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材料二簋腹內底鑄有銘文,記載尊內底部鑄有銘文,其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并逢歲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星當空,印證了《尚書·牧最早的文字記載,其中提到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周武王決定建都于洛邑,與圖一利簋圖二何尊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尚書》等文獻記載可互證。(2)根據材料二,分別簡述兩件青銅器上銘文蘊含的史料價值。(2分)材料三圖四秦杜虎符圖三戰國銅壺及紋飾展開圖圖五秦兩詔銅權推測鑄造時間在前此權能比較準確地反壺身畫面分為四層。其338一前325年,虎身銘文:映秦斤的標準重量,銘文記中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左為步“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載:“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戰仰攻,右為水陸攻戰。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下諸侯,…法度量則不壹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歉疑者,皆明壹之。”(3)根據材料三,對比圖三、圖四器物的相似之處,并簡述圖五器物的歷史價值。(4分)18.文化奠基·社會轉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東遷后的周王室僅能控制洛邑周圍幾百里的土地,諸侯定期納貢的制度也已無法保證。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同樣也表現在學術文化領域。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七年級歷史第6頁(共8頁公眾號·部編初中歷史材料二序號言論出處①“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②“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③《道德經》自樸。”④“以法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材料三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此伏彼起的各種學術思想,除了外來的佛學,幾乎都淵源于春秋戰國時代,都受到諸子之學的深遠影響。摘編自顏世安《從“稷下學宮”看戰國百家爭鳴》(1)材料一中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較西周發生了哪些變化?歸納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趨勢。(4分)(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述四種言論所反映的治國主張。(4分)(3)根據材料三,簡述“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的影響。(2分)(4)你認為應該怎樣看待以諸子百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2分)19.方法探究·提升素養。多樣化的學史方法有助于提升歷史學習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觀察地圖·獲取信息】(1)觀察下面兩幅地圖,從中你能分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4分)西圖一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圖二秦朝形勢圖七年級歷史第7頁(共8廈公眾號·部編初中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