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平市 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一、選擇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A B D D A D A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選項 B D B C B C二、非選擇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17.(8 分)原因:保護傳統文化的緊迫性(木偶戲瀕臨失傳);培養體系健全;實施效果顯著。(4 分,任答其中 2 點即可)價值:是一種集雕刻、道具、服裝、音樂等多種元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溝通兩岸同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具有地域特色,影響范圍廣,豐富了世界文化多樣性。(4分,任答符合題意的 2 點即可)18.(8 分)內容(1):可選材料⑥⑦兩則。(1 分)材料⑥是侵略者自身的軍事電報,計劃將戰俘運往本土從事強制勞役;⑦是關于保護平民、戰俘等戰爭受難者的國際公約。它們互證可推日方違反《日內瓦公約》規定,且為逃避國際監督,未在船身懸掛戰俘標識,因此“里斯本丸”號可能是美軍誤擊而沉,并非《朝日新聞》所說的盲目襲擊而沉。(2 分)內容(2):可任選材料①②③④⑤中的兩則。(1 分)材料①④分別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獻史料和加害者的自供,往往能提供第一手的視角,它們互證得出日方隱匿了沉船事故發生時封閉戰俘艙口的事實;材料①②分別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獻史料和受害方的個人經歷,互證得出日方隱匿了沉船事故發生后射殺戰俘行為的事實;材料③⑤分別是受害方的個人經歷和加害者的自供,互證得出日軍沒有立刻救援落水英俘。(2分,任答其中 1 點即可)原因:對美軍進行道德譴責,以達到孤立美軍、分化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目的;塑造日軍文明形象,掩蓋其戰爭罪行。(2 分,任答其中 1 點即可)19.(24 分)(1)特點:國家主導;措施全面;政治為先;滲透禮制;重視服務與安全。(4 分,任答其中2 點即可)影響: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商業繁榮;推動民族文化交融;為后世提供借鑒。(4 分,任答其中 2 點即可)人力財力耗費加重人民負擔;等級森嚴加劇社會不平等。(2 分,任答其中 1 點即可)歷 史 答 案 第 1 頁 ( 共2頁)(2)成就:鐵路運輸發展迅猛;高速公路大規模修建;機場建設快速發展;內河航運發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4 分,任答其中 2 點即可)原因:國家統一;政府重視(國有化改革、管理機構改革);危機下契機(內需擴大、戰爭需求等);戰后經濟復蘇;一體化理念;工業革命。(6 分,任答其中 3 點即可)(3)認識:交通建設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基石;交通建設是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交通建設應服務于國家的和平發展,而不應以軍事擴張、資源掠奪等為目的。(4 分,任答符合題意的 2 點即可)20.(12 分)評分說明:論題 0~2 分,論述 0~10 分,具體賦分要求如下。等 次 說 明 表 述①論題明確一等 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表達準②史實準確(9~12 分) 確③論證充分、史論結合①論題較明確二等 思路基本合理、邏輯關系基本②史實較準確(5~8 分) 清楚、表達基本準確③論證較充分、史論結合①論題不明確三等 缺乏條理性、邏輯關系不清、②史實不夠準確(0~4 分) 表達欠通順或不準確③論證關系不清或沒有論證示例一:論題:近代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論述:近代中國,不同階層和群體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存在差異。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等人通過翻譯外國書報、著書立說等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成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聲。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發起了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創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新式學堂和海軍等,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戰爭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和孫中山、黃興等人代表資產階級各自派別,分別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來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敗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發起了新文化運動,鋒芒直指中國封建正統思想,并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綜上所述,近代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從最初關注科學技術這一表面的物質層面,逐步深入到政治制度層面,最后深入到思想文化層面,體現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特點。示例二:儒家知識分子守正創新,推動儒學發展。示例三: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歷 史 答 案 第 2 頁 ( 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