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預熱模擬卷 【福建專用】一、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1.中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發源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一代表性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下圖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塊用來記錄的板,兩只腳叉開站著”,指負責記錄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形聲 D.假借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該王朝開創的哪一制度,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4.下表所示為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實行的變法。表中措施( )諸侯國 名稱 部分指施魏國 李悝變法 “食有勞而祿有功”,即根據功勞和能力選官楚國 吳起變法 “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逐步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秦國 商鞅變法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即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不能享受公族的特權A.維護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農民階級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會秩序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5.《秦律十八種·工律》明確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類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這一現象可能得益于( )A.秦朝疆域遼闊 B.重視各地交流 C.度量衡的統一 D.統一全國文字6.“去夷即華,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亂,然后修禮樂,興制度而文之。”這段文字評述的是( )A.商鞅變法 B.貞觀新政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7.宋朝時,雕版印刷術使用更加普遍,“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這對文化發展是一個明顯推動。這主要說明宋朝時期( )A.儒家思想備受推崇 B.技術推動文化發展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文化助力技術創新8.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街市上的經營者不再僅限于“市籍市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坊郭戶”,都可以在街市上設攤開店。這反映了宋代( )A.平民地位的提升 B.官僚體系的腐敗C.營商環境的寬松 D.抑商政策的巨變9.明代《星槎勝覽》一書中多次提到中國的藥物作為商品為東南亞國家人民所喜愛,中藥對東南亞國家的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控制,促進了當地醫藥事業發展。這表明中醫中藥( )A.消除了東南亞傳染病 B.發展為東南亞的國醫國藥C.加強了兩地文化聯系 D.是明朝對外交流主要物品10.下表反映的是清朝在邊疆地區實行的政策,這些政策( )東北地區 推行編旗制,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西藏地區 設置機構、冊封等西北地區 鎮壓叛亂、設置機構等臺灣地區 設臺灣府;創辦書院,舉行科舉考試A.使清朝版圖成為歷史上最大的 B.使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C.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使清朝邊疆地區動蕩不安11.1861年3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炫目》的報道,該報道指出:“香港天天轉運著英法兩國的部隊、軍糧和其他軍用物資。這些從北京回來的部隊,尤其是法國遠征軍,無不滿載著搶劫到的贓物返回歐洲。”該報道從側面印證了( )A.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在北京城肆意搶掠C.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并大肆搶劫 D.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2.陳獨秀認為:“儒教孔道不大破壞,中國一切政治、道德、倫理、社會、風俗、學術、思想,均無有救治之法。”為“救治”中國,陳獨秀呼吁( )A.推翻君主專制 B.復興儒家思想C.發動國民革命 D.進行思想變革13.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湖南、湖北等地召開婦女代表大會,婦女救護隊和宣傳隊隨軍出征;國共兩黨興辦女子學校、訓練班和講習所,培養婦女干部。這一時期婦女運動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北洋軍閥統治的覆滅 B.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國民革命運動的推動14.下圖是1934年創作的漫畫《枕戈待旦一蓄志復國仇,豈分男女性》。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B.護國戰爭,反對復辟帝制C.團結抗日,抵御外來侵略 D.避免內戰,爭取國內和平15.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向世人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毛澤東先生來了”( )A.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 B.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16.毛澤東曾告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據此,中央人民政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豐荒相通 B.打土豪、分田地,限制封建剝削C.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D.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少地農民17.進入21世紀后,中央政府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推動內地企業在港上市;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中心,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中央政府的上述舉措( )A.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B.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C.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D.表明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18.古羅馬在對外擴張中,不斷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實行軍事移民。他們把侵占的土地分給公民,從而也滿足了部分平民的土地要求。材料中的做法( )A.緩和了公民內部矛盾 B.遏制了貴族的政治特權C.推動了帝國疆域擴張 D.提高了羅馬的國際地位19.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們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式城市,并建有希臘式劇場和體育館,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 B.希臘的城邦制度影響深遠C.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高峰 D.亞歷山大東征的客觀作用20.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材料中的“它”是( )A.工業革命興起 B.文藝復興運動 C.新航路的開辟 D.資產階級革命21.英國傳統領導嬗變為現代化領導發生在1649—1832年,經濟和政治轉變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紀國家的政治體制才完全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這表明英國( )A.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 B.經濟發展長期領先政治C.社會變遷具有漸進性 D.君主立憲制不符合國情22.下圖為1720—1870年世界貿易增長率(%)。推動這一時期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開始連為一體 B.工業革命的推進C.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D.殖民擴張的加劇23.下圖三位歷史人物共同的精神品質是(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A.敢于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B.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精神C.反抗殖民壓迫的斗爭精神 D.勇于堅守理想的建黨精神24.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不得隨意逮捕公民,財產權受到保護,但政府只要愿意便有權剝奪這些權利。同時規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總攬一切大權”。這說明明治維新( )A.推動了倒幕運動 B.保留大量封建殘余C.加劇了民族危機 D.確立民主共和政體25.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應用于天上的星球,人們因此發現,原來自然界,不過是按某種法則運轉的巨大的機械裝置,而其中并沒有上帝的地盤,于是傳統的宗教信仰被動搖了。這表明,牛頓力學( )A.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 B.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C.論證了天體運行的規律 D.打破了人們思想的桎梏26.1921年底,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在經過有關部門批準之后可以開設私人出版社,出版社可以擁有自己的印刷廠、辦公室、編輯部、倉庫和書店。這是因為當時( )A.實施了新經濟政策 B.階級結構發生根本改變C.實現了國家工業化 D.蘇聯模式存在嚴重弊端27.20世紀40年代初,蘇聯西部的工廠被迫搬遷到內陸,機器被安置在露天環境里就開始了工作。婦女們也被征召到工廠、礦場等從事生產。這些舉措是為了( )A.完成兩個五年計劃 B.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C.應對世界經濟危機 D.全力反抗法西斯侵略28.1995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的《綠皮書》指出:“當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60%時,使用統一貨幣就十分必要。”據此推斷,歐元的產生( )A.取代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B.象征著歐洲聯合成一個國家C.標志著歐洲聯盟的誕生 D.適應了歐盟經濟發展的需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44分。29.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概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中國出土的茶葉遺存2016年考古發現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專家確認在2000多年前漢景帝陽陵的外藏坑隨葬品中發現了迄今最古老茶葉,這項發現是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委托中國科學院進行出土物分析鑒定得出的結論。 ——新華社西安2016年1月13日專電2021年考古發現 考古工作人員對山東戰國早期墓出土的茶葉樣品進行檢測分析,證實其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發現的煮(泡)過的茶葉殘渣。 ——摘編自《山東鄒城鄭國故城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茶葉遺存分析》材料二 中國古代茶文化歷史簡表時期 概況北朝 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朝有些人把茶稱為“酪奴”,對飲茶者加以譏諷嘲弄,并說“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唐朝 《封氏聞見記》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材料三 唐朝江南部分產茶州縣的人口統計表地區 口數 戶數640年 752年 640年 752年江蘇蘇州 41471 422655 8659 71421安徽宣州 72753 688985 16937 95204浙江睦州 59068 382513 12064 51916——摘編自《試論唐代江南茶業經濟》(1)對比材料一兩項茶葉遺存的考古信息,指出“2021年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茶文化的史料價值。(2分)(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北朝和唐朝的飲茶風氣。(4分)(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從北朝到唐朝飲茶風氣變化的原因。(2分)30.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被迫卷入西方現代化到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引領世界現代化新潮流的歷史性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他們通過學習和仿效西方,開展了一場歷時35年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洋務派進行的“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指出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4分)材料二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第一階段:1921—1949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第二階段:1949—1978年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三階段:1978—201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特點。(4分)材料三 到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3)根據材料三,簡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4分)31.語言的傳播和發展,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可以反映歷史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從英語的發展過程看,每一個重大歷史階段都會產生大量反映鮮明時代特征的新詞。不同時期英語新詞組別 時期 新詞1組 15—17世紀 potato;banana;maize2組 19世紀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3組 20世紀后期 e-mail;website;blog示例組 20世紀初 tank;machine gun;gas mask注:maize玉米;electron電子;blog博客;gas mask防毒面具材料二 17世紀初,英語作為英國的民族語言,第一次遠離歐洲本土,開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隨著英帝國的殖民擴張,英語的地理平臺擴展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英語”,英語的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最終確立了起來。——摘編自郭薔《英語霸權的歷史演變研究》材料三 大多數中國人在翻譯中國特有文化名詞時,往往自動放棄了命名的權利和機會,這種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比如,向外賓介紹“白酒”時,他們總是將其譯為不倫不類的wi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 vodka(中國伏特加)或Chinese whisky(中國威士忌)等。然而韓國人堅持沿用soju(音譯漢語的“燒酒”),最終soju一詞在2008年被權威的《韋氏詞典》認可并收錄。同時,日本也還在堅持使用shochu(源于漢語的“燒酒”)。——摘編自張勇先《英語發展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1、2、3組英語新詞中任選一組,指出該組新詞的出現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相關,并結合史實加以簡單說明。(4分)示例: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說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將最新研制的武器裝備投入戰場,坦克、機關槍、防毒面具等新詞進入英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英國英語“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確立的主要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所述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談談你對語言文化交流的認識。(4分人)32.“名片”是文明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根據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整體分析宋朝的中國名片對歐洲的影響。(3分)材料二(2)從圖2和圖3中各選一張有關聯的時代名片,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觀點,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9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C項正確;元謀人遺址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均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排除AB項;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屬于黃河流域,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A解析:3.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在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他的位置,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B項正確;禪讓制是原始社會后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制度,通過分封諸侯以拱衛王室,排除C項;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形成皇帝制,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材料。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答案。戰國時期,在王室衰微、各國征戰的背景下,為了增強戰斗力,各國競相變法,廢除舊貴族特權,這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D正確。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故選C。6.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去夷即華,易姓建都”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治進行了漢化改革,改變其少數民族習俗,學習漢族改姓漢姓,遷都洛陽,結果天下安定,國家興盛,C項正確;商鞅變法屬于戰國時期的改革,其改革措施中沒有“易姓建都”,排除A項;“去夷即華”強調的是少數民族的政權,貞觀新政屬于漢族政權,唐太宗的統治措施,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屬于宋朝時期的改革,與材料“易姓建都”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解析:根據“雕版印刷術使用更加普遍……對文化發展是一個明顯推動”可知,技術推動文化發展。故選B。8.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宋代不管是王公大臣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街市上進行經營活動,由此可看出宋代營商環境的寬松,C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各階層地位的變化,排除A;僅根據王公大臣可以進行商業活動不能判定官僚體系存在腐敗現象,排除B;中國古代長期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沒有發生“巨變”,排除D。故選C。9.答案:C解析:由題干中“中國的藥物作為商品為東南亞國家人民所喜愛,中藥對東南亞國家的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控制,促進了當地醫藥事業發展”可知,中醫中藥的傳入促進了東南亞國家醫學的發展,從而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C項符合題意。“消除”了東南亞傳染病、發展為東南亞“國醫國藥”說法絕對化,排除A、B兩項;D項不符合史實。故選C。10.答案:C解析:A 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B 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是在元朝 ×C 清朝時期,在不同邊疆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表明清朝積極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D 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清朝邊疆地區動蕩不安 ×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861年3月6日”“香港天天轉運著英法兩國的部隊”“無不滿載著搶劫到的贓物返回歐洲”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6—1860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間英法聯軍對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縱火燒毀。故選C。1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根據題干“儒教孔道不大破壞,中國一切政治、道德、倫理、社會、風俗、學術、思想,均無有救治之法”并結合所學可知,陳獨秀認為,儒家思想服務于專制統治,辛亥革命后,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儒家思想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應該進行思想變革,D正確。題干反映的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此時君主專制已被推翻,排除A;復興儒家思想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進行了國民革命,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故選D。13.答案:D解析:A 由材料中“婦女救護隊和宣傳隊隨軍出征”并結合所學可知,其與題意不符 ×B 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 ×C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題干不符 ×D 根據材料中“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隨軍出征”“國共兩黨”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國共兩黨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材料反映了國民革命運動推動了婦女運動的發展 √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1934年”“蓄志復國仇,豈分男女性”可知,材料反映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日,抵抗外來侵略。故選C。1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連續3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面商國家大計,其實是在為備戰贏得時間。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等人赴重慶進行談判,這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16.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故D項符合題意。1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進入21世紀后,中央政府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推動內地企業在港上市;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中心,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中央政府的上述舉措”可知這些舉措有利于推動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這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A項正確;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是港澳的回歸,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府推動港澳地區的發展,而非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不能得出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排除C項;兩岸關系是指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關系,材料涉及的是港澳地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8.答案:A解析:由題干中關鍵信息“他們把侵占的土地分給公民,從而也滿足了部分平民的土地要求”可知,這一做法滿足了部分平民的土地要求(經濟要求),緩和了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B、C、D三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故選A。19.答案:D解析:2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1492年”“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故選C。21.答案:C解析:由題干中關鍵信息“直到20世紀國家的政治體制才完全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可知,英國的社會變遷具有漸進性。C項符合題意。A項只是反映了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之一,且表述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由此可以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C。22.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 注意題干中時間信息“1720—1870年”。依據圖片可知,1720—1870年間世界貿易增長率不斷提升,尤其是在1780年以后,增長率提升明顯分析選項 A 發生在15—16世紀的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排除A項B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后期起,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歐洲大陸和北美傳播;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因此,工業革命成為推動1720—1870年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B項符合題意C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它屬于思想領域的進步,與題干中“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無關,排除C項D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奪與擴張,它不是這一時期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得出結論 故選B23.答案:C解析:A.敢于追求真理,是指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認識這個客觀世界,與“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反抗殖民壓迫的史實不符,排除。B維護國家統一,與“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反抗殖民壓迫的史實不符,排除。C根據圖片信息“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克服艱難險阻,越過常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脈,打敗西班牙軍隊。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洲的獨立運動。在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章西女王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后,于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最終失敗犧牲;她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是印度民族女英雄。因此三位歷史人物共同的精神品質是反抗殖民壓迫的斗爭精神,符合題意。D.建黨精神與“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反抗殖民壓迫的史實沒有聯系,排除。故選:C。24.答案:B解析:25.答案:D解析: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應用于天上的星球,人們因此發現,原來自然界,不過是按某種法則運轉的巨大的機械裝置,而其中并沒有上帝的地盤,于是傳統的宗教信仰被動搖了。這表明,牛頓力學打破了人們思想的桎梏。故選D。26.答案:A解析:由題干中關鍵信息“1921年底”“蘇維埃政府”“可以開設私人出版社”,回歸教材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A符合題意。27.答案:D解析:A 兩個五年計劃和農業集體化都發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時間與題目不符 ×BC 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沒有波及蘇聯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40年代初處于二戰期間,蘇聯正在反抗法西斯的侵略 √28.答案:D解析:29.答案:(1)該考古發現作為第一手史料,為研究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及茶葉用途提供實物證據;該考古發現將中國已知最早的茶葉遺存向前推進到戰國早期;根據此考古發現可證實戰國早期已有煮泡茶葉的生活方式。(2)北朝上層貴族不及南方人喜愛飲茶,甚至表示出對南方飲茶風氣的恥笑。唐朝不論王公貴胄還是普通百姓都喜愛飲茶,唐朝喜愛飲茶的風氣甚至傳播到塞外地區。(3)唐朝江南產茶縣的人口迅速增長有利于茶葉產量的提升,為飲茶風氣傳播提供條件;大運河的開通推動隋唐時期南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飲茶文化的交流;唐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利于將中原的飲茶風氣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2021年考古發現”的關鍵信息“戰國早期墓”“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發現的煮(泡)過的茶葉殘渣”可知,該考古發現為研究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及茶葉用途提供實物證據,將中國已知最早的茶葉遺存向前推進到戰國早期,并根據此考古發現可證實戰國早期已有煮泡茶葉的生活方式。第(2)問,根據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北朝……皆恥不復食”,唐朝則“茶道大行”等歸納總結即可。第(3)問,根據唐朝的社會發展狀況分析可知答案。30.答案:(1)嘗試: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開辦近代民用企業;建立新式陸軍;籌建新式海軍;興辦新式學校;外派留學生。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2)探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分階段、分步驟進行。(3)意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具體分析如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1978—2012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可知,特點是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由“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可知,特點是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第(3)問,具體分析如下:提取材料信息 總結答案“到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 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跨越” 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31.答案:(1)【第1組】事件:新航路開辟(或殖民擴張、哥倫布“發現”美洲)。說明: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土豆、香蕉玉米等物種新詞進入英語。【第2組】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說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被發現并廣泛應用,與此相關的電話、電報等新詞進入英語。【第3組】事件: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或互聯網的應用)。說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相關的電子郵件、網站、博客等新詞進入英語。(2)主要原因:政治方面,經過資產階級革命,逐漸確立君主立憲制;經濟方面,經過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國際關系方面,通過殖民擴張,建立“日不落帝國”,英語的“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隨之確立。(3)認識:既要善于吸收借鑒,又要堅持文化自信。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時期和新詞可知,三組新詞分別與新航路開辟、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關,依據相關史實加以闡述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二中關鍵信息“英帝國的殖民擴張”“日不落英語”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國際關系方面進行歸納。第(3)問為開放性設問,符合題意,言之成理即可。32.答案:(1)影響:推動歐洲社會變革;促使歐洲社會轉型或走向近代社會。(2)【示例一】名片:自行車和“復興號”動車觀點:從自行車到動車,見證了現代中國交通的發展。闡述: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行車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交通工具變得多樣化,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乘坐動車成為重要的出行方式。總之,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捷,現代中國交通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示例二】名片:糧票和掃碼支付觀點:從憑票購買到掃碼支付,反映了中國民眾支付方式的現代化。闡述: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憑票購買商品;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消費方式現代化,掃碼支付備受歡迎。總之,隨著社會發展,民眾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現代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