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資陽中學高2023級第四學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關于傳統音樂,《周易》有所謂“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說。至春秋戰國又有“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這可以用來說明,傳統音樂( )A.順應了大一統的趨勢 B.由尊神靈走向重人倫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維護了貴族等級秩序2.墨子主張“不辟親疏”,即愛人與用人不能以“親親”為標準,應完全消除親與疏的差別,真正做到一視同仁。“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由此可知,墨子的觀點( )A.有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B.提倡“尚賢”的政治主張C.與儒家核心思想相一致 D.重視孝在倫理中的作用3.2025年春節,“黑眼圈魔童”哪吒的形象(圖一)火遍了大江南北。據學者考證,哪吒形象最初源于印度。宋代以前,中國的哪吒一直是頭戴寶冠,身披鎧甲,手托寶塔的佛教護法神形象(圖二)。明代小說中的哪吒又被列入了中國的道教神仙序列,形象也轉變為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少年英雄。據此可知( )圖一“黑眼圈魔童”哪吒 圖二 宋代以前的哪吒形象A.哪吒的初始形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了中國B.哪吒為代表的佛教文化開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C.哪吒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形象D.哪吒形象的變遷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4.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歷經與本土儒道思想的碰撞融合。至唐宋時期,禪宗主張“頓悟成佛”“不立文字”,吸收道家自然觀與儒家心性論;凈土宗提倡“念佛往生”,以簡易法門吸引平民信徒。兩宗皆弱化印度佛教的繁復儀軌,轉而強調內在修行與現世解脫,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與凈土宗在隋唐時期廣泛傳播的關鍵原因是( )A.科舉制度推動士大夫階層接納佛學 B.小農經濟強化了宗族倫理需求C.吸收本土思想并簡化修行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 D.中央集權需要借助宗教鞏固統治合法性5.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其人格氣質兼具儒者、隱士和縱橫家于一身。宋朝學者卻對此并不認可,他們從給予蜀漢以正統、守仁盡道、居敬行簡、復興禮樂這四個方面,重構了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形象的重構反映出( )A.崇文抑武方針的實施 B.社會矛盾漸趨緩和C.士人價值取向的轉變 D.理學注重社會教化6.京師同文館籌建時,清廷內部反對者甚眾。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無論是地方督撫還是朝中大員,大多對創辦西式學堂以興學育才不再抵觸;即便是戊戌政變失敗后,頑固派也并未取締京師大學堂這一維新運動成果。這一變化說明( )A.知識分子開始放眼世界 B.西學教育愈發受到社會推崇C.中華文化主動尋求變革 D.民族危機助推新式教育發展7.下表為晚清和民國初年政府頒布的有關圖書館建設的規定。 由此可見,圖書館規定的變化( )時間 史實1910 年 晚清學部公布《圖書館通行章程》,主張“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成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1915 年 教育部除頒布《圖書館規程》外,又頒布了《通俗圖書館規程》,其第一條規定:“各省治、縣治應設通俗圖書館,儲集各種通俗圖書,供公眾之閱覽”A.體現了由服務學子向教育國民轉型 B.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基礎C.保障了中國民眾對閱讀圖書的需求 D.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認可8.1924年,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查點清宮物品時,發現了清室復辟的企圖,委員會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并向平民百姓開放。這表明故宮博物院的成立( )A.杜絕了帝制復辟的可能 B.保障了民國社會穩定C.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D.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9.茶馬古道指唐代以來為順應當地人民需求,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元朝建立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間的茶馬大道大大延伸。明朝設衛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清朝時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與西藏關系的密切,進一步推動了川藏“茶馬貿易”。據此可知,茶馬貿易反映了( )A.政府重視邊疆地區開發與治理 B.促進內地與邊疆地區經濟交流C.政府強化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10.1855年10月,在廈門的街道上到處粘貼著紳商所寫的揭帖,揭露了外國殖民者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雇傭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使用各種手段,誘騙老實的人民,然后通過海運把這些受騙的人賣到外國進行強迫勞動的事情。這反映出( )A.清政府意識到覺醒民眾的重要性 B.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C.勞務輸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徑 D.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列強掠奪的方式11.2024年,中國一家游戲公司將中國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一款以中國古代神話《西游記》為背景的網絡游戲《黑神話.悟空》,在歐美等地區廣受歡迎,玩家們對游戲中展現的中國傳統建筑、服飾、神話故事等元素十分著迷。這說明( )A.中國網絡游戲技術引領全球 B.中國文化產業融入世界市場C.西方社會開始認同中國文化 D.中外文化交融趨勢不斷加速12.1951年上半年,新中國全國農村中的冬學已經有二十五萬處,常年民校已經有十五萬處,有很多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都訂閱了報紙和雜志。這反映了當時( )A.農業合作社是農村主要的生產組織 B.社會經濟發展助推文化需求C.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現13.下圖是三個地區的古文字圖示。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A.文明發展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特征 B.三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比較頻繁C.三地文字發展體現同宗同源的特點 D.古代亞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4.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哲學家柏拉圖和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歷史學家塔西佗等學者都曾在著述中描述過“金色時代”的理想社會。在他們看來,處于初始階段的人類最為幸福,完全靠本能依賴著大自然生存與繁衍,沒有進入等級社會之后的各種弊端。“金色時代”的憧憬反映了( )A.對城邦民主政體的不滿 B.對原始蒙昧時代的向往C.對帝國內部矛盾的憂慮 D.對理想政治的訴求15.列那狐故事詩是12—14世紀法國最出色的文學成就之一。故事詩以“禽獸”喻人,其中獅子象征國王、笨拙兇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驢象征教士、靈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當列那狐和其他動物展開斗爭時,最后的勝利者一定是列那狐。這一文學作品( )A.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崛起 B.沉重打擊了法國的封建政治體制C.加速了歐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貴族的專橫和教會的貪婪16. 7~8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法律,多短小精悍、“各司其職”,如《農業法》對普通偷盜不再規定,但對特殊偷盜行為有更明確的條款:如果犁或牛軛被偷,除財務損失外,還可能耽誤農忙,竊賊要按物品被偷的天數,以每天12個弗里斯銅幣標準賠償。據此可知,拜占庭帝國法律( )A. 強化了司法的判罰尺度 B. 重視法律的適應性和客觀效果C. 旨在保護公民私有財產 D. 反映出商品經濟成為支柱經濟17.被奉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漢才”即以日本精神為主體,讓中國漢代以來的智慧為己用。明治維新之后,開啟了思想轉變的序幕,將“和魂漢才”變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國傳文化同時,應用西方現代技術,吸納西方文化社會制度,促進日本的進一步發展,走上了強國之路。該材料的啟示是( )A.文明開化促進了日本的強盛 B.洋才優于漢才是日本轉變的根源C.應該在變革中堅守文化自信 D.只有學習西方文化才是強國之道18.閱讀如表“印歐人的遷徙”,據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 )原聚集地 遷徙過程黑海北岸印歐人 來到小亞細亞,被稱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滅古巴比倫王國,赫梯成為近東大國黑海以東印歐人 分化為伊朗語族和印度語族,其中伊朗語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大帝國黑海以西印歐人 公元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紀,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A.推動了希臘化時代的繁榮 B.破壞了亞歐大陸文明的發展C.擴大了農耕文明傳播范圍 D.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19.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非洲葡語文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從黑人感到自卑的情節,到白人對于自己沒有黑皮膚的愧疚。安哥拉白人詩人雅辛托就曾寫下“我的詩歌/是白人的我/騎在黑人的我身上/走過人生”這說明( )A.非洲逐漸擺脫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 B.文化滲透伴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C.后現代主義文學深受非洲民眾歡迎 D.非洲葡語文學蘊含了民族解放意識20.據德國《世界報》報道。自2023年8月以來,已有3萬難民試圖從白俄進入歐盟邊境。僅10月份,就有近兩萬難民涌入。歐盟部分成員國如臨大敵,已增兵邊境,歐洲經歷了二戰以來規模空前的難民危機及難民涌入導致的工作競爭,歐盟不得不在內部邊境上重啟臨時管控,民眾對難民的排斥情緒有增無減。這種狀況被稱為歐洲的“再邊境化”,該現象表明歐洲( )A.一體化進程遭遇到嚴重挫折 B.難民問題嚴重威脅世界和平C.反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D.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新的挑戰21.茶傳入歐洲后,歐洲很多國家有多個茶館,還有茶園。許多茶園里都有彎彎曲曲的小徑,一個保齡球草地球場,還有一個“大房間”可以舉辦音樂會和跳舞。有的茶園還以舉行化妝狂歡、放煙火、賽馬、賭博和舉辦音樂會成為其特色。這說明了飲茶( )A.豐富了歐洲人的社交娛樂生活 B.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生活結構C.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興趣愛好 D.改變了歐洲人的建筑藝術風格22.蒙古西征帶來的或從阿拉伯和回教人處轉移過來的科技和人文知識,是日后西歐“文藝復興”的先河;蒙古西征帶來的中國火藥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歐君主們打擊封建割據領主們的致命工具。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實現。材料主要強調蒙古西征( )A.助推了西歐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C.創造了民族文化互鑒條件 D.直接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23.16世紀,馬丁 路德通過用德語翻譯拉丁文《圣經》,創造了優美的文學語言,并借當時剛出現的新印刷技術,極大推動了德語的傳播和普及。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一方面在德意志傳播了法國的民族主義觀念,另一方面在抗擊侵略過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華。這兩個事件均( )A.促進統一進程 B.強化君主權威C.推動文化融合 D.增強民族認同24.英國在殖民印度期間,大力發展英語教育,推廣英語,奠定了英語在印度的有利地位。經過200多年的傳播,英語逐漸成為各邦之間交流的工具,代表著先進的知識文化、優先就業機會及較高的社會地位。這說明( )A.國家獨立缺乏政治基礎 B.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響C.政治精英注重語言改革 D.殖民地本土語言逐漸消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自秦漢至明清,中國人口有過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即南北朝“八王之亂”引起的“永嘉南遷”:唐代“安史之亂”后漢人大規模南遷;北宋“靖康之變”后北人第三次南遷高潮;明初政府屯墾戍邊大規模北遷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邊陲的大遷移。這些移民大潮中,越出國境向海外移民的人數不多,規模不大。明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海禁,隨著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才日漸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計約為10萬人,到鴉片戰爭前夕則增至100萬左右。——摘編自丘立本《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人口的國際遷移》材料二 198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城鎮在對農民封閉20多年后終于使他們向城市遷移、在城市就業成為可能。……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廣東省的流入人口規模在全國居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后,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對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與珠三角等地區成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編自鄭真真、楊舸《中國人口流動現狀及未來趨勢》材料三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除了傳統的移民國家外,世界上還有其他一些國家開始接納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內瑞拉均在積極從國外引進移民,尤其是引進技術移民。此外,還有一些國家雖然不承認自己是移民國家,但實際上在接納國際移民,如德國通過家庭團聚的形式接納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則是通過鼓勵過去移居國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親屬回國的方式接納永久性移民;像哥斯達黎加、墨西哥和菲律賓這樣的國家則通過積極鼓勵商業投資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員移居本國居住而使其國家變成了事實上的移民國家。目前,阿根廷、圭亞那和烏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仍在鼓勵外來移民。——摘編自陳勇《當今永久性國際人口遷移現狀及其特點》材料四:應該說,國際人口遷移是一把雙刃劍,給國際社會帶來的是雙重影響。一方面,國際人口遷移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裨益,它對提高移民接受國的人口素質,促進接受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發展、人口增長和就業以及加速城市化進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國際人口遷移又帶來負面影響,它給移民輸出國造成人才流失問題,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摘編自揚恕、王術森《人口遷移:全球化進程中的“雙刃劍”》(1)根據材料一,歸納明朝以前和明清時期人口遷移的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態勢。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上述情況的產生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內在聯系。(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現代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5分)(4)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人口遷移的啟示(4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標志,影響巨大而深遠。材料一 青銅器作為文字的載體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積太小,無法刻寫太多的文字,而且鑄造工藝也比較復雜……嚴格地說,輕便而實用的竹簡、木牘才是中國文獻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書籍”……縑帛成本較高,產量有限,這就使得帛書的使用范圍不能像簡冊那樣廣泛,只有朝廷和貴族之家才有條件使用。 ——王恩全《論中國漢字的載體演變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 紙張的輕薄柔韌、價廉易得使其成為漢字書寫和傳播最理想的載體……借助于紙張的普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的各種書體:篆隸草行楷已發展完備(唐宋時期)紙張的運用也推動了印刷術蓬勃興起。為達到便于閱讀的視覺效果,印刷的字體刻意追求方正規范、整齊劃一。——陳虹《器物載體與漢字書寫的美學風貌》材料三 漢字的傳播及漢字系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東亞地區乃至全世界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之一。歷史上,在以我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隨著漢字的廣泛傳播和深刻影響,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內的十多種漢字系民族文字,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寶庫。這些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漢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漢字符號多、語言適用性強的體現。 ——摘編自王鋒《追尋漢字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足跡》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分析簡牘在文字載體中一度取得優勢地位的原因。(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技進步對漢字發展的作用(4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字對中國、東亞和世界文化的影響(5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近代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3萬多件中國文物,其中大部分就是直接從圓明園和皇宮掠奪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斯坦因、伯希和等探險家以“科考”名義進入中國西北地區。用40塊馬蹄銀從敦煌王道士處騙購24箱寫本和5箱藝術品,被運至大英博物館。20世紀30年代,民國收藏家張伯駒,向當時主政北京的宋哲元請求,阻止文物《照夜白圖》流失海外,未果,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現代 2000年,我國保利集團,花了三千多萬港幣把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三件國寶買回來。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國無償捐贈鼠首和兔首。2024年我國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新增文物追索返還條款,明確國家對非法出境文物的收回權利,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就“中國文物散失海外與回歸”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高2023級第四學期半期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5 BADCD 6——10 DADAB 11——15 BBADA16——20 BCDDD 21——24 AADB25、(1)不同:明朝以前,主要為了逃避戰亂;主要由北方向南方遷移。明清時期,受屯墾戍邊政策以及人口壓力的推動等;主要向邊地和山區遷移,移居海外的人數日漸增多。(2)態勢: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從內地主要流向沿海發達地區。聯系:改革開放導致上述情況的產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剩余勞動力產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城市經濟活力增強對勞動力的需要和吸引;對外開放從沿海開始,20世紀80年代在廣東創辦經濟特區,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發開放浦東,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3)特點:永久性國際移民不斷發展;移民的形式越發多樣化;以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移民為主。(4)啟示:對人口遷移持一種包容態度;加強對遷移人口的管理;(言之有理即給分)26、(1)原因:面積較大,寫字較多;制作工藝簡單:輕便實用;成本低;產量高。(2)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漢字的傳播;造紙術的發展促進紙的普及,催生多種書體;印刷術的發展使字體變得規范。(3)影響: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促進了東亞地區文化的交流;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文明)。27、【答案示例一】論點:中國文物的海外散失與回歸反映出國家的歷史變遷與國際地位的演變(中國文物的海外散失與回歸折射國運興衰、中國文物的海外散落與回歸折射出民族命運的起伏)論述: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物的海外流散與近代民族屈辱緊密交織。鴉片戰爭后,列強以武力劫掠圓明園和故宮珍寶,敦煌藏經洞文物經外國探險家之手流失,這映射出清王朝的衰敗與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困境。民國時期,政局動蕩,無力制約文物偷盜買賣行為,致使文物流失進一步加劇,《照夜白圖》等文物流失海外,折射出主權不完整的國家無力守護文明遺產的悲哀。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文物的回歸軌跡與國力提升形成歷史呼應。2000年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三件國寶香港搶救回歸,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歸還圓明園鼠首兔首,2024年我國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新增文物追索返還條款,不僅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遺產權的認同,更彰顯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話語權的增強。總之,文物百年流轉軌跡,印證了民族復興與大國崛起的雙重軌跡(昭示著民族命運的根本性轉折)。【答案示例二】觀點:近代國家的孱弱和動蕩是中國文物流失的重要原因。(2分)論述: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僅迫害了中國的主權,加劇了民族危機,也造成了大量的國寶流失。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后,大肆搶掠并火燒了圓明園,致使大量文物流失海外。1900年,列強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逼迫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后,又展開搶掠,致使大批文物散失海外。清末民初,政局動蕩,軍閥混戰,加速了文物的流失。國民政府時期無力制約文物偷盜買賣行為,致使文物流失進一步加劇。(8分)總之,中國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不只是中國的損失,也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踐踏。(2分)【評分標準】一等 9-12分 主題明確;能有機結合材料并靈活運用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多角度、多層面展開論證;邏輯嚴密,論述充分,表達清晰。二等 5-8分 主題較為明確;能結合材料或利用相關史實展開論證;論述較充分表達較為清晰。三等 0-4分 主題不明確;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實進行解釋、說明;論述不充分,表達不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