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教學質量檢測4.阿拉伯帝國時期,眾多學者大規模翻譯古希臘、古羅馬、波斯及印度的科學典籍。花拉子密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撰寫了算術著作《還原與對消計算概要》,并將印度數字系統引歷史試卷人阿拉伯世界,成為后來通行全球的“阿拉伯數字”。這反映出阿拉伯帝國①通過融匯創新推動人類文明發展②文明成果主要集中在數學領域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③在中西文明交流中扮演關鍵角色④科技領域的本土化色彩較為濃厚注意事項: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5.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推崇佛教,廣建佛塔寺院,使得佛教在印度達到鼎盛。4世紀時,隨者%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印度教的興起,眾多佛教寺院被改建為印度教神廟。然而,在東南亞一些地區,佛教還在持續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繁榮發展,如柬埔寨的吳哥窟最初是印度教寺廟,后逐漸轉變為佛教寺廟。這說明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A.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具有復雜性B.宗教的興衰取決于統治者態度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C.東南亞逐漸脫離了印度教影響是符合題目要求的。D.佛教與印度教的教義存在沖突1.《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6,瑪雅人的象形文字由符號與字符混合構成,用于記錄歷史、宗教及個人事跡,與其他大陸文字必斜秋·義賞》云:“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材料的起源、演變路徑全然不同。瑪雅人的金字塔主要用于宗教祭祀,頂部常設有天文觀測臺。中體現的共同主張是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瑪雅文明A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A.領先于當時其他地區文明B.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C.順應自然的生態觀念B.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獨特性法D.萬物平等的哲學思想C.受地理環境制約發展緩慢2.12世紀末,日本禪僧榮西將福建武夷山的茶種引種至日本京都地區。1211年,榮西完成日本D.缺乏傳承導致其逐漸消亡食首部茶學專著《吃茶養生記》,書中援引中國唐代陸羽《茶經》的內容,強調“茶乃養生之仙藥,7.在元代,無論是蒙古人抑或色日人,他們不僅分布于北方,還紛紛來到原南宋統治地區。不少延齡之妙術”,系統闡釋了茶的藥用價值與精神內涵。由此可見人在此安家落戶,與當地廣大漢人雜居相處,形成了“西域之仕于中朝,學于南夏,樂江湖而忘彌A.中日之間茶文化內涵呈現趨同化鄉國者眾矣”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緣于B.中華文化助力日本特色文化構建A.游牧民族的特性B.北方戰亂的形勢C.日本模仿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模式C.平等的民族政策D.農耕文明的吸引D,禪宗思想決定日本茶文化的走向8.在16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世界人口遷移規模開始擴大,遷移的主流方向3.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后靈魂不滅,為此發明了木乃伊制作技術,希望通過防腐處理來保存尸體是由舊大陸遷向新大陸,由人口稠密的發達地區遷至人煙稀少的相對落后地區。這一時期的以供靈魂依附。他們還在墓室墻壁上繪制壁畫,呈現死者生前生活場景與死后往生之路。這人口遷移反映出古埃及A加速了被殖民地區的經濟發展A藝術形態以宗教文化為核心B.具有資本主義殖民掠奪的性質B.喪葬活動浪費大量社會資源C.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民眾對現實普遍持悲觀態度D.宗教信仰深刻影響社會生活D,在歌洲地區引發了“價格革命”【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C2.B3.D4.B5.A6.B7.D8.B9.D10.D11.A12.D13.B14.D15.B16.A17.(1)變化:西方商店與西方商品充斥中國市場:對外貿易較為活躍:對西方語言文化的學習之風漸起;新建了公共設施和娛樂場所:新式媒體涌現,時政議論盛行:西式婚禮出現。(4分,答出兩點即可)原因:上海作為近代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成為西方勢力在華的重要據點,便利了西方經濟、文化滲透;西方傳教士、商人、僑民等在上海長期活動,帶來了西式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部分中國民眾為適應社會變遷,主動學習西方語言文化:報刊業的發展,加速了西方觀念的傳播,促進了社會習俗的改良。(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示例看法:我贊成這一觀點理由:明末清初,雖然中國與西方文化有了正面接觸,但是這種正面接觸僅局限于少數十大夫階層,未能動搖傳統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洋務運動引入了西方技術和新式教育,但洋務派秉持“中體西用”原則,僅學習器物層面,沒有觸及西方文化的核心。甲午戰爭以后,維新派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與中國現實結合,形成了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的現代化方案,并試圖通過政治改革實踐來實現,而19世紀末上海社會出現的多元變化正是這一實踐帶來的客觀性影響。由此可見,在民族危機加劇的19世紀末,知識分子才突破“中體西用”框架,對西方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接觸,從而開啟了徹底改造“舊傳統”的社會改革運動。(6分,只提出看法,不說明理由不予給分)示例二看法:我反對這一觀點。理由:19世紀中期,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魏源撰寫的《海國圖志》,系統介紹了西方地理、政治制度等知識。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開設京師同文館等新式學堂,開設外語課程,并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培養了第一批精通西學的知識分子。這些實踐表明,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已通過各種途徑與西方文化有了全面接觸并進行了系統性學習,正是對西方文化的逐漸了解和不斷累積,才推動了如19世紀末上海社會上這些變化的出現。(6分,只提出看法,不說明理由不予給分》(“示例”僅作為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演變:逐步走向法治化與制度化:人才引進類型從技術型向專家型、貢獻型擴展:從短期引進向長期居留延伸;政策目標從解決短期技術缺口向構建全球人才競爭力轉變。(6分,答出三點即可)(2)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需求;國家戰略與政策導向的調整:國家法治【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pdf 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