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合肥市省級示范名校2025屆高三聯考最后一卷歷史試題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者根據文化遺存堆積情況,將距今6300-4800年的湖北棗陽市雕龍碑文化遺址分為三期。下表是相關的考古發現情況。據此可知,當時()第一期 一座房屋建筑基址,由兩個橢圓形淺坑相連構成半地穴式套間房屋,兩居室面積分別為2.9x1和2x1.25平方米第二期 房屋皆為地面建筑,有方形單間、長方形單間和雙間,面積為十多平方米至幾十平方米不等第三期 房屋建筑基址皆為長方形地面建筑,由東北向西南,排列有序,房屋有單間、雙間和多間等后兩種較多見,面積多大于第一、二期,出現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型多間式建筑A.社會結構趨于復雜 B.生活質量得到改善C.早期國家雛形出現 D.房屋建筑技術成熟2.下表所示為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一系列稅賦改革。這些改革體現出()時間 改革內容前594年 “履畝而稅”,即以田畝的實有數目為征稅標準。前590年 “作丘甲”,以丘為征甲兵的單位,一丘田為 16井,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數分攤。前483年 “用田賦”,田主以田畝實用數目向國君交納軍賦,田主對土地的買賣不再受國君干涉。A.賦役制度的不斷完善 B.土地私有制的確立C.社會轉型的時代趨勢 D.打破“工商食官”格局3.“邊疆內地一體化”是指邊疆地區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形態和社會治理等方面與內地核心區域趨于一致。下列舉措中,最能體現“邊疆內地一體化”的是()A.西漢設立“河西四郡” B.北魏朝中統一說漢語C.明以“土司”管理西南 D.清朝冊封“達賴喇嘛”4.唐前期實行“錢帛兼行”政策,絹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貨幣之一。唐后期,絹帛的貨幣地位衰落,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無錢皆寸步難行”。這一變化()A.源于賦稅制度改變 B.刺激了土地兼并 C.加速了紙幣的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5.孟速思(畏兀兒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顯赫貴族,世代尊榮。下圖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變化示意圖,它主要反映元朝時期()封建化進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趨勢增強 C.民族分布發生改變 D.等級觀念不斷弱化6.下表是1906-1931年中國機器進口種類分類統計表。年份 機器分類1906-1909 刺繡編結縫紉機器、機器及配件1910-1922 刺繡編結縫紉機器、織造機器、機器需用器具、農業機器、運動機器、釀酒蒸餾制糖機器、他類機器及零件1923-1931 紡織廠機器、機器需用器具、農業機器、運動機器、釀酒蒸餾制糖機器、發電廠機器、他類機器及零件、訂書切紙機器、抽水機器、車床機據上表可知,近代中國()A.工業結構有所改善 B.民族資本主義居于主導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關稅主權進一步被破壞7.1946年11月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規定:“締約此方之種植物、出產物或制造品,于輸入締約彼方領土時,凡有關內地稅之一切事項,應給予不低于現在或將來所給予締約彼方之同樣種植物、出產物或制造品之待遇。”這一規定()A.有利于中美貿易平等互惠 B.有利于戰后中國經濟建設C.體現了官僚資本巧取豪奪 D.將嚴重擠壓民族工業發展8.1969年,中共中央強調:“三線建設要搶時間、爭速度”,至1975年,三線地區國防工業固定資產占全國國防工業比重從1964年的32%上升至56%,建成以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等為代表的重大項目。這反映出()A.國家動員能力強大 B.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C.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D.經濟重心轉向國防工業9.2005年,國務院發文指出要進一步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政策,提出了一般地區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下面是2009年和2010年福建省各地區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占比情況統計圖。據此可知,福建省()A.各地職業教育發展極不均衡 B.職業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重點C.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職教投入 D.職教資金政策的實施亟待加強10.公元10世紀左右,由于農業技術的改進,谷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也就有能力將自己剩余的農產品賣給商人,換得貨幣,在向封建主繳納一筆贖金后,可以獲得人身自由,還可以到城市生活。莊園主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很愿意把實物地租改為貨幣地租。這反映了當時西歐社會()A.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 B.興起了城市自治運動C.封建農奴制度的崩潰 D.孕育著社會轉型因素11.下表為15-19世紀美洲地區居民結構變化情況(估值)下列對表格信息解讀合理的是()白人 黑人 混血人種 原住民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1570年 1.37% 2.42% 0.25% 96.06%1650年 6.42% 8.95% 5.70% 80.65%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A.三角貿易是原住民人口衰減的根源 B.殖民擴張引發社會人文環境劇變C.國際貿易促進區域人口結構的優化 D.新航路開辟消除了各洲間的隔閡12.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自菲律賓至墨西哥的大帆船貿易航線,并由王室獨家壟斷大帆船貿易到815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商品在拉美市場上排擠西班牙商品的勢頭。據此可知,西班牙大帆船貿易在本質上是為了()A.獲取東方的香料和絲綢 B.拓展在亞洲和美測的殖民地C.刺激中國沿海經濟發展 D.維護其殖民統治和殖民利益13.16世紀以前,西歐的物價在數百年內一直是比較穩定的。只有當戰爭、歉收、瘟疫時才發生暫時波動。但16世紀以來物價一直迅速上漲......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的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英國高2.6倍,荷蘭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爾薩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這一變化()A.源于亞洲的貴金屬大量流入 B.使歐洲的封建制度瀕于解體C.引發了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D.抑制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14.19世紀后期,德國政府主導鐵路國有化、建立國營鋼鐵廠、實施關稅保護等政策,并頒布《疾病保險法》和《老年和殘疾保險法》等社會保障法案。這些舉措旨在()A.效仿英國推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B.通過社會改革消除階級對立C.協調工業化與社會穩定間的矛盾 D.積累軍事資源進行殖民擴張15.下面分別為1876年和1914年的非洲地圖。這一變化()A.源于柏林會議召開確立“有效占領”的原則 B.反映出列強在非洲殖民的矛盾日益尖銳C.迎合了資本主義由自由向壟斷過渡的需要 D.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16.“全球南方”是指經歷了非殖民化、冷戰和冷戰后全球化,通過發揮自身優勢贏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變局中浮現出來的全球性新興經濟與政治力量。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全球南方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中占比已從1980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45%。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上追求戰略自主,堅持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其立場不受意識形態所左右。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A.體現了經濟區域化的發展趨勢 B.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成為全球化主導C.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 D.反映了世界多極化體制已最終形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當蒙古軍隊滅掉金朝進入中原地區后,成吉思汗頒布的《大札撒》(一部較簡單的成文法令),在客觀上就難以在更廣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了。因此,元朝“百司裁決率依金律(金朝的《泰和律義》)”。在禮制方面,元朝皆仿金制;在司法方面,元朝初期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對原有的金制“舊例”進行了直接引用;在刑罰方面,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元代官僚在治理北方漢人刑名之事時,大體參用金《泰和律義》進行定罪,然后以一定的折代關系進行量刑。元初制定法律時以“簡除繁苛”為原則,法律制度承襲了金制的折代刑,但為達到符合國家社會現實需要的目的,對金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并采用了“加徒減杖法”,以元代的杖刑折代金制的徒刑。-摘編自李夢媛《元初法制建設中承繼金制到轉宗唐制研究》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廢除《泰和律義》,但其制定的《至元新格》又過于簡要,真正起法律作用的仍然是蒙古族最高統治者的詔敕和條格。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頒布了元朝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大元通制》。其條格有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宮衛、軍房(防)、儀制、賦役、榷貨諸篇,涉及元朝社會各個方面。這部法典參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增刪有關條文,收錄蒙古族統治者的詔敕、條格,還有大量的元朝公牘,其刊行使用漢文。因此,雖然《大元通制》以詔敕、條格、斷例為綱,但是其整體與唐律的篇目十分相似。法典的特色是其民族性,即雖然其刊行使用的是漢文,但許多條目的文體、句式均與漢文不同,從中可以看出蒙古文硬譯的痕跡,且蒙古族統治者在制定法典時已力爭使之涵蓋各個民族。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編纂的《經世大典》,雖仿《唐六典》,參酌唐、宋會要,在體例上更趨向中國古代傳統之制,但在民族等級方面卻有明顯的傾向性。-摘編自何天明《試論元朝的法制建設》(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法制建設的變化及趨勢。(8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元朝的法制建設。(6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對歷史進行分期,在中國古代的史書中已有出現,例如孔子以“道”的行與隱為標準,將歷史劃分為大同和小康兩個階段;上古、中古、近古等詞匯在漢唐以后的史書中屢見。但這些分期只是對歷史的大致劃分。清末民初,史學研究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章節體的、通史性的著作出現,這種撰寫模式對歷史分期提出要求,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嘗試。例如夏曾佑于1902年撰寫的《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將中國歷史分為上古世(傳說時代至春秋戰國)、中古世(秦漢至唐)和近古世(宋代至當今)三個階段。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提出把中國歷史劃分為原始公社制(西周以前)、奴隸制(西周時期)、封建制(春秋以后)和資本制(最近百年)等時期。-摘編自徐義華《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析論》材料二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分期,究竟是以1919年還是1949年作為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數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1998年以前出版的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出版物,幾乎都以1919年為下限;有關中國現代史的出版物幾乎都以1919年為上限。1999年以來已經有數種中國近代史書采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摘編自張海鵬《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確立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從古代到近代中國史書中關于歷史分期的變化,并簡析其主要原因。(6分)(2)結合材料二,分析以1919年和1949年作為中國近代史下限的史實依據。(4分)(3)對歷史進行分期既有必要性也有局限性,談談你的看法。(4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早在征服高盧之初,雖然法蘭克人尚處于原始社會,但他們已經按照馬爾克原則在社員之間分配大片的公土。這一時期,馬爾克擁有土地所有權,公社土地不得買賣或轉讓,但是耕地已定期分配,使用權及土地上的收獲均歸社員個人,且房屋及其附屬物亦屬私有。正是在馬爾克階段,法蘭克國王和親兵占有原屬羅馬皇室的大量地產,國王還把屬于全體人民的土地,以獎賞方式賜給自己的廷臣、將軍,還有主教和修道院長,這樣就造成了許多大土地所有者。再加上被保留下來的部分高盧一羅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蘭克社會的封建主階級。而原來“比較溫和的隸屬形式-在羅馬帝國,奴隸制也日益轉化為這種形式”,也日益發展起來,主要表現為大土地所有者使用隸農、半自由人和少量奴隸進行耕作,這些勞動者的地位與農奴接近,并與農奴一起,構成了法蘭克的農奴階級。-摘編自姜守明《中世紀騎士制度的興衰》材料二隨著資本原始積累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代的到來,西歐進入了民族國家形成階段,中世紀的教權主義原則逐漸被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所代替,世俗王權不僅具有保衛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政治職能,還具有培育統一的國內市場以推動工商業發展、保護商人海外貿易公司以助力殖民擴張的經濟職能,從而在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和在促進經濟起飛、增加國民福利方面,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市民階級的支配下,都鐸英國君主通過政治色彩濃厚的宗教改革,沖破普世主義的束縛,與羅馬教廷分道揚鑣,建立起主權獨立的英格蘭民族國家。-摘編自姜守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二元制》(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括中古西歐晚期社會出現的新趨勢。(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現代化發展模式(部分)模式 釋義先發后至型 在早期現代化進程中,憑借區位優勢,率先投身大航海,在全球建立起龐大殖民地,掌控海量資源,構建起現代化發展的初步框架,遠超同期國家。但后續,經濟嚴重依賴海外貿易與殖民地,財富未能轉化為先進生產方式的資本。同時,新興強國崛起,在科技與工業領域迅速趕超。這些因素致使其難以達成預期的現代化高度溫和漸進型 在現代化轉型期間,較少采用激進的暴力革命或大規模社會動蕩的方式。政治上政權交替平穩有序,變革多通過和平的議會改革、政策調整等逐步推進;經濟上以逐步改良的經濟政策引導產業升級,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市場的自我調節;社會層面通過長期的教育普及、社會福利體系漸進式完善等方式,平穩地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激烈變動型 在現代化進程里,政治上頻繁出現政權更迭、政體劇烈轉變,政治體制在短時間內多次大幅調整;經濟領域受政治動蕩、戰爭等因素影響,經濟結構被迫快速轉變;社會層面,不同階層利益沖突尖銳,罷工、抗議等群體性事件頻發,整個社會在劇烈的動蕩中摸索現代化道路-摘編自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表中任選一種現代化發展模式,并選擇一個最能體現該模式的國家,闡釋該國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所選模式的契合點。(要求:模式與國家須相互吻合,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安徽省合肥市省級示范名校2025屆高三聯考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參考答案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A B A D A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B C C C1.【答案】A【解析】雕龍碑遺址三期房屋建筑從半地穴式小套間發展為排列有序、面積更大的多間地面建筑,反映出社群規模擴大或社會分工細化,第三期出現大型多間建筑,可能用于集體活動或不同功能分區,暗示社會組織層級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體現社會結構復雜化,故選A項;建筑規模擴大和類型增多并不直接等同于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且材料未涉及飲食、工具等生活質量的指標,排除B項;早期國家雛形需具備政權、等級制度和公共權力等特征,而材料僅反映居住建筑變化,缺乏國家要素的直接證據,排除C項;從半地穴到地面建筑體現技術進步,但第三期建筑布局和結構更強調社會功能而非單純技術提升,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春秋時期魯國這些改革,“履畝而稅”按田畝數征稅、“用田賦”田主按田畝交軍賦且土地買賣不受干涉,反映出土地私有趨勢加強,這符合春秋時期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的時代要求,故選C項;材料核心在于土地關系變革而非賦役制度優化,排除A項;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才是土地私有制確立標志,魯國改革僅反映私有化進程,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土地和賦稅改革,未涉及工商業經營模式變化,與打破“工商食官”格局無關,排除 D項。3.【答案】A【解析】西漢設立“河西四郡”,將邊疆的河西地區置于與內地一樣的郡縣制管理下,在政治制度等方面與內地趨于一致,推動了邊疆內地一體化,故選A項;北魏統一說漢語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內容,主要針對鮮卑族與中原漢族的融合,屬于民族交融而非邊疆治理,排除B項;明代土司制度任用當地首領管理西南,保留邊疆原有社會形態,屬間接統治,與內地郡縣制有本質差異,排除C項;清朝冊封達賴喇嘛是宗教懷柔政策,通過認可西藏宗教領袖維護主權,但未改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與內地行省治理模式不同,排除D項。4.【答案】A【解析】唐后期賦稅制度由租庸調制轉向兩稅法,以錢計稅取代實物繳納,迫使民眾必須獲取銅錢納稅,促使絹帛退出流通領域,材料中“錢帛兼行”到“無錢寸步難行”的轉變與此直接相關,故選A項;土地兼并主要與土地買賣、封建土地私有制有關,與絹帛貨幣地位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紙幣北宋才出現,唐后期不存在加速紙幣流通的情況,排除C項;絹帛貨幣地位變化并非增加政府收入的直接原因,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5.【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逐漸多樣化,與其他民族如蒙古族、漢族等有了婚配關系,反映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增強,故選B項;封建化進程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觀念等方面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和發展,圖中所示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變化與元朝整體封建化進程無必然聯系,排除A項;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孟速思家族婚配對象的族類變化,沒有涉及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變化情況,無法得出民族分布發生改變的結論,排除C項;圖中沒有提供關于等級觀念變化的直接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D項。6.【答案】A【解析】從表中機器進口種類增多且涉及紡織、發電等多個領域可看出,中國工業結構在逐步豐富,有所改善,故選A項;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雖有所發展,但受制于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壓制,始終未居主導地位,且材料僅涉及機器進口種類,未體現資本主導權問題,排除B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始于鴉片戰爭后,與題干20世紀初的時間不符,且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領域變化,而非自然經濟狀況,排除C項;關稅主權問題與機器進口種類無直接關聯,材料未涉及關稅稅率或主權變動內容,排除D項。7.【答案】D【解析】材料中條款規定美國商品輸入中國時享有與中國產品同等稅收待遇,結合1946年歷史背景,當時中國民族工業基礎薄弱,美國憑借強大工業實力,其商品以低價傾銷中國市場,導致中國本土企業無力競爭,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故選D項;條約表面上強調“互惠”,但中美經濟實力懸殊,實質是美國單方面擴大在華經濟特權,加劇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排除A項;美國商品傾銷沖擊國內市場,阻礙民族工業復蘇,不利于戰后經濟重建,排除B項;該條約核心是中美貿易關系,與官僚資本直接掠奪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8.【答案】A【解析】1969年正值國際形勢嚴峻時期,面對外部壓力,國家能在短時間內集中資源大力推進三線建設,使三線地區國防工業固定資產占比大幅上升并建成諸多重大項目,充分體現國家強大的動員能力,故選A項;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主要在1965年,而三線建設屬于戰略調整而非經濟結構優化,且1975年仍處于文革時期,經濟并未完成良性調整,排除B項;三線建設側重戰略防御布局,主要將東部工業遷至中西部,但中西部基礎薄弱且項目多為封閉式軍工體系,并未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排除C項;國防工業在三線建設中占比提升,但整體國民經濟仍以農業和基礎工業為主,材料僅強調國防工業固定資產增長,不能說明經濟重心整體轉向國防工業,排除D項。9.【答案】D【解析】國務院要求一般地區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但從2009年和2010年福建省各地區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占比情況統計圖看,多數地區占比低于20%,這表明職教資金政策在福建省的實施情況不佳,亟待加強,故選D項;統計圖主要呈現的是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占比情況,占比和實際發展水平是不同概念,因此不能得出各地職業教育發展極不均衡的結論,排除A項;從圖中數據來看,很多地區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占比未達到20%的要求,說明職業教育在實際投入上還未充分體現其作為重點的地位,排除B項;2009年,廈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泉州,但職業教育占比卻比泉州低,這不能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職教投入,排除C項。10.【答案】D【解析】10世紀西歐農業技術改進促使農產品剩余,農民可換貨幣贖買自由且可去城市,莊園主愿改實物地租為貨幣地租,這些變化改變著當時社會結構和經濟關系,為社會轉型孕育因素,故選D 項;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于14世紀意大利等地,以雇傭勞動為特征,與10世紀西歐的時間及生產方式不符,排除A項;城市自治運動強調城市通過斗爭獲得自治權,材料僅提及農民移居城市,未涉及自治斗爭的具體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農民僅通過贖買獲得自由,莊園經濟依然存在,農奴制度尚未瓦解,且西歐在14、15世紀,在商品貨幣關系和農奴起義的沖擊下,農奴制才最終瓦解,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15-19世紀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白人、黑人、混血人種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而原住民比例急劇下降,這充分表明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原本的人口結構,引發社會人文環境劇變,故選B項;三角貿易主要導致黑人比例上升,但原住民衰減的主因是殖民者的屠殺、疾病和壓迫,根源在于殖民擴張而非三角貿易本身,排除A項;表格中混血人口增長是殖民統治下的被動結果,而非國際貿易帶來的主動優化,且原住民銳減反映人口結構的惡化而非優化,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各洲聯系,但殖民掠奪和種族壓迫反而強化了隔閡,如歐洲對美洲的統治和奴隸制并未消除矛盾,排除D項。12.【答案】D【解析】從1565年至1815年西班牙王室獨家壟斷大帆船貿易,限制中國等亞洲商品排擠西班牙商品,目的是維護其在貿易中的主導地位,進而鞏固殖民統治與利益,故選D項;香料和絲綢雖是大帆船貿易的重要商品,但材料強調王室壟斷是為抑制亞洲商品競爭,獲取商品并非本質目的,排除A項;1565年時西班牙在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已基本形成,材料未提及擴張殖民地,排除B項;西班牙壟斷貿易限制了中國商品的流通,客觀上阻礙而非刺激中國沿海經濟發展,排除C項。13.【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引發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歐洲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故選B項;“亞洲”不合史實,應為“美洲”,排除 A項;歐洲貿易中心轉移指的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商業革命”的內容,與物價上漲無關,排除 C項;物價上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非抑制,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19世紀后期德國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政府一系列舉措既推動工業化,又通過社保法案緩和社會矛盾,協調工業化與社會穩定間的矛盾,故選C項;自由放任政策主張減少國家干預,與德國加強經濟管控的做法相悖,排除A項;社會保險制度雖能緩和階級矛盾,但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消除階級對立,且材料未提及廢除私有制等根本性改革,排除B項;關稅保護與社會保障屬于經濟與社會政策,與殖民擴張所需的軍事資源積累無直接關聯,且殖民擴張主要通過海軍建設與殖民公司實現,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時期),列強對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地的需求激增。非洲的全面瓜分(1876年僅10%左右被占,1914年近全境淪陷)正是這一經濟轉型的直接產物。列強通過殖民擴張滿足壟斷資本對資源與市場的貪婪需求,故選C項;柏林會議(1884年)雖確立“先占原則”加速瓜分,但題干變化的時間跨度(1876-1914年)包含會議前后兩個階段,且根本動因是經濟需求(壟斷資本)而非會議本身,排除A項;盡管列強在瓜分中存在競爭(如英法德計劃沖突),但柏林會議通過規則協調了矛盾,瓜分過程更多體現壟斷資本的擴張協同性,而非矛盾主導結果,排除B項;非洲被瓜分(1914年)僅是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一部分,該體系還包括亞洲、拉美等地的殖民化,其最終確立以20世紀初全球殖民地基本被劃分為標志。題干僅聚焦非洲局部變化,未涵蓋全球體系,排除D項。16.【答案】C【解析】全球南方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比上升且在國際事務追求戰略自主,這增加了新興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有利于打破原有不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其朝著更公平合理方向改革完善,故選C項;經濟區域化指特定地理區域內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如歐盟、東盟),而材料強調全球南方作為整體力量的崛起,未涉及區域內部協作,排除A項;發展中國家GDP占比上升不等于主導全球化,當前全球化主導權仍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材料也未體現“主導”這一結論,排除 B項;世界多極化是動態發展的趨勢,而非“已最終形成”,材料中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多極化進程的一部分,但無法證明多極化體制已完成,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變化:由開始的繼承金朝法律制度到之后的以唐律等為藍本;由元初的以“簡除繁苛”為原則,強調簡單化到之后的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元初法制建設強調對蒙古族的管理,而之后參照中原法律典章并結合蒙古制度,在制定法典時力爭使之涵蓋各個民族。(4分)趨勢:更加趨向中國古代傳統法制;呈現出規范性、嚴謹性、豐富性和以漢文刊行的特點;不斷漢化、律令儒家化;具有明顯的融合性和民族性。(4分)(2)評析:元初,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依循金律,在一定程度上為政權的過渡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新政權建立之初,確保了司法審判有例可循,對國家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元初法制建設參酌唐律、宋律和金律,并結合蒙古族統治者的詔敕、條格,豐富了法律的內涵,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元初制定法律時以“簡除繁苛”為原則,采用“加徒減杖法”等創新舉措,這是為適應新的社會現實進行的有益嘗試;《大元通制》體現了元朝在法律層面上對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理念,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元朝法制建設也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在民族等級方面存在明顯的傾向性,統治者的詔敕和條格的隨意性也容易影響司法的公正和效率。(6分)【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一“元朝”百司裁決率依金律(金朝的《泰和律義》)”、材料二“但是其整體與唐律的篇目十分相似”可知,由開始的繼承金朝法律制度到之后的以唐律等為藍本;據材料一“元初制定法律時以“簡除繁苛'為原則”、材料二“涉及元朝社會各個方面”可知,由元初的以“簡除繁苛”為原則,強調簡單化到之后的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據材料二“這部法典參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蒙古族統治者在制定法典時已力爭使之涵蓋各個民族”及所學可知,元初法制建設強調對蒙古族的管理,而之后參照中原法律典章并結合蒙古制度,在制定法典時力爭使之涵蓋各個民族。第二小問趨勢,據材料二“在體例上更趨向中國古代傳統之制”可知,更加趨向中國古代傳統法制;據材料二“涉及元朝社會各個方面”“雖然其刊行使用的是漢文”及所學可知,呈現出規范性、嚴謹性、豐富性和以漢文刊行的特點;據材料二“其條格有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宮衛、軍房(防)、儀制、賦役、榷貨諸篇”可知,不斷漢化、律令儒家化;據材料二“但在民族等級方面卻有明顯的傾向性”及所學可知,具有明顯的融合性和民族性。(2)據材料一“成吉思汗頒布的《大札撒》(一部較簡單的成文法令)”“裁決率依金律”及所學可知,元初,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依循金律,在一定程度上為政權的過渡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新政權建立之初,確保了司法審判有例可循,對國家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材料二“這部法典參酌唐律、宋律以及金律,增刪有關條文”“收錄蒙古族統治者的詔敕、條格”可知,元初法制建設參酌唐律、宋律和金律,并結合蒙古族統治者的詔敕、條格,豐富了法律的內涵,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據材料一“元初制定法律時以簡除繁苛“'為原則”“并采用了'加徒減杖法”可知,元初制定法律時以“簡除繁苛”為原則,采用“加徒減杖法”等創新舉措,這是為適應新的社會現實進行的有益嘗試;據材料二“《大元通制》......涉及元朝社會各個方面”可知,《大元通制》體現了元朝在法律層面上對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理念,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據材料二“在體例上更趨向中國古代傳統之制,但在民族等級方面卻有明顯的傾向性”及所學可知,但元朝法制建設也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在民族等級方面存在明顯的傾向性,統治者的詔敕和條格的隨意性也容易影響司法的公正和效率。18.【答案】(1)變化:劃分時界更具體;開始以社會性質的不同進行分期。原因:新的歷史編撰方法的引入;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傳播。(6分)(2)以1919年為下限: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以此為界主要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為依據;以1949年為下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以此為界主要以中國社會性質的不同為依據。(4分)(3)長時段的歷史需要分期,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并沒有切割歷史;但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分期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具有主觀局限性。(4分)【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一“將中國歷史分為上古世......三個階段”可知,劃分時界更具體;據材料一“把中國歷史劃分為原始公社制......資本制(最近百年)等時期”可知,開始以社會性質的不同進行分期。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新的章節體的、通史性的著作出現,這種撰寫模式對歷史分期提出要求“及所學可知,新的歷史編撰方法的引入;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傳播。(2)以1919年為下限:據材料二“幾乎都以1919年為下限”及所學可知,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以此為界主要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為依據;以1949年為下限:據材料二“數種中國近代史書采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及所學可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以此為界主要以中國社會性質的不同為依據。(3)據材料二“對歷史進行分期,在中國古代的史書中已有出現”及所學可知,長時段的歷史需要分期,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并沒有切割歷史;據材料二“數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可知,我們要認識到分期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具有主觀局限性。19.【答案】(1)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2點,2分)原因:法蘭克人分封土地的傳統;國王分封形成許多大土地所有者,與原羅馬貴族構成封建主階級;羅馬帝國奴隸制的轉化;農奴階級的形成。(1點1分,共4分)(2)政治:天主教會衰落,世俗王權加強;民族國家逐漸形成。(任答1點2分)經濟:封建經濟得到一定發展;莊園制經濟瓦解,農奴獲得自由;工商業逐漸復興繁榮,城市的興起。思想: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發展。(任答1點2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征,由材料一“以獎賞方式賜給自己的廷臣、將軍”得出封君封臣制度;由材料一“表現為大土地所有者使用隸農、半自由人和少量奴隸進行耕作”得出莊園與農奴制度。第二小問原因,由材料一“以獎賞方式賜給自己的廷臣、將軍,還有主教和修道院長”得出法蘭克人分封土地的傳統;由材料一“加上被保留下來的部分高盧一羅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蘭克社會的封建主階級”得出國王分封形成許多大土地所有者,與原羅馬貴族構成封建主階級;由材料一“在羅馬帝國,奴隸制也日益轉化為這種形式”得出羅馬帝國奴隸制的轉化;由材料一“這些勞動者的地位與農奴接近”得出農奴階級的形成。(2)由材料二“教權主義原則逐漸被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所代替”得出天主教會衰落,世俗王權加強;由材料二“西歐進入了民族國家形成階段”得出民族國家逐漸形成;由材料二“推動工商業發展”得出封建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由材料二“市民階級”得出莊園制經濟瓦解,農奴獲得自由;由材料二“推動工商業發展、保護商人海外貿易公司以助力殖民擴張的經濟職能”得出工商業逐漸復興繁榮,城市的興起;由材料二“逐漸被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所代替”得出人文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發展。20.【答案】示例:“先發后至型-英國”。(2分)闡釋:英國憑借其大西洋沿岸的區位優勢,在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率先投身大航海。英國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不斷拓展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掌控了海量的資源,積累了巨額財富,構建起現代化發展的初步框架。例如,英國通過三角貿易,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財富,為其早期的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市場。在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遠超同期國家。(5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經濟逐漸嚴重依賴海外貿易與殖民地。大量的財富被用于購買奢侈品或投資海外,未能充分轉化為先進生產方式的資本,導致英國國內產業升級緩慢。同時,新興強國如美國、德國等崛起,它們在科技與工業領域迅速趕超。美國和德國積極采用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如電力、化工、汽車等,而英國在這些領域則相對滯后。例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的傳統工業如紡織、煤炭等面臨著新興產業的沖擊,而英國未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導致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難以達成預期的現代化高度。(5分)【解析】首先,從表2中任選一種現代化發展模式,并選擇一個最能體現該模式的國家。如“先發后至型-一英國”其次,從英國早期現代化的先發優勢與后期發展困境兩方面進行闡釋。英國憑借其大西洋沿岸的區位優勢,在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率先投身大航海。英國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不斷拓展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掌控了海量的資源,積累了巨額財富,構建起現代化發展的初步框架。例如,英國通過三角貿易,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財富,為其早期的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市場。在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遠超同期國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經濟逐漸嚴重依賴海外貿易與殖民地。大量的財富被用于購買奢侈品或投資海外,未能充分轉化為先進生產方式的資本,導致英國國內產業升級緩慢。同時,新興強國如美國、德國等崛起,它們在科技與工業領域迅速趕超。美國和德國積極采用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如電力、化工、汽車等,而英國在這些領域則相對滯后。例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的傳統工業如紡織、煤炭等面臨著新興產業的沖擊,而英國未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導致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難以達成預期的現代化高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