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安徽省宣城市
2024 ~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歷史試題
命題人: 審核人: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兵部尚書上表說:“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隋文帝采用此建議,罷去郡一級,改為州縣兩級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縣。此舉( )
A.加強了地方管理 B.促進了隋朝統一
C.改善了用人制度 D.擴大了隋朝疆域
2.在中國古代,地理環境是分裂出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江大河的阻隔。為防止由此造成分裂,鞏固統一,隋朝采取的措施是( )
A.修筑長城 B.創立科舉制 C.開通大運河 D.治理黃河
3.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有利于選拔封建統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適應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需要。科舉制創立于( )
A.秦朝 B.唐朝 C.隋朝 D.元朝
4.“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雖仇不棄,魏征等是也。”材料體現了唐太宗( )
A.嚴刑峻法 B.重視農業 C.節儉治國 D.唯才是用
5.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 )
A.打擊敵對官僚 B.重視發展生產 C.大力發展科舉 D.鞏固開拓邊疆
6.如表內容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 )
時期 唐太宗時期 武則天時期 唐玄宗時期
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創立殿試制度 改革稅制和兵制
A. 國家統一 B.選官方式的調整 C.開放的社會 D.制度的創新發展
7.下面兩幅圖片共同反映出唐朝( )
A.絲織業興盛 B.民族交往頻繁 C.手工業發達 D.娛樂活動豐富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1頁(共6 頁)
8.《唐律疏議》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閉門鼓后、開門鼓前行者,皆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這主要表明唐朝()
A.統治者重視法治刑法嚴酷 B.商業活動有嚴格時間限制
C.鼓鉦成為主要的經商工具 D.商業經營場所有明確界限
9.唐初,法律規定工商業者免除交納稅收,只交納按資產規定的戶稅,同時嚴禁官員兼職經營商業;唐高祖詔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這些措施( )
A.遏制了官員貪腐行為 B.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C.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D.有利于唐朝商業發展
10.在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裝載有6萬多件唐朝瓷器,這些瓷器很多具有西亞風格的紋飾,這顯然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國際市場需求而繪制的。由此可見( )
A.唐朝的海外貿易受阻礙 B.唐朝制瓷水平達到頂峰
C.唐朝尊重和包容外來文化 D.唐朝時的海外貿易發達
11.唐蕃分界碑中記載:“往日貞觀十年,初通和好,遠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龍二年,重為婚媾,金城公主因茲降蕃。自此以來,萬事休帖。”這反映出唐朝( )
A.國力十分強盛 B.中外交流頻繁
C.民族和諧交融 D.社會風氣開放
12.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他先在長安太學學習,畢業后參加唐朝科舉考試,歷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當時中國( )
A.科舉制度對應試者沒有身份限制 B.科舉考試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國開放與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
13.一學生整理某一歷史時期治國理政的主要舉措(見下表)。這一時期史稱( )
① 任用姚崇、宋璟為相
② 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③ 發展生產,改革稅制
④ 注重文教,編修圖籍
A.貞觀之治 B.文景之治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
14.翰林學士劉允章上唐懿宗(833——873)《直諫書》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賦稅繁多”“凍無衣饑無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等“八苦”。這說明了( )
A.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B.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
C.唐末社會危機的嚴重 D.五代十國社會環境的混亂
15.隋唐王朝不僅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文化,也以積極態度輸出先進文明給周邊國家,如新羅、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對外交流( )
A.強調以中華文明為中心 B.呈現雙向交流的特色
C.構建了完整的貿易體系 D.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2頁(共6 頁)
16.下表反映了唐朝的( )
類別 詩歌 書法 繪畫
內容(部分) 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名家輩出 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 題材和類型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及宗教畫
A.社會習俗 B.中外交往 C.社會經濟 D.文學藝術
17.“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和黑暗的歷史時期,本質上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但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著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增長………”材料從整體上體現出該階段的特點是( )
A.藩鎮割據的延續 B.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凝聚力
C.政權分立中孕育著統一 D.各地經濟發展聯系密切
18.“嘗考五代之際,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體之患,即藩鎮。”為解決“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創設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軍將領兵權
C.取消節度使收稅權 D.設錦衣衛監視百官
19.史載,宋代帝王“日閱三卷”,以至鄉童“朝誦暮弦”,時人甚至說:“人生至樂無如讀書。”由此可見,宋代( )
A.崇文風氣成為社會時尚 B.儒家思想開始受到推崇
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國家教育體制十分完備
20.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都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 B.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 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
21.下列能夠反映南宋與金對峙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詩詞是( )
A.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C.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D.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2.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23.元朝規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動軍隊。這體現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使地方官員喪失了權力
C.對后世影響深遠 D.不利于管轄遼闊的疆域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3頁(共6 頁)
24.王安石變法使“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僅方田均稅法推行的十三年中,所清查過的土田數字,約占全國納稅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四左右。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
A.提升了宋朝軍事實力 B.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C.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D.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25.自元朝始,行省區劃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線,不顧區域經濟聯系,人為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向北門戶洞開,無險可守。這說明行省制度( )
A.使地方失去割據的地理條件 B.使地方權力收到中央監督
C.加強地區間經濟文化的交流 D.將地區政治權力統歸中央
二、辨析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括號內正確打“ ”,錯誤打“×”,并加以改正。
( )26.隋文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
改正:
( )27.持續八年之久的藩鎮割據,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改正:
( )28.隋唐時期書法名家輩出。柳公權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流傳至今。
改正:
( )29.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
改正:
( )30.北宋建立后,宋朝統治者按照先北后南的戰略方針,陸續消滅南唐等割據政權。
改正:
三、材料解析題(第31題8分,第32題15分,共23分)。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
材料二 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摘編自周平、李大龍主編《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制其錢谷”的舉措是什么 有什么影響 (4分)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列舉元朝在西藏和臺灣分別采取什么邊疆管理措施 (4分)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4頁(共6 頁)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墨翟《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達到的范圍,后用以比喻牢籠、圈套)矣。”趙嘏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科舉敝政乎,科舉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譏之,譏世卿所以立科舉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讀書,不必知學,雖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則求讀書求知學者必少,如是故上無才。齊民之裔,雖復讀書,雖復知學,而格于品第,末從得官,則求讀書求知學者亦少,如是故下無才。上下無才,國之大患也。科舉立,斯二弊革矣。
——梁啟超《論科舉》
(1)根據材料一,歸納墨翟有關官員選拔的觀點。(2分)
(2)材料二、材料三都涉及了我國歷史上的什么選官制度 試根據這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積極影響。(8分)
(3)指出上述選官制度的實質 并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話加以印證。(5分)
四、活動探究題(共17分)
33.唐宋元時期,國家在民族關系、政治制度、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現出大國的氣度。老師圍繞相關內容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任務一【對比材料———見證民族關系】
材料一 唐太宗時民族關系和諧。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愛戴,他也被尊奉為“天可汗”。太宗還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開創了民族一家親的禮制典范。
——摘編自付少振、畢研婷《禮》
(1)閱讀材料一,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唐太宗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 有何作用 (6分)
材料二 下面是兩宋時期政權并立示意圖。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5頁(共6 頁)
(2)請寫出材料二中①②③分別代表的政權。依據示意圖指出該階段民族關系的特點。(5分)
任務二【史論結合——闡述對外交往】
材料三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
——摘編自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中國數谷》
(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最具代表性的唐朝對外開放“大出大進”的史實。并依據材料歸納唐朝文化“大出大進”的特點(6分)。
七年級歷史試卷第6頁(共6 頁)
2024 ~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 案 A C C D B D C B D D C C C
題 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 案 C B D C B A C C C A B A
二、辨析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6.( ×)“隋文帝”改為“隋煬帝”;
27.( ×)“藩鎮割據”改為“安史之亂”;
28.( ×)“柳公權”改為“顏真卿”;
29.( )
30.( ×)“先北后南”改為“先南后北”。
三、材料解析題(第27題8分,第28題15分,共23分)。
31.(1)舉措: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2分)
影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2分)
(2)邊疆管理措施: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臺灣地區,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管理。(4分)
32. (1)觀點:選賢任能,不分貴賤。(2分)
(2)選官制度:科舉制度。(2分)
積極影響: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6分)
(3)實質:為統治者選拔人才(官員);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4分)
印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分)
四、活動探究題(共17分)
33.(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
作用: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加強了中央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任答兩點,4分)
(2)①遼;②金;③南宋。(3分)特點:有戰有和,以和為主。(2分)
(3)史實: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2分)
特點: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富有極大魅力,廣泛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4分)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1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镇雄县| 安溪县| 元朗区| 孙吴县| 江津市| 遂溪县| 汝阳县| 阿尔山市| 崇明县| 安徽省| 棋牌| 大英县| 建德市| 上高县| 拉萨市| 呼图壁县| 台南县| 香港 | 海淀区| 喀喇沁旗| 麻城市| 富宁县| 县级市| 甘孜县| 新兴县| 余姚市| 盐池县| 清远市| 宜兴市| 贞丰县| 林州市| 河东区| 梅州市| 格尔木市| 宝山区| 阳泉市| 兴和县| 涿鹿县| 乌兰察布市|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