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PAGE課時跟蹤檢測(一) 分離定律的發現[理解·鞏固·落實]1.判斷下列敘述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1)豌豆的高莖與粗莖是一對相對性狀。(×)(2)性狀分離是子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3)雜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雜合子。(×)(4)孟德爾為了驗證假說是否正確,設計并完成了正反交實驗。(×)(5)分離定律發生在配子形成過程中。(√)2.孟德爾利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進行雜交實驗,成功地發現了生物的遺傳規律。下列選項不是豌豆的優點的是( )A.豌豆是嚴格的閉花受粉植物B.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C.豌豆具有許多明顯的相對性狀D.雜種豌豆自交后代容易發生性狀分離解析:選D 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豌豆具有許多明顯的相對性狀,便于觀察,這些都是豌豆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的優點;雜種豌豆自交后代容易發生性狀分離,這不是豌豆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的優點。故選D。3.豌豆是非常優良的遺傳學研究材料,如圖是豌豆的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高莖豌豆作母本,矮莖豌豆作父本B.圖中操作1和2應該在豌豆盛花期進行C.圖中操作1、2完成后應對母本套袋處理D.由圖可知,豌豆的高莖對矮莖為顯性性狀解析:選B 人工異花傳粉時需要去雄的是母本,提供花粉的是父本,A正確;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受粉的植物,人工異花傳粉需要在開花前且雄蕊未發育成熟的某個時刻進行,B錯誤;傳粉后,為了保證不受其他花粉的干擾,需要對母本套袋隔離,C正確;自然條件下的豌豆是純種,人工異花傳粉后的F1表現為顯性性狀,D正確。4.孟德爾在探索遺傳規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和結果”屬于假說的內容B.“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果的檢驗C.“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屬于假說內容D.“F1(Dd)能產生比例相等的兩種配子(D∶d=1∶1)”屬于推理內容解析:選A 孟德爾通過豌豆進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在觀察和數學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發現了F2中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的分離比接近3∶1,而提出“該分離比出現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等假說;根據這些假說,推出F1(高莖)的遺傳因子組成及其產生配子的類型,進一步推出F2中各種豌豆的遺傳因子組成及其比例,最后通過巧妙地設計“測交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選項A屬于問題和現象,是事實而不是假說。5.在孟德爾進行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具有1∶1比例的是( )①F1產生配子的分離比 ②F2性狀分離比 ③F1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 ④親本雜交后代性狀分離比 ⑤F2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①③解析:選D F1產生2種配子,比例為1∶1,①正確;F2性狀分離比為3∶1,②錯誤;F1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③正確;親本雜交后代無性狀分離,④錯誤;F2中既有顯性個體又有隱性個體,不符合測交的含義,不能稱為測交,⑤錯誤。故選D。6.辣椒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品種眾多,果實顏色豐富多彩。科研人員用多株紅色(顯性遺傳因子A控制)辣椒作母本,黃色(隱性遺傳因子a控制)辣椒突變體作父本進行雜交,子代辣椒紅色和黃色的比例為3∶1,若要利用下圖所示裝置和不同顏色的小球模擬上述實驗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容器中放兩種顏色的小球,比例為1∶1B.每次抓取小球記錄好后,應將兩桶內剩余小球搖勻后重復實驗C.從乙容器中抓取小球的過程,模擬了遺傳因子的分離D.從甲、乙桶內各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即為雜交中的受精過程解析:選D 依據子代辣椒紅色和黃色的比例為3∶1,可知親代多株紅色辣椒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和Aa,且比例為1∶1,所以甲容器中兩種顏色的小球比例為3∶1,A錯誤;每次抓取小球記錄好后,應將抓取的小球放回到原來的桶里,再將桶內小球搖勻后重復實驗,B錯誤;乙容器模擬的是父本的生殖器官,父本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故不能模擬遺傳因子的分離,C錯誤;從甲、乙桶內各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代表雌雄配子的結合,即為雜交中的受精過程,D正確。7.下列選項可以依次解決①~④中的遺傳問題的一組方法是( )①鑒定一只白羊是否為純種②在一對相對性狀中區分顯隱性③不斷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④檢驗雜種子一代的遺傳因子組成A.雜交、自交、測交、測交B.雜交、雜交、雜交、測交C.測交、雜交、自交、測交D.測交、測交、雜交、自交解析:選C 可以利用測交來鑒定白羊是否為純合子;可通過讓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來區分相對性狀的顯隱性;純合子自交不發生性狀分離,可通過連續自交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可通過測交檢驗雜種子一代的遺傳因子組成。故選C。8.水稻有香味和無香味為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遺傳因子控制。某科研小組利用有香味和無香味的純合親本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讓F2無香味植株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5∶1B.F2無香味的190株植株中,雜合植株約有95株C.控制水稻無香味和有香味的遺傳因子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D.F1無香味,而F2中無香味∶有香味≈3∶1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解析:選B 假設遺傳因子用A、a表示。F2無香味植株(遺傳因子組成為1/3AA、2/3Aa)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無香味∶有香味=(1/3+2/3×3/4)∶(2/3×1/4)=5∶1,A正確;F2無香味的190株植株中,雜合子植株有190×2/3≈127(株),B錯誤;F1無香味,而F2中無香味∶有香味≈3∶1,所以控制水稻無香味和有香味的遺傳因子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C正確;F1無香味,自交產生的F2中同時出現無香味和有香味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D正確。9.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中,會導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狀分離比的情況是( )A.顯性遺傳因子的作用相對于隱性遺傳因子的作用為完全顯性B.子一代產生的雌配子中2種類型配子數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產生的雄配子中2種類型配子活力有差異,雌配子無差異D.統計時子二代3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的存活率相等解析:選C 子一代產生的雄配子中2種類型配子的活力有差異,會使2種類型配子比例偏離1∶1,從而導致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狀分離比。故選C。10.在一些性狀遺傳中,具有某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發育,導致后代中不存在該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從而使性狀的分離比發生變化,小鼠毛色的遺傳就是一個例子。一個研究小組經大量重復實驗,在小鼠毛色遺傳的研究中發現:A.黑色鼠與黑色鼠雜交,后代全部為黑色鼠B.黃色鼠與黃色鼠雜交,后代黃色鼠與黑色鼠的數量比為2∶1C.黃色鼠與黑色鼠雜交,后代黃色鼠與黑色鼠的數量比為1∶1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回答下列問題(控制毛色的顯性遺傳因子用A表示,隱性遺傳因子用a表示):(1)黃色鼠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黑色鼠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2)推測不能完成胚胎發育的合子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3)寫出上述B、C兩個雜交組合的遺傳圖解。解析:(1)根據B雜交組合中黃色鼠與黃色鼠雜交的后代出現黑色鼠可知,B雜交組合中親本黃色鼠均為雜合子(Aa),且黃色對黑色為顯性,黑色鼠都是隱性純合子(aa)。(2)由B雜交組合中親本黃色鼠均為雜合子(Aa)可知,其后代的遺傳因子組成為1AA(黃色)∶2Aa(黃色)∶1aa(黑色),AA個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死亡,則存活的黃色鼠遺傳因子組成為Aa。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能完成胚胎發育的合子的遺傳因子組成是AA。(3)B、C兩個雜交組合的遺傳圖解見答案。答案:(1)Aa aa (2)AA(3)如下圖[遷移·應用·發展]11.某種植物的羽裂葉和全緣葉是一對相對性狀。某同學用全緣葉植株(植株甲)進行了下列四個實驗。①讓植株甲進行自花傳粉,子代出現性狀分離②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傳粉,子代均為全緣葉③用植株甲給羽裂葉植株傳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1∶1④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傳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為3∶1其中能夠判定植株甲為雜合子的實驗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C.②或③ D.③或④解析:選B 假設控制羽裂葉和全緣葉的相關遺傳因子是A、a。植株甲(全緣葉)自花傳粉后,子代出現性狀分離,可說明植株甲是雜合子,①符合題意;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傳粉,子代均為全緣葉,不能判定植株甲是否為雜合子(如AA×Aa、AA×AA),②不符合題意;用植株甲給羽裂葉植株傳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是1∶1,不能判定全緣葉和羽裂葉的顯隱性,若羽裂葉為顯性性狀(Aa),則植株甲是純合子(aa),③不符合題意;用植株甲給另一全緣葉植株傳粉,子代中全緣葉與羽裂葉的比例是3∶1,說明全緣葉是顯性性狀,植株甲和另一全緣葉植株都是雜合子,即Aa×Aa→1AA∶2Aa∶1aa,④符合題意。故選B。12.已知羊的毛色由一對常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A、a控制。某牧民讓兩只白色羊交配,后代中出現一只黑色羊。判斷一只白色公羊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的實驗方案有下圖所示的兩種,已知方案一中母羊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方案二中母羊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表型及比例 推斷方案一:方案二:A.①全為白色B.②黑色∶白色=3∶1C.③全為白色D.④黑色∶白色=1∶1解析:選B 根據題意可知,羊的毛色遺傳中白色為顯性,方案一中母羊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如果親本公羊為純合子(AA),則①應該全為白色;如果親本公羊為雜合子(Aa),則②應該是白色∶黑色=3∶1;方案二中母羊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如果親本公羊為純合子(AA),則③應該全為白色;如果親本公羊為雜合子(Aa),則④應該是白色∶黑色=1∶1。13.有甲、乙、丙、丁四只兔,甲、乙兩兔為黑毛雌兔,丙為黑毛雄兔,丁為褐毛雄兔,現對上述兔子進行多次交配實驗,結果如下:甲×丁→全為黑毛小兔;丁×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約占一半。請回答以下問題:(顯、隱性遺傳因子分別用A、a表示)(1)褐毛與黑毛這一對相對性狀中,________為顯性性狀。(2)甲、乙、丁三只兔的遺傳因子組成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甲、乙、丁兔來鑒定丙兔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第一步:讓____________多次交配;第二步:從后代中選多只表現類型為________的雌兔與丙兔多次交配。結果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黑毛雌兔(甲)與褐毛雄兔(丁)雜交,后代個體全部是黑毛小兔,親代中的褐色性狀在子代中沒有表現出來,說明褐毛是隱性性狀,黑毛是顯性性狀。(2)由(1)分析可知,甲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丁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又因為丁(aa)×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約占一半,說明乙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3)由于丙兔的遺傳因子組成可能為AA或Aa,要鑒定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可將乙兔與丁兔多次交配,從后代中選多只表現類型為褐毛的雌兔(aa)與丙兔多次交配,如果后代全為黑毛小兔,則丙兔為純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小兔,則丙兔為雜合子。答案:(1)黑毛 (2)AA Aa aa (3)乙兔與丁兔 褐毛 如果后代全為黑毛小兔,則丙兔為純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小兔,則丙兔為雜合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56張PPT)第1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解讀章首圖文培養學習志向·勇擔社會責任對章首頁的設計可從三個方面理解領悟:(1)圖片設計,在孟德爾數學計算手跡的章題圖上,疊加著孟德爾年輕時的肖像,古舊的淡黃底色,無形中給畫面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凝重。從這樣的畫面中同學們可想象一百多年前孟德爾探索遺傳規律的意境,體會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艱辛。(2)章首頁引言中的問題:“遺傳因子是什么?”“基因為什么曾叫遺傳因子?”同學們可將遺傳因子和已知的基因名詞掛鉤,積極探求遺傳因子背后的故事。(3)簡潔的小詩不僅點出了本章的主要內涵,即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探索精神,還引領同學們從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開始,循著科學家的足跡,探索遺傳的奧秘。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第1課時 分離定律的發現學有目標——課標要求必明 記在平時——核心語句必背1.闡明分離定律,并能運用分離定律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象。2.通過對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分析,培養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的科學思維,體會假說—演繹法和孟德爾的創新思維。3.認同在科學探究中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運用數學統計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應用符號體系表達概念的重要性。 1.相對性狀是指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2.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3.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2的性狀分離比為3∶1;在測交實驗中,性狀分離比為1∶1。4.分離定律的實質:在形成配子時,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并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主干知識梳理】一、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和操作方法1.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品種特點 相應優勢傳粉,自然狀態下一般為_________ 實驗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區分的 ,且能穩定遺傳 實驗結果易于觀察和分析相對性狀自花純種2.雜交實驗的一般操作方法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寫出下列各符號的含義親本子一代子二代雜交自交父本母本2.實驗過程相對性狀高莖矮莖顯性性狀分離3∶13.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說:①生物的性狀是由 決定的。②在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 存在的。③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 ,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 個。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 的。遺傳因子成對分離一隨機(2)遺傳圖解:三、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1.模擬內容2.操作步驟雌、雄生殖器官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四、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及分離定律1.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1)方法: ,即讓 與 雜交。(2)過程測交F1隱性純合子2.分離定律【教材微點發掘】1.下圖為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教材第3頁圖1 -1),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對母本人工去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2)對母本人工去雄的時間是 (填“開花前”或“開花后”),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對母本去雄和人工傳粉后都要進行套袋處理,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避免自花傳粉開花前豌豆是閉花受粉植物,成熟后就已經完成受粉,所以去雄時應選擇未成熟花防止其他外來花粉的干擾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教材問題提示(一)探究·實踐(教材第6頁)1.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與全班總的實驗結果相比,全班總的實驗結果更接近預測的結果,即彩球組合類型及數量比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顯性與隱性類型的數量比為3∶1。因為實驗統計的樣本數量越大,越接近統計規律。如果孟德爾當時只對F2中10株豌豆的性狀進行統計,那么他很難正確地解釋性狀分離現象。因為實驗統計的樣本數量足夠大,是孟德爾能夠正確分析實驗結果的前提條件之一。只對10株豌豆的性狀進行統計,會出現較大的誤差。2.合理。因為甲、乙小桶內的彩球分別代表孟德爾雜交實驗中的雌、雄配子,從兩個桶內分別隨機抓取一個彩球進行組合,實際上是模擬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統計的樣本數量也足夠大,出現了3∶1的結果。但孟德爾提出的假說是否正確還需要實驗來驗證。將獲得的紫花植株連續自交幾代,即將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花植株選育后再進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現白花植株為止。具體過程可用下面的圖解表示。(二)思維訓練(教材第8頁)新知探究(一)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探究·深化】[問題驅動] 孟德爾對豌豆的七對相對性狀分別進行了雜交實驗,就豌豆高莖和矮莖這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孟德爾選擇讓F1自交,其目的是什么?提示:判斷親代矮莖性狀在遺傳過程中是不是消失了。(2)若F2共獲得20株豌豆,矮莖個體一定是5株嗎?請說明原因。提示:不一定。樣本數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的性狀分離比,孟德爾實驗中的比例是在實驗材料足夠多的情況下得出的。(3)融合遺傳認為,兩個親本雜交后,雙親的遺傳物質會在子代體內發生混合,就像把一瓶藍墨水和一瓶紅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種顏色,再也無法分出藍色和紅色。在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否定融合遺傳最有利的實驗結果是什么?提示:F2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在F1中消失的矮莖性狀在F2又出現了,說明雙親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混合。[重難點撥] 1.相關概念辨析(1)性狀類:[特別提醒] 相對性狀的理解要點為“兩個同”: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一個不同”為不同表現類型。(2)交配類:方式 含義 表示式雜交 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生物個體間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Aa×AAAa×aa自交 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生物個體間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Aa×Aaaa×aa測交 顯性個體與隱性純合子雜交 Aa×aa或AA×aa正交與反交 若甲(♀)×乙(♂)為正交,則乙(♀)×甲(♂)為反交,正、反交是相對而言的 正交:甲(♀)×乙(♂)反交:甲(♂)×乙(♀)或正交:甲(♂)×乙(♀)反交:甲(♀)×乙(♂)(3)根據子代性狀分離比判斷: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2性狀分離比為3∶1→分離比占3/4的性狀為顯性性狀。【典題·例析】[例1] 下列關于遺傳學基本概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后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就叫性狀分離B.純合子自交產生的子一代所表現的性狀就是顯性性狀C.性狀相同,遺傳因子組成不一定相同D.狗的長毛和卷毛是相對性狀[解析] 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作性狀分離。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子雜交,產生的子一代所表現的性狀就是顯性性狀;隱性純合子自交,產生的子一代表現出的性狀仍是隱性性狀。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性狀一般相同,但性狀相同的個體遺傳因子組成不一定相同,例如,顯性純合子和雜合子都表現為顯性性狀,但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相對性狀指的是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狗的長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狀。故選C。[答案] C[例2] 大豆的紫花和白花為一對相對性狀。下列四組雜交實驗中,能判定性狀的顯隱性關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A.①和② B.③和④C.①和③ D.②和③[解析] 雜交實驗②中后代出現性狀分離現象,且紫花∶白花=3∶1,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所以可判斷紫花為顯性性狀,白花為隱性性狀。觀察四組雜交實驗,雜交實驗③符合顯隱性性狀的概念: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后代只表現一個親本的性狀(紫花),此性狀(紫花)為顯性性狀,而未表現出來的性狀(白花)為隱性性狀。通過雜交實驗①④無法判斷性狀的顯隱性關系。故選D。[答案] D易錯提醒———————————————————————————對性狀分離的理解誤區(1)對性狀分離的理解首先要明確發生性狀分離的對象必定是雜合子。(2)嚴格的性狀分離應該是雜合子自身的分離,因此,雜合子自交后代表現出了與親本不同的新類型(相對性狀),也是發生了性狀分離,而不是一定要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類型。如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白化病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性狀分離現象。(3)借助于測交實驗使得雜合子中的隱性基因得以表現,不是性狀分離。————————————————————————————————【應用·體驗】1.家兔的毛色中,白色和黑色是一對相對性狀。分析下列4組雜交組合的親、子代性狀,體現出性狀分離現象的一組是 ( )解析:性狀分離指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白兔和白兔雜交后代均為白兔,沒有體現性狀分離現象;黑兔和白兔雜交后代均為白兔,沒有體現性狀分離現象;白兔和白兔雜交后代出現黑兔和白兔,體現了性狀分離現象;黑兔和白兔雜交后代有黑兔,也有白兔,沒有體現性狀分離現象。答案:C 2.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二代中 ( )A.所有的統計結果都等于3∶1B.統計的樣本足夠大時才符合3∶1C.性狀按3∶1的比例出現D.統計的樣本越小越接近3∶1解析:孟德爾之后,科學家們在繼續研究中發現,只有滿足大樣本即實驗群體足夠大時,才能夠實現孟德爾統計的比例關系。如果統計的樣本越小,則統計的結果越偏離3∶1。故選B。答案:B 【探究·深化】[問題驅動] 在進行豌豆雜交實驗時,孟德爾選擇了高莖和矮莖這一對相對性狀,其中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下面是孟德爾用純合親本雜交得到的子一代(F1)自交獲得子二代(F2)的實驗遺傳圖解,回答相關問題:新知探究(二)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和驗證(1)圖中D、d兩種雄配子的數目是否相等?雄配子D與雌配子D數目是否相等?提示:D、d兩種雄配子的數目是相等的;但是由于雄配子要多于雌配子,所以雄配子D要遠多于雌配子D。(2)表中①②③的遺傳因子組成和性狀表現分別是怎樣的?提示:①和②的遺傳因子組成均為Dd,表現為高莖;③的遺傳因子組成為dd,表現為矮莖。(3)F2中純合子和雜合子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F2的高莖豌豆中純合子和雜合子所占比例又分別是多少?提示:F2中純合子和雜合子所占比例分別是1/2和1/2;F2的高莖豌豆中純合子和雜合子所占比例分別是1/3和2/3。[重難點撥] 1.遺傳因子組成及判斷方法(1)個體遺傳因子組成①遺傳因子組成:與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有關的遺傳因子組成,如DD、Dd和dd。②純合子: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如體細胞中含有遺傳因子組成為DD或dd的個體。③雜合子: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如體細胞中含有遺傳因子組成為Dd的個體。(2)遺傳因子組成的判斷方法①測交法(已知顯、隱性性狀):③配子鑒定法:若某個體能產生兩種類型的配子,則為雜合子;若只產生一種配子,則為純合子。2.F1自交后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所必須滿足的理想條件(1)F1產生的雌、雄配子分別有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配子數量完全相等。(2)不同類型雌、雄配子之間的結合機會均相等。(3)每一個受精卵都能正常發育為成熟的個體。(4)顯性遺傳因子對隱性遺傳因子的顯性作用是完全的。【典題·例析】[例1] 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對相對性狀,晚熟受顯性遺傳因子(E)控制。現有純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雜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F1的遺傳因子組成是Ee,性狀表現為晚熟B.F1自交時產生的雌、雄配子數量之比為1∶1C.F1自交后得F2,F2的遺傳因子組成可能為EE、Ee和ee,其比例為1∶2∶1D.F2的性狀分離比為3∶1[解析] 在數量上,雄配子數遠大于雌配子數,但F1自交時產生的兩種雄配子數量之比或兩種雌配子數量之比均為1∶1。故選B。[答案] B[例2] 落花生是閉花受粉的植物,果實(花生)的厚皮對薄皮為顯性;果子貍毛色深褐色對淺灰色是顯性。要鑒定一株結厚皮果實的落花生和一只深褐色果子貍的純合與否,應采用的簡便遺傳方法分別是 ( )A.自交、測交 B.雜交、測交C.自交、自交 D.雜交、雜交[解析] (1)由于落花生是閉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要鑒定一株結厚皮果實的落花生純合與否,需要將厚皮落花生自交,若后代無性狀分離,則為純合子;若后代有性狀分離,則為雜合子。(2)由于果子貍是雌雄異體動物,所以要鑒定一只深褐色果子貍的純合與否,應讓深褐色果子貍與多只隱性個體交配,若后代全為深褐色,則可認為是純合子;若后代有隱性個體出現,則是雜合子。故選A。[答案] A歸納拓展————————————————————————————1.個體遺傳因子組成的鑒定方法在鑒定個體遺傳因子組成時,若待測個體為動物時,常采用測交法;若待測個體為植物時,測交法、自交法均可采用,但自交法較簡便。2.測交實驗的作用(1)測定F1產生配子的種類和比例。(2)測定F1的遺傳因子組成。(3)預測F1在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的行為。————————————————————————————————【應用·體驗】1.(2022·浙江6月選考)番茄的紫莖對綠莖為完全顯性。欲判斷一株紫莖番茄是否為純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讓該紫莖番茄自交B.與綠莖番茄雜交C.與純合紫莖番茄雜交D.與雜合紫莖番茄雜交解析:紫莖為顯性,令其自交,若為純合子,則子代全為紫莖,若為雜合子,子代發生性狀分離,會出現綠莖, A不符合題意。可通過與綠莖純合子雜交來鑒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莖,則是純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莖也有綠莖,則是雜合子,B不符合題意。與紫莖純合子雜交后代都是紫莖,故不能通過與紫莖純合子雜交判斷待測紫莖番茄是否為純合子,C符合題意。能通過與紫莖雜合子雜交來鑒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莖,則是純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莖也有綠莖,則是雜合子,D不符合題意。答案:C 2.某植物的紅花對白花為顯性,且受一對遺傳因子A和a控制。為確定某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讓其與另一白花植株進行雜交,得到足夠多的雜交后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待測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的雜交方式屬于測交B.如果后代均為紅花,則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C.如果后代出現白花,則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D.如果后代出現白花,則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為1/4解析:待測紅花植株與白花植株的雜交方式屬于測交,A正確;如果測交后代均為紅花,說明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B正確;如果測交后代出現白花,說明待測紅花植株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C正確;遺傳因子組成為Aa、aa的植株雜交,后代中aa植株的比例為1/2,D錯誤。答案:D 新知探究(三) 分離定律的內容和實質【拓展·深化】1.對分離定律的理解(1)適用范圍: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只適用于性狀由細胞核中的遺傳因子控制的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2)作用時間: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時。(3)實質:形成配子時,細胞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2.分離定律的驗證方法(1)測交法:F1×隱性純合子 子代性狀分離比為1∶1 F1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雌配子和兩種數量相等的雄配子,遵循分離定律。【典題·例析】[例1] 水稻中非糯性(W)對糯性(w)為顯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藍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橙紅色。下面是對純種的非糯性與糯性水稻的雜交后代進行觀察的結果,其中能直接證明孟德爾的分離定律的一項是 ( )A.雜交后親本植株上結出的種子(F1)遇碘全部呈藍黑色B.F1自交后結出的種子(F2)遇碘后,3/4呈藍黑色,1/4呈橙紅色C.F1產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藍黑色,一半呈橙紅色D.F1測交所結出的種子遇碘后,一半呈藍黑色,一半呈橙紅色[解析] 分離定律的實質是F1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C項通過花粉鑒定法可直接證明F1能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答案] C[例2] 玉米是一種二倍體異花傳粉作物,可作為研究遺傳規律的實驗材料。玉米籽粒的飽滿與凹陷是一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問題。(1)在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中,雜合子通常表現的性狀是________。(2)現有在自然條件下獲得的一些飽滿的玉米籽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籽粒,若要用這兩種玉米籽粒為材料驗證分離定律,寫出兩種驗證思路及預期結果。[解析] (1)在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中,雜合子同時具有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顯性基因表達后會掩蓋隱性性狀或抑制隱性基因的表達,所以雜合子通常表現出的性狀為顯性性狀。(2)由于自然條件下玉米中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個體存在純合子和雜合子,所以可以通過雜合子自交或測交的方法來驗證基因的分離定律。①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則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性狀由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②測交法:若測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1,則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性狀由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結合本題題干提供的實驗材料,進行合理設計即可。[答案] (1)顯性性狀(2)思路及預期結果:①兩種玉米分別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則可驗證分離定律。②兩種玉米分別自交,在子代中選擇兩種純合子進行雜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則可驗證分離定律。③讓籽粒飽滿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雜交,如果F1都表現一種性狀,則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則可驗證分離定律。④讓籽粒飽滿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雜交,如果F1表現兩種性狀,且表現為1∶1的性狀分離比,則可驗證分離定律。歸納拓展———————————————————————————驗證分離定律的方法,有的操作簡便,如雜合子自交法;有的在短時間內可作出判斷,如花粉鑒定法;對于動物,常用測交法。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實驗方案。————————————————————————————————【應用·體驗】1.下列有關分離定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分離定律是孟德爾針對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結果及其解釋直接歸納總結的B.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是單獨存在的,不會相互融合C.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單獨存在的遺傳因子要發生分離,所以稱分離定律D.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后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隨配子遺傳給后代解析:孟德爾歸納總結出分離定律的科學實驗程序是:雜交實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提出假說)→對實驗現象解釋的驗證(驗證假說)→分離定律(得出結論),A錯誤;根據孟德爾對性狀分離現象的解釋可以知道: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這些遺傳因子既不會相互融合,也不會在傳遞中消失,B錯誤;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形成配子時,控制同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C錯誤,D正確。答案:D 2.下列有關一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幾組比例,最能直接體現分離定律實質的是 ( )A.F2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3∶1B.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C.F2遺傳因子組成的比例為1∶2∶1D.F1測交后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1∶1解析:F2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3∶1是性狀分離比,不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最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F2遺傳因子組成的比例為1∶2∶1,只能體現F2的遺傳因子組成種類及比例,不能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測交后代中表現出來的性狀的比例為1∶1,說明F1產生配子的比例為1∶1,可間接說明分離定律的實質。答案:B 科學思維——假說—演繹法一、由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過程分析初識“假說—演繹”過程二、深化理解“假說—演繹法”1.假說—演繹法的一般流程圖解2.假說—演繹法與傳統歸納法的比較 假說—演繹法 傳統歸納法區別 一般步驟:觀察和分析現象→提出問題→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通過綜合許多具有內在聯系的個別事例,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同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原理或結論,不需要再驗證由一般到特殊的論證方法 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素養評價】1.孟德爾探索遺傳規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該方法的基本內涵是:在觀察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后,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證明假說。下列有關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基礎上的B.孟德爾的假說合理地解釋了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的性狀分離現象C.“演繹推理”的過程是指完成測交實驗并統計結果的過程D.“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果進行的檢驗解析: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基礎上的,A正確;孟德爾的假說合理地解釋了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的性狀分離現象,B正確;完成測交實驗并統計結果的過程屬于實驗驗證,不屬于“演繹推理”,C錯誤;“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果進行的檢驗,D正確。答案:C 2.下列有關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孟德爾發現F2分離比為3∶1屬于假說—演繹法中“假說”的內容B.推斷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為1∶1屬于“演繹”的結果C.Aa個體形成配子A與配子a比為1∶1,是分離定律的實質D.測交實驗的結果與演繹預測結果相符,說明假說成立解析:孟德爾發現F2分離比為3∶1屬于觀察到的現象,不屬于假說—演繹法中“假說”的內容,A錯誤;若F1產生數量相等的兩種配子,則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為1∶1,這屬于“演繹推理”的內容,B正確;分離定律的實質是Aa個體產生配子時,A與a彼此分離,產生數量相等的兩種配子,C正確;“演繹推理”是在“假說”的基礎上進行的,測交實驗的結果與演繹預測結果相符,說明假說成立,D正確。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現第1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第1課時分離定律的發現課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課時跟蹤檢測(一)分離定律的發現含答案(教師用).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