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河南省魯山縣第六教研區中考一模歷史試卷主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本試卷共4頁, 兩個大題, 滿分50分, 考試時間50分鐘。3.開卷考試, 可查閱資料,但應獨立答題, 禁止交流。4.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選擇題 (20 小題,共 20 分)1.2024年甲辰龍年春晚的吉祥物龍辰辰,其鼻子的造型為河南洛陽偃師區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為設計元素。這從側面說明中華文化 ( )A.源遠流長 B.浩如煙海 C.多元一體 D.兼容并包2.公元前6-5世紀東西方社會幾乎同時誕生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個人在黃河邊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一個人在恒河邊思考人與神的關系;一個人在愛琴海邊思考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的問題。材料中在黃河邊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想先哲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3.從后來的歷史看,中國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廢棄了早先在諸王國發展起來的寫法眾多的語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國都能理解的統一文字。這種統一文字……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統一的粘合劑。材料說明統一文字 ( )A.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 B.提高了行政體制效率C.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 D.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4.圖中文物能夠共同佐證我國當時 ( )A.經濟發展 B.藝術高超 C.民族交融 D.國力強盛5.漢代時人們將輸入中原的物種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蘿卜等:到了唐代,則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材料描述的是 ( )A.唐朝與漢朝習俗迥異 B.唐朝崇尚西洋文化C.唐朝時關閉絲綢之路 D.唐朝對外交往擴大6.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材料主要強調了這些發明的( )A.發明過程 B.傳播途徑 C.先進程度 D.世界貢獻7.我國新疆等地區的氣候不適合茶葉種植,而食肉飲乳的生產生活習慣卻使上述地區的茶葉消費成為習慣和必需。在強烈的需求之下,從成都、昆明等地通往西藏、青海的川藏茶路興起,成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興起于明朝的晉商借助地利之便主導的萬里茶路,把江南的茶葉販運至塞北,延綿明清兩朝。這反映了明清朝時期 ( )A.工商業市鎮的發展 B.商幫資本雄厚 C.海外貿易發展 D.水路交通發達8.如圖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該建筑的設計意圖是為了突出 ( )A.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B.宮殿建筑的宏偉壯觀C.王朝政治制度的優良D.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9.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慘敗而告結束。于是中國近代化的新陳代謝過程驟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體現在 ( )A.奮起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 B.開始引進西方的工業文明C.開始了制度改革的嘗試 D.開始了思想文化的變革10.建黨初期,黨和團的機關報始終堅持著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這一時期的報刊在議論文的基礎上,創造性運用了隨筆、小說、詩歌、笑話等形式。各個刊物還特別講究用群眾身邊發生的事實說話,比如《勞動界》專門設置《本埠勞動界》欄目關注上海的工人運動情況,持續報道重大的罷工事件。這有助于 ( )A.五四運動深入發展 B.培養青少年的勞動意識C.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D.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11.一位辛亥老人回憶說:“民國初年湖南女子開始沖破舊禮教的封鎖線,紛紛要求入學,要求有選擇配偶的自由,因此女校逐步有所發展,而自由結婚也不是家長所能陽止的了”。材料旨在說明 ( )A.民國政府推動服飾改良 B.社會變革推動移風易俗C.近代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D.國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12.下列文字是解放軍戰士袁志超在某次戰斗期間寫的一封家書(部分)。據此推斷,當時( )“廿三日這天晚上,我們冒著大雨跑了七十里路,趕到長江邊,住到一個村子中,這地方是安徽省桐城縣……”“新中國就要誕生,希望你還是多學習文化, 以后好多為人民服務,就是在家幫助種田,也別忘了讀書。”A.黨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城市 B.戰略反攻已取得重大突破C.國民黨的主力已基本被摧毀 D.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已覆滅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據統計,從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參加了政協會議。中共的這一舉動主要是為了 ( )A.團結民主人士籌建新中國 B.協商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憲法C.恢復民主黨派的各級組織 D.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14.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于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產,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卡車,命名為解放牌CA—10。從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到80年代初,解放牌汽車一直沒有改頭換面,銷量持續下滑,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1986年2月 14日,第一汽車廠召開轉型換產萬人誓師動員大會。1987年解放CA141正式投產,一汽“不停產、不減產、垂直轉型”成功造了中國汽車發展史的奇跡。一汽這一變化得益于 ( )A.邁進社會主義工業化 B.經濟體制改革實行C.市場經濟體制形成 D.對外開放格局形成15.這部法典試圖明確地、永久地調整一切社會關系,因而,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材料評論的是 ( )A.《十二銅表法》 B.《漢謨拉比法典》C.《新法典》 D.《羅馬民法大全》16.中國文明對日本的影響達到了高潮,它標志著日本社會演進到一個轉折點……他們在消化吸收外國因素并改造利用方面……更有首創精神。材料中的轉折點指的是日本 ( )A.實現初步統一 B.建立天皇制度C.走上資本主義 D.進入封建社會17.從15世紀末開始,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亞歐“整體”擴展到歐亞非美四大洲聯系為一個整體。這種變化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迅速開啟了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到“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的發展進程。這一重大變化始于 (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早期殖民掠奪 D.三角貿易18.它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它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從此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與“它”直接相關的是( )A.《獨立宣言》 B. 《人權宣言》 C.《共產黨宣言 》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9.柏林墻是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筑的邊防系統,以將西柏林與民主德國領土么割開來。柏林墻的修建說明 ( )A.德國走向分裂 B.歐洲冷戰對峙 C.兩極格局形成 D.東歐劇變20.2023年8月24日, 日本政府正式傾倒核廢水入海,中國政府強烈譴責并宣布全面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奇怪的是,西方媒體集體失聲,這與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時遭遇西方猛烈譴責完全不同。這說明 ( )A.國家利益主導輿論方向 B.意識形態斗爭日益嚴重C.環境與經濟發展難以協調 D.國際環境保護意識淡漠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5分)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河南每一地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而這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文化符號。整體上來看,在河南18地市中,每個地市由政府統一主打的文化符號,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本地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一位歷史人物為主打;第二類是以本地獨特的古都地位所形成的文化類型為主打;第三類則是以本地對中華文化某一分支的獨特貢獻為主打;第四類則是因為自身所處地形的特征而形成的獨特自然景觀為主打。(1)據材料分析河南城市文化符號出現的原因 (2分)(2)請舉一例河南地市名稱,簡要說明其主打的文化符號所屬類型及原因 (3分)22.(6分)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摘自胡繩《中國共產黨七十年》材料二材料三 一個黨、一個國家蘊藏的內在力量如何,不僅看它在順利發展時的表現,而且需要看它在遭受嚴重挫折時的表現。事實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當國家和民族處在危難中時,顯示出何等巨大而頑強的生命力,這是任何其他力量永遠無法將它摧毀的。——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三卷)》(1)據材料一,列舉這場戰爭中共產黨人作出巨大貢獻的史實。(2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變化,并闡述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2分)(3)請舉一例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并用該史實說明材料三的觀點。(2分)23.(6分)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科技成就,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 經過久久為功的磨礪, 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國貨潮牌廣受歡迎,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中國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摘自習近平2023年12月31日發表的二○二四年新年賀詞24.(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盛頓不僅在獨立戰爭的烽火中統率大陸軍取得了反英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國家的獨立,而且為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作了許多貢獻。首先,他制止試圖建立君主政體的軍事政變 并竭力消除再度發生政變的可能性 其次,他主持制定共和主義的憲法——力求建立“法治政府”。他竭力為美國制定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反對君主政體和建立“法治政府”是華盛頓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余志森、尤天然《華盛頓反君主政體的思想和實踐活動》材料二 拿破侖撼動了歐洲各國的舊制度,并將近現代歐洲各國的新秩序的各項原則推廣到了歐洲其他地區, 大大加快了這一演變的過程。蓬勃發展的文化、人民主權的宣布、浪漫主義的傳播都預示了民族主義的覺醒,拿破侖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這種覺醒。———《拿破侖時代》(1)據材料一,概括華盛頓在美國近代歷史發展中作出的貢獻。(3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拿破侖撼動歐洲各國舊制度的方式。(2分)(3)從材料一與材料二人物的共同點中,你能得到怎樣的認識 (1分)25.(7分)兩次世界大戰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閱讀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積經被占領(到1900年時)、全世界已經瓜分完畢的時候,一個壟斷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特別尖銳起來的時代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材料二 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材料三 一戰深刻影響殖民地世界。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曾這樣預測: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在他們(指殖民者)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 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二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 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速搶運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間, 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訂版(1)據材料一,“斗爭特別尖銳起來的時代”具體指什么 指出這一“時代”到來的根源。(2分)(2)據材料二,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實戳穿“令人振奮的旅行”這一假象。(2分)(3)據材料三,概括兩次世界大戰產生的影響。(2分)(4)綜上所述,請你為人類避免戰爭提一條合理化建議。(1分)2024河南省魯山縣第六教研區中考一模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ABDCD 6-10 DBDCD 11-15 BCABB 16-20 DBCBA二、非選擇題21.答案:(1)河南每一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地方政府的統一主打。(每點一分,共2分)(2)周口。本地有影響力的一位歷史人物為文化符號(或第一種類型)。老子周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新鄭。本地有影響力的一位歷史人物為文化符號(或第一種類型)。黃帝,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故里”幾乎成了新鄭的一個代名詞;洛陽。本地獨特的古都地位所形成的文化類型為主打。洛陽市多個朝代的都城,唐文化最為興盛等等。(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城市、類型、原因要對應,共3分)【解析】(1)根據材料河南每一地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每個地市由政府統一主打的文化符號。可知河南城市文化符號出現的原因是,河南每一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地方政府的統一主打。(2)審題要清晰,設問中涉及城市、類型、原因三問,要一一對應。注意所答一定是河南地市名稱。22.答案:(1)葉挺領導第四軍獨立團參加汀泗橋、賀勝橋戰役或者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2分)(2)變化: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急劇上升;工人黨員比例下降。原因:1927-1928年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開辟了井岡山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或者開辟了井岡山道路)。這一時期吸納了大量農民黨員,促使其占比急劇上升。(變化1分,原因1分共2分)(3)1937年,日軍制造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軍民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并最終打敗了兇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史實1分,說明1分,史實和說明要相對應,史論結合)(2分)【解析】(1)據材料一"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知,這場戰爭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軍閥,共產黨人在這場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因此這場戰爭是北伐戰爭。北伐戰爭中共產黨人的作出巨大貢獻的典型事跡就是葉挺領導第四軍獨立團參加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2)據圖表數據可知,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急劇上升,結合所學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的相關知識可知,當時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這一時期吸納了大量農民黨員,促使其占比急劇上升;1927—1928年工人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3)黨史上,中國共產黨處和中國人民處在危難中的事件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共產黨被大量屠殺,國民黨對共產黨圍剿,日本侵略中國等等,只要能夠結合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即可。23.參考范文創新發展,自立自強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大大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了國際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神舟系列飛船成功完成飛天,使我國成為航天大國、強國,我國科技繼續向著自主創新方向深入前行。進入新時代,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等彰顯了中國的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促發展,科技要自強,我國要繼續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4.答案:(1)貢獻:①領導獨立戰爭,贏得了美國的獨立;②制止軍事政變,維護美國的統一;③領導制定美國憲法(1787年憲法),為美國建國及政治制度創建作出巨大貢獻。(3點得3分)(2)頒布《拿破侖法典》,發動對外戰爭(2分)(3)杰出的人物在歷史上有突出的貢獻,促進了歷史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這一時期的共同主題。由專制走向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解析】(1)貢獻:據材料一“取得了反英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可知,華盛頓領導獨立戰爭,贏得了美國的獨立;據材料一“制止試圖建立君主政體的軍事政變”“竭力消除再度發生政變的可能性”可知,華盛頓制止軍事政變,維護美國的統一;據材料一“制定共和主義的憲法”“為美國制定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反對君主政體和建立‘法治政府’”可知,華盛頓領導制定美國1787年憲法,為美國建國及政治制度創建作出巨大貢獻。(2)方式:根據材料三“拿破侖撼動了歐洲各國的舊制度”“將近現代歐洲各國的新秩序的各項原則推廣到了歐洲其他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舊制度”指的是封建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撼動歐洲各國舊制度”的方式表現在1804年拿破侖頒布《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典范;拿破侖發動對外戰爭,橫掃歐洲大陸,廢除了各地封建特權,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25.答案:(1)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源: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1分)(2)史實:①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②波及范圍廣,戰火燃遍歐、亞、非三大洲,約15億人卷入戰爭;③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如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說明了戰爭是殘酷的和具有災難性的(任選一條關于一戰的史實,進行相應的闡述2分)(3)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促進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二戰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2分)(4)①珍愛和平,反對戰爭。②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1分)【解析】(1)據材料一“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可知,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使其實力對比發生重大的變化,后來居上的帝國主義國家不滿足于自己擁有的這些殖民地,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因此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史實:據材料三“戰爭會迅速結束”“在圣誕節回家”“興高采烈”“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一戰持續的時間、涉及的范圍和造成的破壞三方面戳穿材 料三中的假象:一戰1914年7月開始,1918年11月結束,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一戰波及范圍廣,戰火燃遍歐、亞、非三大洲,約15億人卷入戰爭;一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如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說明了戰爭是殘酷的和具有災難性的。(3)影響:結合所學可知一戰給交戰各國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和社會主義革命興起,促進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二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即對應“在1944年至1985年間,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4)啟示: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人民生活困苦,所以要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對對殖民體系都產生了影響,剝削與被剝削的舊秩序逐步被打擊,建立一種公正、合理、平等的新秩序,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所以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世界發展到今天,所有的國家相互依存,相互連接,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于世界體系之外,國家之間才只有合作,才有可能實現和平和共贏,所以,我們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