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上海市奉賢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期中物理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12分。1.小夢在研學活動中,參觀了位于我國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的地下古鹽湖俗稱“中國死海”。如圖所示,小夢悠閑地躺在湖面上閱讀。根據圖片信息估測小夢受到湖水的浮力約為( )A. B.C. D.2.下列實例中,利用連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 吸塵器 B. 脫排油煙機 C. 體溫計 D. 船閘3.首先用實驗測定大氣壓強值的科學家是( )A. 托里拆利 B. 阿基米德 C. 帕斯卡 D. 牛頓4.小明喜歡金魚,有空就觀察魚缸里的金魚。他發現,金魚吐出的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過程中體積越來越大如圖。關于上升過程中的氣泡所受的浮力與壓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浮力不變,壓強不變 B. 浮力變大,壓強變小C. 浮力變大,壓強變大 D. 浮力變小,壓強不變5.如圖所示,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兩個相同容器,分別盛有甲、乙兩種液體,將同一個梨分別放入兩容器中處于靜止狀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液體的密度比乙液體的密度大B. 梨兩次排開液體的質量一樣大C. 梨在乙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D. 將乙圖中露出液面的那部分梨削掉,梨將浸沒在液體中6.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兩個燒杯內裝有密度不同的液體,距離杯底相同高度處的、兩點壓強相等,則兩液體的密度、和容器底部受到的壓強、大小關系為( )A. , B. ,C. , D.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共22分。7.酒精的密度為kgm3,其單位讀作______,一個玻璃瓶最多能裝kg的酒精,則瓶子的容積為______m3,用此玻璃瓶一定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裝入相同質量的水。8.壓強是表示壓力產生的______的物理量。成語“如坐針氈”反映針尖所產生的壓強很大,從物理學角度看,假設一個成人所受的重力為N,針尖的面積為m2,則人坐在根針尖上受到的壓強為______帕,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人受到的______。9.用吸管喝飲料,是利用了______的知識填物理知識或原理。將一根吸管彎成直角,并在彎折處剪開一個口,如圖所示。往管中吹氣,可以看到管中的水面______用力從管中吸氣,可以看到管中的水面______后兩空均選填“上升”、“不變”或“下降”。10.汽車不慎駛入水中或遇雨被淹,乘客應盡早開門逃生,水越深車門越難推開。如圖所示,在車門下部距水面m處的處,水的壓強是______Pa,若車門在水下部分的面積為m2,此時車門受到水的壓力為______ N。如圖所示為緊急逃生錘,當車門因水壓過大無法打開,緊急情況下應揮動逃生錘所示的______選填“”或“”端砸向玻璃窗的邊角,破窗逃離。11.一立方體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靜止在空氣中時測力計示數為 N,當把立方體的一半浸在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牛,則此時立方體所受水的浮力大小為______N,它的方向為______,此時正方體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大小為______ N。12.潛水艇對保衛我國的南海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圖所示,潛水艇在水中處于懸浮狀態此時其所受浮力于重力大小關系為: ______選填“”、“”或“”;當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潛水艇將______選填“上浮”、“下沉”或“懸浮”;當潛水艇保持水面下m深度從長江進入大海,則這艘潛水艇的水艙需要______選填“排水”、“進水”或“保持不變”。13.某小組同學研究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他們操控帶有壓強傳感器的無人機,將其從地面沿豎直方向飛到空中,再原路返回。在此過程中,無人機傳感器記錄的大氣壓強隨時間的變化圖線如圖所示,其中點和點分別表示無人機從地面出發時和飛到最大高度約為米時的數據。根據圖中的圖線,可以發現:無人機從點到點的飛行過程中,大氣壓強變化了約______帕。分析圖中的圖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是:______。結合壓強知識及上述信息,分析飛機起飛過程中,有些乘客的耳朵會感覺脹痛的原因。______。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6分。14.在圖中,重為牛的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力的圖示法畫出物體對地面的壓力。15.在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的實驗中,先后三次分別向直立于水槽的玻璃管中注入水、濃鹽水和煤油煤油密度小于水,直至玻璃管下端的輕塑料片質量可忽略不計掉下。請在圖中分別畫出塑料片剛剛脫落時管中的液面大致位置。已知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16.為了探究物體漂浮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體積和質量等的關系,某小組同學使用甲和乙兩個足夠高的柱形容器進行實驗。他們先在甲、乙容器中放入適量的水,接著在容器中放入不同的正方形物體進行實驗,物體均能漂浮在水面上,測出放入物體后的值,并記錄在表一中。表一容器 實驗序號 厘米 克 帕 容器 實驗序號 厘米 克 帕甲 乙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的數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漂浮在同一容器內的水面上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體積______選填“有關”或“無關”。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的數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漂浮在同一容器內的水面上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質量成______。表二物體 厘米 克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或與的數據,可知水對甲、乙兩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不相同,其原因是:______。現有、與三個正方體,其相關物理量如表二所示。為了能使它們放入容器后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帕,可以選擇正方體______選填字母,且放入______容器中。五、計算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2分。17.體積為米的金屬球浸沒在水中。求金屬球受到的浮力。18.汽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下表為某大巴汽車的部分參數。自身質量 千克滿載時車內人和貨物的質量 千克汽車車輪個數每個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米求這輛大巴車滿載時,對地面的壓力與壓強大小。19.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的輕質圓柱形容器甲、乙分別盛有質量均為的水和酒精,甲、乙的底面積分別為、。千克米若甲容器中水的質量為千克,求甲容器中水的體積。求乙容器中米深處酒精的壓強。現有物體、其密度、體積的關系如表所示,在兩物體中選一個物體放入某容器中液體不會溢出,使該容器對地面壓強變化量最大,則應選______物體選填“”或“”放入______容器選填“甲”或“乙”,并求出該壓強變化量最大用已知的字母表示。物體 密度 體積20.如圖所示,正方體甲放在水平地面上,它的邊長為米,對地面的壓強為帕。足夠高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所示,該容器的底面是一個正方形。求正方體甲對水平地面的壓力。求正方體甲的密度。容器乙中裝有某種液體,將正方體甲浸沒在該液體中,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帕,容器對水平地面的壓強增加量為帕。求該液體的密度。答案和解析1.【答案】 【解析】小夢的質量約為,重力約為;小夢漂浮在湖面,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即;故ABD不正確,C正確。故選:。2.【答案】 【解析】、用吸塵器“吸”灰塵時,吸塵器內空氣流速越大壓強越小,吸塵器外空氣流速越小壓強越大,在壓強差的作用下灰塵被“吸”入吸塵器中的,利用了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故A不合題意;B、脫排油煙機是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工作的,故B不符合題意;C、體溫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工作的,故C不符合題意;D、船閘的上游閥門打開時,上游和閘室構成連通器,下游閥門打開時,下游和閘室構成連通器,所以船閘是利用連通器原理工作的,故D符合題意。故選:。3.【答案】 【解析】托里拆利完成了托里拆利實驗,第一個準確測量了大氣壓的值。符合題意。故選:。4.【答案】 【解析】由圖知,氣泡在上升過程中,其體積變大,則氣泡排開水的體積變大,根據可知,所受到水的浮力增大;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所處深度減小,根據可知,受到水的壓強減小。故選:。5.【答案】 【解析】、根據圖示可知,梨在甲中懸浮,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可知,梨的密度等于甲液體的密度;梨在乙中漂浮,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可知,梨的密度小于乙液體的密度,所以乙的密度較大,故A錯誤;、甲懸浮,所受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也等于梨的重力;乙漂浮,所受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也等于梨的重力,可知梨兩次所受浮力一樣大,梨兩次排開液體的重力一樣大,則梨兩次排開液體的質量一樣大,故B正確,C錯誤;D、將乙圖中露出液面部分的梨削掉,梨的質量減小,但密度不變,梨的密度依然小于乙液體的密度,處于漂浮狀態,但由于梨的質量減小,其重力也將減小,所受浮力也將減小,排開液體的體積將減小,梨將上浮,故D錯誤。故選:。6.【答案】 【解析】由圖知,、所處的深度,而、兩點壓強相等,即,由可知液體密度,故AB錯誤;設、距離杯底的高度為,燒杯底受到的壓強:,,因為,,所以,所以燒杯底受到的壓強:,故C錯誤,D正確。故選:。7.【答案】千克每立方米 能 【解析】單位讀法:酒精密度千克米,其單位讀作“千克每立方米”。瓶子容積計算:根據密度變形公式。則瓶子的容積 米。裝水情況判斷:因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根據可知,相同質量的水和酒精,水的體積更小。所以這個能裝千克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裝入相同質量的水。故答案為:千克每立方米;;能。8.【答案】作用效果 壓力為 【解析】壓強是表示壓力產生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人受到針尖的壓力等于人的重力,即:,人坐在根針尖上受到的壓強:,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人受到的壓力為。故答案為:作用效果;;壓力為。9.【答案】大氣壓 上升 上升 【解析】用吸管喝飲料,吸管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在大氣壓的作用下飲料被壓入吸管;往管中吹氣或吸氣,吸管上方空氣的流速增大,壓強減小,管中液體受到向上的壓強大于向下的壓強,液面上升。故答案為:大氣壓;上升;上升。10.【答案】 【解析】在車門下部距水面米處的處的水的壓強為:,車門所受水的壓力為:,由圖可知,處比處的面積小,所以用端砸向玻璃窗的邊角,在用力相同的情況下,產生的壓強越大,玻璃更容易破碎。故答案為:;;。11.【答案】 豎直向上 【解析】由題可知,立方體的重力,把物體一半體積浸入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此時物體所受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因為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差,,所以物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故答案為:;豎直向上;。12.【答案】 上浮 進水 【解析】潛水艇在水中處于懸浮狀態時,由浮沉條件可知,此時其所受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為:;當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重力減小,浮力不變,此時浮力會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潛水艇將上浮;潛水艇保持水面下的深度由長江進入大海,其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水的密度變大,根據可知,潛水艇受到的浮力變大;此過程中潛水艇處于懸浮狀態,浮力等于重力,浮力變大,其重力也變大,故要進水。故答案為:;上浮;進水。13.【答案】 海拔越高,壓強越小 在地面時,人耳鼓膜內外氣壓平衡;飛機起飛時,外界氣壓變小,鼓膜內外形成氣壓差,耳朵會感覺脹痛 【解析】由圖可知,、兩點對應的壓強是百帕和百帕,兩點壓強差百帕百帕百帕帕,即大氣壓強變化為帕;由題可知,飛機起飛的過程,壓強越來越小,飛機下降時,壓強越來越大,故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是:海拔越高,壓強越小;在地面時,人耳鼓膜內外氣壓平衡;飛機起飛時,外界氣壓變小,鼓膜內外形成氣壓差,耳朵會感覺脹痛。故答案為:;海拔越高,壓強越小;在地面時,人耳鼓膜內外氣壓平衡;飛機起飛時,外界氣壓變小,鼓膜內外形成氣壓差,耳朵會感覺脹痛。14.【答案】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所以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為,方向垂直于接觸面向下,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故先選出標度為,而后過壓力的作用點,沿著與接觸面垂直的方向,向下做出長度為兩個標度的線段,標上箭頭并標明力的符號和大小即可,如圖所示: 【解析】畫力的圖示時要明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然后確立標度,再按畫圖要求畫出這個力。此題考查了力的圖示的畫法,力的圖示比示意圖要求更加嚴格,在作圖時,注意線段的長度必須與標度統一起來。15.【答案】 【解析】由題知,三次玻璃管下方的塑料片在水槽中的深度相等,由知,三次塑料片受到水向上的壓強相等,當塑料片剛好脫落時,管內液體壓強與管外水的壓強相等,即:,第一次管內水面與管外水面相平,因,由知,注入鹽水的液面低于管外水面,注入煤油的液面高于管外水面,如圖所示:。16.【答案】無關;正比; 甲、乙容器底面積不同; 和; 甲 【解析】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的數據知,物體的質量相同,物體的體積不相同,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當物體漂浮在同一容器內的水面上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體積無關;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的數據,物體的體積相同,質量不同,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不相同,且質量變成倍,水對容器底的壓強也變成了倍,所以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漂浮在同一容器內的水面上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分析比較實驗序號與或與或與的數據,物體的質量、體積相同,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不相同,其原因是甲、乙容器底面積不同;根據知,當物體漂浮在同一容器內的水面上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體積無關,所以當把放入甲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把放入甲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把放入甲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當把放入乙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把放入乙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把放入甲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所以單獨把、、放入甲或乙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都不為帕,將一起放入乙容器都不能到達,當將和放入甲容器中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恰好為。故答案為:無關;正比;甲、乙容器底面積不同;和;甲。17.【解析】金屬球浸沒在水中,,。答:金屬球受到的浮力為。 18.【解析】這輛大巴車滿載時,對地面的壓力等于車的總重力,即:;地面的受力面積等于個輪胎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即:,這輛大巴車滿載時,對地面的壓強:。答:這輛大巴車滿載時,對地面的壓力為,壓強為。19.【解析】甲容器中水的體積:;乙容器中米深處酒精的壓強:;容器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等于容器的總重力,則容器對地面的壓力增加量等于放入容器中物體的重力,根據可知,當的乘積越大,越小時,越大,故應選擇物體放入甲容器中,該容器對地面壓強變化量最大,且:。答:甲容器中水的體積為;乙容器中米深處酒精的壓強為;;甲;該壓強變化量最大為。20.【解析】正方體甲對水平地面的壓力:;正方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等于它的重力,即:,根據可得,正方體甲的密度:;將正方體甲浸沒在該液體中,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增加量為,容器對水平地面的壓強增加量為,聯立兩式可得,該液體的密度:。答:正方體甲對水平地面的壓力為。正方體甲的密度為。該液體的密度為。第2頁,共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