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試卷高二歷史考試時間:90分鐘分值: 100分命題人:一、單選題(15*3=45分)1.西周時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后世儒家學者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這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是()A.以人為本 B.天人合一 C.家國情懷 D.天下為公2.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廢除世襲制,官吏由國家任免。朝鮮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這表明當時東亞()A.照搬中國政治制度 B.文化具有多樣性C.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D.形成獨特的文化3.《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全文刻在石頭上,石頭上部刻著兩個人如圖所示,坐著的是神,站著的是漢謨拉比,意思是神把法典交給人間的統治者,讓他去執行。這可以用來說明《漢謨拉比法典》()A.強調公平公正 B.宣揚了君權神授C.實現君主專制 D.體現了人文主義4.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愿作惡,人之所以作惡,做不正義的事是出于無知。這是古希臘一位哲人強調知識對人的道德的作用,這位哲人是()A.亞里士多德 B.蘇格拉底 C.柏拉圖 D.普羅泰格拉5.根據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統計,《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主要原因是()A.日本人民虛心好學 B.中國文化的先進性C.中日關系交往密切 D.疆域臨近交通便利6.這是分崩動亂的近四個世紀一皇權衰弱,門閥世家在朝野擴張;政權分裂,中國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劃分的時期。同時,上百萬胡族人涌入中原,無數北方人口南渡。這一時期是()A.秦朝統一時期 B.北宋與遼夏對峙時期C.五代十國時期 D.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7.在鴉片戰爭前,華工主要是自愿結伙出國謀生,其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但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出國的大多數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且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一變化根源于()A.列強侵略的不斷加劇 B.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C.人地矛盾的不斷激化 D.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8.20世紀50年代晚期,英國的披頭士樂隊將原本流行于美國的搖滾樂摻入本地音樂,使搖滾樂呈現出風格多元的特征,由此風靡世界;當麥當勞在20世紀60年代抵達歐洲時,也為吸引新市場的不同口味而對其快餐成份做了微妙的改變。這可以用來說明()A.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B.歐洲文化趨向美國化C.文化的一體化特征 D.美國文化更具侵略性9.秦漢時期的政治史記載中,多次出現“海”的信息。《史記始皇本紀》中“海”字出現38次;以漢武帝為記述重心的《史記·封禪書》中“海”字出現多達39次;漢武帝至少10次東巡海上,超過了秦始皇的記錄。這說明當時()A.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B.對海洋的積極探索C.海上交通取得突破 D.政府重視海防建設10.2100多年前,漢帝國開辟通向異域的通道,歷史車輪轉到了400多年前,亞歐大陸西端伊比利亞半島上兩個小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通道。這兩個通道()A.都打破了地區封閉,成為不同文明交流的通道B.都推動了社會轉型,對當時世界產生重大影響C.此后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從未中斷D.都促進物種、文化交流及人口的長期穩定增長11.蒙古西征帶動了中國與伊朗之間的人口移動。如《元史》中記載抽調漢人千戶隨旭烈兀西征,波斯史料多處記載漢人學者傅孟質協助波斯學者編寫中國歷法,考古發現隨軍工匠定居地的建筑遺址充滿了漢地藝術風格。據此可知,蒙古西征()A.使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東移 B.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C.擴大了元帝國的政治影響力 D.客觀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播12.1898年8月4日出版的《時務日報》第一版,右面1/3版面為報頭、各地代派處和本日目錄,目錄分上諭、電報、論說、本埠新聞、外埠新聞、各國新聞、專件和答問等。據此可知,該報()A.促進了信息交流 B.旨在傳播革命思想C.是中國第一份報紙 D.使出版業走向繁榮13.在歐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結合中國近代史進行判斷,下列不屬于文化侵略的有()A.西方傳教士強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B.法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教會學校強迫學生背誦教義C.五四期間教會學校要求學生“斷絕一切國家的觀念”D.美國傳教士傅蘭雅創辦《格致匯編》,宣傳科學知識14.200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決定聯合國家圖書館向國外100家圖書館免費贈送圖書,并在有條件的圖書館設立中國政府贈書專室或專架,定名為“中國之窗”項目。截至2012年底,共與118個國家和地區的552家機構建立了書刊交換關系。該舉措旨在()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B.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C.激發全球文化創新活力 D.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15.1964年,《威尼斯憲章》提出歷史古跡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見證文明、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2005年,《西安宣言》提出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擴大到遺產周邊環境及其所有歷史、社會、精神、習俗、經濟和文化活動。這些國際文件的頒布()A.體現了保護與發展并重的理念 B.保持了歷史遺跡的原始風貌C.肯定了歷史古跡的普遍價值 D.普及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二、材料題(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我國歷史上的西漢。當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連接人類兩大文明,促進人類向前發展。而且歷史持續2000多年,一直到今天。-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沿海港口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路徑(3分)并分析其影響。(9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6分)結合所學,分析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技術原因。(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為了更好的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以圖從文化心理上鏟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總督取消了出版預審制度,只要不對政府提出批評,可以自由辦報。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規定殖民地官員的選拔必須通過英語考試,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摘編自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材料二 冷戰后,鑒于文化滲透的巨大潛力,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逐漸使文化滲透成為西方國家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一種全球戰略。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滲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種極具隱蔽性和欺騙性的方式進行。當今文化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遺體系。西方國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嚴重威脅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摘編自姚金艷《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滲透研究》(1)據材料一,指出英國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現。(10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中國應對西方文化滲透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 19世紀60年代太平洋鐵路建設更加強了對華工的需求。根據記載,1849年美國華僑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達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們為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之所以選擇華工而非白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則從中國到美國走開闊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從歐洲到美國必須走麥哲倫海峽水道的路線相形見絀,華工的取得比白人勞工更容易:二則華工“配合度高”“工資低廉”“耐勞”,比起在艱困的環境面前常選擇罷工或離職的白人勞工,金礦主和鐵路公司自然更傾向使用華工。-摘編自馬慧玥《近代契約華工法律研究》【探究】根據材料,概括推動華工赴美的動因。4分)結合所學,簡述華工對美國文化的貢獻。3分)19.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現在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人世間》,是劇根據梁曉聲的同名小說改編,以居住在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戶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視角,講述了周家三兄弟周秉義、周蓉、周秉坤等十幾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時間內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人物 簡介周志剛 周家父親,他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為了國家建設,被派到四川支援“大三線”建設,他常年在外東奔西走,內心一直洋溢著國家主人公、社會建設者的豪邁和激情。同時,他又深明大義,為人耿直,作風正派,重情重義,這是一個久違了的工人階級的高大形象。周秉昆 周家老三,在兄弟姐妹中排最小。作為底層小人物,就像低頭拉車的老黃牛。他沒有周秉義的大理想,也沒有周蓉的灑脫,但他恪守本心,穩重踏實,對工作兢兢業業,對朋友熱情仁義,對父母孝順、對老婆孩子負責、對養子和外甥女視如己出,在家庭中正直勇敢有擔當。雖歷盡艱難,但他堅韌勇敢,用自己的努力讓生活充滿生機周秉義 周家老大,周秉昆的哥哥。周秉義是家中老大,他勤奮好學,性格穩重,獨立,堅強,有主見。大學時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加入建設兵團,當上了營教導員。高考恢復,不負眾望考上北大。改革開放后,作為副市長,招商引資,身患重病依然投身家鄉建設,勤勤懇懇,克己奉公。周蓉 周家老二,周秉昆的姐姐。從小就有獨立、好強、叛逆的一面,朝氣蓬勃,聰明美麗。從知青,到北大學生,再到老師,大學教授,每一步都是按照她的既定路線完成的,敢作敢為,自己的命運自己扛,是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形象。鄭娟 周秉昆的妻子,一個命途多舛的女人。從小就是棄嬰,正值花季時被人侵犯懷孕前夫因殺人而被判死刑,鄭娟變成了寡婦,帶著視障的弟弟艱難生活。遇到周秉昆后開始了新的生活,但丈夫又不幸入獄,她擔負起了照顧周家老小的重任。接連不斷的坎坷遭遇,讓鄭娟的生活充滿了悲彩,她雖弱,但沒有自暴自棄,不埋怨懂感恩內心堅定且強大。閱讀上表,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或者兩個人物介紹,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自擬題目,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立論正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條理清晰。高二歷史期中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3*15=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B D D A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A D B A二、材料題(55分)16.(1)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過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并連接地中海各國。2分)影響: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絲綢之路也是古代中西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延續發展至今,影響深遠(有利于當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6分)(2)特點:以沿海港口為起點;商品種類豐富;出口貨物以手工業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4分,任寫兩點即可。)技術:巨舟;帆索;磁羅盤(指南針);實用航海圖;天文定位系統。(2分,任寫1個即可)17.(1)表現:傳播基督教;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10分)(2)建議:深入挖掘和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本國文化主權;理智地對待全球化與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等。6分,任寫2點即可)18.動因:太平洋鐵路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華工赴美有交通路線優勢;華工的優秀品質(吃苦耐勞等)。4(分,任寫2點即可。)貢獻: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豐富了美國多元文化。β分)19.示例:中國傳統文化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2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重奉獻等思想理念,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的重建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周志剛與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結合,體現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周秉坤是腳踏實地的普通工人和社會底層的代表,在生活的苦難曲折中經歷人情冷暖,在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中對生活充滿希望,歌頌了中國人民孝敬父母、家和事興、勤勞堅韌、拼搏向上、艱苦奮斗、自尊自強的偉大歷程,以及正直善良、珍愛友情、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7分)劇中人物各異,卻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理念;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