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西寧市高三年級復習檢測(二)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新疆南部的綠洲農耕文化形成于距今約3000多年前,此地出土的彩陶造型、紋飾、制法與中原、甘青等地的彩陶有共性;喪葬習俗與陜甘地區的秦文化、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有一致性。樓蘭、尼雅還出土了漢文化簡牘、黃歷及標有“萬事如意”“延年益壽大宜子孫”“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等紋樣或字樣的漢錦、服飾和用品。這表明中華文明A.始于史前,盛于絲路 B.源于西北,興在中原C.滿天星斗,開枝散葉 D.一體共進,相映成輝2.在已發現的位于河南省的漢朝冶鐵遺址中,冶鐵作坊大都設置于礦山周邊,而魯山縣望城崗和桐柏縣張畈村兩處冶鐵作坊卻建于河流旁,與礦山相距十到二十公里。可見當時A.河南成為中國冶鐵業中心 B.馬鈞發明的翻車得到推廣C.水排鼓風技術得到了應用 D.冶鐵作坊選址缺乏科學性3.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徙后,與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文化接軌,主動進行物質性民族意識、社會性民族意識和精神性民族意識的整合,“課農桑,立學校”“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紛紛接受漢文化,都自稱“中國皇帝”,與晉朝爭中華正統地位。這一時期內遷各民族“整合民族意識”“爭中華正統”的本質是A.對中華文明和民族心理的認同 B.主動適應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C.維護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 D.弘揚儒家文化倡導的禮樂文化4.唐初,精通絲織工藝的竇師綸受高祖委派,人蜀督造綾錦以為進貢之物,設計出了各式新穎綾錦花色品種,被譽為“陵陽公樣”。以后歷朝唐帝,均在益州織造綾錦。唐政府還規定,益州的租庸調必須折納綾羅等以充春彩。唐朝的這些做法A.減輕了蜀地農民的賦稅 B.推動了益州絲織業發展C.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D.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5.官方興建的文廟自唐代初現后,宋代在中原、江南的市鎮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云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文廟的產生和推廣A.表明儒學成為官方正統 B.說明理學逐步深入人心C.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管理 D.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6.明清時期,一些商人積極參與到纂修族譜以及修建宗祠、書院、道路、橋梁和賑災等社會活動中,而商人的言論也被士大夫大量引用于作品之中。這透射出當時A.商品經濟對社會的影響 B.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士大夫甘愿為商人代言 D.朝廷基建規模不斷擴大7.光緒三十年(1904年),某繅絲廠到日本費銀300兩購入先進的繅絲機器圖紙,又費銀50兩聘請懂日文的技師翻譯講解,成功引進新技術提高了生絲產量與質量。這可用來研究A.預備立憲的實施成效 B.清末民間實業的發展C.洋務運動的持續開展 D.傳統手工業全面轉型8.上世紀20年代初,北京大學主辦的《國學季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等在排版時采用橫排;1926年,傅斯年、顧頡剛等史學家南下落戶中山大學,其后中山大學創辦的《現代史學》《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等也選擇橫排。橫排版式的興起A.體現了文史教育的普及 B.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必然C.得益于印刷技術的進步 D.歸功于思想領域的變革9.抗戰期間,包含“中華”“中華民族”關鍵詞的抗戰歌曲約占抗戰歌曲總數的1/6,成為中國各族人民廣泛喜愛和傳唱的作品。這表明A.抗戰推動文化藝術創作 B.中華民族意識得到加強C.民眾愛國意識開始覺醒 D.國共兩黨達成抗戰共識10.1948年8月,針對國民黨推出的“金圓券”,邊區政府發布緊急通知,要求西北貿易公司和西北農民銀行將銀行所儲法幣、民間所存法幣加以輸出換回必需物資,并動員群眾抵制法幣和金圓券流入邊區。這一措施A.推動國統區第二條戰線形成 B.有效遏制了全國性通貨膨脹C.為穩定金融物資積累了經驗 D.表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11.《哪吒鬧海》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為新中國三十周年獻禮的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內容和靈動壯美的動畫形式深受觀眾喜愛。該片的成功反映了A.傳統藝術與時代的互動 B.浦東開放助推文化發展C.文學藝術創作破舊立新 D.城市體制改革漸入佳境12.下圖為在蘇美爾人城邦-烏爾城的一座王后墓(約公元前2500年)出土的王后豎琴。豎琴上的青金石可能來自阿富汗,黃金可能產自伊朗或埃及,貝殼則來自波斯灣。可見當時烏爾城A.是西亞的政治文化中心B.手工業門類分布齊全C.貿易交流活動范圍較廣D.見證了兩河流域統一13.對中世紀歐洲的研究發現,萊茵河以東的德意志弗里西亞、薩克森地區沒有形成封建制度,羅亞爾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地區封建領主權利根深蒂固,而英格蘭的封建制度則顯示出王權主導的政治特色。這種現象說明當時歐洲A.封建制度已廣泛普及 B.各地區發展不太平衡C.君權與神權相互對立 D.封建領主占據著主導14.1898年11月,法國刊物《小日報》發表了諷刺漫畫《小紅帽》。該漫畫將法國刻畫為“小紅帽”,而把英國描繪成“狼外婆”。“小紅帽”手中抱著“法紹達”(位于今南蘇丹),“狼外婆”身旁的窗簾上繪有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像圖案。該漫畫反映了A.英法百年戰爭的歷史延續 B.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C.英法爭奪工業革命主導權 D.英法瓜分非洲的利益交鋒15.1963年8月,美、英、蘇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雙方保證不在條約禁止的領域進行核試驗,保證不鼓勵或以任何方式參加上述核試驗。1968年7月,美蘇等國又簽署了《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締約國就停止核軍備競賽和實現核裁軍進行談判。這表明當時A.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B.軍備競賽拖垮了美蘇經濟C.“冷戰”升級的風險在加大 D.中國核試驗觸發美蘇和解16.2023年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報告》50余次提及“全球南方”;5月舉行的七國集團廣島峰會邀請巴西、印度、印尼、越南、科摩羅聯盟等“全球南方”國家作為對話伙伴與會。由此可見,“全球南方”在國際社會A.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B.擁有重大事項決策權C.是多級格局的主導者 D.是金磚國家的代名詞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實錄》載:“上(指朱元璋)覽輿地圖,侍臣曰,國家與圖之廣,誠古所未有也。上曰,地廣則教化難周。”地圖在明代被賦予重要的作用,其門類十分廣泛:軍事防衛圖、魚鱗圖冊、江河圖、航海圖、皇城建設圖等。有明一代,方志的激增也表明地圖的繪制、印制數量超過前朝,并且對方志具體的名目、制式有十分細致的區分。永樂十六年(1418),“詔纂修天下郡縣志書-分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鎮市、土產、貢賦、風俗、戶口、學校、軍衛、郡縣廨舍、寺觀、祠廟、橋梁、古跡、宦跡、人物、仙釋、雜志、詩文二十余類。”自晚明以來,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測繪地圖不僅依靠來自歐洲的測繪儀器與方法,也十分重視中國輿圖地志資料的學習,所以在他們所描繪的地圖中也會將這樣的歷史線索描繪進去,并傳播到歐洲,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的重要圖像與文獻來源。-摘編自郭亮《圖像中的國家-歐洲地圖傳統與明清之際的歐繪亞洲海圖》材料二 明代有關海圖繪制的著作(部分)名稱 作者和成書年代 概況《鄭和航海圖》 浙江吳興人茅元儀編,成書于1425-1430年 全圖以南京為起點,經中國沿海,東南至爪哇,西北至波斯灣,西南至東非麻林地(今肯尼亞地區),航線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沿海各國,標記了往返針路(用指南針指示的航路)100多處。《渡海方程》 福建漳州府人吳樸編,1537年刊刻 該書附圖除有越東海、南海、印度洋至忽魯謨斯(在波斯灣口)的航線外,另有越東海、黃海、渤海至鴨綠江盡頭的北洋航線,到達的地點與唐代賈耽所繪的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的海上交通以及元、明時期的漕運路線基本相似。《籌海圖編》 在抗倭、防倭總督胡宗憲主持下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初刻于1562年 書中明確將釣魚島等標入中國版圖,列入中國海上防衛范圍。《東西洋考》 福建漳州人張燮編,1617年刊刻 比較全面記載了東、西洋針路。-摘編自喻滄、廖克《中國地圖學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地圖繪制的特點。(8分)(2)根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明代地圖和海圖繪制的認識。(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自1937年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將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為首要工作。在黨中央領導下,民營經濟全面健康發展。······1939年毛澤東號召“自己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皖南事變后邊區政府采取減租減息、加大資金投入、稅收優惠、技術指導、集市培育等一系列保護、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為吸引資金,中共中央提出:“應該吸引愿來的外地資本家到我抗日根據地開辦實業”“積極歡迎海外華僑來邊區投資,發展頒布優待華僑投資辦法”······1942年中央成立財經辦事處,克服經濟工作中存在的無政府狀況······為了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邊區政府明文規定反對壟斷囤積、嚴禁投機倒把、放高利貸、操縱市場、欺行霸市等行為。-摘編自諶玉梅《陜甘寧邊區發展民營經濟的生動實踐》材料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所有制改革上破除單一公有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十一屆三中全會允許恢復發展個體經濟,此后個體經濟被定位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地位不斷提升且合法地位確立。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完善調整民營經濟補充地位,強調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及其長期性等。十五大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提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民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5月公布的《民法典》規定了法人、物權、合同等制度,對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的民事權利給予充分法律保護。2025年2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根據黃泰巖、謝春燕《新中國成立以來基本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及創新發展-基于民營經濟理論演進的視角》及新華社報道綜合摘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15世紀之前,歐洲的蔗糖主要來自地中海東部地區,產量有限且價格昂貴,只有貴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和非洲的廣闊土地,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16世紀以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先后在美洲建立甘蔗種植園,使得蔗糖產量大幅增加,價格逐漸下降,普通民眾也能消費得起。到18世紀,蔗糖在歐洲的消費量迅速增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劑,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砂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這都是通過對大量非洲奴隸的殘酷剝削而實現的。數萬噸糖被運往歐洲的碼頭,并在當地精煉廠進一步加工,最終通過市場、集市、商店和流動商販,銷往整個西歐乃至全世界。這時候,大多數從事砂糖貿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國,這些人因為富有,逐漸成為上流階層······,砂糖商人們當時幾乎把持了英國的政治。-摘編自(美)西德尼·明茨《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英)詹姆斯·沃爾韋恩《糖的征服史》等材料二 以下為史料記載的明清時期中國制糖業發展局部狀況序號 史料來源 摘要① 宋應星《天工開物》(1637年刊本) 明代廣泛使用一牛驅動立式雙木輥壓蔗、品字型三鐵鍋煎熬蔗汁、黃泥水淋瓦溜中糖清漏糖。② 尼古拉斯·塔林《劍橋東南亞史》 17世紀中國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術傳入爪哇、暹羅等地區③ 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運銷的中國糖價格變化記錄:17世紀中期維持每擔2.5兩左右;1722年每擔3兩;1792年,糖價增至每擔5兩;1827-1832年維持每擔6.50兩左右。④ 《日本調查資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國砂糖業-以<以中國省別全志>及<領事報告資料>為中心》 四川、廣東、福建等蔗糖經濟地區,發明三牛驅動立式雙石輥、孔明灶、壓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蔗糖產業的發展特點及影響。(8分)(2)閱讀材料二并聯系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相較于15-18世紀的歐洲制糖業,中國明清時期的制糖業有什么顯著不同。(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如下圖所示)文明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或整體,通過因果關系各個部分彼此聯系在一起。文明在時間上的相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相繼文明的傳承關系,在傳承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母體文明”與“子文明”的相互關系;第二種是指一個“成熟文明”與“衰落已久”的文明接觸,這種相遇稱為“復興”。-根據[英]阿諾德·湯因比(1889-1975年)《歷史研究》等綜合編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標文明的發展聯系,自擬一個論題,史論結合加以論述。(要求:符合題意、論題精當;表述清晰、扣題扣史、史觀正確)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西寧市高三年級復習檢測(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B D A B D B C A C B D C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主觀題評分說明:若考生答案與參考答案不完全相同,只要符合題意和正確價值觀,言之有理有據,可酌情給分,但不得超過該題所分配的分數。17.(14分)(1)(8分)特點:①朝廷重視地圖繪制;②地圖門類和用途廣泛;③地圖繪制與方志編纂相結合;④地圖繪制和印制數量隨方志編纂量激增而增加;⑤方志地圖門類繁多、內容豐富;⑥西方測圖技法與中國輿圖地志知識相結合(中西測繪、制圖技術相融合);⑦中國輿圖地志史料隨歐繪地圖傳到西方。(共8分,每點2分,任答4點即可)(2)(6分)認識:①明代地圖和海圖繪制體現了明廷和官紳(士人)對地方(郡縣)管理(治理)和對領土領海主權的重視;②明代地圖和海圖繪制體現了明朝繪圖知識與技術、航海知識與技術的進步;③明代海圖繪制體現了明代的海上交通航線、范圍和對釣魚島等領土的有效管轄;④明代地圖和海圖繪制體現了明廷朝野上下國家治理觀念、領土領海主權觀念的進步和世界視野、外交視野的擴大;⑤明代繪制的地圖、方志地圖、海圖在地方治理、領土領海管轄、海上交通、對外交往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借鑒價值;⑥明代放任歐洲傳教士測繪中國地圖、使用中國輿圖地志資料并將其帶到歐洲,雖然有助于西方對中國社會的了解,同時也存在輿圖地志重要資料泄密的安全風險;⑦地圖、海圖繪制和輿圖地志資料在當代社會,在國家治理、領土領海主權、陸海交通、外交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價值,需要高度重視。(共6分,每層2分,任答3層即可)18.(12分)(1)(6分)特點:①黨中央統一領導;②把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為首要工作;③開展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④采取一系列舉措保護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⑤積極吸引外資和僑資;⑥規范市場行為(打擊各種不規范行為或克服經濟管理中的無政府狀態),營造公平競爭環境;⑦服務于抗戰需要和鞏固根據地需要(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服務);⑧因時因勢而變,抗戰不同時期有不同側重。(共6分,每點2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2)(6分)有利條件:①民營經濟取得有利的經濟地位,在所有制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中的“一極”,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益補充乃至重要組成);②民營經濟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并一貫堅持;③民營經濟取得有利的法律地位,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受到《民法典》的充分保護;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民營經濟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入,得到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⑤民營經濟始終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標志之一。(共6分,每點2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19.(14分)(1)(8分)發展特點:①蔗糖種植、生產和盈利依靠對美洲、非洲的殖民擴張、土地掠奪和剝削壓榨;②蔗糖產量大幅增加,價格逐漸下降;③蔗糖消費群體從貴族和富人擴大到普通民眾(蔗糖消費日常化、平民化);④蔗糖銷售市場從西歐擴展到全球;⑤糖業種植園主、資本家和貿易商靠糖業成為富人階層并把持歐洲國家(如英國)政治。(共4分,每點2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影響:①糖業生產和貿易促進了歐洲的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②糖業資本家實力增強,促進了歐洲資產階級的壯大和資本主義政治的發展;③糖業生產和貿易加強了世界不同區域的經濟聯系,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④蔗糖消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⑤對美洲、非洲帶來了災難性后果(壓迫原住民和黑奴、踐踏人權、破壞生態等)。(共4分,每點2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2)(6分)不同:①依托日益專業化(專門化)的甘蔗種植業;②制糖技術不斷進步(專業化、程式化);③制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普遍存在;④制糖方法與技術傳到周邊國家;⑤蔗糖價格隨蔗糖消費量增加和日益平民化而有所提高;⑥自力更生制糖為主,殖民公司輸入為輔;⑦沒有像歐洲殖民者那樣,憑借對外殖民壓榨賺取糖利。(共6分,每點2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20.(12分)【評分參考】 參考下表給定指標和層次評分:指標 指標達成度 備注符合題意、論題精當(4分) 層次一(0分):未擬論題 對結合材料就“文明的發展聯系”提出模型建構(文字表述或示圖),并結合史事對這種模型所反映的“文明的發展聯系”進行清晰、準確、正確論述的作答,可酌情加1-2分。但總評分不得超過本題賦分12分。層次二(1分):所擬論題不合題意,意思含糊,未能反映“文明的發展聯系”層次三(3-2分):所擬論題較扣題意,意思較精確恰當,部分反映了“文明的發展聯系”層次四(4分):所擬論題緊扣題意,意思精確恰當,準確反映了“文明的發展聯系”表述清晰、扣題扣史、史觀正確(8分) 層次一(0分):無論述層次二(2-1分):雖有表述,但表述邏輯混亂,不扣論題和史事,不符合正確價值觀<唯物史觀和核心價值觀>,沒有體現“文明的發展聯系”層次三(4-3分):表述雖然較清晰,但與論題和史事結合不緊密,符合正確價值觀<唯物史觀和核心價值觀>,一定程度地體現了“文明的發展聯系”層次四(6-5分):表述較清晰,與論題和史事結合較緊密,符合正確價值觀<唯物史觀和核心價值觀>,較準確地揭示了“文明的發展聯系”層次五(8-7分):表述清晰,與論題和史事結合緊密,符合正確價值觀<唯物史觀和核心價值觀>,準確地揭示了“文明的發展聯系”【作答示例一】論題(4分):區域文明在交流傳承中融合發展(或“母體文明”對“子文明”的輻射推動了區域文明的整體發展、區域文明在整合和吸收中實現新發展)論述(8分):人類文明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在區域、國家、民族間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交流碰撞中,文明因子互相交融,使得文明在交流傳承中融合發展。比如區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發展: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推動了希臘化世界的形成,也加速了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文化的融合。再如“母體文明”對“子文明”的輻射推動了區域文明的整體發展: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文明的影響-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后,在漢字的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在中華文明影響下,東亞文化圈區域文明往往帶有以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以唐朝律令制度為模版的中華法系這些共同特質。又如區域文明在整合和吸收中實現新發展: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整合內部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實現了傳承和創新-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儒家主流思想相交融,不斷本土化,形成宋明理學,成為適應加強皇權統治需要的官方哲學。總之,區域文明在交流傳承中的融合發展,拓寬了區域文明的邊界,豐富了區域文明的內涵,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作答示例二】論題(4分):傳統文明與新文明相互影響融合發展(或傳統文明因新文明發展需要而復興、“衰落文明”因“成熟文明”發展需要而復興)論述(8分):某些傳統文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內外沖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而走向衰退。而在新的歷史時期,某種“成熟文明”因發展需要而汲取傳統文明的精華,在對傳統文明的“復興”中推動“成熟文明”整體融合發展。例如,中世紀晚期,伴隨工商業經濟與城市的發展(資本主義萌發),沉寂了千年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被新興資產階級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而推崇備至,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對古典文明成果的重新挖掘與闡釋(古典文明與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相結合),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突破中世紀宗教統治的重要工具(如羅馬法基本原理成為沖擊封建制度的理論支撐),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向資本主義(成熟文明)的轉型,同時促進了傳統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復興。又如,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近代因西方入侵、社會“沉淪”和動蕩而一度消沉(衰落),但伴隨著新中國社會秩序重建尤其是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成熟文明”的發展),傳統儒家文化在新時期國家治理中重新煥發生機(復興)。誠信友善、天下為公的儒家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有益補充;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豐富了當代綠色協調共享的新發展觀,成為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和而不同、親仁善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助力中華民族取信天下,助力構建新的世界秩序。總之,伴隨歷史的發展,因新的“成熟文明”發展需要,某種遇挫的傳統文明(所謂“衰落文明”)依然能夠煥發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價值,為區域乃至整體文明的拓新提供新動能。【其他作答提示】其它對標“文明發展聯系”、符合題意的論題和論述,均可按【評分參考】給定的指標和層次據實評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