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測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隋開皇八年(588)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余萬,展開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作戰,此役逼降陳后主陳叔寶,陳亡。以上記載說明了(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統一 C.隋朝的滅亡 D.隋朝的疆域2.“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此項制度的意義是( )A.徹底結束了貴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機會C.門第觀念在民間消失 D.科舉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3.大運河的開通,使南方的糧食和物資源源不斷運到北方,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材料表明大運河的修建( )A.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B.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C.推動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沉重代價4.唐太宗和唐玄宗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他們所采取的以下措施的共同點是( )唐太宗 唐玄宗為了考察地方長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寫在屏風上,記錄其功過行能,以備賞罰 親自考察新任命的縣令,遣返了德行較差的官員,并貶斥了主持縣令選任的兩位重要官員A.重視整頓吏治 B.重視農業生產C.關注人才選拔 D.善于虛心納諫5.唐太宗在位時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下列措施體現了他關注民生的是( )①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 ②鼓勵發展農業生產③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 ④任用賢才,虛心納諫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后人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結合唐初盛世,下列看法正確的是( )①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②為后來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③國內安定,未曾有政局動蕩 ④唐朝基本國策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在7世紀的中國,追求各種各樣的外來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從宮廷傳播開來,廣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頭戴豹皮帽,婦女身穿波斯風格的窄袖緊身服,一些貴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帳篷。這一現象( )A.得益于開明開放的政策 B.打破了傳統的華夷觀念C.不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8.閱讀書籍需要關注目錄,從而把握其主題。下面目錄說明該書敘述的主題是( )A.唐詩 B.詩經 C.漢賦 D.楚辭9.唐代一位回紇詩人寫道:“古來漢人為吾師,為人學字不倦疲。吾祖學字十余載,吾父學字十二載,今吾學之十三載。李杜詩壇吾欣賞,迄今皆通習為之。”該材料反映了唐朝( )A.詩歌的發達 B.對外關系友好C.民族關系融洽 D.科舉制的發達10.下圖是現存放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在碑文中,唐太宗高度評價了玄奘取經和翻譯佛經;碑文是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成的。該石碑可以用來研究( )①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 ②唐朝民族關系和睦③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④唐朝文化影響日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下列屬于唐朝“大出”的史實的是( )A.鑒真東渡日本 C.冊封回紇首領 B.玄奘西行天竺 D.擊敗東西突厥12.下圖所示文物是1970年在陜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鑲金獸首瑪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該文物可用于研究唐代( )A.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B.開放的社會風氣C.民族交往與交融 D.多彩的文學藝術13.下圖反映了唐朝由興盛到衰亡的過程。圖中“▲”處應是( )A.黃巢起義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安史之亂14.藩鎮名義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實則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朝廷進一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鎮割據的最嚴重后果是( )A.影響中央財政收入 B.危害國家的統一局面C.形成五代十國 D.使中央政令無法實行15.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少數,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這反映了( )A.藩鎮割據導致五代十國局面出現 B.五代十國時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的趨勢 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二、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詩》材料二 (隋唐開始的)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這樣一來,在社會的等級階層之間,也就必然會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這種流動性同時為那些原來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隊伍,提供了可能性。(1)材料一中的“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與中國古代的哪一制度有關?(3分)(2)在這一制度創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唐太宗和武則天分別作出了怎樣的貢獻?(6分)(3)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制度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9分)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某學校七年級(1)班設計了如下探究活動方案,請你參與。(15分)材料一 唐代的《步輦圖》(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與哪一少數民族的關系?體現了怎樣的民族政策?(4分)材料二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一位唐朝時期書法、繪畫方面的著名人物。(4分)材料三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3)列舉材料三中“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各一例,當時唐朝的哪種陶瓷器聞名中外?(3分)(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4分)18.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世界上聲名顯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2分)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方面 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整頓漕運,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圖籍(1)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前期分別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能夠出現這兩個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6分)材料二 觀察圖一和圖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農業發展的原因。(4分)材料三 唐朝邊疆地區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都保持著良好關系……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唐朝的邊境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與邊疆各民族進行交往的主要方式。(6分)(4)綜合上述材料,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6分)參考答案1-5 BBBAA 6-10 CAACB 11-15 AADBC16.(1)科舉制。(3分)(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3分)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3分)(3)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增強了官員任用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加強了中央集權等。(答出三點即可,每點3分)17.(1)吐蕃。(2分)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2)書法:顏真卿、柳公權;(寫出一位即可,2分)繪畫:閻立本、吳道子。(寫出一位即可,2分)(3)玄奘西行;(1分)鑒真東渡;(1分)唐三彩。(1分)(4)大力弘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2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分)18.(1)盛世局面: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每點1分)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2)原因:發明和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2分)如曲轅犁和筒車。(2分)(3)主要方式:和親;會盟;冊封;設置機構;學習交流。(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4)啟示: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3分)各民族都為祖國發展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3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