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初中歷史中考古代史材料題專項訓練--2025年中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初中歷史中考古代史材料題專項訓練--2025年中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部編初中歷史中考古代史材料題專項訓練
0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1)材料一是北魏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寫出這次改革的名稱,并依據材料回答改革中的任一項措施。
02.【唯物史觀】
材料一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材料二 這條運河開鑿過程中,無論通濟渠還是永濟渠,都動用了上百萬的民夫。通濟渠在大業(隋煬帝年號)元年三月開鑿,不到幾個月就通航了。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痛苦。當時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挨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的人數在半數以上。
(1)結合材料一、二與所學知識,客觀評價隋朝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
左圖為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某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舊址。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該次會議召開時間、地點。
材料三 這次革命可以使人們乘坐輪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車進行長途旅行,還為生活在歐美地區成百上千萬的人帶去了高質量的服裝、各種家居用品和娛樂活動。在此之前,這些是他們不敢想的。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指出“這次革命”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03.根據下列歷史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讀圖1《西漢疆域圖》,斜線覆蓋區域是指我國今天的什么地區?西漢政府在這里設置西域都護府,這一措施有何歷史意義?
(2)“秦皇”“漢武”在思想統治方面分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讀圖2,哪一戰役奠定了圖2局面形成的基礎?隨后實現短暫統一的是哪一朝代?
(4)讀圖3《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流動示意圖》,北魏政府改革的領導人是誰?
0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作為兩者結合產物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以及赴日、旅歐留學生中相繼成立。
材料二
南湖紅船 這艘紅船……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此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紅船精神”,站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潮頭,矢志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前進,以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努力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具有建設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問題,黨都能實現自身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在面臨嚴重的困難局面時,黨召開了重要的會議,及時糾正了“左”的錯誤,確立了新的領導核心,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2)根據材料二,指出“紅船精神”中的“奉獻精神”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艘紅船”見證的歷史事件有何重大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在哪次會議上及時糾正了“左”的錯誤?為什么說這次會議“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
05.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以秦漢時期歷史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疆域的統一與拓展】
材料一
【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材料二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
——摘編自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
【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
材料三
造紙術外傳示意圖 紙的出現是人類文字載體發展史中的劃時代革命。兩千多年作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材料,紙在保存和傳承人類文化遺產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摘自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歷史地位與影響的總結】
材料四
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
——摘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1)對比秦漢疆域圖,西漢在西北地區拓展了大片領土。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西漢在A地區設置的機構名稱,并分析該機構設置的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開通的作用。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概括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
0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這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結束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局面后,百廢待興,而首先是解決國家所需的用人問題,于是科舉制應運而生。
——摘編自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
材料二
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擴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進士、俊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他醫、卜、星、相、琴、棋、書、畫均可登科……唐代積極推行和發展科舉制,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為庶族地主開辟了入仕的途徑。
——摘編自房列曙、木華《中國文化史綱》
材料三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政治權利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
——摘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 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隋朝實行科舉制的歷史背景。
(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唐朝統治者為推行和發展科舉制所采取的措施。
(3)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度的確立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
07.政治文明的演進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每一個朝代政權的穩固都離不開統治者的治國措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53國,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
材料二
秦變周法,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在世襲制下世代沿襲,雖有增減,但核心不變,這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制度。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三
“漢承(繼承)秦制,有所損益。”為了鞏固統治,劉邦分封諸侯異姓王、同姓王,隨著封國的發展,出現“尾大不掉”之勢……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在封地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稅,鑄造錢幣,還擁有兵權。
(1)根據材料一說出西周與夏商時期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創新之處?(2分)這個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
(2)結合材料二指出秦朝這種制度的特點。(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承秦制是指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為進一步解決材料中出現的問題,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為監視州郡內的地方官吏和豪強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還建立了什么制度?(2分)
0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并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領導建立北京的早期共產黨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
——摘編自《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
材料二
歷史證明,西方社會政治制度的“藍本”無法在中國“復制”。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摘編自張乾元《中國共產黨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李大釗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貢獻?
(2)根據材料二,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概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0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候,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史記·大宛列傳》
(1) 材料一中“張騫鑿空”指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一地圖指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最遠到達的地方。概括漢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5分)
材料二 經過自東吳以來至南朝劉宋時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三吳地區而言,當時生產的發展,已經趕上并局部地超過了北方,并在實際上形成了我國一個新的經濟中心—江南經濟區,這為隋唐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趙常興、安魯《六朝移民與江南經濟區的形成》
(2)根據材料二,概括自東吳至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的原因。
10.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春秋時期的鐵鍤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墨家 墨子 ①______、非攻、尚賢、節儉
儒家 ②_______ “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
③_________ 莊子 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獨立。
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④__________,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1)根據材料一,你可以獲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工具的出現有何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閱讀材料三的表格,將①②③④處補充完整。材料三反映的是戰國時期的哪一局面?
(4)綜合上述材料,概況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11.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優秀代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1989 年 7 月 1 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 7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了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 2500 年前,從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
(1)材料一中“回到 2500 年前”是中國歷史的什么時期?(1 分)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1 分)

材料二
書籍被毀壞,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郭沫若
(2)材料二是郭沫若對哪一歷史事件評論?(2 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與哪一現象有關?(2 分)

材料三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
(3)根據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 分)這一措施對儒家學說產生了什么影響?(2 分)
(4)材料二和材料三對待儒家學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但是二者有沒有共同之處呢?請說明理由。(2 分)
12.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發展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根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賴西漢前期的財富積累,另一方面依賴其財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國家力量調控經濟運行,保障“外攘夷狄”的軍需費用,打擊豪強地主、工商業者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兼并農民土地的行為,從而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創造了大一統帝國的輝煌。
——據臧知非《漢武帝財政改革與中央集權的強化》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財政改革的核心并概述其改革的意義。

材料二

《步輦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
公元640年 設安西都護府
公元647年 設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設羈縻蒙池、昆陵都護府
公元702年 設北庭都護府
——據王恩春《從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設置看唐朝對西域的治理》
(2)歸納材料二反映的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任選其一說明其作用。

材料三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南海1號”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
——據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
(4)綜合以上材料,說一說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持續發展的因素。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倫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將往往不讀詩書,跋扈無禮。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
——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簡要說明其根本目的。

材料二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業場景 宋朝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的觀念因此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經商,甚至有士人“捐棄筆硯,為商賈之事”。 ——據郭學信《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特征及原因析論》
(2)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劃時代“發展”的表現。

材料三
北宋對遼夏的妥協退讓,并不標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稱之為“弱宋”,是不恰當的。
——據顧全芳《重評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作用》
(3)你是否贊同材料所示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14.材料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
時間 事件(史實)
隋煬帝時期 科舉制正式確立
唐太宗時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玄奘西行
武則天時期 創立殿試制度
唐玄宗時期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鑒真東渡
五代十國時期 政權更迭與分立
北宋時期 重文輕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兩宋時期 “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
元朝 行省制
——摘編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閱讀以上材料,從材料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古代史材料專項答案
【01題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穿漢服;說漢語;遷都洛陽。
【02題答案】
(1)積極: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局限:開鑿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或答出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
(2)1935年1月;1935年(任答一點)遵義。
(3)若從交通革新的角度,如乘坐輪船、火車進行長途旅行;出現了火車、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若從生活方式革新的角度,如出現了高質量的服裝、家居用品;豐富的娛樂活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任答一點)
【03題答案】
(1)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秦皇:焚書坑儒;
漢武:尊崇儒術。
(3)赤壁之戰;西晉。
(4)北魏孝文帝。
【04題答案】
(1)條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蓬勃興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多地相繼成立。
(2)“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忠誠為民,努力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會議:遵義會議;
原因: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05題答案】
(1)機構名稱:西域都護府;
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影響:造紙術的發明,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使人類書寫材料(文字載體)發生重大變革;有利于人類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
(4)時代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06題答案】
(1)標志:隋煬帝時期,設進士科;
背景:隋朝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拔權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門第來選拔人才,不適應統治需要,影響中央集權。
(2)措施:唐太宗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分科考試;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
(3)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政治權利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07題答案】
1)實行分封制。(2 分)
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4 分)
(2)特點:皇帝獨尊;皇位世襲;大一統的中央集權。(任答兩點4 分)
(3)制度:中央集權制度。(2 分)
措施:實施“推恩令 ”。(2 分)
制度:刺史制度。(2 分)
【08題答案】
(1)貢獻: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或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建立早期共產主義(黨)組織;推動全國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等。
(2)國內: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等。
國際: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等。
【09題答案】
(1)張騫出使西域(2分);長安(1分);
到達地方:大秦(或歐洲和北非,或地中海地區)(1分)。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或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等)(任答一點得1分)
(2)經濟發展狀況:局部趕上并超過北方;形成了新的經濟中心(或答“形成江南經濟區”)(2分)。
原因:北方人大量南遷(1分);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或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1分);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或江南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的重視等,任答一點得1分)。
【10題答案】
(1)信息:春秋時期我國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
影響:有利于精耕細作;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的發展;促進山林的開發、耕地的開發;促進人口的增長。
(2)主要內容:廢除舊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作用: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為秦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①兼愛 ②孟子 ③道家 ④以法治國。
局面:百家爭鳴。
(4)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經濟發展、大國兼并(社會動蕩)、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繁榮、科技文化進步。
【11題答案】
(1)春秋時期(1分) 仁 (1分)
(2)焚書坑儒(2分)百家爭鳴 (2分)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確立儒學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2分)
(4)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2分)
【12題答案】
(1)核心:以國家力量調控經濟運行;
意義:有利于穩定物價,促進經濟的發展;為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方式:設置機構;和親。
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3)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指南針運用于航海,安全性強。
(4)因素:開明的民族政策;統治者重視邊疆地區的管理;開放的對外政策;重視經濟發展等。
【13題答案】
(1)防弊之政: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和文人治國的措施。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2)變化:地位逐漸提升,受到社會認同。
表現: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發達,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任選一例即可)
(3)觀點:贊成。
理由:宋朝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盡管在軍事上有所妥協,但不代表其整體實力弱。
【14題答案】

示例一:
觀點:隋唐時期的制度建設推動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論述:隋朝創新人才選拔方式,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隋唐時期完善中央官制,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彼此牽制,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大轉變。
綜上所述,創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進社會進步發展。
示例二:
觀點:北方頻發的戰亂導致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完成南移。
論述: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民間亦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的俗語流傳,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綜上所述,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宁河县| 塘沽区| 舟曲县| 洛宁县| 阜新市| 驻马店市| 曲周县| 建瓯市| 东辽县| 乌拉特前旗| 依安县| 阿拉善盟| 临沂市| 嘉荫县| 石林| 道孚县| 定陶县| 蚌埠市| 永寿县| 武义县| 琼中| 苍山县| 怀集县| 合阳县| 辽中县| 临武县| 沙坪坝区| 东城区| 怀柔区| 西贡区| 临沧市| 桐梓县| 宝兴县| 鄂托克旗| 晋宁县| 垣曲县| 子长县| 泌阳县| 平泉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