了較多數量的殖民地。(2 分)海外殖民地(控制區)的數量和范圍大幅度增加。(2 分)(2)從英國自身角度作答:工業革命增強了英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制度的不斷健全;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從外部環境角度作答:殖民擴張;戰后國際體系的調整(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世界市場的擴展等。(任意 3 點得 6 分)18.(14 分)二戰后,隨著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非洲國家通過民族獨立運動在 20 世紀 60 年代已基本獲得獨立;但政治獨立并不意味著真正的解放,非洲各國在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依舊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控制和干涉。(1 分)獨立后的非洲受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影響,還存在很多問題。在經濟方面,表 3 信息非洲8各國出口產品單一且在出口總值中占比較高,說明受殖民統治的歷史影響,獨立后的非洲國家存在經濟結構單一、對外依賴性過高等問題;在軍事領域,根據材料二可知非洲國家在獨立后依舊受到宗主國法國的武力干涉;在文化方面,受之前殖民者文化入侵的影響,獨立后的非洲文化呈現出脫離本地區傳統文化,一味推崇和模仿歐洲文化的局面。這些都說明已經實現政治獨立的非洲要想實現“真正的解放”還需要從內部和外部進行全面的努力。(6 分)真正的解放包含政治軍事獨立、經濟自主、文化自信、社會進步等多方面。從非洲國家自身來看,要建立獨立完整的經濟體系,減少對外部經濟的依賴,發展本國產業和資源,提高經濟自主性;保護和傳承本民族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創新,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3 分)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國際社會應該尊重非洲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支持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要加強“南北對話”、“南南合作”,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 分)政治的獨立并不是真正的解放,只有從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精神、社會心態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造,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2 分)19.(16 分)(1)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2 分)舉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2 分)評價: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固定糧食稅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4 分)(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政府主導(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強調經濟發展的高速度;(4 分,兩點即可)影響: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2 分)。犧牲農民利益,農業長期落后;造成經濟發展比例失調;僵化實行計劃指令,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2 分,兩點即可得 2 分)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