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玉溪一中 2024—2025 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歷史學科試卷總分:100 分 考試時間:75 分鐘一、選擇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1.考古人員在距今 5300—4600 年的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多組規模龐大、因勢而建的水利系統,還在很多紅燒土殘塊中發現稻谷、稻殼痕跡及數量巨大的紅陶杯。該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農業生產工具最多。以上考古發現( )A.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B.反映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C.證明屈家嶺是最早的水稻種植地D.為研究原始社會的人類活動提供資料2.春秋時期常見出君、弒君等惡性事件以及貴族據所封采邑聚族造反、武力攻擊政敵迫使其出逃等現象,如魯國自公元前 591 年以后共有 22 人次出逃,而到了戰國時期這些情況明顯減少甚至絕跡。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井田制瓦解導致貴族階層的消失B.分封制瓦解強化了周天子權威C.諸侯爭霸戰爭削弱了諸侯的實力D.變法運動削弱了貴族的影響力3.東漢碑刻《邰陽令曹全碑》對察舉制的一段記載:“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這折射出( )A.官員選拔標準嚴格統一 B.世族借助察舉壟斷官場C.豪強勢力左右地方選舉 D.察舉制有助于邊疆治理4.表 1 為部分宋人對當時農田經營狀態的記載。這表明宋代( )表 1陶谷《清異錄》 汴老囿(菜農)紀生,一儷芘三十口。病篤,呼 子孫誡曰:“此二十畝地,便是青銅海也”楊萬里《衢州近城果園》 未到衢州五里時,果林一望蔽江湄。黃柑綠橘深 紅柿,樹樹無風縋脫枝潛說友《成諄臨安志》 東西馬滕,在余杭門外,土細宜花卉,因人工于 種接,都城之花皆取焉A. 坊市制度逐步瓦解B. 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 官方貿易比較活躍D. 集鎮發展并且出現專業分工5.“擺字龍燈”是清代皇家在陵寢前祭祀祖先的儀式舞蹈。其龍燈形態由龍燈、引龍人和繡球組成。龍燈為主體,主要通過段龍擺字的方式拼出祝福語。引龍人是與龍燈形成互動關系的引逗者。繡球是介于龍燈和引龍人之間的關聯道具。據此可知,“擺字龍燈”( )A.體現了滿漢民族文化的交融 B.適應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要C.反映了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 D.推動了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6.如圖所示為近代中國最大茶葉出口地之一漢口的茶葉貿易中,中國對外國茶葉出口量(單位:噸)的變化情況。據此可推斷出( )A.俄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嚴重 B.中國茶葉市場被英俄兩國控制C.中國傳統手工業有一定韌性 D.英國比俄國的工業競爭力更強7.毛澤東指出:“那時統治階級及其幫閑者們的文章和教育,不論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條式的……如果‘五四’時期不反對老八股和老教條主義,中國人民的思想就不能從老八股和老教條主義的束縛下面獲得解放,中國就不會有自由獨立的希望。”這主要是指五四運動( )A.對專制愚昧思想進行了滌蕩B.沖擊了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C.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造條件D.激發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8.臺北新興書局于 20 世紀 40 年代曾出版一本閩南語歌仔冊。其文歡呼道:“臺灣澎湖愛(閩南語:愛,要也)歸宗”“黃金看做赤仁涂,頭尾以經(已經也)五十年。到今大漢出頭天”“盡忠報國常要緊,同胞心肝卻相瓦(相依靠也)”。其背景是( )A.日本全面侵華民族矛盾上升 B.開羅宣言規定中國收回國土C.日本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D.國民政府面臨嚴重統治危機9.下圖為創作于建國初的版畫——《愿望》。該畫描繪了 1952 年 7 月 1 日成渝鐵路正式通車時各界群眾參與慶祝的場面,把新中國建設史上難忘的一幕鐫刻在了中國版畫史上。該版畫( )A.表達了人民建設國家的高漲熱情B.體現新中國交通建設的高速發展C.注重表現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力D.反映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思路10.如圖為 1978﹣2018 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遷圖。圖中 1978 至 1990 年城鄉收入比的變化反映出( )A.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 B.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免征農業稅取得成效 D.經濟改革的漸次推進11.在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 路威看來,“文明,不過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條子都有……我們的現代文明更是從四面八方東拼西湊起來的一件百衲衣,與外界隔絕的民族之所以停滯不前只是因為十個腦袋比一個強”。該觀點重在強調( )A.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區域文明擴展的必要性C.文明類型的多樣性 D.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12.奧斯曼帝國占領巴爾干地區后,允許東正教的教士在他們自己的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權,東正教會在得到素丹的祝福和支持后,可依據自己的管理規則向選區內的教徒征稅,并由東正教法庭處理諸如結婚、離婚、犯罪案件等事務。奧斯曼帝國的這一做法( )A. 強化了“政教合一”的體制 B. 適應了帝國疆域擴張的態勢C. 增強了基層政權的自治力量 D. 打破該地區原有的統治秩序13.史學界認為,奴隸貿易嚴重地破壞了非洲社會的發展。部族之間相互獵取對方人口,引起部落間冤冤相報的戰爭,導致部落和民族之間原有的社會聯系被破壞。一些中世紀建立的國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被中斷。材料的核心觀點是,奴隸貿易( )A.阻滯了非洲地區的社會轉型 B.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C.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D.推動了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14.下圖為《世界史 近代史編》一書的部分章節目錄。其中第四章第四節的標題最有可能是( )目錄(節選)第一章 16 世紀資本主義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世紀東方中國和日本第二章 17 世紀迄工業革命前的東西方世界第三章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1776-1849)第四章……第一節英國工業革命第二節工業革命的擴散第三節工人運動的發展 憲章運動第四節△第五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世界市場的形成第六章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 世界連接成為整體A.歐美的民族民主運動 改革運動B.19 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趨勢C.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D.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亞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爭15.從 1970 年起,每次不結盟首腦會議都會發表“經濟宣言”。1973 年,第四次不結盟首腦會議正式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后來又把加強南南合作、集體自力更生提到戰略高度。這反映了不結盟國家( )A.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政治獨立的愿望B.建立起了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C.正式成員國的數量正在不斷地增加D.斗爭的矛頭始終指向舊殖民主義16.21 世紀初,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普及不僅重塑了經濟模式,更成為大國爭奪數字主權的關鍵手段。技術壟斷已超越傳統軍事與經濟競爭,成為“新型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其目標是掌控全球信息流動的主導權。材料說明,現代數字技術革命對國際格局的主要影響是( )A.加速經濟全球化 B.推動文化多元化C.重構國際規則權 D.提升軍事智能化二、材料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夏商西周時期,城市功能逐漸完備,城市形態也趨于一致。盡管這一時期的城市也是財富的中心,工商業不斷發展,但在根本上,城市并不是“經濟起飛的產物,而是政治領域的工具”。《易 坎卦》云:“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這一時期城市的軍事政治和宗教祭祀色彩濃厚,城市既是權力的象征,也是維護權力的工具。城市設置了嚴格的城邑等級制,規定王城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另外城墻高度、道路寬度以及城市建筑規模等都有嚴格的限定。春秋戰國時期,伴隨以鐵器使用為標志的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和軍事活動更加頻繁,城市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這一時期,城邑等級制度逐漸被打破,一批知名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如臨淄、薊城、咸陽、邯鄲、大梁、郢都等陸續出現。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這一時期城市經濟屬性開始凸顯,但在根本上政治和軍事依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摘編自李衛東《古代中國城市發展中的法及其特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角度分析夏商西周時期城市發展的作用。(6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的不同。(6 分)18.自古以來,人類就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 分)材料一 5 世紀亞歐民族遷徙路線地圖——張芝聯《世界歷史地圖集》材料二 1500 年-2000 年世界人口遷徙狀況時間 1500 年-1850 年 1850 年-1945 年 1945 年-2000 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遷移數量 2000 萬人 9000 萬 1300 萬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1500 萬黑人 300 萬-370 萬白人 4800 萬歐洲人 3700 萬亞洲人 325 萬亞洲人 947 萬非洲、拉美人——參考【英】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 5 世紀亞歐民族大遷徙對中國和歐洲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1500 年-2000 年間各階段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積極影響。(8 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 在 17﹣18 世紀很長一段時間,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服飾成為歐洲達官貴人們標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國瓷器逐漸成為歐洲上層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間的一種時髦。據記載,17 世紀我國茶葉的出口量均為 21010 擔,到了 18 世紀則大幅增長至 8889241 擔以上,足以顯現其在歐洲的巨大需求。歐洲人家居裝飾等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極具中國風格的設計。萊布尼茨通過自身的研究將孔子學說和中華傳統文明提升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維度,還積極推進歐洲的多國科學院下設專門機構研究漢學;伏爾泰在歷史和政治層面對孔子學說推崇備至,他認為中國是實行開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 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材料二 “中國熱”的衰退起始于歐洲思想界對中國封建專制體制的懷疑與否定。17—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君主專制最為強勢的國家,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熱”最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顛覆了統治法國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給歐洲的封建秩序以極大的震動。“中國熱”風潮也隨之消散了、到了 18 世紀后期,歐洲一些國家進入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期,積極對外擴張。對此,法國當代知名作家艾田蒲在《中國之歐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中國的排斥就是這樣起作用的,這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序曲。誰有膽量去把一個供給世界這么多東西的文明古國變成殖民地呢?那么,首先只有對它進行詆毀,然后由大炮來摧毀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 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 17﹣18 世紀“中國熱”對歐洲的影響。(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熱”前、后期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發生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 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據《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介紹,1860-1869 年的世界,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不論是政治經濟領域還是科技文化領域,都鐫刻著深深的震撼印記。根據材料信息,圍繞“印記 1860 年代”自擬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6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D D B B A C C C A D A題號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A C二、材料題(共4題)17.答案(1)(6分)作用:強化了政治統治;利于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利于保障國家穩定;促進政治制度發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6分)不同:城市功能不同:夏商西周時期,城市主要是政治統治的工具;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經濟屬性日益凸顯。城市等級不同:夏商西周時期,有嚴格的城邑等級制;春秋戰國時期,城邑等級制度逐漸被打破。城市規模與數量不同:夏商西周時期,城市形態趨于一致,規模相對固定;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速度加快,城市規模和數量都有較大發展。18.答案(1)(6分)中國: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民南遷,江南經濟開發。歐洲:日耳曼人遷徙,滅亡西羅馬帝國,歐洲進入中古時期;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流中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2)(8分)原因:1500年﹣1850年間:新航路開辟,歐洲國家殖民擴張;1850﹣1945:工業革命的開展;1945年﹣2000年: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性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影響:改變世界人口結構;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推動經濟發展。19.答案(1)(6分)影響: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觀念和社會風尚;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擴大了漢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促進了啟蒙思想的發展和近代歐洲的制度變革(或對君主立憲制產生了一定影響)。(2)(8分)變化:從贊美、推崇到批判、詆毀。推崇的原因:中國政治文化自身的優勢;歐洲社會變革的需要。批判的原因:法國大革命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而中國實行封建專制;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需要;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強,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20.答案論題:1860年代中外歷史發展跌宕起伏。說明: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貿易由此合法化,中國主權進一步淪喪。農民階級為反抗階級壓迫,發動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清朝統治,并使清朝中央權力下移,地方湘淮集團崛起。內外交困之際,地主階級掀起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盡管在創辦新式學堂、創辦軍用與民用企業、建設海軍等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但在“中體西用”的局限下走向失敗。與此同時,西北、東南出現不同勢力染指邊疆,民族危機加劇。“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成為1860年代中國最大的課題。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鞏固和擴大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得到充足勞動力和發展資金,俄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改革;為統一國內市場,美國以內戰方式、德國以統一方式完成了資本主義擴展,日本也以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弊端不斷暴露,第一國際應時而生,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揭示資本主義剝削工人階級剩余價值的本質,“資本主義擴展與內部矛盾加劇”成為1860年代的西方歷史發展的主題。綜上,1860-1869年的世界,東方中國逐漸沉淪,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歐美國家通過自身努力與對外擴張,確立資本主義的世界霸權。在雙方激烈碰撞中,孕育著中華民族最終贏得解放富強的新希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