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第1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從遠古開始,埃及人就開始了對水源的治理和對灌溉的控制。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簡單的分工應運而生,一些人成為船夫、農夫,一些人成為工匠、文書。這說明()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B.埃及水利設施領先世界C.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發展D.埃及逐漸確立等級秩序2.古蘇美爾時期(公元前2800-前2371),諸城邦的王室、貴族和商人們開始將滾印作為私人所有物。這些滾印或作為官、私印使用,或更大程度上是印主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這說明,當時蘇美爾地區()A.社會流動加速B.官僚體系完備C.權貴階層形成D.統一趨勢增強3.表1所示為古代世界部分帝國的興起與發展狀況。由此可見,這些帝國的共同點是()表1帝國 興起與發展情況波斯帝國 興起于伊朗高原,公元前9世紀仍處于游牧部落階段,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地跨三大洲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 興起于希臘北部,公元前7世紀形成國家,公元前4世紀建立起地跨三大洲的帝國羅馬帝國 興起于意大利中部,公元前8世紀羅馬城出現,公元2世紀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帝國A.展現出強大的征服能力B.帝國擴張的方向及路徑C.興起于早期文明核心區D.具有比較高的文明起點4.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認為,雖然戰爭顯然是羅馬滅亡的原因,但帝國的器質性疾病是經濟,即生產率低下。比如早在公元前1世紀帝國東部行省都已經知道水車,但直到4世紀奴隸來源枯竭時,羅馬才開始使用水車。學者意在強調()A.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社會動蕩不安B.奴隸制深刻影響羅馬的歷史進程C.內憂外患處境導致羅馬帝國滅亡D.技術推廣阻礙羅馬經濟走向繁榮5.12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向地方派遣王室法官審理涉及王室利益的案件,并以國王的名義在全國巡回。他還推行陪審團審判制,即由行政官在當地召集12名與當事人沒有親戚和利益關系的人來裁決,這些做法使民眾更愿意去王室法院進行訴訟。13世紀,莊園法庭開始引入陪審團審判制。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A.推動了司法中央集權化B.保證了司法審判公平公正C.反映了民族國家的建立D.剝奪了領主的司法審判權6.1086年,英格蘭某莊園領主記錄:騎士威廉向我行跪拜禮,雙手合十宣誓“以生命效忠您,為您提供40天軍役”,我賜予他5海德土地,并承諾保護其安全。該記錄可用于實證封君封臣制的核心特征是()A.領主單方面剝削騎士B.基于土地的雙向契約C.軍事義務的世代相襲D.農奴依附于封建領主7.據研究發現,瑪雅人已掌握了日、月、金星等的運行規律和日食的周期。他們通過相當于23.75年的長時間的天象觀測,計算出在11960天中有405次滿月,從而算出了一個太陰月的長度。瑪雅歷法十分復雜精密,其精確度甚至超過了同時代希臘、羅馬所用的歷法。由此可知,瑪雅人()A.借助神權維護政治思想統治B.農業成就領先世界C.經濟文化推動亞非文明進步D.文明發展的獨特性8.據《全球通史》記載:“印加帝國的土地、礦藏和牲畜都歸國家所有;建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廢黜世襲的地方首領;強迫被征服民族遷至新地區定居;信仰國教,這一宗教認為他們是太陽的后裔。”據此可知,印加帝國()A.等級制度森嚴B.實行君主專制統治C.統治疆域廣闊D.國家管控能力較強9.北宋《萍洲可談》記錄,“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達伽馬航海日志》記載,“葡萄牙航海者在印度洋航行時,結合星盤與羅盤,克服了遠洋定位難題。”上述材料可用于佐證()A.中國羅盤直接促成達伽馬發現新航路B.歐洲航海技術完全依賴中國傳入的羅盤C.羅盤彌補了星盤在陰雨天導航的不足D.星盤與羅盤功能完全相同,可互相替代10.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募股組建了新型的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公司從政府那里得到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廣闊區域的貿易壟斷權,公司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招募軍隊、在殖民地發行貨幣和任命官員等。該公司的成立()A.使荷蘭壟斷了世界航海運輸B.推動了殖民地社會轉型C.適應了早期殖民擴張的需要D.阻礙了世界貿易的發展11.17世紀,霍布斯指出,一個國家之所以被稱為世俗國家,是因為其組成者是人;之所以被稱為教會,是因為其組成者是基督徒。世界上的世俗政府和精神政府只不過是為了使人認不清其合法主權者而搞出的兩個名詞而已......這里的統治者只能有一個。這類觀點()A.強調了教會對世俗政權的制約B.有助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C.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訴求D.主張宗教與政治應彼此分離12.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政府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以推進西方禮儀規范。各教科書根據文部省《指導要領》的規定,在教科書上明確“文明開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治政府還實行官派留學制度,直接學習西方禮儀等。這說明日本的“文明開化”()A.全面照搬西方文化B.由政府主導積極推進C.建立民主政治制度D.擺脫了封建殘余影響13.“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鳩的這一思想()A.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B.突出了追求個人自由價值C.側重強調司法獨立的重要性D.否定了封建專制的合理性14.但丁既是文學家,又是著述《論世界帝國》的政治家;達·芬奇不僅是大畫家,還是馳名的力學家、大數學家兼工程師;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學的創始人,也是數學家;德國的宗教改革旗手馬丁·路德,是杰出的教育思想家、語言學家,還創造了現代德國的散文。這些巨人()A.改變了歐洲宗教信仰的格局B.為科學革命創造了思想氛圍C.推動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復興D.構建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15.1863年現代足球運動誕生后,英國南部的新貴族階層控制足球協會,堅持認為這是非職業的純休閑體育運動。七十年代后期,中部和北部的工人足球俱樂部成為比賽主角,并在八十年代建立了職業聯賽,逐漸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這體現了英國()A.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B.憲章運動取得基本勝利C.城市化促進了社會生活變化D.階級矛盾尖銳不可調和16.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原是一種稀罕物的肉,與土豆一起變成了工匠餐桌上的主食。從礦井里產出的煤炭并不是全部都送去供給熔爐和蒸汽機。對于一個從野外濕漉漉回到家里的人來說,暖烘烘的爐邊和熱乎乎的飯菜,其重要性一點兒也不小。上述現象說明()A.農業技術革新推動糧食產量提升B.產業革命改變生產與生活方式C.工人生活水平普遍超越農民階層D.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飲食變化17.巴黎公社革命爆發的第二天,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就發布了選舉公告,規定公社委員代表名額對外公開,由選民分區直接投票選出。公社委員需向市民匯報工作,解答各種質詢,聽取市民意見。這些舉措說明巴黎公社()A.探索了無產階級民主政權的形式B.成功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目標C.充分運用了工農聯盟的革命策略D.推動全世界無產階級開始走向聯合18.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學者雜志》在巴黎問世,主要報道物理、化學和數學等方面的最新發現。到1730年,英法等歐洲7國已有330余種科技期刊相繼問世。科技期刊的問世為解決發明權之爭提供了有效手段。這表明()A.科學研究孕育工業革命B.工業革命不斷加速技術成果的傳播C.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D.科技期刊推動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19.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反映的是早期無產者對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的抗議和對理想社會制度的憧憬,但是這些現代無產階級先驅者,還只是自在的、沒有自覺的階級意識的、受壓迫的階層。這表明空想社會主義思想()A.尚未找到實現理想的正確途徑B.推動了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否定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作用D.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基礎20.19世紀50-70年代,歐洲人對尼羅河上游支流、贊比西河,剛果河、尼日爾河有著強烈興趣。蒙戈;帕克先后兩次前往尼日爾河探險,約翰;漢寧;斯皮克是第一個看到東非大湖的歐洲人,戴維;利文斯通從贊比西河出發跨越整個非洲大陸到達西部海岸。這些探險活動()A.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B.滿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C.為歐洲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D.旨在加深歐洲對非洲了解認識21.拉美新獨立的共和國,民主往往徒有其表,而沒有民主的實質。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些國家開始逐漸恢復了具有拉美特征的官僚集中控制,傳統的制度模式繼續在政策與觀念的演進中發揮基本作用。這體現出拉美地區()A.以歐美憲政為仿效的對象B.順應了民族獨立的潮流C.拉美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D.獨裁統治利于經濟發展22.下表是19世紀出現的兩種口號。這些口號()時間 1823年 1879年提出者 美國總統 埃及祖國黨口號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A.是帝國主義擴張的結果B.體現民族獨立意識覺醒C.沖擊瓦解殖民主義體系D.在內涵上存在本質差別23.世界各地區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固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地區、國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主要說明了世界各國聯系的加強()A.增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交融B.折射出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的不平衡C.誘發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換D.形成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24.下面分別為1876年和1914年的非洲地圖。這一變化()A.源于柏林會議召開確立“有效占領”的原則B.反映出列強在非洲殖民的矛盾日益尖銳C.迎合了資本主義由自由向壟斷過渡的需要D.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第11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盧瓦爾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或者德意志人。-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材料二從現代化角度上說,專制王權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會的起步點。在這個階段上,國家統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紀的混亂狀況得以解除。民族國家的第二個階段,“民族”與王權發生對抗,最終推翻專制王權,法國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在這場民族危機之中,法蘭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奮起保衛革命,保衛民族,終于打退了外敵進攻。在這場斗爭中,法蘭西人民表現出高昂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精神。-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請回答:(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中古西歐的社會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法國人的“國家”觀發生的變化。(6分)(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影響近代西歐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26.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第一個工廠法案,其中規定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的工廠法規定,14歲以下在紡織工廠勞動的童工必須每天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廠主若雇傭無教師簽字的入學證明書的童工須受罰,廠主從每個童工一周工資中扣除1便士支付教師薪金。1844年工廠法規定,8-13歲童工每周須在校學習6個半天或3天,否則不得受雇。另外從1833年起,英國政府開始為初等教育撥款,主要通過作為民間組織的“不列顛和外國學校協會”“全國貧民教育促進會”發放。這是英國政府第一次對國民教育承擔責任。-摘編自【英】麥克·;山得斯《教育、經濟變革與1780-1870年間的英國社會》材料二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認為:人類習慣于每天8小時甚至12小時的繁重勞動,這種司空見慣的事實支配了我們的精神和思維,阻礙了人類的生長發育;這種過度的勞動壓垮了人們的生活,使人的素質無法發展提高。-摘編自杜君立《現代的歷程:機器改變世界》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歸納英國政府在工業革命時期推動初等教育發展舉措的特點,并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分析這些舉措的影響。(8分)(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材料二中關于“工業時代與人的素質關系”觀點的看法。(6分)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木薯、馬鈴薯、甘薯和玉米,還有花生、豆類和西紅柿,極大地豐富了整個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資源,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哥倫布交流”的結算清單很復雜,但這場交流開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認地改變了。-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哥倫布沒有到達印度,但他發現了至關重要的貴金屬。據權威統計,從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銀產量的85%和黃金產量的70%來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銀生產在16世紀約為17000噸,到17世紀約為42000噸,其中有31000噸運往歐洲。歐洲又將約40%運往亞洲......全球白銀產量的一半最終抵達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摘編自弗蘭克《白銀資本》序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哥倫布交流”給世界帶來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18世紀美洲白銀的主要流動路徑并說明造成其最終流向的原因。(6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商人活躍于亞非歐三大洲。他們從非洲運來象牙、黃金,從歐洲采購精美的手工藝品,又將東方的香料、絲綢等商品轉銷各地。在文化交流上,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羅馬的哲學、科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保存并傳播了古典文化。同時,阿拉伯人還將印度的數字符號加以改造,形成了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傳播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公元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戰爭持續百余年,迦太基城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大量迦太基人喪生。羅馬在獲勝后,對迦太基進行了殘酷的掠奪,迦太基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原本繁榮的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燦爛的迦太基文明也因此衰落。雖然羅馬通過戰爭擴大了領土,加強了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融,但布匿戰爭給迦太基帶來的是沉重的災難。-參考李維《羅馬史》請結合上述材料,以“古代文明交流”為主題,撰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2分)答案一、選擇題1-5: CCABA 6-10: BDDCC 11-15: BBDBC16-20: BAAAC 21-24: CDDC二、非選擇題25.【答案】(16分)(1)現象:中世紀西歐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基督教徒,國家、民族觀念淡薄。(2分)原因: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它掩蓋了國家觀念和民族特性;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得人們對于國家、民族的概念相對淡薄。(4分)(2)變化:15世紀,法國成為專制王權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18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批判君主專制,否認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法國大革命促進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增強,法國從專制王權國家轉變為近代民族民主國家。(6分)(3)因素:王權國家的產生;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壯大;民族語言的形成和強化;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民族戰爭的激勵;進步思想的傳播;民族意識的覺醒。(每點分,共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得滿分。)26.【答案】(14分)(1)特點:以立法的形式進行;嚴格的懲罰措施;工讀結合;政府和民間力量相結合。(每點分,任答2點得4分)影響:有助于人成為工業時代合格的勞動力;提高了國民的文化水平;使人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示例1:我認同材料二的觀點,工業時代,繁重的勞動阻礙了人的素質的發展。(2分)闡釋:工業革命后建立起工廠制度,對工人的勞動進行嚴格的約束,迫使工人服從制度化的管理同時,進入工業時代后、每個人都依附于包括城市在內的工業時代的產物,自身的獨立性出現缺失。因此,工業時代的人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人的物質、精神、思維都依附于社會,個體的素質無法得到發展。(4分)示例2:我不認同材料二的觀點,工業時代為個體素質的發展創造了條件。(2分)闡釋:工業革命后建立起工廠制度,產品的數量大大增加、質量大大提高。從長遠來看,工人及其他社會個體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這為個人素質的提高創造了物質條件。同時,物質財富的充裕,也使得政府有條件推動教育的發展與普及,這也有助于人的素質的發展。因此,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工業時代,物質財富的豐富為個人素質的發展創設了有利條件,推動了個人素質的發展。(4分)27.【答案】(10分)(1)影響:促進了全球范圍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流;促進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西歐國家開始進行殖民擴張,打破了原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任答2點,共4分)(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貿易網絡初步形成;歐洲對美洲的殖民掠奪;歐洲與美洲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商品的需求;明清中國商品經濟及海外貿易的發展。(共6分)28.【答案】(12分)標題:古代文明交流促進了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2分)闡述: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和影響。古代世界不同文明之間通過貿易路線、宗教傳播、戰爭征服和外交使節等方式進行交流交往。古代世界的阿拉伯人在亞非歐三大洲開展貿易,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印度的數字符號、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古羅馬通過軍事擴張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雖然征服過程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苦難,但帝國內不同地區貿易的發展和人員往來,促進了地中海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和文化交融。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兩大強國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8分)結論:古代世界各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