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2 致云雀教學目標1.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雪萊生平及其創作風格。2.審美鑒賞與創造: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3.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詩歌語言,感受不同譯本下的語言風格。評價目標1.閱讀、感知詩歌,提煉詩句關鍵信息(關鍵句子、詞語)。2.分析不同譯本對理解詩歌的作用。3.通過不同譯本的比較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教學重難點重點:比較不同譯本對詩人情感表達的傳遞。難點:了解浪漫主義詩歌風格,聯系創作的時代文化背景與形象特征解讀詩歌意蘊。教學方法教授法、討論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致云雀》的多個中文翻譯版本。【導入新課】有人說,詩歌是不能翻譯的。因為詩歌這種文體過于特殊,只要脫離了原作的語言,翻譯后的詩就失去了韻味。但是一些詩作名篇恰恰因為有好的譯本才更加出名,為世界上的其他人所知。比如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名篇《致云雀》,如果沒有譯本我們難以讀懂作者的思想。不過這首詩也有不同的翻譯版本,那么不同的譯本對原作的理解是否有所不同呢 哪一種譯本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原貌呢 接下來,我們從《致云雀》的兩個影響最大的譯本——江楓和查良錚的翻譯作品,看看有何不同。(課前發放兩種譯本的內容以及譯者的介紹材料,供大家提前閱讀。)【課堂辯論任務】1.辯題一:兩個譯本,你認為哪個更出色 請建立你判斷的標準。提示1:這里側重比較兩個譯本的不同,讓學生說說更喜歡哪一個,以及理由。引導學生從詩歌的形式、節奏、韻律、語言(語句的不同)幾方面來談,要結合具體語句內容來說,不能泛泛而談。提示2:學生可以結合有關雪萊的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詩歌要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哪一個譯本的語言更貼合作者的想法。翻譯者的個人學識,理論主張,社會文化背景,主流意識形態等因素都會影響翻譯的結果。提示3:辯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確一般的翻譯原則,即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理論,又稱“三難原則”。該原則最早出自嚴復譯著《天演論》中的“譯例言”,其中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暢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2.辯題二:翻譯作品是不是越靠近原著越好 提示1:這里提醒學生逆向思考,原作和翻譯作品之間的差距大不大,會不會影響我們理解文本本來的意思,怎樣去縮短這種差距,語言之間的傳譯對意思的表達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提示2:翻譯,其實就是對文本的二次加工,本質上翻譯作品不可能再同于原版本。原作品的審美價值讓渡給了翻譯作品的審美價值。這里主要啟發學生去思考,沒有標準答案。這也提醒我們,在閱讀外國作品時,要謹慎選取譯本。 1.學會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體系,從而形成評價時的邏輯自洽能力。2.觀察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如何。本節課旨在通過了解不同版本的翻譯作品促進學生對詩作的理解,逆向思考。以往我們都是直接看到外國詩歌的翻譯內容,現在是將譯作與原作進行對照,啟發學生思考。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可能因譯作的不同而有多種詮釋,進而影響對原意的傳遞。這樣,可以較有深度地、較為全面地解讀作品的本意。選一首中國詩歌(古詩、現代詩均可),將其翻譯成外語(古詩需先翻譯成白話文,而后再譯為外語),注意譯文詩歌的形式(字句長度、押韻、節奏)與原作保持相對一致。將翻譯過程中的思考、遇到的困難和疑惑記錄下來。致云雀 原文譯文 致云雀如何來調控辯論的節奏與秩序,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1.丁楊,孔祥國,《論雪萊<致云雀>中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機結合》,《長沙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2.朱燕秋,《雪萊及其創作解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3.劉曉暉,《以鳥寄思 情系自然——<致杜鵑>和<致云雀>比較》,《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4.吳靜,《追求理想主義的光輝詩篇:談雪萊的抒情詩<致云雀>》,《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5.馬志媛,《“信達雅”在中國翻譯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