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分值: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部分共30題,每題2分,共60分。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A.《十二銅表法》B.《漢謨拉比法典》C.拿破侖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2.在印度種姓制度中,負責統治和保衛國家的是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D.首陀羅3.“公民出席公民大會,可領取 6個俄波爾(銀幣);一次最高會議可領取9個俄波爾;陪審員領3個俄波爾;議事會議員領5個俄波爾;凡擔任主席者另加膳食費1個俄波爾;九名執政官每人領4個俄波爾。”這項制度規定應出自A.雅典城邦B.斯巴達城邦 C.羅馬共和國 D.羅馬帝國4.如表是學生探究歷史主題活動時整理的框架表。據此判斷該學生研究的主題可能是()A.歐洲文化的思想源泉 B.中古世界的文化交流C.世界法制文明的發展 D.近代整體世界的形成5.日本是一個善于模仿的國家,古代日本大化改新學習的是中國哪一時期的制度文化A.夏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6.《天方夜譚》其中一個故事描述道:巴格達城的窮腳夫幫一個妙齡女郎在一個基督徒開辦的商店里購買了一個金幣的橄欖,又來到一家水果店,買了敘利亞蘋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馬色睡蓮、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檸檬、撒爾他尼橙子,還買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產和亞歷山大的蠟燭、香水等手工業品。這反映了該地()A.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 B.溝通世界貿易中的重要作用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較明顯 D.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7.16世紀的倫敦,一百年來有24個市長是綢緞、絲絨商,17個是呢絨商,14個是食品雜貨商,其他每個同業聯合會都有六七個人當選過。此外,倫敦市政參事和眾議院議員也往往是12個大型同業聯合會的成員。材料主旨體現()A.行會或商會是城市經濟的靈魂 B.基層治理以基層自治為主要特點C.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確立 D.市民通過行會、商會控制城市政權8.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如果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當時有一個專用詞匯謂之“撤回忠誠”。這說明當時歐洲領主和附庸關系的特點是()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B.帶有嚴格等級性質C.具有雙向契約特征 D.屬于行政管理關系9.“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國家。下圖反映了“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據此分析可知()A.地形、氣候和水源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條件B.只有大河流域才能孕育出人類的早期文明C.各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D.文明最早誕生于西亞兩河流域和非洲尼羅河流域10.下列植物品種中屬于美洲的特產是A.橄欖和葡萄 B.玉米、甘薯和花生C.小麥和玉米 D.葡萄和花生11.15-16世紀,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把中國的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進行貿易,絕大部分白銀流入中國內地。西班牙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沖擊著古老的中國。上述情況將會()A.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貿易的中心B.引發中國社會一系列變革C.推動中國開始向近代社會的轉型D.使得歐洲主要與中國交易12.14、15世紀歐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靠香料,所以人們對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潤豐富的香料貿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壟斷,后受到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于是,歐洲人開始焦躁不安了。這說明西班牙、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動因是A.扭轉中西貿易逆差 B.打破阿拉伯帝國的壟斷C.開辟新的貿易通道 D.工業文明擴張的必然性13.哥倫布的到來使這顆行星上原本分離的兩個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來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敵:不是那個白人,也不是這位白人的黑人仆從,而是那些看不見的殺手。這里的“殺手”是指0A.歐洲先進的武器 B.白人帶去的傳染病C.食物匱乏帶來的饑荒 D.白人帶去的手工制品14.意大利詩人喬萬尼·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曾這樣描寫 14世紀的場景:城市成了人間地獄,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就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尸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每天、每小時大批尸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這些現象()A.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 B.推翻了羅馬教廷的統治C.促進了近代科技的確立 D.形成了宗教改革的運動15.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馬丁·路德的《圣經》,也許直到 19世紀,德國依然因為各種各樣完全迥異的方言,都還不能擁有國家的自覺。馬丁·路德的德語,抑止了德國人語言上的分裂,促進了德國人的整合。”這反映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A.得到德國社會各階層的強烈支持B.有利于近代德意志民族國家形成C.推動了德意志教育事業繁榮發展D.以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為主要目的16.一位教授對美國1787年憲法評論道:“未得到解決的......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具爆炸性的問題,終于導致了一場大內戰。......繼續到今天,美國黑人的被奴役,己證明是頭等重大的社會和政治災難。”據此推斷,這一問題是指()A.黑人奴隸制 B.邦聯的缺陷 C.中央與地方的矛盾D.立法與司法的矛盾17.某校學生在進行復習時,記錄下的關鍵詞有“1868年”“文明開化”“重大轉折點”等。據此判斷,他們復習的內容是()A.日本明治維新B.俄國農奴制改革C.美國南北戰爭 D.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以法國為基地的許多知識分子發揮了歐洲史上史無前例的作用,他們引發新的思潮,開啟新的學科,一方面發展理性的思維,另一方面容許不同的意見彼此辯論。”材料中“新的思潮”指A.科技革命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啟蒙運動19.為解決能源危機,各國政府大力倡導研發新能源。電作為新能源開始于A.工場手工業時期 B.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C.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20.斯大林曾說:“它是無產階級為反對資本主義而扭轉歷史的第一次光榮的英勇的然而沒有成功的嘗試。”“它”是指A.五四運動 B.巴黎公社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21.19世紀初,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德國推行教育改革。1802年,法國開設了由法律保障的且由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1870年以后,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這表明工業革命()A.促進了教育發展 B.推動了思想解放C.改善了民眾生活 D.提高了人口素質22.恩格斯曾說:“我們決不想把新的科學成就寫成厚厚的書,只向學術界吐露。正相反,我們兩人已經深入到政治運動中。”這顯示馬克思主義()A.重視科學成就的探索 B.重視政治運動的開展C.重視與工人運動結合 D.以論戰形式廣泛傳播23.從英國的外貿出口額來看,1784-1786年,英國的年外貿出口額為1361.4萬英鎊,1804-1806年間增長到4124.1萬英鎊,1834-1836年為4619.3萬英鎊。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擴張的影響 B.新航路的開辟 C.壟斷組織的形成D.工業革命的推動24.如圖為1787-1840年間,英國部分行業女性對家庭的經濟貢獻率情況。這一變化()A.推動男女家庭地位轉變B.加速社會貧富差距擴大C.引發生產組織方式變動D.導致社會結構出現分層25.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A.墨西哥 B.巴西 C.海地 D.委內瑞拉26.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在這一過程中()A.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侵略B.印度興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D.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7.“在八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這里卻成為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這個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是()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D.意大利28.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主義思潮因自己不同的民族特點表現了各自獨特的類型。其中印度的獨特類型是A.通過改革走向現代化之路 B.頒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C.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D.進行資產階級武裝革命29.1917年3月,俄國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銷毀,鑲有羅曼諾夫王朝的兩頭鷹的旗幟被撤下。冬宮樓頂上,象征著國際革命標志的紅旗在飄揚著”。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布爾什維克成立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蘇聯成立30.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軍元帥福煦也曾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這說明凡爾賽體系()A.結束了大國紛爭 B.隱含了重重矛盾 C.帶來了世界和平 D.平衡了各方利益二.材料解析題(本部分共2道題,共計40分)31.(2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8年,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其中規定:朕愿下令......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街賜給你們......為了給你們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們發現的島嶼已超過六個的情形下,你們六中取二,而且此后獲得當地應交給朕的全部收入、租稅的十五分之一。-周一良、吳于廑、郭守田《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材料二 15世紀,世界大洋航道開通......正當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經濟體系的時候,中國不但沒有把握這個時機,還加以種種阻力,錯過了可能獲得的資源。-摘編自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根據材料一,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2分)32.(18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衣冠楚楚的紳士和淑女與衣衫襤褸的下層民眾同擠一列火車,還得到處給人讓路。保守人士驚呼,鐵路會帶來某種“平民化的危險”。民主人士拍手稱贊:“我看到這列火車真高興,我想封建制度是永遠一去不返了。”材料二 1835年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對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評論道:“從這污穢的陰溝里泛出了人類最偉大的溪流,肥沃了整個世界,從這骯臟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純正的金子。人性在這里獲得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也達到了最為野蠻的狀態;文明在這兒創造了奇跡,而文明人在這兒卻幾乎變成了野蠻人。”請回答:(1)據材料一分析,鐵路運輸的產生發展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12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B C B D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B A B A A D C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C D A C C C C B B31.(1)原因:產權契約的推動;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對香料的追求);王室獲利的需要;政府鼓勵支持。(2)影響:白銀流入,促進中國經濟繁榮;推動白銀貨幣化;物種交換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口壓力和階級矛盾;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先進文化;導致殖民入侵,民族危機加深,形成“海禁”“閉關鎖國”局面。(任答四點即可)32.(1)加劇了整個社會流動的速度和規模,對當時的社會關系造成了沖擊。(2)托克維爾從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個方面評論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的成果推動了英國和世界的進步,生產力提高,使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壓迫,環境污染,殖民侵略等,使其進步性蒙上了陰影。(從積極消極兩方面作答,能列舉出史實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