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政治專項練習1.《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寫道:“……隨之而來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兩帝的性格和成就長期以來引起了中國作者的景仰。他們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國和治民而受到贊譽。”下列讓他們受到“贊譽”的做法是( )A.統一度量衡制度 B.延續休養生息政策C.統一鑄造五銖錢D.采取重文輕武政策2.漢武帝一方面加強對商業和商人的管理,實行徹底的幣制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地方鑄錢,統一貨幣;另一方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發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強地主發展起來C.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得以提高 D.使朝廷對社會的經濟控制加強3.漢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施。漢武帝的目的是( )A.鞏固大一統 B.繁榮思想文化C.擴大地方權力D.發展小農經濟4.研究發現,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部從遼西主動遷到中原地區。后來,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這一現象表明南北朝時期( )A.民族交融加強B.南北發展平衡C.經濟破壞嚴重D.文學藝術繁榮5.七年級歷史活動課中,李老師列出“赤壁之戰”“十六國”“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這樣一些歷史資料進行探究,她探究的主題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D.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6.隋初有官員進表,稱:“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边@說明當時( )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國戶口眾多C.土地兼并嚴重D.郡縣數量過多7.下列選項中,有關唐朝衰亡,說法不準確的是( )A.安祿山于907年建立后梁,唐朝滅 B.安史之亂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C.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D.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朝政日益腐敗8.錢鍾書《中國文學史》中記載:“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是一向相提并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文學、繪畫和學術思想領域繁榮都數到“宋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 )A.宋詞的發展 B.宋代瓦子的出現 C.宋代實現全國統一 D.宋代重文輕武政策9.歷史學習要學會區分史實和史論,史論是根據史實得出的歷史結論。下列屬于史論的是( )A.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 B.“澶淵之盟”使遼宋保持著長久的和平局面C.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D.北宋匠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0.元朝行省內的軍隊有直接受行省節制的漢軍等,也有隸屬于樞密院的蒙古軍、探馬赤軍等中央軍隊。同時,朝廷還根據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把鎮戍部隊在各行省之間進行調配。這些舉措( )A.增強了地方的軍事力量 B.表明專制皇權得到了加強C.降低了地方割據的風險 D.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11. 古代政治文明的演進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古代中國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襲,又有創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中國幾千年來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張豈之《中國文明史十五講》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錢穆《國史新論》材料三:材料四: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內閣仍然是政府的中樞機構。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來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制約,權力有限,使皇帝集權受到較大影響,后來清期統治者對中央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1) 材料一中的“制度”的首創者是誰?為了有效地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 材料二中的“這兩種制度”分別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據材料指出這兩種制度實施的共同影響。(3) 材料三中圖①圖②所示分別是我國古代哪兩朝的中央行政機構?依據材料指出這兩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之處。(4) 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清朝雍正時期為了進一步強化封建君主專制設置了哪一機構?(5) 以上材料表明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12.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材料三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而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 ——吳晗《朱元璋》材料四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清《臺灣通志》(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據材料一,概括該制度與國家統一之間的關系。(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實現“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 材料三中,君臣關系“從坐而站而跪”,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清朝時,哪一機構的設立表明這一現象已達頂峰?(4) 材料四中“貴國”是哪個國家?臺灣收復后,清政府于1684年設置哪一機構管理臺灣?(5) 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歷代王朝是從哪些角度鞏固發展“大一統”國家的?參考答案1-5BDAAA 6-10DADBC11.(1)嬴政(秦始皇);推行郡縣制。(2)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3)元朝和明朝;創立行省制度;廢丞相。(4)軍機處。(5)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12.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關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國家的鞏固和統一。(2)政治:推恩令;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問題: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機構:軍機處。(4)“貴國”:荷蘭。機構:臺灣府。(5)加強君權和削弱地方分裂勢力、加強思想控制、強化邊疆管理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