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物理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物理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

資源簡介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1.(2025·河北邯鄲模擬)用高值電阻放電法測電容的實驗電路圖如圖甲所示。其原理是測出電容器在充電電壓為U時所帶的電荷量Q,從而求出其電容C。該實驗的操作步驟如下:
(1)按電路圖接好實驗電路;
(2)接通開關S,調節電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針接近滿刻度。記下這時的電壓表讀數U0=6.2 V和微安表讀數I0=490 μA;
(3)斷開開關S并同時開始計時,每隔5 s或10 s讀一次微安表的讀數I,將讀數記錄在預先設計的表格中;
(4)以t為橫坐標,I為縱坐標,建立坐標系。若由實驗得到的數據,在圖乙中描出了12個點(用“×”表示),可以估算出當電容器兩端電壓為U0時,該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Q0約為    C,從而算出該電容器的電容約為    F。(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2.(2024·浙江1月選考16-Ⅱ題)在“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實驗中,把電阻箱R(0~9 999 Ω)、一節干電池、微安表(量程0~300 μA,零刻度在中間位置)、電容器C(2 200 μF、16 V)、單刀雙擲開關組裝成如圖1所示的實驗電路。
(1)把開關S接1,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零;然后把開關S接2,微安表指針偏轉情況是    。
A.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
B.向右偏轉示數逐漸增大
C.迅速向左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
D.向左偏轉示數逐漸增大
(2)再把電壓表并聯在電容器兩端,同時觀察電容器充電時電流和電壓變化情況。把開關S接1,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160 μA時保持不變;電壓表示數由零逐漸增大,指針偏轉到如圖2所示位置時保持不變,則電壓表示數為    V,電壓表的阻值為     kΩ(計算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3.(2023·新課標卷22題)在“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實驗中,所用器材如下:電池、電容器、電阻箱、定值電阻、小燈泡、多用電表、電流表、秒表、單刀雙擲開關以及導線若干。
(1)用多用電表的電壓擋檢測電池的電壓。檢測時,紅表筆應該與電池的    (填“正極”或“負極”)接觸。
(2)某同學設計的實驗電路如圖(a)所示。先將電阻箱的阻值調為R1,將單刀雙擲開關S與“1”端相接,記錄電流隨時間的變化。電容器充電完成后,開關S再與“2”端相接,相接后小燈泡亮度變化情況可能是    。(填正確答案標號)
A.迅速變亮,然后亮度趨于穩定
B.亮度逐漸增大,然后趨于穩定
C.迅速變亮,然后亮度逐漸減小至熄滅
(3)將電阻箱的阻值調為R2(R2>R1),再次將開關S與“1”端相接,再次記錄電流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兩次得到的電流I隨時間t變化如圖(b)中曲線所示,其中實線是電阻箱阻值為    (填“R1”或“R2”)時的結果,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等于該次充電完成后電容器上的    (填“電壓”或“電荷量”)。
4.(2025·山東濰坊二模)電流傳感器可以捕捉到瞬間的電流變化,它與計算機相連,可以顯示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按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連接電路。直流電源電動勢為9 V,內阻可忽略,電容器選用電容較大的電解電容器。先使開關S與1端相連,電源向電容器充電;然后把開關S擲向2端,電容器通過電阻R放電,傳感器將電流信息傳入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如圖乙所示。
(1)在如圖乙所示的I-t圖像中用陰影標記面積的物理意義是            。
(2)根據I-t圖像估算當電容器開始放電時所帶的電荷量q0=    ,并計算電容器的電容C=    。(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3)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充電時I-t曲線與橫軸所圍成的面積將    (選填“增大”“不變”或“變小”);充電時間將    (選填“變長”“不變”或“變短”),簡要說明原因:        。
5.如圖為“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的實驗。實驗器材:電源E(電動勢9.50 V,內阻可忽略)、電容器C(標稱電容值為470 μF,擊穿電壓為10 V)、電阻箱R、微安表G、單刀雙擲開關S和導線若干。完成下列實驗的相關內容:
(1)按照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把圖乙中的器材連接成完整的實驗電路。
(2)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開關S打到1,給電容器C充電,觀察微安表G的示數變化直到讀數穩定;
②先打開手機視頻錄制軟件,再將開關S打到2位置,觀察并用視頻記錄電容器C的放電過程中微安表G的示數變化情況;
③斷開開關S,查閱視頻,記錄0~160 s內,微安表G的讀數隨時間變化的數據;
④在坐標紙上以時間t為橫軸,微安表G的讀數I為縱軸,描點作出I-t 圖像,如圖丙。
(3)分析圖丙可知:
①電容器放電過程電流的變化規律為:放電電流逐漸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放電電流隨時間的變化率逐漸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②圖丙中,I-t圖像與橫軸所包圍的面積為82格,則可求得該電容器的電容為    μF 。(保留2位有效數字)
(4)步驟①中,微安表G的讀數穩定時,并不為0,始終保持在12 μA,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電容器    (選填“短路”或“漏電”)。
6.(2025·安徽蚌埠模擬)在“用傳感器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的實驗中,按圖1所示連接電路。電源電動勢為6.0 V,內阻可以忽略。單刀雙擲開關S先跟2相接,某時刻開關改接1,一段時間后,把開關再改接2。實驗中使用了電流傳感器來采集電流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1)開關S改接2后,電容器進行的是    (選填“充電”或“放電”)過程。此過程得到的I-t圖像如圖2所示。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的阻值,則此過程的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將    (選填“減小”“不變”或“增大”)。
(2)若實驗中測得該電容器在整個放電過程中釋放的電荷量Q=3.45×10-3 C,則該電容器的電容為     μF。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1.(4)8.0×10-3(7.8×10-3~8.3×10-3均可) 1.3×10-3
解析:(4)用平滑曲線將各點連接,然后數此曲線與坐標軸圍成的格子數,超過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格的舍棄。
每格代表的電荷量為q=50×10-6×5 C=2.5×10-4 C
數出的格子數為n=32格,則Q0=nq=8.0×10-3 C
電容為C=≈1.3×10-3 F。
2.(1)C (2)0.50 3.1
解析:(1)把開關S接1,電容器充電,電流從右向左流過微安表,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零;把開關S接2,電容器放電,電流從左向右流過微安表,則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左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故選C。
(2)由題意可知電壓表應選用0~3 V量程,由圖2可知此時分度值為0.1 V,需要估讀到0.01 V,則讀數為0.50 V。
當微安表示數穩定時,電容器中不再有電流通過,此時干電池、電阻箱、微安表和電壓表構成回路,可知RV== Ω≈3.1 kΩ。
3.(1)正極 (2)C (3)R2 電荷量
解析:(1)在使用多用電表時,應保證電流從紅表筆流入,從黑表筆流出,即“紅進黑出”,因此紅表筆應該與電池的正極接觸。
(2)S與“1”端相接時,小燈泡不發光,電容器充電;S與“2”端相接時,電容器放電,且放電過程電流逐漸變小,直至為0,故C正確,A、B錯誤。
(3)開關S與“1”端相接的瞬間,實線的電流小于虛線的電流,說明電路中實線對應的電阻箱的阻值較大,此時電阻箱阻值為R2;根據電流的定義式I=可知q=It,則I-t圖像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等于電容器上的電荷量。
4.(1)通電0.2 s電容器增加的電荷量(或流過電阻R的電荷量) (2)1.8×10-3 C(1.7×10-3 C也正確) 2.0×10-4 F(1.9×10-4 F也正確) (3)不變 變短 充電電流增大
解析:(1)題圖乙中1~3.4 s的I-t圖線是充電電流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又I-t圖線與t軸所圍的面積表示電荷量,則題圖乙中陰影部分面積的物理意義是通電0.2 s充入電容器(或流過電阻R)的電荷量。
(2)電容器在全部放電過程中釋放的電荷量在數值上等于放電過程I-t圖線與橫軸所包圍的面積;首先以坐標紙上的一個小正方形作為一個面積計量單位,數出圖線與橫軸所圍的圖形中有多少個完整的小正方形,對于超過該格一半面積的記為一個,不足一半的舍去不計,這樣即可以得到小正方形的個數為44個(43~45個都正確);其次確定每個小方格所對應的電荷量,縱坐標的每個小格為0.2 mA,橫坐標的每個小格為0.2 s,則每個小正方形所代表的電荷量為q=0.2×10-3×0.2 C=4×10-5 C,則電容器開始放電時所帶的電荷量q0=nq=44×4×10-5 C≈1.8×10-3 C;電容器的電容C== F=2.0×10-4 F。
(3)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將開關擲向1,充電完畢時電容器兩端的電壓不變,由于電容器的電容不變,根據Q=CU可知充入電容器的電荷量不變,即充電時I-t曲線與橫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變。將開關擲向1,電容器開始時所帶電荷量為0,可知電容器兩端的電壓UC=0,則電阻R兩端的電壓UR=E,此時通過R的電流即電容器開始充電時的電流,即Imax=;只減小電阻R,則Imax增大,而充電時I-t圖線與橫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變,所以充電時間將變短。
5.(1)見解析圖 (3)①減小 減小 ②4.3×102 (4)漏電
解析:(1)按照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如圖。
(3)①由圖丙可知,電容器放電過程電流的變化規律為:放電電流逐漸減小,放電電流隨時間的變化率逐漸減小。②由電容定義式可知C== F≈4.3×102 μF。
(4)步驟①中,微安表G的讀數穩定時,并不為0,始終保持在12 μA,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電容器漏電。
6.(1)放電 不變 (2)575
解析:(1)開關S改接2后,電容器進行的是放電過程;因I-t圖像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等于電容器的帶電荷量,則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的阻值,此過程的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變。
(2)該電容器的電容為C== F=575 μF。
4 / 4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1.實驗原理
(1)電容器的充電過程
如圖所示,當開關S接1時,電容器接通電源,在靜電力的作用下自由電子從正極板經過電源向負極板移動,正極板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負極板因獲得電子而帶負電。正、負極板帶等量的正、負電荷,電荷在移動的過程中形成電流。
在充電開始時電流比較   (選填“大”或“小”),以后隨著極板上電荷的增多,電流逐漸    (選填“增大”或“減小”),當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等于電源電壓時電荷停止定向移動,電流I=0。
(2)電容器的放電過程
如圖所示,當開關S接2時,相當于將電容器的兩極板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電容器正、負極板上電荷發生中和,在電子移動過程中,形成電流。
放電開始電流較   (選填“大”或“小”),隨著兩極板上的電荷量逐漸減小,電路中的電流逐漸    (選填“增大”或“減小”),兩極板間的電壓也逐漸減小到零。
2.實驗步驟
(1)按圖連接好電路。
(2)把單刀雙擲開關S打在上面,使觸點1和觸點2連通,觀察電容器的充電現象,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將單刀雙擲開關S打在下面,使觸點3和觸點2連通,觀察電容器的放電現象,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4)記錄好實驗結果,關閉電源。
3.實驗數據處理
(1)在I-t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    表示整個充電或放電時間內通過電流表的電荷量,也等于充滿電后或放電開始時電容器極板上的    。
(2)估算電容器充電或放電過程中電荷量的方法:先算出一個小方格代表的   ,然后數出整個圖像與橫軸所圍的面積中的方格數(大于半個的按一個方格計算,小于半個的舍棄)。電容器       過程中電荷量為一個小方格代表的電荷量乘以方格數。
4.注意事項
(1)電流表要選用小量程的       。
(2)要選擇大容量的電容器。
(3)實驗過程要在    的環境中進行。
(4)在做放電實驗時,在電路中應     一個電阻,避免燒壞電流表。
考點一 教材原型實驗
(2024·海南高考15題)用如圖(a)所示的電路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實驗器材有電源E、電容器C、電壓表、電流表、電流傳感器、計算機、定值電阻R、單刀雙擲開關S1、開關S2、導線若干。
(1)閉合開關S2,將S1接1,電壓表示數增大,最后穩定在12.3 V。在此過程中,電流表的示數    。(填選項標號)
A.一直穩定在某一數值
B.先增大,后逐漸減小為零
C.先增大,后穩定在某一非零數值
(2)先后斷開開關S2、S1,將電流表更換成電流傳感器,再將S1接2,此時通過定值電阻R的電流方向為    (選填“a→b”或“b→a”),通過傳感器將電流信息傳入計算機,畫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如圖(b),t=2 s時,I=1.10 mA,圖中M、N區域面積比為8∶7,可求出R=     kΩ(保留2位有效數字)。
嘗試解答
(2024·廣西高考12題)某同學為探究電容器充、放電過程,設計了圖甲實驗電路。器材如下:電容器,電源E(電動勢6 V ,內阻不計),電阻R1=400.0 Ω,電阻R2=200.0 Ω,電流傳感器,開關S1、S2,導線若干。實驗步驟如下:
(1)斷開S1、S2,將電流傳感器正極與a節點相連,其數據采樣頻率為5 000 Hz,則采樣周期為     s;
(2)閉合S1,電容器開始充電,直至充電結束,得到充電過程的I-t曲線如圖乙,由圖乙可知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電阻R1的電流為     mA(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3)保持S1閉合,再閉合S2,電容器開始放電,直至放電結束,則放電結束后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
(4)實驗得到放電過程的I-t曲線如圖丙,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對應電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0.018 8 C,則電容器的電容C為    μF。圖丙中I-t曲線與橫坐標、直線t=1 s所圍面積對應電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0.003 8 C,則t=1 s時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嘗試解答
考點二 創新拓展實驗
(2023·山東高考14題)電容儲能已經在電動汽車,風、光發電,脈沖電源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某同學設計圖甲所示電路,探究不同電壓下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器材如下:
電容器C(額定電壓10 V,電容標識不清);
電源E(電動勢12 V,內阻不計);
電阻箱R1(阻值0~99 999.9 Ω);
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額定電流2 A);
電壓表V(量程15 V,內阻很大);
發光二極管D1、D2,開關S1、S2,電流傳感器,計算機,導線若干。
回答以下問題:
(1)按照圖甲連接電路,閉合開關S1,若要升高電容器充電電壓,滑動變阻器滑片應向    端滑動(填“a”或“b”)。
(2)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電壓表表盤如圖乙所示,示數為     V(保留1位小數)。
(3)繼續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電壓表示數為8.0 V時,開關S2擲向1,得到電容器充電過程的I-t圖像,如圖丙所示。借鑒“用油膜法估測油酸分子的大小”實驗中估算油膜面積的方法,根據圖像可估算出充電結束后,電容器存儲的電荷量為    C(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4)本電路中所使用電容器的電容約為    F(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5)電容器充電后,將開關S2擲向2,發光二極管    (填“D1”或“D2”)閃光。
嘗試解答
創新分析
1.實驗目的創新:以“電容儲能”為情境探究不同電壓下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的特點。
2.實驗原理創新
(1)利用分壓式控制電路控制電容器的充電電壓。
(2)利用了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
3.數據處理創新:根據I-t圖像中圖線與坐標軸所圍圖形的面積計算電容器存儲的電荷量。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立足“四層”·夯基礎】
1.(1)大 減小 (2)大 減小 3.(1)面積 電荷量
(2)電荷量 充電或放電 4.(1)靈敏電流表 (3)干燥
(4)串聯
【著眼“四翼”·探考點】
考點一
【典例1】 (1)B (2)a→b 5.2
解析:(1)閉合開關S2,S1接1后,電路中的電流瞬間達到最大值,然后電源給電容器充電,電壓表的示數逐漸增大,電路中的電流逐漸減小,當電壓表示數穩定后,電路中的電流減為0,即電流表的示數先增大,后逐漸減小為0,B正確。
(2)閉合開關S2,S1接1時,電源正極與電容器上極板相連,則電容器上極板帶正電,因此S1接2時,電容器放電過程通過R的電流方向為a→b,根據I-t圖像與坐標軸圍成圖形的面積表示電荷量可知,0~2 s過程電容器放出的電荷量Q1與2 s后至放電結束過程電容器放出的電荷量Q2之比為8∶7,根據電容的定義式可知,Q1=CΔU1,Q2=CΔU2,由電路圖可知ΔU1=U0-IR,ΔU2=IR,代入數據解得R≈5.2 kΩ。
【典例2】 (1)2×10-4 (2)15.0 (3)2 (4)4.7×103 5.2
解析:(1)采樣周期為T== s=2×10-4 s。
(2)由圖乙可知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電阻R1的電流為15.0 mA。
(3)放電結束后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等于R2兩端電壓,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UC=·R2=2 V。
(4)充電結束后電容器兩端電壓為UC'=E=6 V,故可得ΔQ=(UC'-UC)C=0.018 8 C
解得C=4.7×103 μF
設t=1 s時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UC″,得(UC'-UC″)C=0.003 8 C
代入數值解得UC″≈5.2 V。
考點二
【典例3】 (1)b (2)6.5 (3)3.7×10-3 (4)4.6×10-4 (5)D1
解析:(1)題圖甲中滑動變阻器為分壓式接法,滑動變阻器滑片左端的部分與電容器并聯,要升高電容器兩端的電壓,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向b端移動。
(2)電壓表量程為15 V,分度值為0.5 V,則電壓表示數為6.5 V。
(3)題圖丙中圖線與坐標軸所圍圖形的面積有37個小方格的面積,則電容器存儲的電荷量Q=37×× C=3.7×10-3 C。
(4)由Q=CU,得C= F≈4.6×10-4 F。
(5)電容器充電后,左板電勢高,電容器放電時電流由左板經導線流出,故D1閃光。
3 / 3(共55張PPT)
實驗十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高中總復習·物理
目 錄
01
立足”四層”·夯基礎
02
著眼“四翼”·探考點
03
培養“思維”·重落實
概念 公式 定理
立足“四層”·夯基礎
1. 實驗原理
(1)電容器的充電過程
如圖所示,當開關S接1時,電容器接通電源,在靜電力的作用下自由電子
從正極板經過電源向負極板移動,正極板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負極板因
獲得電子而帶負電。正、負極板帶等量的正、負電荷,電荷在移動的過程
中形成電流。
在充電開始時電流比較 (選填“大”或“小”),以后隨著極板上
電荷的增多,電流逐漸 (選填“增大”或“減小”),當電容器
兩極板間電壓等于電源電壓時電荷停止定向移動,電流I=0。
大 
減小 
(2)電容器的放電過程
如圖所示,當開關S接2時,相當于將電容器的兩極板直接用導線連接起
來,電容器正、負極板上電荷發生中和,在電子移動過程中,形成電流。
放電開始電流較 (選填“大”或“小”),隨著兩極板上的電荷量
逐漸減小,電路中的電流逐漸 (選填“增大”或“減小”),兩
極板間的電壓也逐漸減小到零。
大 
減小 
2. 實驗步驟
(1)按圖連接好電路。
(2)把單刀雙擲開關S打在上面,使觸點1和觸點2連通,觀察電容器的充
電現象,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將單刀雙擲開關S打在下面,使觸點3和觸點2連通,觀察電容器的放
電現象,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4)記錄好實驗結果,關閉電源。
3. 實驗數據處理
(1)在I-t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 表示整個充電或放電時間
內通過電流表的電荷量,也等于充滿電后或放電開始時電容器極板上
的 。
面積 
電荷量 
(2)估算電容器充電或放電過程中電荷量的方法:先算出一個小方格代
表的 ,然后數出整個圖像與橫軸所圍的面積中的方格數(大于
半個的按一個方格計算,小于半個的舍棄)。電容器 過程
中電荷量為一個小方格代表的電荷量乘以方格數。
電荷量 
充電或放電 
4. 注意事項
(1)電流表要選用小量程的 。
(2)要選擇大容量的電容器。
(3)實驗過程要在 的環境中進行。
(4)在做放電實驗時,在電路中應 一個電阻,避免燒壞電流
表。
靈敏電流表 
干燥 
串聯 
題型 規律 方法
著眼“四翼”·探考點
考點一 教材原型實驗
(2024·海南高考15題)用如圖(a)所示的電路觀察電容器的充放
電現象,實驗器材有電源E、電容器C、電壓表、電流表、電流傳感器、計
算機、定值電阻R、單刀雙擲開關S1、開關S2、導線若干。
(1)閉合開關S2,將S1接1,電壓表示數增大,最后穩定在12.3 V。在此
過程中,電流表的示數 。(填選項標號)
A. 一直穩定在某一數值
B. 先增大,后逐漸減小為零
C. 先增大,后穩定在某一非零數值
解析: 閉合開關S2,S1接1后,電路中的電流瞬間達到最大值,然后
電源給電容器充電,電壓表的示數逐漸增大,電路中的電流逐漸減小,當
電壓表示數穩定后,電路中的電流減為0,即電流表的示數先增大,后逐
漸減小為0,B正確。
B 
(2)先后斷開開關S2、S1,將電流表更換成電流傳感器,再將S1接2,此
時通過定值電阻R的電流方向為 (選填“a→b”或“b→a”),
通過傳感器將電流信息傳入計算機,畫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如圖
(b),t=2 s時,I=1.10 mA,圖中M、N區域面積比為8∶7,可求出R
= kΩ(保留2位有效數字)。
a→b 
5.2 
解析: 閉合開關S2,S1接1時,電源正極與電容器上極板相連,則電
容器上極板帶正電,因此S1接2時,電容器放電過程通過R的電流方向為
a→b,根據I-t圖像與坐標軸圍成圖形的面積表示電荷量可知,0~2 s過程
電容器放出的電荷量Q1與2 s后至放電結束過程電容器放出的電荷量Q2之比
為8∶7,根據電容的定義式可知,Q1=CΔU1,Q2=CΔU2,由電路圖可知
ΔU1=U0-IR,ΔU2=IR,代入數據解得R≈5.2 kΩ。
(2024·廣西高考12題)某同學為探究電容器充、放電過程,設計
了圖甲實驗電路。器材如下:電容器,電源E(電動勢6 V ,內阻不計),
電阻R1=400.0 Ω,電阻R2=200.0 Ω,電流傳感器,開關S1、S2,導線若
干。實驗步驟如下:
(1)斷開S1、S2,將電流傳感器正極與a節點相連,其數據采樣頻率為5
000 Hz,則采樣周期為 s;
解析: 采樣周期為T== s=2×10-4 s。
2×10-4 
(2)閉合S1,電容器開始充電,直至充電結束,得到充電過程的I-t曲線如
圖乙,由圖乙可知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電阻R1的電流為 mA(結
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解析: 由圖乙可知開關S1閉合瞬間流經電阻R1的電流為15.0 mA。
15.0 
(3)保持S1閉合,再閉合S2,電容器開始放電,直至放電結束,則放電結
束后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
解析: 放電結束后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等于R2兩端電壓,根據閉合電
路歐姆定律得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UC=·R2=2 V。
2 
(4)實驗得到放電過程的I-t曲線如圖丙,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對應電
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0.018 8 C,則電容器的電容C為 μF。圖
丙中I-t曲線與橫坐標、直線t=1 s所圍面積對應電容器釋放的電荷量為
0.003 8 C,則t=1 s時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 V(結果保留2位有效
數字)。
4.7×103 
5.2 
解析: 充電結束后電容器兩端電壓為UC'=E=6 V,故可得ΔQ=
(UC'-UC)C=0.018 8 C
解得C=4.7×103 μF
設t=1 s時電容器兩極板間電壓為UC″,得(UC'-UC″)C=0.003 8 C
代入數值解得UC″≈5.2 V。
考點二 創新拓展實驗
(2023·山東高考14題)電容儲能已經在電動汽車,風、光發電,
脈沖電源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某同學設計圖甲所示電路,探究不同電壓
下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器材如下:
電容器C(額定電壓10 V,電容標識不清);
電源E(電動勢12 V,內阻不計);
電阻箱R1(阻值0~99 999.9 Ω);
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額定電流2 A);
電壓表V(量程15 V,內阻很大);
發光二極管D1、D2,開關S1、S2,電流傳感器,計算機,導線若干。
(1)按照圖甲連接電路,閉合開關S1,若要升高電容器充電電壓,滑動變阻器滑片應向 端滑動(填“a”或“b”)。
解析: 題圖甲中滑動變阻器為分壓式接
法,滑動變阻器滑片左端的部分與電容器并聯,要升高電容器兩端的電壓,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向b端移動。
b 
回答以下問題:
(2)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電壓表表盤如圖乙所示,示數
為 V(保留1位小數)。
解析: 電壓表量程為15 V,分度值為0.5 V,則電壓表示數為6.5 V。
6.5 
(3)繼續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電壓表示數為8.0 V時,開關S2擲向
1,得到電容器充電過程的I-t圖像,如圖丙所示。借鑒“用油膜法估測油酸
分子的大小”實驗中估算油膜面積的方法,根據圖像可估算出充電結束
后,電容器存儲的電荷量為 C
(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解析: 題圖丙中圖線與坐標軸所圍圖形的面積有37個小方格的面積,則電容器存儲的電荷量Q=37×× C=3.7×10-3 C。
3.7×10-3 
(4)本電路中所使用電容器的電容約為 F(結果保留2位有
效數字)。
解析: 由Q=CU,得C= F≈4.6×10-4 F。
4.6×10-4 
(5)電容器充電后,將開關S2擲向2,發光二極管 (填“D1”或
“D2”)閃光。
解析: 電容器充電后,左板電勢高,電容器放電時電流由左板經導
線流出,故D1閃光。
D1 
創新分析
1. 實驗目的創新:以“電容儲能”為情境探究不同電壓下電容器的充、放
電過程的特點。
2. 實驗原理創新
(1)利用分壓式控制電路控制電容器的充電電壓。
(2)利用了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
3. 數據處理創新:根據I-t圖像中圖線與坐標軸所圍圖形的面積計算電容器
存儲的電荷量。
培養“思維”·重落實
夯基 提能 升華
1. (2025·河北邯鄲模擬)用高值電阻放電法測電容的實驗電路圖如圖甲
所示。其原理是測出電容器在充電電壓為U時所帶的電荷量Q,從而求出其
電容C。該實驗的操作步驟如下:
(1)按電路圖接好實驗電路;
1
2
3
4
5
6
(2)接通開關S,調節電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針接近滿刻度。記
下這時的電壓表讀數U0=6.2 V和微安表讀數I0=490 μA;
(3)斷開開關S并同時開始計時,每隔5 s或10 s讀一次微安表的讀數I,將
讀數記錄在預先設計的表格中;
1
2
3
4
5
6
(4)以t為橫坐標,I為縱坐標,建立坐標系。若由實驗得到的數據,在圖
乙中描出了12個點(用“×”表示),可以估算出當電容器兩端電壓為U0
時,該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Q0約為
C,從而算出該電容器的電容約為 F。(結果均保
留2位有效數字)
8.0×10-3(7.8×10-3~8.3×10-3
均可) 
1.3×10-3 
解析: 用平滑曲線將各點連接,然后數此曲線與
坐標軸圍成的格子數,超過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
格的舍棄。
每格代表的電荷量為q=50×10-6×5 C=2.5×10-4 C
數出的格子數為n=32格,則Q0=nq=8.0×10-3 C
電容為C=≈1.3×10-3 F。
1
2
3
4
5
6
2. (2024·浙江1月選考16-Ⅱ題)在“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實驗
中,把電阻箱R(0~9 999 Ω)、一節干電池、微安表(量程0~300 μA,
零刻度在中間位置)、電容器C(2 200 μF、16 V)、單刀雙擲開關組裝成
如圖1所示的實驗電路。
(1)把開關S接1,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零;然后
把開關S接2,微安表指針偏轉情況是 。
A. 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
B. 向右偏轉示數逐漸增大
C. 迅速向左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
D. 向左偏轉示數逐漸增大
C 
1
2
3
4
5
6
解析: 把開關S接1,電容器充電,電流從右向左流過微安表,微安
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零;把開關S接2,電容器放電,電
流從左向右流過微安表,則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左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故
選C。
1
2
3
4
5
6
(2)再把電壓表并聯在電容器兩端,同時觀察電容器充電時電流和電壓
變化情況。把開關S接1,微安表指針迅速向右偏轉后示數逐漸減小到160
μA時保持不變;電壓表示數由零逐漸增大,指針偏轉到如圖2所示位置時
保持不變,則電壓表示數為 V,電壓表的阻值為 kΩ(計
算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0.50 
3.1 
1
2
3
4
5
6
解析: 由題意可知電壓表應選用0~3 V量程,由圖2可知此時分度值
為0.1 V,需要估讀到0.01 V,則讀數為0.50 V。
當微安表示數穩定時,電容器中不再有電流通過,此時干電池、電阻箱、
微安表和電壓表構成回路,可知RV== Ω≈3.1 kΩ。
1
2
3
4
5
6
3. (2023·新課標卷22題)在“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實驗中,所
用器材如下:電池、電容器、電阻箱、定值電阻、小燈泡、多用電表、電
流表、秒表、單刀雙擲開關以及導線若干。
(1)用多用電表的電壓擋檢測電池的電壓。檢測時,紅表筆應該與電池
的 (填“正極”或“負極”)接觸。
解析: 在使用多用電表時,應保證電流從紅表筆流入,從黑表筆流
出,即“紅進黑出”,因此紅表筆應該與電池的正極接觸。
正極 
1
2
3
4
5
6
(2)某同學設計的實驗電路如圖(a)所示。先將電阻箱的阻值調為R1,
將單刀雙擲開關S與“1”端相接,記錄電流隨時間的變化。電容器充電完
成后,開關S再與“2”端相接,相接后小燈泡亮度變化情況可能
是 。(填正確答案標號)
A. 迅速變亮,然后亮度趨于穩定
B. 亮度逐漸增大,然后趨于穩定
C. 迅速變亮,然后亮度逐漸減小至熄滅
解析: S與“1”端相接時,小燈泡不發光,電容器充電;S與“2”
端相接時,電容器放電,且放電過程電流逐漸變小,直至為0,故C正確,
A、B錯誤。
C 
1
2
3
4
5
6
(3)將電阻箱的阻值調為R2(R2>R1),再次將開關S與“1”端相接,再
次記錄電流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兩次得到的電流I隨時間t變化如圖(b)中
曲線所示,其中實線是電阻箱阻值為 (填“R1”或“R2”)時的結
果,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等于該次充電完成后電容器上的
(填“電壓”或“電荷量”)。
R2 
電荷量 
1
2
3
4
5
6
解析: 開關S與“1”端相接的瞬間,實線的電流小于虛線的電流,
說明電路中實線對應的電阻箱的阻值較大,此時電阻箱阻值為R2;根據電
流的定義式I=可知q=It,則I-t圖像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等于電容器上的
電荷量。
1
2
3
4
5
6
4. (2025·山東濰坊二模)電流傳感器可以捕捉到瞬間的電流變化,它與
計算機相連,可以顯示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按如圖甲所示的電路
圖連接電路。直流電源電動勢為9 V,內阻可忽略,電容器選用電容較大的
電解電容器。先使開關S與1端相連,電源向電容器充電;然后把開關S擲
向2端,電容器通過電阻R放電,傳感器將電流信息傳入計算機。屏幕上顯
示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圖像如圖乙所示。
1
2
3
4
5
6
(1)在如圖乙所示的I-t圖像中用陰影標記面積的物理意義是

解析: 題圖乙中1~3.4 s的I-t圖線是充電電流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又
I-t圖線與t軸所圍的面積表示電荷量,則題圖乙中陰影部分面積的物理意義
是通電0.2 s充入電容器(或流過電阻R)的電荷量。
通電0.2 s
電容器增加的電荷量(或流過電阻R的電荷量) 
1
2
3
4
5
6
(2)根據I-t圖像估算當電容器開始放電時所帶的電荷量q0=
,并計算電容器的電容C=
。(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1.8×10-3
C(1.7×10-3 C也正確) 
2.0×10-4 F
(1.9×10-4 F也正確) 
1
2
3
4
5
6
解析: 電容器在全部放電過程中釋放的電荷量在數值上等于放電過
程I-t圖線與橫軸所包圍的面積;首先以坐標紙上的一個小正方形作為一個
面積計量單位,數出圖線與橫軸所圍的圖形中有多少個完整的小正方形,
對于超過該格一半面積的記為一個,不足一半的舍去不計,這樣即可以得
到小正方形的個數為44個(43~45個都正確);其次確定每個小方格所對
應的電荷量,縱坐標的每個小格為0.2 mA,橫坐標的每個小格為0.2 s,則
每個小正方形所代表的電荷量為q=0.2×10-3×0.2 C=4×10-5 C,則電
容器開始放電時所帶的電荷量q0=nq=44×4×10-5 C≈1.8×10-3 C;電
容器的電容C== F=2.0×10-4 F。
1
2
3
4
5
6
(3)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充電時I-t曲線與橫軸所圍
成的面積將 (選填“增大”“不變”或“變小”);充電時間
將 (選填“變長”“不變”或“變短”),簡要說明原因:

不變 
變短 

電電流增大 
1
2
3
4
5
6
解析: 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減小電阻R,將開關擲向1,充
電完畢時電容器兩端的電壓不變,由于電容器的電容不變,根據Q=CU可
知充入電容器的電荷量不變,即充電時I-t曲線與橫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
變。將開關擲向1,電容器開始時所帶電荷量為0,可知電容器兩端的電壓
UC=0,則電阻R兩端的電壓UR=E,此時通過R的電流即電容器開始充電
時的電流,即Imax=;只減小電阻R,則Imax增大,而充電時I-t圖線與橫
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變,所以充電時間將變短。
1
2
3
4
5
6
5. 如圖為“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的實驗。實驗器材:電源E(電
動勢9.50 V,內阻可忽略)、電容器C(標稱電容值為470 μF,擊穿電壓
為10 V)、電阻箱R、微安表G、單刀
(1)按照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把圖乙中的器材連接成完整的實驗電路。
答案: 見解析圖 
雙擲開關S和導線若干。完成下列實
驗的相關內容:
解析: 按照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如圖。
1
2
3
4
5
6
(2)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開關S打到1,給電容器C充電,觀察微安表G的示數變化直到讀數
穩定;
②先打開手機視頻錄制軟件,再將開關S打到2位置,觀察并用視頻記錄電
容器C的放電過程中微安表G的示數變化情況;
③斷開開關S,查閱視頻,記錄0~160 s內,微安表G的讀數隨時間變化的
數據;
④在坐標紙上以時間t為橫軸,微安
表G的讀數I為縱軸,描點作出I-t 圖
像,如圖丙。
1
2
3
4
5
6
(3)分析圖丙可知:
①電容器放電過程電流的變化規律為:放電電流逐漸 (選填“增
大”“減小”或“不變”),放電電流隨時間的變化率逐漸 (選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②圖丙中,I-t圖像與橫軸所包圍的面積為82格,則可求得該電容器的電容
為 μF 。(保留2位有效數字)
減小 
減小 
4.3×102 
1
2
3
4
5
6
解析: ①由圖丙可知,電容器放電過程電流的變化規律為:放電電流逐漸減小,放電電流隨時間的變化率逐漸減小。②由電容定義式可知C==
F≈4.3×102 μF。
1
2
3
4
5
6
(4)步驟①中,微安表G的讀數穩定時,并不為0,始終保持在12 μA,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電容器 (選填“短路”或“漏電”)。
解析:步驟①中,微安表G的讀數穩定時,并不為0,始終保持在12 μA,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電容器漏電。
漏電 
1
2
3
4
5
6
6. (2025·安徽蚌埠模擬)在“用傳感器觀
察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的實驗中,按圖1
所示連接電路。電源電動勢為6.0 V,內阻
可以忽略。單刀雙擲開關S先跟2相接,某
時刻開關改接1,一段時間后,把開關再改接2。實驗中使用了電流傳感器來采集電流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解析: 開關S改接2后,電容器進行的是放電過程;因I-t圖像與坐標
軸所圍成的面積等于電容器的帶電荷量,則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只
減小電阻R的阻值,此過程的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將不變。
1
2
3
4
5
6
(1)開關S改接2后,電容器進行的是 (選填“充電”或“放
電”)過程。此過程得到的I-t圖像如圖2所示。如果不改變電路其他參數,
只減小電阻R的阻值,則此過程的I-t曲線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將
(選填“減小”“不變”或“增大”)。
放電 

變 
1
2
3
4
5
6
(2)若實驗中測得該電容器在整個放電過程中釋放的電荷量Q=3.45×10
-3 C,則該電容器的電容為 μF。
解析: 該電容器的電容為C== F=575 μF。
575 
1
2
3
4
5
6
THANKS
演示完畢 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灌云县| 延寿县| 宣城市| 安徽省| 伊春市| 龙井市| 香河县| 旅游| 崇仁县| 叶城县| 隆尧县| 浦城县| 洪湖市| 唐河县| 高州市| 尉氏县| 休宁县| 同江市| 延吉市| 奎屯市| 洪雅县| 都匀市| 西华县| 辽宁省| 富平县| 咸宁市| 体育| 芜湖县| 正宁县| 吉安市| 甘德县| 阜城县| 偏关县| 新丰县| 新安县| 北宁市| 景洪市| 平乐县| 法库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