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河池市2025年普通高中畢業班第二次模擬測試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銅礦供應很大一部分來自長江流域,通過曾國進行轉運,到達中原地區和王畿。這條從長江中游向中原地區運送銅、錫礦產的道路轉運系統,在周朝銅器銘文中被稱為“金道錫行”。“金道錫行”的出現反映了A.西周手工業技術的革新 B.全國道路交通網絡形成C.分封制拓展了統治范圍 D.廣域王權國家力量初現2.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統計,西漢武帝至宣帝時期丞相任職狀況如下表所示。西漢丞相任職狀況反映出這一時期皇帝 在位時間/年 丞相情況總人數/人 儒生 非儒生人數/人 執政時間/年 人數/人 執政時間/年武帝 54 12 1 3 11 51昭帝 13 3 1 1 2 12宣帝 25 5 1 4 4 21A.丞相權力日益受到限制 B.選官用官標準漸趨統一C.儒學政治影響顯著增強 D.國家治理策略相對靈活3.唐朝首都長安始終處在缺糧的威脅下,供天子六宮之膳的太倉儲糧不及十日。江淮米不至時,“六軍脫巾于道上憂之”。唐德宗時江淮米至,德宗親自走告太子: “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置酒相慶。”由此可知,唐代A.北方農業生產衰退 B.大運河地位日益重要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關中地區已喪失優勢4.遼代春州位于松嫩平原, 《遼史》記載“春州積粟數十萬斛,斗粟六錢”。考古發現,春州州城遺址不但發現鐵犁鏵、鐵鍬等生產工具,州城附近還形成密集聚落,順蛟流河延續達百余里。這反映了,遼代A.以松嫩平原作為統治的中心 B.農業生產取代畜牧活動C.邊疆地區精耕細作農業發展 D.南北經濟差異顯著縮小5.明太祖為修訂《大明律》所定原則是“立法貴在簡當,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曉。”在律令編成之后,命大理寺卿周禎等人將其中和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條令“類聚成編,直解其義,頒之郡縣,使民家喻戶曉”,取名《律令直解》。由此可知,明朝A.開創了律例合編體制 B.重視律令與勸諭相結合C.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D.法律編纂關注民生所需6.清政府歷來規定紋銀1兩兌換制錢1000文。據記載,1845年在京師“今銀價每兩易錢二千,較昔平時錢價蓋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外省則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這一狀況主要源于A.白銀大量外流 B.對外戰爭賠款C. 自然經濟解體 D.財政收支失衡7.1904年倡辦存古學堂時,張之洞明確要求學堂學生最后一學年必須講求“有益世用”或“可為今日法戒者”。同年出臺的《奏定學堂章程》也以“經史實學”和西學為重心。這些方案主要基于A.外來文化的侵逼 B.保存傳統文化的需要C.近代教育的發展 D.國勢衰微的救亡考量8.1942年,版畫家古元到三五九旅體驗生活,并創作了版畫作品《豐衣足食,學文習武》。該作品旨在A.凸顯抗日民主政權建設 B.宣傳土地改革成果C.沖破對蘇區的經濟封鎖 D.鼓舞敵后抗敵斗志9.下表為1950年《人民日報》對勞模的部分宣傳報道,這反映了當時陳卓勛 《出色的修械工人——陳卓勛》 1950.09.19第2版劉長義 《農田水利模范劉長義》 1950.09.20第2版劉鎖蟬 《舍身堵水的劉鎖蟬》 1950.09.21第5版李蘭貞 《女功臣李蘭貞》 1950.09.21第5版李田英 《婦女生產模范李田英》 1950.09.22第5版王治儉 《特等生產模范王治儉》 1950.09.22第5版夏崇文 《打破全國紀錄的推土英雄——夏崇文》 1950.09.23第5版高玉梅 《潁河春修女勞動英雄高玉梅她處處作模范,帶動全鄉民工,完成艱巨的治河任務》 1950.09.25第6版和國秀 《摩西族的好女兒——記云南少數民族勞模和國秀》 1950.09.30第8版A.工業化建設的全面推進 B.崇尚勞動的社會風貌C.城鄉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D.報刊重視人物的報道10.改革開放初期,廣東鄉鎮企業普遍采取“戴紅帽子”的方式,即掛靠在鄉鎮集體之中,享受集體經濟的稅收、信貸等優惠。至2000 年,廣東大部分鄉鎮企業通過“改制”“聯營”“并購”等方式成為民營企業,摘掉掛靠的“紅帽子”, “鄉鎮企業”的稱謂逐步被“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所代替。這一變化反映了A.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企業產權明晰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D.企業深層次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11.中世紀晚期,博洛尼亞大學成為歐洲第一所由學生自治組織創建的大學。1158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頒布《居住憲章》,明確承認該大學的法律自治地位并承諾保護學者不受地方干預。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歐洲A.封建領主地位下降 B.教會喪失對教育的控制C.大學的自主化趨勢 D.大學成為權力博弈焦點12.16、17世紀,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在歐洲的名稱有“西班牙麥” “印第安麥” “土耳其麥” “法蘭西粟”等,在西非被稱為“葡萄牙黍”,在日本稱為“南蠻黍”。這表明A.全球物種交流以歐洲為中心 B.洲際間農業技術的傳播C.各國對玉米原產地認知混亂 D.全球貿易網絡主體多元13.19世紀中葉,美國中西部鐵路建設雇傭了大量愛爾蘭與德國移民。德裔工人將巴伐利亞啤酒釀造工藝引入美國,還在芝加哥建立啤酒廠,至1860年,芝加哥已有20余家德資啤酒廠。上述材料反映了A.歐洲移民主導美國技術創新 B.移民在區域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C.芝加哥成為美國啤酒業中心 D.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埋下內戰隱患14.1921年3月《里加和約》簽訂后,列寧調整對外戰略,轉向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同年起,蘇俄與西方國家簽署貿易協定,并于1922年參與熱那亞會議,首次獲西方法律承認,實現外交突破。蘇俄調整對外戰略意在A.緩解國內經濟困境 B.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C.彰顯對外自主形象 D.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5.1950-2000年,國際游客人數從2528萬增至6.9億人次,增長28倍,國際旅游收入從21億美元躍升至4758億美元,增長227倍。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A.福利國家制度完善 B.世界局勢的長期穩定C.經濟全球化的推動 D.美蘇合作消除了壁壘16.拜登政府時期, “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是其外交辭令中的高頻詞匯。史蒂芬·沃爾特一針見血地指出: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美國偏好‘基于規則’的秩序……而是在于誰來決定哪些規則在何處適用。”該學者的觀點體現了A.多邊主義背后的權力博弈 B.美國喪失“規則”的制定權C.多極格局下的開放與包容 D.世界單邊主義得到有效遏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良渚文化、陶寺類型、二里頭文化雖然都以一個超大型聚落作為中心,都具備文明社會的特征,但是分布范圍、對外影響以及在早期中國中的歷史地位卻有著顯著的差異。——摘編自韓建業《中華文明的起源》材料二遼夏金元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又一次北方民族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更是中國國家形態重新邁向大一統的重要時期。元代締造了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形態,并初步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格局。——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1)根據材料一,概述早期中華文明的演進趨勢。 (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元代如何締造了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形態。 (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中國古代祈雨于社稷山川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除官方正式祈雨儀式之外,下表展示了梁、隋、唐時期天子祈雨所行的輔助性措施。梁 隋 唐行七事: 1.理冤獄及失職者;2.振鰥寡孤獨者;3.省繇輕賦;4.舉進賢良;5.黜退貪邪;6.命會男女,恤怨曠;7.撤膳羞,弛樂懸而不作。 理冤獄失職;存鰥寡孤 獨;振困乏;省徭役;進 賢良;舉直言,退佞諂, 黜貪殘;命有司會男女, 恤怨曠。 錄囚、避正殿、減膳、求直言、撤樂、減免賦稅、大赦、徙市、下罪己詔、罷役、賑恤、出宮女、減飛龍廄馬料、閉坊門、葬曝骸等———摘編自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予以論述。 (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注重其具體運用。李大釗發表文章用唯物史觀基本觀點闡述孔子、儒學與道德變遷的關系,認為孔子之道適應了專制時代的社會生活需求,當社會物質生活發生激烈變動后孔子之道必然動搖。20世紀30年代,瞿秋白提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狀況” “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指出, “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我們要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材料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國共產黨也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了“第二次結合”的新的探索,不斷取得新的理論和實踐成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判斷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以巨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回答了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推動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摘編自王菲《“兩個結合”:歷史脈絡、理論邏輯、實踐偉力與發展進路》(1)根據材料一,概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理論創新歷程。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如何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 (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黑非洲從來就“不是一個歷史的大陸,它既沒有顯示出變化,也沒有顯示出發展”。非洲黑人“既不能進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們所看到的,他們從來就是這樣”, “處在野蠻的、未開化的狀態中”。——摘編自黑格爾《歷史哲學》 (1831年)材料二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石屋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摘編自秀娥、張翅《世界遺產懸疑》材料三二戰后,多數非洲國家采取“進口替代”模式,試圖通過國有化政策建立本土工業體系。坦桑尼亞1971年實行《阿魯沙宣言》,將外資銀行、種植園收歸國有,建立300余家國營企業,使國營經濟占GDP比重達85%,但1980年工業產值占比仍不足10%。在非洲國家的商品出口總額中,農礦原料、礦物燃料和食品所占比重高達95%。20世紀70年代后期,非洲經濟發展逆轉,多國主動調整戰略。對虧損國營企業采取關閉、出租或私營舉措,鼓勵發展民族私營經濟,增加農業投入,大力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1980年非洲國家通過《拉各斯行動計劃》,提出建立區域性的共同市場,1991年,簽署《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正式籌建非洲共同市場。與此同時,非洲國家積極拓展與新興經濟體合作,重構經濟發展路徑。——摘編自李延長《二戰后非洲經濟發展的歷程及問題淺析》等(1)概括材料一、二對非洲文明的不同態度,并談談我們對文明應持有怎樣的態度。 (10分)(2)根據材料三,概述二戰后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措施的變化。 (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序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D B C B A D D序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D B A C A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 (12分)(1)演進趨勢: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對外影響力逐漸增強;在早期中國的歷史地位日益重要;文明從多元走向一定程度的整合與統一 。(4分)(2)元代通過一系列措施締造了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大一統多民族國家形態:在政治上,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國家統一,行省轄區廣闊,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民族政策上,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各民族在統一國家內交流頻繁;在疆域拓展上,元朝疆域遼闊,遠超以往朝代,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格局;在文化交流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如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影響 。(8分)18. (12分)示例:論題:中國古代祈雨輔助措施體現政治與社會治理理念 。(2分)論述:從梁、隋、唐時期天子祈雨所行的輔助性措施來看,都包含了理冤獄、救濟孤寡、減免賦稅等內容。理冤獄能彰顯統治者的公正,穩定社會秩序,使百姓感受到朝廷的關懷,減少社會矛盾;救濟孤寡體現了統治者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有助于緩和社會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減免賦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贏得百姓對統治的支持。這些措施表明,中國古代祈雨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成為統治者推行政治理念、進行社會治理的手段,反映了統治者希望通過這些舉措來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10分)(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即可得分 )19. (12分)(1)理論創新歷程:李大釗用唯物史觀闡述孔子、儒學與道德變遷的關系;瞿秋白提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狀況;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要繼承歷史遺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6分)(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回答了時代對經濟發展的需求;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使數億人口脫貧;推進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分)20. (16分)(1)不同態度:材料一認為非洲文明沒有歷史變化和發展,處于野蠻、未開化狀態;材料二則通過考古發現證明非洲文明有自身的發展,且與外部文明有交流 。(4分)正確態度:文明是多元的,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發展歷程;應尊重不同文明的差異,避免偏見和歧視;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認識和研究不同文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 。(6分)(2)變化:經濟發展模式從“進口替代”模式轉向調整經濟結構,鼓勵發展民族私營經濟;對國營企業從國有化到采取關閉、出租或私營舉措;從注重工業發展到重視農業投入,大力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從各自發展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籌建非洲共同市場;從依賴傳統貿易伙伴到積極拓展與新興經濟體合作 。(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