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5月份月考歷史試卷75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關于農業的起源眾說紛紜,西方學者貝廷杰認為是源于人口增長的壓力;也有學者認為是氣候變化導致的;還有學者認為是競爭宴享的結果;另有富裕采集說、社會結構變遷說等等。據此可知()A.歷史學的學術研究是一個累積的過程B.歷史研究具有多元視角C.歷史學的研究有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D.歷史研究深受時代影響2.秦朝工商稅收極其單薄簡約,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僅征自山澤產品,如鹽、鐵等,賦稅的重心移向田賦農業稅,形成了不協調的賦稅比例結構。這種賦稅比例結構()A.體現工商皆本政策B.助推商業規范發展C.導致農民負擔沉重D.成為后世學習典范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與漢代相比仍然在不斷發展,并非處于停滯和衰退狀態。精耕細作的農業在耕作工具與耕作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畜牧業成分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這種變化()A.彌補了北人南遷的不利影響B.違背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趨勢C.延緩了北方政權的頻繁更替D.促進了封建國家的再次統一4.元成宗時期,設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關事宜。皇后掌權后對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魯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資源為自己謀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行省體制受到沖擊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轉C.皇后權力失去制約 D.內廷機構淪為權力工具5.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頒布《西藏善后章程》,規定西藏不再設立郡王,藏區噶廈政府需“稟知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等,遵奉指示而行”,朝廷還將在西藏常駐軍隊。據此可推知,當時西藏()A.原生文明被迫中斷 B.和諧穩定漸有保障 C.貴族勢力難以遏制 D.實踐分權制衡機制6.19世紀50年代,南方一些地區出現“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女工幾停其半”等現象。時人記載,“中國之織婦機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萬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C.紡織工業技術停滯 D.被迫卷入世界市場7.下表 1872~1911年我國商辦、官辦、官商合辦企業發展概況。這反映出當時()1872~1900年 1901~1911年 增長率商辦企業數目 122家 277家 127%商辦企業投資額 2122.65萬元 6042.83萬元 185%官辦、官商合辦企業數目 27家 39家 44%官辦、官商合辦企業投資額 2059.83萬元 2317.84萬元 13%A.維新變法經濟成效日益顯現 B.民間經濟活力逐漸被釋放C.國家經濟戰略發生根本改變 D.自強求富預期目標 達成8.1934年2月,中央蘇區的消費合作社達到1140個,成為中央蘇區各區各鄉普遍的經濟組織,自成立以來,“不間斷供給與優惠價格滿足了民眾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還提供“免費看病等福利”。這有利于()A.增強黨在蘇區的社會動員能力 B.建立革命統一戰線C 推動根據地土地改革順利實施 D.鞏固無產階級專政9.1942年9月,毛澤東在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中,借用孫行者化身小蟲戰勝鐵扇公主的故事強調:“目前我們須得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其目的在于()A.開展大生產運動 B.實行減租減息政策C.貫徹“三三制”原則 D.落實精兵簡政政策10.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 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A.土地所有制性質 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 D.農村的經濟格局11.約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著一個混合了地中海與撒哈拉以南人種的族群。他們有花崗巖工具、陶質烘烤用具和碗盤,有用獸骨做成的配飾,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巖制成的羅非魚式樣的首飾。這可用于佐證當時埃及()A.物質文化豐富多樣 B.同蘇美爾文明交流頻繁C.國家統一經濟繁榮 D.即將進入母系氏族社會12.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13.下表為1784-1856年英國棉紡織業年均產值、出口值及占比的變化。這可說明,當時英國()時間 年均產值(萬鎊) 年均出口值(萬鎊) 出口值占總產值比重1784-1786年 540 76.6 約14.2%1824-1826年 3310 1687.9 約51%1854-1856年 5690 3490 8 約61.3%A.工業結構出現了嚴重失衡 B.海外殖民地區域大幅擴大C 棉紡織業對外依賴性增強 D.“世界工廠”已經打造完成14.下表是近現代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發展過程中頒布的部分法律法規。對該表理解正確的是時間 概況 意義1908年 英國頒布《老年年金保險法》 歷史上第一部明確規定政府有責任義務為老年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1911年 英國國會正式批準《失業保險與健康險法》 保是世界上第一部在全國范圍內強制推行的失業保險法1925年 英國頒布了《寡婦孤兒及老年年金法》1934年 英國通過新的《失業法》1936年 英國通過《國民健康保險法》①表明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②順應了英國社會化大生產的歷史趨勢③體現社會保障的國家責任義務特點④受到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模式的影響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5.如圖所示是1965年蘇聯宣傳畫“東進”。宣傳畫上,在深厚的土地下埋葬著歷史上曾經東進侵犯過俄羅斯以及其它蘇聯加盟國的人,從下到上依次為條頓騎士、普魯士、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而上面舉牌正沖鋒的是當時的西德。該宣傳畫A.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B.指明資本主義陣營在走向瓦解C.反映美蘇爭霸態勢的變遷D.警示德國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16.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次大會上,法國和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通過一份擁有約束力的《保護文化多樣性國際公約》。盡管這一提案遭到了美國激烈的反對,認為這實質是實行文化保護主義,但是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與會國家的支持。由此可見A.多極化格局沖擊美國的霸權地位B.歐洲一體化提升法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話語權C.美國的文化霸權主義具有隱蔽性D.全球化下國家文化安全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醫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據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統計,現存中醫圖書至少有12000多種。以下為部分典籍一覽表:中國古代部分中醫典籍表成書時間 書名 地位戰國 《黃帝內經》 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醫學典籍東漢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巨著東晉 葛洪《肘后備急方》 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唐朝 《新修本草》(唐本草) 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宋代 宋慈《洗冤集錄》 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明朝 李時珍《本草綱目》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東方藥物巨典”-根據沈金鰲《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等整理材料二中國古醫籍從一開始就以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為基礎,故各種唯物與唯心史觀、有神與無神論、哲學與辨證觀點都在中醫學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本中醫書都可以拿來作為中醫臨床的直接用書,越是大部頭的書籍解決的實際問題越多。在浩如煙海的古醫籍中,總是先有“古人云”、“經日”等,然后才是作者的發揮與創新。明清時期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各種醫學全書、叢書、總錄等,這些書籍不僅論述有條理,而且引文有出處,使后人觀之一目了然。-摘編自李今庸《古醫書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醫學典籍的特點。(2)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該如何依托古代醫學典籍弘揚中醫學文化。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將元大都的天文官員逐步調遷至南京,并在那里成立司天監,后更名為欽天監。欽天監負責修訂授時歷法,并頒布了《大統歷》。與此同時,明朝還模仿元朝的制度,設立了回回司天監,負責每年編制回回歷書。在鄭和下西洋的航海過程中,其船隊記錄了所見的星象,并繪制了《過洋牽星圖》,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天文和航海資料。在明朝早期,私人學習天文歷法是被嚴格禁止的,這導致了在后來解禁時,朝廷難以找到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到了明朝晚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西方古典天文學開始傳入中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崇禎歷書》的編纂工作。-摘編自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材料二在哥白尼生活的時代,天文學領域主要由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所主導。這一理論在被托馬斯·阿奎那曲解和修改之后,徹底淪為封建教會傳播神學和證明其宇宙觀的工具。然而,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提升,托勒密體系與新的觀測數據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哥白尼開始對托勒密的宇宙模型產生懷疑,他相信天體運動應當展現出數學上的和諧。基于這一理念,哥白尼踏上了尋求新的宇宙觀的旅程。通過持續的努力和研究,他最終撰寫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太陽中心說”這一革命性的宇宙觀。-摘編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學革命事件及其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天文學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影響明朝與哥白尼時期天文學發展的因素,并簡述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對西方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其余陳平、王陵皆白徒......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摘編自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材料二中國近代所處的局勢確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國近代所遇之敵人確是“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的結論是不能否認的或修改的。-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材料三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摘自《改革開放簡史》作為“百年變局”的參與者,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進程中汲取應對變局的智慧,自擬論題,闡述你的歷史認識。(要求:主題貫通,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語言精練)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頒布施行。在完成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后,各地先后開展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規模巨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參加投票的選民占登記選民總數的85.88%;參加投票的婦女占登記婦女選民總數的84.01%。選出的基層人大代表共566萬余名。在基層選舉的基礎上,選出全國人大代表1226名(臺灣省代表暫缺),其中,中共黨員占54.48%,黨外人士占45.52%;婦女代表占11.99%;少數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們從車床邊、田地里、礦井、海岸的防哨來。婦女代表有劉胡蘭烈士的母親胡文秀、黃繼光烈士的母親鄧芳芝,有全國聞名的技術革新者郝建秀等,有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社長申紀蘭等。工業勞動模范劉立富說,“現在,我們這些被瞧不起的人當了工廠的主人、國家的主人”。農民代表李順達說,“過去國家大事哪撈得上管”,現在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過去,連夢也夢不到啊”。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等(1)根據材料,概括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代表的特點出發分析第一屆全國人大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1-10BCDDBDBADC11-16ADCBAD17.(1)特點:出現早,種類多,數目龐大;政府和民間均高度重視醫學典籍的編著;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注重實用性;在傳承中創新;具有文獻整理的寫作特點等。(2)加快古代醫學典籍的收集整理,以便對經典更好的傳承;對古代的醫學思想和成就要加以科學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傳統醫學典籍中汲取智慧,解決現代醫學問題;加快中醫學的現代化進程等。18.(1)特點:官方主導;繼承與創新結合;受西方影響;受政策影響。(2)因素:明朝:國家政策制約;天朝上國思想及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西方天文學研究成果的傳入。哥白尼時期:封建教會阻礙;“地心說”屢遭質疑;近代科學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影響。積極影響:沖擊了封建教會權威,促進了社會思想解放;為近代天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包含近代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天文航海事業的發展;間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層面的思想解放。19.【答案】論題:在應對歷史變局中,應當及時順應時代潮流結合具體實際,找到正確的道路。中國近代時期,工業化與近代化已經是世界發展潮流,而中國依然固守著傳統的體制難以發展。自從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遭遇“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傳體制在工業化潮流打擊下,難以為繼,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奮起,不斷學習西方,意圖趕上世界潮流,從學習西方“器物”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維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運動,再到學習西方“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中國人一直在不斷探索一條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其過程曲折艱辛,成果卻有限。在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在經歷國民大革命的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農村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找到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新中國得以建立,中國人民,自此站起來了。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方針。在1992年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確定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目標,在21世紀初,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總之,在面對歷史變局時,應當及時順應時代潮流結合具體實際,找到正確的道路。20.(1)特點:代表的選舉規模巨大;廣泛的代表性;婦女參會代表具有典型性;選民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2)意義: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實現了男女的平等;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