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蘭州市學府致遠學校7.唐朝貞觀年間,政府推行了“均田優賦令”,對于主動開墾荒地并連續耕種三年以上的農戶,給予土地永久使用權,且前五年減免一半賦稅。同時,鼓勵農戶將閑置土地流轉。政府此舉旨在()班級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A.放松對農民的控制B.推動農產品商品化C.保障國家賦稅來源D.落實勸課農桑政策歷史試卷8.佛教起源于印度,其菩薩形象原本是男性,傳入中國后,人們根據自己的想象,逐漸將菩薩塑造成莊重典雅、月貌花容的女性形象,這一變化說明()姓名(本試卷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A.佛教趨向本土化B.女性地位有所提高C.佛教和儒學融合D.佛教得到官方支持題號選擇題12181920總分9.兩稅法實行前,唐朝賦稅實行租庸調制,強調“以人丁為本”,“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兩稅法規定“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以“貧富”作為征得分稅之出發點和標準。這一變化()考場一、選擇題(共48分)A.利于緩解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B.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1.據考古發掘,在黃河上游的某聚落遺址中,毫無隨葬品的墓葬有22座,占總墓數的C.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2.5%:1一5件的有180座,占20.6%:6一30件的有551座,占63.2%:30件以上的10.民多日常生活能夠反映時代特點。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現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有119座,占13.6%。由此判斷,該聚落()的是()A.社會分工日益細致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A.早晨在家喝紅薯玉米粥B.出門時穿件黃色棉襖座位號C.國家形態初步具備D.宗族觀念已經出現C.晚上去夜市聽人說書D.到指定市場用銀元購物2.“隨著禪讓制瓦解,部落聯盟管理機構蛻變為國家機器,王權在鎮壓伯益、扈氏等反11.宋代都市舉辦宴席時,有張掛書畫的習俗,一些商鋪酒肆也“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抗中強化。《禮記》稱此為“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天下為家“時代”。要考查“天留連食客”,南方“杭城茶肆亦如之”。上述現象反映出宋代()下為家”時代的歷史,最適合關注的遺址是()A.經濟重心的南移B.崇文的社會氛圍A.大汶口遺址B.二里頭遺址C.牛河梁遺址D.陶寺遺址C.印刷技術的改良D.士族階層的衰落3.道家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兵家強調:“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12.元朝“犬牙交錯”的行省劃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要的做法,打破各行省的自然西漢賈誼提出“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地理單元,人為造成省界間相互交錯的地理格局。比如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陜化的內涵是()西行省跨越秦嶺,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江西行省、湖廣行省跨越南嶺。這種做法A.道法自然B.民主觀念C.民本思想D.家國情懷是為了()4.秦朝由政府監制的青銅器具在很多遺址中被發現,甚至邊遠的東北地區也有。當時,A.促進民族交融B.防止地方割據C.促進經濟交流D.擴大行省區域中央政府將統一單位長度、重量、容量的青銅器模具分發給地方官員鑄造,并強加給13.明朝內閣作為皇帝與群臣之間的溝通紐帶,一方面對百官奏章進行初審、上呈,另商人階層使用。此舉旨在()方面為皇帝提供顧問支持,緩解政務疲勞,并傳達皇帝意旨。內閣還通過“祖制與天A,削弱地方勢力B,推行移風易俗C,鞏固國家統一D.加強民族交融意”來影響皇帝,勸誠皇帝不違祖命,順應天意,造福百姓,對君主政治起到一定的5.“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制約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人張籍在《涼州詞》中,采用以聲傳影的藝術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隊經河西走廊前往A.內閣大臣擁有決策國家大事實權B.內閣取代丞相成為法定中央機構C.內閣設立導致皇權受到嚴重削弱D.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西域的畫面。唐朝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運輸的主要商品最有可能是()A.馬絲綢B.駱駝絲綢C.馬瓷器D.駱駝瓷器14.中醫在實踐中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系,積累了大量的診斷防治經驗,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為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下列中醫藥學成果按出6.漢武帝時期,讓其祖母實太后的侄子實嬰、母親王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蚧擔任丞相,讓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擔任大司馬大將軍,讓外戚霍去病擔任大司馬驃騎大將軍。漢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黃帝內經》②《傷寒雜病論》③《千金方》④《本草綱目》武帝此舉旨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A.削弱丞相權力B.完成國家統一C.打擊豪強勢力D.加強君主集權第1頁/共4頁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