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試題(卷)七年級歷史(時間70分鐘 滿分75分)第 I 卷 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 小題,每小題2分,共 30 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隋朝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發生在隋朝的重要事件的先后順序是( )A.①建立隋朝 ②滅亡陳朝 ③開鑿運河B.①滅亡陳朝 ②建立隋朝 ③開鑿運河C.①開鑿運河 ②建立隋朝 ③滅亡陳朝D.①滅亡陳朝 ②開鑿運河 ③建立隋朝2. 《舊唐書·薛登傳》記載:“(隋)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復相效仿。”史料反映的制度是( )A.科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3. 七年級同學根據所學知識制作了如下歷史年代尺,據此判斷序號④處應是( )A.注重血緣 B.注重門第 C.注重品德 D.注重才識4. 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與這一理念吻合的唐朝措施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減輕百姓勞役負擔C.統一幣制和度量衡 D.嚴格考察官吏政績5. 武則天曾下令,所轄境內“田疇墾辟,家有余糧”的地方官可得到升遷。這體現了武則天( )A.重用人才 B.重視農業C.善于納諫 D.發展科舉6. 如右圖是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從中可看出( )A.唐朝長安城的商業十分繁榮B.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C.長安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D.長安城布局嚴整,中軸對稱7. 唐代的高僧鑒真和玄奘不忘初心,歷經艱險,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他們“東渡”和“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A.推動了日本轉型B.加速了中日貿易C.促進了中外交流D.擴大了唐朝疆域8. 北宋建立后,為根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與“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對應的是( )A.經常調換軍隊的將領 B.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C.分化事權以削弱相權 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9. 據史書記載: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年稅收劇增到52101029石,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 )A.增強了軍隊戰斗力 B.損害了特權階層的利益C.實現了國家的富強 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10. 宋朝以有限的代價獲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獲得了穩定的額外收入來源,并減輕了他們南邊的邊界防衛壓力。材料評價的是( )A.宋夏和約的意義 B.宋金議和的背景C.澶淵之盟的影響 D.北宋滅亡的原因俗語反映社會風氣與價值觀。下列俗語均出自北宋時期,主要是由于北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A.流行尚武好斗之風 B.實現了國家大一統C.實行崇文抑武方針 D.對外文化交流頻繁12. 天祚帝(遼末代皇帝)在位期間,寵信蕭奉先等奸佞,不理朝政。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等人,政局混亂。由此可知,遼、北宋被滅的共同原因是( )A.統治階層腐敗 B.軍隊戰斗力弱C.農民起義不斷 D.金軍攻勢強大13. 如下圖是蒙古族興起與元朝建立的時間軸,圖中④代表的相關歷史事件是( )A.蒙古滅金 B.元朝建立 C.南宋滅亡 D.元統一全國14. 據史書記載,12世紀的蒙古高原“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改變這一局面的是( )A.忽必烈 B.成吉思汗C.元昊 D.完顏阿骨打15.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學習“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這一內容時,繪制了右面的示意圖。圖中“▲”可填寫的是( )A.宣政院 B.御史臺C.轉運使 D.樞密院第 II 卷 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16題8分,17題11分,18題11分,19題15分,共45分。遺跡名人·家國情懷。七年級(1)班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人物遺址·折射歷史【項目目標】走近歷史人物及歷史遺跡,通過此次項目探究了解唐宋時期的名人及民族關系。【項目任務】任務一 一組同學以“遺跡遺址·民族交往”為主題,搜集整理了反映唐朝民族關系的圖片資料,準備布展。(1)完成下列表格中①②③處的填寫。并談談你對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認識(4分)遺跡遺址 唐蕃會盟碑 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出土的牡丹紋方磚 位于云南大理的千尋塔(建于南詔時期)邊疆民族 ① 粟末靺鞨 ②交往方式 會盟 ③ 冊封認識:。任務二 二組同學以“歷史名人·典范學習”為主題,收集整理了如下名人資料,準備撰寫名人冊。(2)請你根據下表中相關信息,判斷與之相關的歷史名人,并填寫在表格的相應位置。(4分)歷史名人 ① ② ③ ④名言名句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學習感悟 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 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高尚情懷。 廉潔正直、盡忠報國的情懷 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正氣17. 有效治理·社會穩定。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的選拔權由上層貴族壟斷,重門第輕才學。隋王朝統一全國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開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考生自由報考,平等競爭,按考試成績錄用。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派官職。科舉制度的創立,擴大了招攬人才的門路,人才選拔權集中到中央政府。——摘編自柏楊《中國人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簡述科舉制度創立的歷史意義。(4分)材料二 宋室信用文人,科舉為世所重,成為士人競趨的對象;相反的,軍人遭受卑視,其素質及社會地位,也因而日益低落。此外宋室對統兵將帥的猜防,也始終不懈。而統兵大員,也多用文官,以沒有戰陣經驗的文人主持軍事。——摘編自傅樂成《中國通史》(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宋統治者針對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實行的方針,并分析這一方針的實行產生了哪些影響。(3分)材料三 元統一全國以后,忽必烈為了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10個行中書省。以后歷代各省的設置,基本上都是從這一制度中派生出來的。(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的目的。基于此目的,在地方創立了什么制度?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簡述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4分)18.民族關系·社會變化。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時期,中原漢族政權與遼、西夏的并立,是民族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雖然遼、西夏與北宋之間戰爭頻繁,但最終都以相互妥協而告終,并且維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局面,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且,雙方議和以后,在邊境設置榷場,物資交流得到加強的同時,中原農耕文化與邊疆游牧文化交匯融合。材料二 1141年,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奉表稱臣于金,金冊宋主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從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納。——摘編自《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元朝大一統的政治形勢,極大地促進了邊疆地區和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和發展。而民族交融和各族人民聯系的進一步加強,鞏固了空前統一的國家······改變了宋、遼、西夏、金對峙時期各民族偏守一隅的狀況,過去視為邊陲絕域的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整體。——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時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并歸納其積極意義。(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金和議劃定的分界線,并談談你對宋金和議的看法。(3分)(3)根據材料三,列舉元朝形成的新民族,并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重要影響。(3分)(4)依據以上三則材料歸納宋元時期歷史發展的趨勢。(2分)19.唐朝盛世·繁榮開放。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制卡片·體會盛世之治】(1)完成下列人物卡片中①②處內容的填寫,并歸納以下兩位人物共同的執政理念。(4分)人物:唐太宗 盛世: ① 措施: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人物:唐玄宗 盛世: ② 措施: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節省人力物力,減輕人民的負擔。【析唐詩·再現時代風貌】簡述下面兩首唐詩分別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4分)唐詩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憶昔》 唐詩二: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無家別》【寫短文·理解和平交往】(3)根據下面材料信息,結合相關史實,以“唐朝的交往與交流”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時代之一。成就唐朝崇高地位的是唐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強大,是唐朝夷夏一體、平等相處、包容大度的民族團結政策,是唐朝開放、大氣、友好、公平的外交政策。 ——摘編自陳望衡《唐朝: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的一章》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七年級參考答案第 I 卷 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 小題,每小題2分,共 30 分。1A 2A 3D 4B 5B 6D 7C 8B9D 10C 11C 12A 13D 14B 15A第 II 卷 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16題8分,17題11分,18題11分,19題15分,共45分。16、(1)①吐蕃(藏族) ②南詔 ③冊封(3分)認識: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采取多種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時要因俗而治,方式要靈活多樣;唐朝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推動了祖國歷史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促進了漢族和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1分)(2)① 孫思邈 ②范仲淹 ③岳飛 ④文天祥(4分)17、(1)特點:政府主導;自由報考;平等競爭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歷史意義: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方針:崇文抑武。(1分)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是又有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行政效率低下等消極影響。(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分別答一點得1分,共2分)目的: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1分)制度:行省制度。(1分)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1)主要方式:有戰有和,和為主要方式。(1分)積極意義:維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局面,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且,雙方議和以后,在邊境設置榷場,物資交流得到加強的同時,中原農耕文化與邊疆游牧文化交匯融合。(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分界線: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1分)看法:積極方面,宋金和議使社會較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南方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會進步。消極方面,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送錢物,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分別答一點得1分,共2分)(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回回)。(1分)影響: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鞏固了空前統一的國家,邊陲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統一的整體,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4)從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從分裂到統一)(2分)19、(1)①:貞觀之治。(1分)②:開元盛世。(1分)執政理念:勤于政事;注重任用人才;重視民生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唐詩一:展現了開元時期農業生產豐收、公私倉廩充實、社會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局面。(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唐詩二:反映了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土地荒蕪,百姓四處逃難,北方人口大量減少。(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3) 唐朝的交往與交流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民族關系和諧,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對外關系也包容開放,被稱為盛世大唐。貞觀初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盡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促進了唐朝與天竺的文化交流,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也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洽。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6次東渡,歷經艱難險阻,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綜上所述,我們要堅持中華民族一體化的觀念,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開放包容,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并且也為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評分說明:圍繞主題,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所舉事例緊扣文章主題進行解釋和擴展可得7分。之后按等級逐條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