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場所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恩格斯強調的是( )A.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根本原因 B.財富增加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C.生產場所擴大的多種可能性 D.社會大分工引發生產關系變革2.古代兩河流域統治者們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法律文獻,據下表可知,古代兩河流域法律文化( )時間 名稱約公元前2100年 《烏爾那穆法典》約公元前1770年 《埃什依那法典》約公元前1750年 《漢謨拉比法典》約公元前1076年 《中亞述法典》約公元前1076年 “中亞述王家敕令”約公元前700年 《新巴比倫法》A.源遠流長 B.內容豐富 C.交流互鑒 D.多元一體3.埃及巴達里文化(公元前4400~前4000年)是典型的銅石并用文化。據考古發現,該時期個別大型墓穴隨葬品較多,并擁有象牙制品(如花瓶、梳子、手環等),而同期大多數普通墓穴僅發現少量日用陶器。這反映出當時埃及( )A.階級對立問題較為嚴峻 B.社會私有萌芽已出現C.手工業技術居領先地位 D.早期國家雛形已形成4.下圖為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神廟中的壁畫,顯示了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率領船隊與蓬特(今索馬里)貿易后返航的情景。畫中下層船上的貨物已售空,上層船只滿載著采購來的各類物品,畫面上方的人們正在運送埃及所沒有的植物及其它貨物。這說明古埃及( )①建立了連接全球的貿易網絡②對外貿易掌握在國家的手中③開始走上了帝國擴張的道路④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文化交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古代兩河流域曾出現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他們有著各自的創世神傳說。如馬爾都克原本只是古巴比倫王國都城巴比倫城的主神,但后來在眾神中地位顯赫,成為與諸位大神平起平坐的大神。馬爾都克地位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A.巴比倫王國君權削弱 B.兩河流域政治格局改變C.宗教信仰的持續強化 D.利用神話進行道德教化6.希羅多德早年游歷眾多國家,充分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在《歷史》開篇當中就指出,之所以要把自己的歷史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這既包括希臘人,也包含了其他異邦人的豐功偉績。據此可知,希羅多德( )A.以開放的精神探究希臘民主政治 B.有意捍衛西方文明的自由與公正C.拋除個人的好惡來剖析古典文化 D.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民族平等原則7.《漢謨拉比法典》第117條規定:“如果一個男子無力償還債務,不得不出賣他的妻子、兒子或女兒為債務奴隸時,他們應該在買者或所服役的人家中干3年活;到第4年應釋放他們。”此外,王室還經常頒布所謂的“公平法令”,宣布廢除所有私人的、有利息的債務。這些規定( )A.體現了形式主義的色彩 B.秉持了司法公平公正的理念C.保障了奴隸的基本權利 D.體現了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8.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提出宇宙模型,認為地球靜止于宇宙中心,外層由多個同心球層構成,依次排列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和月球的運行軌道。這一理論( )A.是基于數學精確計算的結果 B.體現古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C.成為宗教神學的理論來源 D.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9.529年,查士丁尼皇帝組織編纂《查士丁尼法典》,該法典精簡了龐雜的古代羅馬法律,并使之連貫統一,是羅馬法律高度精細的匯集。據此可知,該法典( )A.推動羅馬法體系完善 B.體現了民主法治精神C.側重維護平民的利益 D.廢棄了舊羅馬法條文10.波斯國王薛西斯為征服希臘,從各處搜集人力,其麾下大軍從民族類別和地域構成來看頗為駁雜,連東部邊陲的巴克特里亞人、花剌子模人、索格底亞那人、印度人等也都不遠萬里赴戰。這主要體現出,波斯帝國( )A.指揮體系混亂 B.作戰方式靈活 C.組織能力強大 D.民族關系和諧11.在公元前15世紀的四幅古埃及墓葬壁畫中,有埃及宰相或大臣接受希臘使臣遞交貢物的場景;有銘文記載,法老聲稱對希臘某些地方擁有宗主權;在愛琴地區還發現了古埃及多位法老的權力象征物。這反映了( )A.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重要方式之一B.當時埃及在兩大文明交往中占主導地位C.希臘化時代促進了兩大文明的交流融合D.印歐人遷徙對這兩大文明產生重大影響12.根據下表可推知( )著作 作者 內容《地理學》 托勒密(羅馬帝國) 賽里斯(中國)人文明、溫和、公正且生活儉樸,總是避免與鄰國發生沖突,甚至不愿與其過多接觸,但卻很樂意讓外界了解其商品,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絲、絲制品《后漢書·西域傳》 范曄(南朝) (羅馬帝國)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A.古羅馬與中國政治經濟聯系密切 B.羅馬與漢朝官方交往的意愿強烈C.地緣因素影響區域文明深入交往 D.古羅馬人崇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13.羅馬帝國時期一份法律的執行細則記載:城市議會負責地方公共建設,但重大工程需報元老院批準;行省居民可依據法律申請羅馬公民權,享受與羅馬公民同等的權利待遇。這說明羅馬帝國( )①運用法律維系帝國統治 ②元老院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③公民權具有一定開放性 ④為封君封臣制的建立奠定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下圖為出土于甘肅河西走廊距今大約3900~3400年的球形石杖杖頭。而距今4000年或更早的形態類似的石杖頭比較集中地發現于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這表明古代( )A.區域文明間可能存在交流互鑒 B.文明發展道路具有多元統一性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 D.王權至上的理念受到各地推崇15.根據考古發現,波斯人仿制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筑中的有翼公牛、琉璃磚及其他裝飾;建筑內部的布局和圓柱基座上的圖案(如下圖),受到埃及建筑風格的影響。還有許多希臘工匠參與了波斯王宮的建造,其中許多宗教雕塑盡顯希臘風采,以至于形成了所謂的“前希臘化藝術”。這主要體現了( )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特征 B.商貿活動促進文化傳播C.先進文明的文化吸引力 D.宗教統一整合多元文明16.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行省總督常由本地上層人物擔任。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行省總督改由波斯人擔任,原本屬于總督的兵權則被劃給由皇帝任命的軍事司令官。這一變化表明,當時波斯帝國( )A.民族思想主導國家制度構建 B.注重消解內部的分裂因素C.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日趨緊張 D.官僚隊伍建設強調專業化二、非選擇題(四大題,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代埃及……水源是許多條熱帶河流,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這種條件的待續,即避免了困擾兩河地區的土地鹽堿化問題。——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摘自吳昊編著《古希臘城邦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埃及易于從事的主要經濟活動和形成的政治制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希臘的主要經濟活動,并指出其形成的獨特政治文明。結合材料一、二,說明影響古埃及和古希臘兩種政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出現了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有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630萬平方米的外城,有大規模水利設施。城中有大型宮殿式建筑,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古城周圍分布著多處祭壇、墓地、居址、作坊。王陵區大墓,出土的隨葬玉器多達600多件,其中有用以溝通天地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權的玉鉞,同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對比鮮明。距今約5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兩河流域的烏魯克文化走向興盛。烏魯克城建有9千米長的城墻,城內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擁有眾多宏大的神廟。該城的貴族區出土了青銅器、印章等象征權力的器物,平民區僅見粗陶等生活用具。——摘編自韓建業《早期中華與西亞、埃及文明化進程比較》等(1)根據材料,分析良渚文化與烏魯克文化的共同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與西亞早期文明發展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前27年),這是古代最偉大的共和國,是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的直接傳承者,也是當時最為強盛和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到共和國晚期,名震一時的羅馬軍團已經陸續“征服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地區、整個北非地區、埃及、西班牙、法國、英國大部分地區、瑞士、奧地利、巴爾干地區、土耳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以及中東大部分地區”。公元前7年,屋大維(后改為奧古斯都)無論是實際上還是名義上,都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羅馬皇帝,相應地,羅馬共和國也轉變為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將最高統治權定——尊于奧古斯都后,對內平息了各種政治內斗,對外繼續進行軍事擴張。奧古斯都進一步拓展了伊比利亞半島、高盧、日耳曼、中東以及小亞的疆域,并將不少周邊的小國變為帝國的附屬國,從而使羅馬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奧古斯都本人被奉為皇帝和明君的典范,成為其他羅馬皇帝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在他去世后,羅馬帝國又出現了所謂的“五賢帝”。這些賢明的羅馬皇帝傳承了奧古斯都大帝的開明傳統,共同締造了羅馬帝國的無比輝煌,使羅馬不僅成為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摘編自俞可平《世界歷史上的著名帝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馬帝國“無比輝煌”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角度簡要評價羅馬帝國。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明擴張的基本特性,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具有了建立范圍廣大的區域性國家的條件,因而、帝國不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它的產生需要交通、通訊、軍事、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條件,到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所有這些條件都已具備,大帝國也應運而生。——晏紹祥《古代世界文明的擴張與帝國治理》圍繞“帝國”一詞,結合世界史知識,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并說明理由(認可、否定、補充、修改均可、理由充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D B D D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A C B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恩格斯在論述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時,指出其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財富,更重要的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必然導致奴隸制的產生;奴隸制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其本質是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形成,D項正確;材料未探討勞動效率提高的“原因”(如技術進步等),而是強調分工的后果(奴隸制),排除A項;財富增加是分工的結果之一,但恩格斯聚焦的是其奴隸制誕生的負面效應,而非“進步”,且“社會進步”表述模糊,未體現生產關系變革,排除B項;生產場所擴大僅是現象描述,且材料未討論“可能性”,而是明確指向分工與奴隸制的必然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根據材料可知,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從約公元前2100年的《烏爾那穆法典》,一直到約公元前700年的《新巴比倫法》,時間跨度達1400年左右,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持續有法律文獻留存下來。這充分表明古代兩河流域的法律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是源遠流長的,A項正確;表格僅僅列舉了法律文獻的名稱和時間,沒有任何關于這些法典具體內容的描述,因此無法依據表格得出古代兩河流域法律文化內容豐富這一結論,排除B項;表格中只呈現了不同時期的法律文獻名稱,沒有任何有關這些法律之間交流、借鑒方面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交流互鑒的特點,排除C項;“多元一體”強調多種元素既各自有特點又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表格只是按時間順序羅列了法律文獻,沒有體現出多元以及多元基礎上的一體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個別大型墓穴隨葬品較多,并擁有象牙制品”“同期大多數普通墓穴僅發現少量日用陶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埃及巴達里文化已出現一定社會階層分化的現象,社會階層分化出現的前提是社會私有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只能反映出當時社會出現階層分化,但無從得知各階層間矛盾變化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不同文明間手工業技術的對比,“居領先地位”的結論無從得出,排除C項;早期國家雛形形成的標志包括宮殿、城市、禮制等,材料并不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組合選擇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圖中反映的哈特謝普蘇特出海貿易是由國家(法老)統一組織的,說明古埃及對外貿易掌握在國家手中,②正確;同時,埃及與海外地區之間的商品與文化往來表明其積極參與了區域經濟文化交流,④正確。即選擇②④,D項正確;古埃及并未建立全球性貿易網絡,①不符合史實,即排除①②,排除AB項;哈特謝普蘇特主要致力于發展經濟和文化,并非以軍事擴張為主,③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材料中提到“馬爾都克原本只是古巴比倫王國都城巴比倫城的主神,但后來在眾神中地位顯赫,成為與諸位大神平起平坐的大神”。在古代兩河流域,宗教與政治緊密相連,神靈的地位往往反映著其所在城邦或王國的政治地位。馬爾都克作為古巴比倫城的主神,其地位的提升,暗示著古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的政治影響力增強,反映了當時兩河流域政治格局的改變,B項正確;材料中馬爾都克地位的上升,反映的是巴比倫王國勢力的增強,而非君權削弱。通常情況下,隨著王國勢力的增強,君權也會相應得到強化,所以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馬爾都克地位的變化,而不是宗教信仰整體的強化,馬爾都克地位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政治因素導致,并非單純的宗教信仰發展結果,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利用神話進行道德教化的相關內容,馬爾都克地位的變化主要是基于政治格局的演變,與道德教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根據材料“早年游歷眾多國家,充分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這既包括希臘人,也包含了其他異邦人的豐功偉績”可知,材料體現了希羅多德以較為務實的態度,在歷史研究中貫徹各民族平等原則,D項正確;材料表明希羅多德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民族平等原則,材料未涉及關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探究,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在歷史研究中堅持平等原則,沒有涉及捍衛西方文明的自由與公正等,排除B項;材料表明希羅多德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民族平等原則,“拋除個人的好惡來剖析古典文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中對債務奴隸制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而且王室還經常宣布廢除所有私人的、有利息的債務,通過緩解債務矛盾,防止社會底層因過度壓迫而引發動蕩,這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統治,D項正確;法典的債務限制和實際法令是具體政策,并非表面規定,依據材料無法得出“形式主義的色彩”,排除A項;法典體現等級制度,不同階級待遇差異顯著,并非真正公平,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是對債務奴隸制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而不是保障奴隸的基本權利,排除C項。故選D項。8.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古希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是古希臘哲學理性思辨的典型代表。他通過觀察和邏輯推理構建理論,而非依賴數學計算或神秘主義,體現了古希臘哲學追求自然本質的理性精神,B項正確;該理論基于哲學推論和直觀觀察,而非精確數學計算,排除A項;中世紀宗教神學確實吸收了這一理論,但題目更強調理論本身的特征而非歷史影響,排除C項;該理論長期阻礙了近代科學,如哥白尼日心說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可知,查士丁尼組建編纂委員會,編成《查士丁尼法典》,該法典是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合集,推動羅馬法體系完善,A項正確;材料內容未涉及民主內容,B項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該法典側重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排除C項;該法典保留部分舊羅馬法條文,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波斯帝國。根據“其麾下大軍從民族類別和地域構成來看頗為駁雜,連東部邊陲的巴克特里亞人、花剌子模人、索格底亞那人、印度人等也都不遠萬里赴戰”等信息可知,波斯帝國能夠集結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軍隊,這說明波斯帝國的組織調動能力強,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波斯帝國軍隊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域,不涉及其智慧系統,排除A項;作戰方式靈活強調戰術多樣,能夠做出適時調整,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軍隊來自不同民族,不涉及日常的民族交往,不能看出民族關系和諧,排除D項。故選C項。1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根據材料可知,埃及宰相或大臣接受希臘使臣貢物、法老宣稱對希臘某些地方宗主權以及在愛琴地區發現法老權力象征物,這些現象背后很可能是古埃及憑借武力在對外擴張過程中,使希臘部分地區成為其勢力范圍,體現了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重要方式之一,A項正確;僅從接受貢物、宣稱宗主權等信息,不能確鑿表明埃及在兩大文明交往中完全占主導地位,排除B項;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4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C項;題干中未涉及印歐人遷徙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印歐人遷徙對這兩大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和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羅馬人眼中,古代中國人“文明、溫和、公正且生活儉樸”,擁有生絲、絲制品等優質商品,基本符合古代中國的風土人情,但“不愿與其(鄰國)過多接觸”則與中國古代注重開展對外交流活動不相符,古代中國在對外交流上擁有開辟和發展絲綢之路等眾多壯舉;《后漢書·西域傳》指出,羅馬帝國繼承制度不按照血緣,而是以“才能”為標準,“受放者甘黜不怨”,與羅馬帝國時期的“養子繼承制”以及元老院選舉等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帝國繼承人也有血緣繼承與軍事爭奪等方式,且在皇位繼承過程中多伴隨著血腥戰爭,這反映出漢朝對羅馬帝國的了解也處于“一知半解”中,這正是由于羅馬帝國與漢朝分別處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間隔距離遠,交流不便,影響了雙方深層次交往,C項正確;材料強調雙方交往受到影響,不是強調古羅馬和中國政治經濟聯系密切,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史書(典籍)中羅馬與漢朝對對方情況的記載,無法得知官方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羅馬對漢朝風土人情的介紹,“崇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一結論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組合型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帝國)。根據材料可知,從行省居民可依據法律申請羅馬公民權這一點可以看出,羅馬帝國通過法律來規范公民權等事務,體現了運用法律維系帝國統治,①正確。雖然重大工程需報元老院批準,但僅從這一個事例不能絕對地得出元老院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國家權力的分配是較為復雜的,②錯誤。行省居民可依據法律申請羅馬公民權,這表明公民權不是封閉的,而是具有一定開放性,③正確。題干中所描述的羅馬帝國時期法律相關內容與封君封臣制沒有直接關聯,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制度該,④錯誤。綜上,①③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4.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甘肅河西走廊發現的球形石杖杖頭(距今3900-3400年)與更早時期(距今4000年或更早)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等地的類似器物形態高度相似,這種跨地域的相似性暗示了早期歐亞大陸存在某種形式的文明交流或技術傳播,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文明間的相似性,無法獲知甘肅河西與古埃及、西亞等地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多元,排除B項;當時絲綢之路尚未開辟,排除C項;“受到各地推崇”的表述過于絕對,且材料中的石杖頭不一定都是王權加強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波斯人仿制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筑……建筑內部……受到埃及建筑風格的影響”“許多希臘工匠參與了波斯王宮的建造”可知,波斯的建筑風格吸收兩河流域、埃及、希臘等地的文明元素,其本質是先進文明的文化韌性對征服者的吸引力,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地理環境對文明特征的影響,主要強調波斯對其他文明的吸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商貿活動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波斯推行宗教統一,只提及其宗教雕塑有希臘風采,排除D項。故選C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波斯帝國。根據材料可知,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行省總督由本地上層人物擔任,權力較大,可能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大流士改革讓波斯人擔任總督并分離其兵權,能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分裂因素,維護帝國統一,B項正確;大流士一世任用波斯人做行省總督雖然受到民族思想的一定影響,但其主要目的是強化君主對地方的控制,“主導”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由波斯人擔任行省總督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根據材料無法得知本地上層人物與中央下派的波斯人之間專業素養孰高孰低,“官僚隊伍建設強調專業化”的結論無從得出,排除D項。故選B項。17.(1)經濟活動:農業生產。政治制度:君主專制。(2)經濟活動: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早期殖民活動(開辟海外殖民地)。政治文明:古代民主政治。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環境。【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埃及。經濟活動:據材料“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水源是許多條熱帶河流,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及所學可知,尼羅河為埃及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的肥沃的土地,為農業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所以古埃及的經濟活動是農業生產。政治制度:結合所學,法老掌握著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權力,發展出君主專制制度。(2)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古代希臘、埃及。經濟活動:據材料“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可知,工農業活動;據材料“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可知,早期殖民活動(開辟海外殖民地);據材料“通過領繁的海上貿易”可知,商業貿易。政治文明:結合所學可知,因為多山少平原,無法形成地域性大國,所以發展的是古代民主政治。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一“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和材料二“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可知,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政治文明的形成。18.(1)共同特征:位于大河流域;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與手工業有一定發展;出現大型工程;社會階級分化,出現公共權力;重視祭祀。(2)原因:適宜的自然環境;早期農業的出現與發展;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早期的文化交流。【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世界)。特征:依據材料“長江下游出現了良渚文化”“兩河流域的烏魯克文化走向興盛”可知,位于大河流域;依據材料“ 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可知,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依據材料“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出土的隨葬玉器多達600多件”和“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該城的貴族區出土了青銅器、印章等象征權力的器物”并結合良渚文化和兩河流域的相關知識分析可知,農業與手工業有一定發展;依據材料“城中有大型宮殿式建筑”“烏魯克城建有9千米長的城墻,城內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擁有眾多宏大的神廟”可知,出現大型工程;依據材料“王陵區大墓,出土的隨葬玉器多達600多件,其中有用以溝通天地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權的玉鉞,同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對比鮮明”和“該城的貴族區出土了青銅器、印章等象征權力的器物,平民區僅見粗陶等生活用具”可知,社會階級分化,出現公共權力;依據材料“古城周圍分布著多處祭壇”“擁有眾多宏大的神廟”可知,重視祭祀。(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世界)。原因:適宜的自然環境:中國良渚:依據材料“炭化稻谷”和“大規模水利設施”并結合所學可知,長江下游水網密布,氣候濕潤,為稻作農業提供了天然條件。西亞烏魯克:依據材料中“灌溉農業的發展”并結合所學分析可知,兩河流域土地肥沃但降水不均,灌溉農業依賴人工疏導。早期農業的出現與發展:良渚:依據材料“20萬千克炭化稻谷”并結合所學分析可知,稻作農業支撐了人口增長與社會分工,為城市、宮殿等非生產性建筑提供物質基礎。烏魯克:依據材料“出土了青銅器、印章等象征權力的器物”、“烏魯克城建有9千米長的城墻,城內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并結合所學分析可知,灌溉農業促使糧食增產,推動手工業專業化(如青銅器、印章制造)和城市規模擴大(“400多萬平方米”的城區)。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良渚:依據材料“300萬平方米內城”“630萬平方米外城”及水利工程可知,龐大的工程需大量人力協作可知,體現集體勞動能力。烏魯克:依據材料“9千米長的城墻”“宏大神廟”的修建,反映社會動員能力與組織效率。早期的文化交流:良渚:玉琮、玉璧等禮器的跨區域傳播(如與中原、江漢地區的互動),可能促進技術與宗教觀念的擴散。烏魯克:青銅器、印章等權力象征物的出現,可能受兩河流域其他文明(如蘇美爾)的影響。19.(1)原因:羅馬軍團戰斗力強;政治制度相對合理;統治者較為開明;法律體系完備;交通發達;傳承了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經濟基礎雄厚;對外政策靈活。(答出四點即可)(2)簡評:羅馬帝國在廣闊的領土上建立起了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統治;羅馬帝國在政治制度上有諸多創新,為后來的政治制度發展提供了借鑒;羅馬法體系在帝國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羅馬帝國將原本分散的眾多地區和民族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實體。(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羅馬帝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缺乏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羅馬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對被征服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壓迫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帝國政治逐漸腐敗,政治內斗頻繁。(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羅馬帝國。原因:根據材料“到共和國晚期,名震一時的羅馬軍團已經陸續‘征服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地區、整個北非地區、埃及、西班牙、法國、英國大部分地區、瑞士、奧地利、巴爾干地區、土耳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以及中東大部分地區’”“對外繼續進行軍事擴張。奧古斯都進一步拓展了伊比利亞半島、高盧、日耳曼、中東以及小亞的疆域,并將不少周邊的小國變為帝國的附屬國,從而使羅馬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可知,羅馬軍團戰斗力強;根據材料“奧古斯都本人被奉為皇帝和明君的典范,成為其他羅馬皇帝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在他去世后,羅馬帝國又出現了所謂的‘五賢帝’”可知,統治者較為開明;政治制度相對合理;根據材料“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前27年),這是古代最偉大的共和國,是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的直接傳承者”可知,傳承了古希臘民主和人文傳統;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法律體系完備;交通發達;經濟基礎雄厚;對外政策靈活等方面分析。(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羅馬帝國。簡評:根據材料“相應地,羅馬共和國也轉變為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將最高統治權定——尊于奧古斯都后,對內平息了各種政治內斗,對外繼續進行軍事擴張。奧古斯都進一步拓展了伊比利亞半島、高盧、日耳曼、中東以及小亞的疆域,并將不少周邊的小國變為帝國的附屬國,從而使羅馬帝國進入了全盛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在廣闊的領土上建立起了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統治;羅馬帝國將原本分散的眾多地區和民族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實體;但羅馬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對被征服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壓迫政策;根據材料“公元前7年,屋大維(后改為奧古斯都)無論是實際上還是名義上,都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羅馬皇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在政治制度上有諸多創新,為后來的政治制度發展提供了借鑒;但羅馬帝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缺乏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帝國政治逐漸腐敗,政治內斗頻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體系在帝國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20.示例:看法:認可材料觀點,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大帝國應運而生(態度,材料觀點)。理由:帝國這個概念原本來源于古羅馬人的執行權,后來演化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征服統治其他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圍較為廣大的國家。如到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隨著生產力和交通的發展,在亞歐大陸文明區,先后產生了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和羅馬等奴隸制帝國。這些帝國的建立是農耕文明擴張的表現,都依靠軍隊和官僚體系予以維持,帝國的維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個人能力和制度運行效率。這些帝國的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歐亞非文明的交流。總之,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這些古代世界帝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反過來促進了文明交流。(也可以結合封建社會的帝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帝國等世界史知識,予以作答,認可、否定、補充、修改均可,理由充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詳解】本題為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史的世界。首先,據材料觀點“帝國不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它的產生需要交通、通訊、軍事、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條件”,給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認可、否定、補充、修改。其次,根據選擇自己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從進交通、通訊、軍事、經濟發展等多方面行理由的闡述。最后,進行總結,情感提升。例如:我們可以選擇認可材料的觀點,得出看法:認可材料觀點,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大帝國應運而生(態度,材料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由的闡述:結合所學解釋帝國概念的來源,帝國這個概念原本來源于古羅馬人的執行權,后來演化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征服統治其他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圍較為廣大的國家。從交通的角度闡述得出如到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隨著生產力和交通的發展,在亞歐大陸文明區,先后產生了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和羅馬等奴隸制帝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和軍事角度可得出這些帝國的建立是農耕文明擴張的表現,都依靠軍隊和官僚體系予以維持,帝國的維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個人能力和制度運行效率。這些帝國的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歐亞非文明的交流。進行總結,公元前1千紀中后期,這些古代世界帝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反過來促進了文明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