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學校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公元6世紀80年代,隋朝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歷史再次走向大一統時代。這個時代的開創者是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2.隋朝大運河修通后,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許多集市城鎮,汴州、宋州、楚州、揚州、潤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城市,因運河而聲名鵲起。杭州在隋朝以前是個僅有1.5萬戶人口的小鎮,大運河貫通后四方商貿云集,杭州城內各行業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到唐朝中葉這里僅店鋪就有3萬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綿延20余里;已是相當繁華的東南名郡了。這表明大運河的開通( )A.推動了科舉制的繁榮 B.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C.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 D.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發展3.如圖反映了( )A.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 B.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C.君主專制制度的日益強化 D.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4.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手工業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互鑒 C.封閉與守舊 D.包容與開放5.小李在研究唐朝歷史時發現有座城市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設有眾多中央官署,又是經濟樞紐,商業繁榮,還是文化中心,學府林立,同時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這里是( )A.洛陽 B.益州 C.揚州 D.長安6. “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賊。其后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辈牧纤枋龅臍v史事件導致( )A.隋朝滅亡 B.唐朝由盛轉衰 C.北宋建立 D.金與南宋對峙7.思維導圖是有效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 “唐朝衰亡”的思維導圖中“b”處應填( )A.武周建立 B.黃巢起義 C.王仙芝起義 D.周世宗改革8.小史用DeepSeek輸入“五代十國形勢出現的實質”,最有可能出現的是( )A.藩鎮割據 B.重文輕武 C.黃巢起義 D.宦官專權9.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剛經》。后來,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日本和波斯,又傳入歐洲。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A.使唐朝由盛轉衰 B.體現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風氣C.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 D.鞏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10.據《貞觀政要》 (卷一)記載,唐太宗曾對大臣說: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喂)腹,腹飽而身斃。”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國理念的措施是 ( )A.減輕勞役,減省刑罰 B.勵精圖治,重用賢能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發展完善三省六部制11. “詩果互證”是歷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詩句能夠印證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開辟莉樓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鄭成功《復臺》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甫《憶昔》C.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D.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12.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唐朝的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以上史實表明唐朝(A.重視民族交融 B.實行開放政策 C.意圖控制新羅 D.交往國家單一13. 《日本書紀》中記載“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材料反映唐朝時期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國來的目的是( )A.學習唐朝先進文化 B.傳播日本文化C.促進中日友誼 D.宣揚佛教教義14.在沉浸式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表演情景劇:后周一位統帥帶兵前往邊境抵抗遼軍,途中被手下將士黃袍加身當了皇帝。該情景劇中“統帥”是( )A.朱溫 B.楊堅 C.耶律阿保機 D.趙匡胤15.下面是張相承同學做的學習筆記,依據筆記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是( )目的:防止武將專橫跋扈內容:①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影響:①扭轉了尚武輕文的風氣②有利于政權的穩定A.諸侯爭霸 B.尊崇儒術 C.藩鎮割據 D.崇文抑武16.11 世紀,某一改革中有“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措施,這一改革被稱為(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17.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壁畫《契丹人引馬圖》 B.文天祥的愛國故事C. 《岳飛抗金》的歷史劇本 D.閻立本的《步輦圖》18. 《宋史》記載: (秦)檜……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字金牌,飛憤惋泣下,東向拜曰:“十年之功,廢于一旦”。這里的“十年之功”是指( )A.抗金事業 B.抗元事業 C.抗清事業 D.抗遼事業19.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痹撛姺从车臅r代背景是 (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20.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②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二、材料題(共2 小題,共計30分)21.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各種制度和政策,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依然有著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共20分)【制度創新】材料一:公務員考試是中國國家行政機關選拔錄用公務員的一種特定的人才甄別方式,我國自隋唐時期就有類似的“公務員考試”制度。 (隋唐時期)考試是選官的基本途徑,考試的內容是儒家經籍與詩賦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過寒窗苦讀,才能實現躋身于社會上層的愿望,因此與考試相銜接的學校教育,在古代被看作是選拔人才的預備場所。(1)請根據提示完成隋唐“公務員考試”形成的過程,并說明隋唐“公務員考試”在政治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5分)人物 作為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 設置①_________,考試制度正式確立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武則天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②___________制度【治世出現】材料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整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分別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 歸納唐朝能夠出現這兩個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分)【科技創新】材料三:(3)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工具具有很大改進,請依據材料三的圖A和圖B,分別寫出工具的名稱和共同作用。 (3分)【合同為一家】材料四: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太宗(4)材料四唐太宗為做到“愛之如一”,實行什么民族政策 唐太宗得到西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什么 (2分)材料五:如圖是某老師所繪制的《唐蕃關系示意圖》(5)材料五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請舉例說明。 (3分)【包容開放】材料六:唐朝時期交通路線圖(6)材料六反映的是唐朝對外交往路線,指出為唐朝與A國、B國友好交往作出貢獻的人物史實。你從他們身上感悟到最深的精神品質是什么 (3分)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共10分)材料一: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基本上會出現混亂局面。但在混亂中,各民族卻相互融合。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割據分裂局面。但在割據中卻有不少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現統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狀況。————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材料二:兩宋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變化如下。注:兩宋時期,中原王朝與對峙政權在邊境地區設置榷場進行貿易。(1)根據材料一所示三種模式的理論,指出南北朝的十六國、唐代、兩宋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根據材料二,概括兩宋時期各民族政權關系的特點。 (4分)(2)從材料二不同區域中選出兩至三個關聯的歷史事件并提取出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A D B B A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A D D D A A D D二、非選擇題21、(1) ①進士科; ②殿試(或武舉)。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流動起到積極作用。提高了官僚隊伍文化素養。(2)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原因:重用賢能、吏治清明、發展生產等。(言之有理即可)(3) A曲轅犁 B筒車。作用:提高糧食畝產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4)①開明的;②天可汗(5)方式:和親、會盟。 舉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加入吐蕃,密切了唐朝和吐蕃關系。(6)人物: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我們要學習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堅持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即可)22、(1)南北朝的十六國:屬于第一種模式。 唐朝:屬于第三種模式 兩宋:屬于第二種模式。特點:①多民族政權并立(或“對峙” );②民族政權之間和戰交替。(2) [示例1]觀點:兩宋時期各民族的交融得以加強。論述: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后,兩者之間保持了長期和平,促進了漢族與契丹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北宋與西夏和議后,邊界貿易興起,互市不斷,促進了漢族與黨項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南宋與金南北議和,維持了長期的對峙局面,邊界設立榷場進行貿易,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族政權與周邊民族政權在長期的和平期間不斷增強民族交流、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示例2]觀點: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和平是主流。論述: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政權并存,各民族政權之間利益交織,沖突不斷。北宋與遼爭奪燕云十六州,發生了澶州之戰,戰后雙方簽訂澶淵之盟,維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最初,北宋與西夏不斷交戰,北宋屢戰屢敗,但因西夏本身實力有限,雙方力量均衡,故最終簽訂宋夏和議,促進了邊貿的興盛。南宋抗金將領岳飛不斷抗金,保家衛國。郾城大捷后,岳飛被害,南宋與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為分界線,維持對峙局面。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族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交戰不斷,但因雙方力量的均衡,最終選擇和議,維持和平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