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歷史沖刺卷甘肅新高考研究中心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玉器,如玉盤龍、玉飛鷹等,這些玉器中有一部分是半成品,也有一部分是加工時產生的邊角廢料;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甕棺葬中發現有用銅礦石作為隨葬品的案例。由此可知,此時期A.神權對人類社會影響較強 B.追求享樂的社會風氣盛行C.生產專業化現象初步發展 D.原始農業生產力有所提高2.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家”字尚有“宗廟”之義,但大部分文獻將其釋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家”字才引申出“個體家庭”之義。“家”字意義的演變A.推動了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折射出貴族政治的衰落C.說明血緣觀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識的覺醒3.讀下表信息。據此可知出處 內容《漢書·匈奴傳》 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衛律為單于謀,打算筑城、建樓以儲存谷物······與漢朝長期抵抗《漢書·西域傳》 昭帝時,匈奴派四千騎兵在車師種田。宣帝即位時,曾遣五將率兵出擊車師,匈奴騎兵望風而逃A.匈奴戰爭方式已漢化 B.漢朝對匈政策比較僵化C.農耕文明向邊疆拓展 D.民族矛盾阻礙西域開發4.宋元時期是泉州宗教寺宇建筑(如下圖)最多的一個時期。材料表明,當時泉州A.儒學的影響力衰落 B.中外文化交流頻繁C.建筑技藝臻于至善 D.多元文化共生并存5.“仕于其地而有政跡惠澤及于民者謂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業、學行傳于世者謂之鄉賢”,明朝積極推動各地學廟名宦祠、鄉賢祠的建立,地方官也以改建或新建名宦祠、鄉賢祠為己任,名宦、鄉賢祀典日益普遍化并成為一代制度。此舉旨在A.弘揚儒學,加強思想控制B.表彰賢能,推進社會教化C.推崇心學,維護專制統治D.紀念名宦,彰顯國家威儀6.晚清時期,船山學說日益受到湖南學者的推崇。某湖南學者根據王船山“道不離器”的觀念提出“器體道用”說:“道,用也;器,體也。體立而用行,器存則道不亡”;“無其器則無其道也,器既變,道安得獨不變?不力治今之器,徒言古之道,終有何益”。下列與此主張相似的是A.“師夷之長技以制夷”B.“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C.“優勝劣汰,適者生存”D.“中學為體,西學為用”7.順直省議會(1913-1927年)是民國初年直隸地方的立法、監督和民意代表機關。某事件期間,順直省議會聲稱:“際茲民氣激昂,不可阻止,深恐各界人民聯合開會,良莠不齊,難免不發生意外行動,后患何堪設想,因受各界人民之要求,故亦加入。”該事件A.結束了袁世凱稱帝的美夢 B.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團結C.維護了《臨時約法》的尊嚴 D.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8.下表所示為抗戰時期對蘇中抗日根據地部分鄉村農戶土地占有情況的調查。材料可用于說明類別 1940年前 1945年戶數/戶 田畝/畝 約占總土地面積比重 戶數/戶 田畝/畝 約占總土地面積比重雇農 24 6.1 0.22% 21 5.5 0.21%貧農 181 288.6 10.42% 178 300.1 11.54%中農 91 537.9 19.42% 112 617.1 23.73%富農 16 260.8 9.41% 17 260.8 10.03%地主 14 1 668.5 60.24% 14 1 407 54.11%其他 6 8 0.29% 6 10 0.38%A.減租減息運動成效顯著 B.日軍掃蕩對根據地的危害C.中國農村經濟日益衰敗 D.社會動蕩加速階層的分化9.1949年全國女職工僅有約60萬人,占全國職工總數的7.5%;1952年底,全民所有制單位共有女職工184.8萬人,占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總數的11.69%;195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女職工達到328.6萬人,占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總數的13.4%。這主要得益于A.國民經濟的基本恢復 B.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C.公有制經濟比例提高 D.新政權對女性權利的重視10.2005-2015年我國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比重變化如下圖。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2010-2015年A.人口跨區域流動的趨勢增強 B.我國中西部人口出現回流趨勢C.珠三角地區人口吸引力突出 D.經濟發展緩慢影響了人口流動11.根據法老拉美西斯三世后宮政變審判紙草的記載可知,后宮的前任檢察官塞提姆派爾阿蒙和前任男管家兼白房子的書吏派魯卡及六位女眷,在得知(密謀)談話后,或隱瞞,或不上報,或竊竊私語,最終被帶到法庭眾審判官員面前,受到懲罰。這一記載體現了古埃及法的特點是A.宗教性 B.公正性 C.專制性 D.等級性12.下表所示為14-15世紀英國溫徹斯特鄉村工資勞動者的日工資變化概況。據此可知,該時期英國時間 小麥價格/便士 工資/便士 小麥等價物1300-1319年 7.00 100% 3.85 100% 1.001340-1359年 6.30 90% 5.12 133% 1.481380-1399年 5.58 80% 7.22 188% 2.251420-1439年 6.55 93% 7.32 189% 2.001460-1479年 6.02 86% 7.22 188% 2.20A.社會階級矛盾有所緩和 B.圈地運動導致農業減產C.社會轉型趨勢逐漸發展 D.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13.被譽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紀念碑”的伊拉斯謨認為:“作為基督信仰的基礎和典范,《圣經》本身便為大家提供了解釋的途徑。有貫穿《圣經》的基督及其構成上帝概念和基督學要素的存在,《圣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我解釋的。”伊拉斯謨的這種認識A.根源于資產階級力量微弱 B.奠定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礎C.有利于科學革命時代到來 D.凸顯了天主教會的影響力14.1847年至1848年的一份巴黎商會報告顯示:“在巴黎登記注冊的64000家企業中,只有7000家擁有超過10個工人,25000家企業雇用了2至10個工人,其他32000家企業,只有一位老板和一個工人工作。”據此可知,當時的巴黎A.工人階級尚未登上歷史舞臺 B.貴族勢力比較強大C.新興生產技術傳播比較緩慢 D.政治環境較為動蕩15.下表所示為1940-1944年美國失業率。表中現象主要得益于年份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失業總人數/萬人 812 556 266 107 67占勞動力的百分比 14.6% 9.9% 4.7% 1.9% 1.2%A.新興科技革命的推動 B.美元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C.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D.市場對軍用物資需求擴大16.1968年,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就青年學生的情緒向蘇共中央所作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青年學生中間,赫赫有名的“列寧主義中央委員會”這幾個字只能引起譏笑或者憤怒,或者只是被人當作耳旁風;至于共青團,在青年學生中也不能“享有必要的威信”。這份報告A.反映出蘇聯內部危機的存在 B.解釋了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源C.折射出赫魯曉夫改革的危害 D.批判了西方和平演變的政策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自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出現和親政策的記載以來,歷代史書中多有和親政策的相關記載。漢代的和親對象主要是北方強大的匈奴,王昭君嫁于呼韓邪單于以及江都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獵驕靡都是漢代著名的和親事件。有唐一代的和親,主要針對北方少數民族強國。唐代,“和親”多數情況下是作為安定北疆的政策而使用的,并實際上成為唐廷處理與北方民族關系的重要手段。唐代的和親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請婚的,即使在安史之亂后也如此,而且有不少請婚還被唐王朝斷然拒絕。-摘編自陳景春《從唐詩看和親公主的命運及其民族關系》材料二出處 記載《宋史》 (遼使)曰:“吾主聞公榮辱之言,意甚感悟,今惟有結昏可議耳。”(富)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赍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契丹主諭弼使歸,曰:“俟卿再至,當擇一受之”······及至,契丹不復求婚《西夏書事》 秋七月,奉表入請尚主。(李)諒祚聞契丹約唃廝啰兵共取河西,思結中朝為援,使祖儒嵬名聿正入貢,請尚公主。仁宗答以“昔嘗賜姓”,不許《獨醒雜志》 契丹為金人攻擊,窮蹙無計,蕭后遣其臣韓昉來見童貫、蔡攸于軍中,愿除歲幣,復結和親。······貫與攸叱出之,昉大言于庭曰:“遼宋結好百年,誓書具存。汝能欺國,獨能欺天耶?”昉去,貫亦不以聞于朝-摘編自李瑞芳《宋代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和親詩-兼論兩宋詠昭君詩的主旨》材料三 清王朝之所以對蒙古實行和親政策,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民族勢力發展緊密相關的。在元朝殘余勢力退往漠北之后,明王朝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后期在明蒙邊境開辦馬市,允許少數民族進行貢賜貿易;對蒙古上層統治者進行分封,施行懷柔與籠絡的政治手段。這些行為的總目的仍然體現出防御、限制的政策傾向。所以,當滿族興起,成為與蒙古、明王朝三足鼎立的勢力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了鞏固自身實力,與明朝相抗衡,通過滿蒙聯姻,實現了與蒙古結盟的目的。此后,“北不斷親”的政策被清統治者長期奉行,逐步開始制度化。-摘編自牛海楨《簡論清王朝的滿蒙聯姻政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漢、唐、宋、清等朝代對待和親政策的態度。(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古代的和親政策。(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949至1966年,這十七年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眾多會議講話和方針政策中對電影行業進行部署指導,使得該時期的電影類型及放映數量較新中國成立前呈明顯增加的趨勢。1965年,中國電影觀看人次從1949年的4700多萬人次發展到46.3億人次,達到歷史最高,迎來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摘編自趙杰《新中國電影主流意識形態表達研究(1949-1966)》材料二 1993-2000年中國國產電影數量及票房時間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電影數量 152部 148部 147部 108部 84部 82部 99部 83部電影票房 13億元 11億元 17.3億元 17.4億元 15.6億元 14.5億元 8.5億元 9.6億元-摘編自王金偉《近十年我國電影產業政策研究》材料三 2010-2019年中國國產電影總票房、電影總票房及國產票房占比年份 國產電影總票房/億元 電影總票房/億元 國產票房占比2010年 57.34 101.72 56.37%2011年 70.31 131.15 53.61%2012年 82.73 170.73 48.46%2013年 127.67 217.69 58.65%2014年 161.55 296.39 54.51%2015年 271.36 440.69 61.58%2016年 266.63 457.12 58.33%2017年 301.04 559.11 53.84%2018年 378.97 609.76 62.15%2019年 411.75 642.66 64.07%-摘編自郭懷娟《2010-2019年中國電影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事業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三,分別概括1993-2000年和2010-2019年中國電影業發展的特點。(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谷物價格直線上升。在政府鼓勵下,土地所有者大量開發貧瘠土地,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糧食生產,并賺取了高額利潤。但隨著戰爭接近尾聲,糧食價格開始回落,加之土地租金過高,大批農場主不僅無法收回在貧瘠土地上的投資,甚至連基本的農業收益也無法維持,而大地主又不愿意將地租降到農場主希望的水平。在這種背景下,1813年,英國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提出了關于限制進口谷物的建議;1815年,托利黨利物浦政府頒布了《谷物法》。-摘編自劉成《英國廢除<谷物法>芻議》材料二《谷物法》的頒布,為英國近20年的工業繁榮奠定了基礎,直到19世紀30年代末開始的工業蕭條。于是工業家們將矛頭指向了《谷物法》,希望借助《谷物法》的廢除來相應地打破一些自由貿易的壁壘。最終《谷物法》在1846年遭到廢除。在《谷物法》被廢除的1846年,糧食價格偏低,正如約翰·克羅克所言:“價格因素在《谷物法》的廢除中只是一個偶然。”更準確地來說,《谷物法》的廢除更多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因素而非經濟方面的因素。-摘編自趙博文《淺談英國1813年糧食危機與<谷物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谷物法》出臺的背景及目的。(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谷物法》的廢除更多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因素而非經濟方面的因素”的理解。(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經濟制度的近代化轉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途徑也并不具有唯一性。從經濟思想到經濟制度的轉化可能有幾種類型:第一種情況的制度設計路徑是完全模仿和移植西方的經濟制度。第二種情況的制度設計路徑是借鑒西方經濟思想的同時吸收傳統經濟思想(即形成新的思想基礎)-提出新的制度構想-通過國家權力形成正式制度。第三種情況的制度設計路徑即形成新的思想基礎-提出新的制度構想-通過國家權力形成正式制度-實踐-實踐成效反饋-制度修正-完成從舊制度到新制度的轉型。-摘編自王昉、熊金武《中國近代化轉型時期經濟思想與經濟制度的關系-以土地制度思想的演變為例》閱讀上述材料,你認為在經濟制度的近代化轉型過程中,思想基礎、制度構想與實踐成效反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請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闡述你的觀點,并探討這一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要求:邏輯清晰,史實準確,史論結合。)2025年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歷史沖刺卷參考答案1.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一部分是半成品,一部分是加工時產生的邊角料,說明這些玉器是在石家河聚落內生產的,用銅礦石作為隨葬品說明此聚落的居民已對冶銅和銅器生產技術有所了解,大量的玉器和銅器的生產制作需要專業的工匠,說明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這是原始農業生產力有所提高的反映,D項正確。A項對材料解讀片面,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專門從事手工業勞動的部門的出現,而不是神權的影響,排除;玉器與銅器不能說明當時社會存在追求享樂的風氣,排除B項;C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且石家河文化時期尚不存在生產專業化現象,排除。2.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春秋戰國之際貴族政治的衰落,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家”字意義經歷了從“宗廟”到“氏族(宗族)”再到“個體家庭”的演變,這種演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個體小農經濟的興起,折射出奴隸主貴族政治的衰落,B項正確。“家”字意義的演變反映了小農經濟的形成,但不能推動小農經濟的形成,排除A項;“家”字意義的演變不能說明血緣觀念日益淡化,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3.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農耕文明的擴展及漢匈關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漢昭帝時期,漢朝與匈奴在漠北和西域繼續競爭,但在競爭中,匈奴學會了筑城、儲谷、種田,體現了農耕文明向邊疆拓展,C項正確。雖然材料提及匈奴筑城以對抗漢朝,但這不代表匈奴戰爭方式已漢化,匈奴依舊以騎兵作戰為主,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盡管漢昭帝依舊采用戰爭方式對待匈奴,但不代表這種政策是僵化的,排除;D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匈奴已經學會筑城、種田等,排除。4.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泉州的多元文化,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宋元時期的泉州存在多種宗教的寺宇建筑,同時也盛行儒學,這是泉州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的體現,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儒學復興,理學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只說明泉州存在多元文化,但主要是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不能說明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排除B項;C項對材料解讀片面,排除。5.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代社會教化,意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明朝此舉旨在通過推動學廟名宦祠、鄉賢祠的建立,來表彰賢能之士,從而教化民眾,以此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B項正確。雖然此舉有利于弘揚儒學,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加強思想控制,排除A項;各地學廟名宦祠、鄉賢祠的建立及制度化并未體現對心學的推崇,排除C項;雖然此舉有紀念名宦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彰顯國家威儀,排除D項。6.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器體道用”說強調“器”與“道”的統一,主張“器”變“道”亦變,它突破了洋務運動時期“器”變“道”不可變的思維框架,為后來維新派的變法主張提供了哲學理論根據,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維新派代表人物嚴復的主張,與材料中“徒言古之道,終有何益”主張相似,C項正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主張,排除A 項;“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是地主階級頑固派的主張,排除B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的主張,排除D項。7.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該事件期間“民氣激昂”,且“各界人民聯合開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3-1927年,中國各界人民的聯合主要有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但順直省議會隸屬于北洋政府,1927年隨著國民革命的開展最終解散,所以順直省議會不可能支持國民革命,因此該事件應是五四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啟導了廣大人民的覺悟,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團結,B項正確,排除D項。結束袁世凱稱帝的美夢的是護國運動,排除A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且護法運動最終失敗,排除。8.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抗戰時期減租減息政策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45年,農民階層中除雇農外,其余占總土地面積的比重相較于1940年前都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地主占總土地面積比重從約60.24%下降到約54.11%,體現了這一時期農村土地所有關系從地主向農民手中轉移的態勢。結合所學可知,抗戰時期,根據地土地所有關系的變化,得益于減租減息運動的成功進行,減租減息運動使土地由集中狀況逐漸走向有利于廣大農民的分散的狀況,A項正確。侵華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對根據地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這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C項說法不是材料中農村土地關系變化的原因,排除;土地所有關系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主要是政策導向的結果,社會動蕩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項。9.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女性的就業及政權的鞏固,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49-1957年,中國女性職工占比日益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女性合法權利,包括工作權,D項正確。1949-1952年屬于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1953-1957年屬于“一五”計劃時期,A、B兩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1949-1957年,公有制經濟比例提高主要得益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實施,但這不是女性職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10.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中國人口流動,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相較于2005-2010年,2010-2015年我國人口大規模跨區域流動的趨勢開始減弱,但人口空間分布和空間流動方向隨著各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改變而出現了新的調整,人口開始向中部和西南、西北部回流,同時與2005-2010年相比,2010-2015年京津冀地區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幅度最為顯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人口比重變動幅度相對穩定,表明人口向京津冀地區流動的趨勢要強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綜上可知,B項正確,排除A、C兩項。2010-2015年,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比重變化并不能說明此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排除D項。11.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埃及法的特點,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在審判紙草的記載中,塞提姆派爾阿蒙是后宮的前任檢察官,其官職遠遠高于前任男管家兼白房子書吏的派魯卡,但法庭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官職不同而在判決結果上有所差異,也沒有因為罪犯是婦女,而在判決的時候與男性罪犯有所差別,罪犯不分官職高低、男女,一律依法處置,體現了古埃及法的公正性,B項正確。雖然古代埃及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法律也具有宗教性,但這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A項;古代埃及是一個專制國家,等級森嚴,但法律的專制性和等級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兩項。12.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世紀后期歐洲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300-1479年,以小麥為等價物,工資的購買力上漲了220%,即英國鄉村工資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即工資購買力,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而小麥的價格則出現了下滑,小麥價格的下降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削弱了封建地主貴族的實力,客觀上推動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C項正確。材料主要說明這一時期糧價的下降和工資的上漲,不能反映社會階級矛盾的狀況,排除A項;農業減產,糧食的價格不會下降,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此時期英國尚處于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尚未形成,排除D項。13.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人文主義思想對宗教改革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伊拉斯謨的觀點是對教會壟斷《圣經》解釋權的嚴重挑戰,這種認識客觀上為德國宗教改革利用原始宗教教義否定教會奠定基礎,B項正確。伊拉斯謨否定教會對《圣經》解釋權的壟斷與資產階級力量微弱無必然關系,排除A項;伊拉斯謨雖然否定了教會對《圣經》解釋權的壟斷,但仍然信奉“上帝”,與科學革命時代的到來沒有關系,排除C項;伊拉斯謨的觀點沖擊了教會的統治,排除D項。14.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在法國的傳播,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847至1848年,法國巴黎的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工業化程度不高,這種情形不利于新興生產技術的傳播,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歐洲工人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臺,排除;巴黎企業規模較小與貴族勢力比較強大無必然關系,排除B項;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前,法國政治環境相對穩定,排除D項。15.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40-1944年,美國失業率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失業率的下降與二戰相關,受戰爭的影響,市場對軍用物資需求擴大,促進了勞動力的就業,D 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新興科技革命興起,促進了經濟發展,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與材料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會穩定,但與社會失業率的降低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16.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政治狀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蘇聯青年對“列寧主義中央委員會”和共青團的態度反映出他們對蘇聯執政黨的態度,這說明蘇共日益脫離群眾,反映出蘇聯內部危機的存在,A項正確。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源是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排除;材料不能說明青年學生的態度與赫魯曉夫改革相關,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材料并不能說明蘇聯對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的態度,排除。17.(1)態度:漢初被迫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匈奴的威脅,后期主動通過和親政策維護邊疆穩定;唐代主動利用和親政策處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政治上居于主動地位;宋代反對和親政策;清代積極推動滿蒙和親,并使之制度化。(8分)(2)評價: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推動民族交融;對于中原王朝而言,可借助和親政策鞏固統治、安定邊境,或形成戰略聯盟,對付其他異邦;對于少數民族而言,可以提高威望,引入先進文化,加快自身的發展;但和親政策忽視了和親女性的權益,具有一定的消極性;等等。(6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和親政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第(1)問“態度”,學生可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第(2)問“評價”,需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辯證分析和親政策,既要指出和親政策對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政權的積極性,又要指出其忽視和親女性權益的消極性。18.(1)原因: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雙百”方針的提出;電影類型的豐富;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熱情高漲;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提高;等等。(6分)(2)特點:1993-2000年,國產電影票房整體下滑,中國電影產業陷入低迷時期;2010-2019年,電影總票房整體呈現出增長趨勢,國產電影對進口片的整體競爭力增強,中國電影產業日益繁榮。(6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中國電影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第(1)問“原因”可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政府政策、電影工作者的努力、人們的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特點”可從電影票房、國產電影競爭力等角度概括得出。19.(1)背景:拿破侖戰爭的結束導致糧價下跌,引發英國糧食危機;英國議會被土地貴族掌控。(4分)目的:維護以農場主為代表的土地貴族的利益;防止英國谷物生產者被外國競爭者擊垮。(4分)(2)理解:《谷物法》作為保護土地貴族利益的法律,對商人和工廠主的利益構成了威脅。因此,他們利用《谷物法》對農業過度保護導致的高糧食價格和低實際工資等問題,誘導民眾對《谷物法》進行攻擊;同時,工業革命創造的新生產力要求沖破舊經濟法的束縛,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傳統經濟政策,倡導實行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自由主義,反對《谷物法》是這一要求的反映;此外,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推動了議會改革,使得議會中傳統土地貴族的力量相對削弱,這也為廢除《谷物法》奠定了政治基礎。所以,盡管糧食價格的波動對《谷物法》的廢除有一定影響,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因此,《谷物法》的廢除更多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因素而非經濟方面的因素。(6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英國《谷物法》的出臺與廢除,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第(1)問“背景”可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戰爭和議會兩方面分析;“目的”可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第(2)問“理解”需結合所學知識,側重于分析《谷物法》被廢除的政治原因,可從議會政治結構的變化、無產階級的斗爭、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對等角度概括得出。20.[示例]關系:在經濟制度的近代化轉型中,思想基礎是制度構想的源泉,它決定了制度轉型的方向與目標;制度構想則是思想基礎的具體化,它為國家權力的實施提供了基礎;而實踐成效反饋則是檢驗制度構想有效性的關鍵,它促使制度構想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3分)闡述:洋務運動時期,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國內經濟的衰敗,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構想出模仿西方軍事與工業制度的方案。然而,由于缺乏對西方經濟制度的深入了解與實踐經驗,洋務運動的制度構想并未能完全實現其預期目標。這一實踐反饋促使后來的維新派與革命派在制度構想上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更為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轉型方案。(6分)在這一過程中,思想基礎、制度構想與實踐成效反饋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孕育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機遇在于,通過不斷的實踐成效反饋與制度修正,中國可以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國情與發展需要的經濟制度,為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挑戰則在于,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平衡點,既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吸收西方文明的先進成果。(3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經濟制度轉型過程的深入理解,以及將理論知識與歷史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首先,學生需要明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即思想基礎是制度構想的源泉,制度構想是思想基礎的具體化,實踐成效反饋是檢驗制度構想有效性的關鍵。然后,學生需要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實例,如洋務運動等,來闡述這一相互作用關系在實際歷史進程中的體現。最后,學生還需要探討這一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歷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