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預熱模擬卷 【寧夏專用】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1.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關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B.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C.諸侯服從周王調兵D.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2.宋真宗時宰相王旦的奏疏說:“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土者。雖每歲賜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材料認為( )A.澶淵之盟促進了遼宋的邊境貿易 B.宋金議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C.澶淵之盟減輕了宋朝的財政負擔 D.宋金議和穩固了宋朝的統治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清朝的主要力量應付來自東南海疆的英法聯軍時,俄國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國“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A.侵占大片領土 B.索要巨額賠款C.增開通商口岸 D.獲得領事裁判權4.在1912年至1928年的17年里,北京政府先后更換了13任總統,四十六屆內閣。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B.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洗禮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興起 D.北洋軍閥內部爭權奪利5.下面是部分歌頌人民軍隊及領袖的紅歌歌詞。歌詞中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勝利,得益于(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A.八七會議的召開 B.古田會議的召開C.遵義會議的召開 D.中共七大的召開6.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舉措。這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解放農村生產力C.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D.以公有制為主體7.重慶談判中,中國共產黨代表主動就聯合政府等問題予以讓步,同意撤出海南島等8個解放區的軍隊。這表明( )A.中國共產黨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B.國民黨為發動內戰盡量爭取時間C.中國共產黨的實力與國民黨存在差距 D.解放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全面進攻8.1921年2月《申報》刊登了出租汽車廣告(見下圖)和汽車修理廣告。這反映出當時( )A.外國人在上海等地創辦了外文報刊 B.交通運輸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出行C.我國內陸地區的社會生活變化緩慢 D.人們的風俗習慣開始發生深刻變化9.法律既是一種社會規則,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代表的是國家的意志。某同學正在整理有關古代法律的學習筆記,你認為在下圖“☆”處應該填寫的是( )公元前18世紀 古巴比倫王國 ☆ 公元前450年左右 羅馬共和國 《十二銅表法》 公元529年 拜占庭帝國 《查士丁尼法典》A.《漢謨拉比法典》 B.《法學匯纂》C.《法理概要》 D.《新法典》10.歷史學家錢乘旦認為:“(美國)對來自母國的觀念、制度和方式加以創造性地轉化,逐漸建成了一個與母國不完全相同的社會。”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美國( )A.創立了君主立憲制度 B.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C.傳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D.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11.1995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的《綠皮書》指出:“當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60%時,使用統一貨幣就十分必要。”據此推斷,歐元的產生( )A.取代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B.象征著歐洲聯合成一個國家C.標志著歐洲聯盟的誕生 D.適應了歐盟經濟發展的需要12.1947年6月,馬歇爾就歐洲復興計劃宣稱,只要歐洲國家走經濟合作之路,美國就準備為它們提供援助,這一計劃為歐洲各國的彼此接近與相互合作注入了積極的推動力。1948年4月,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這個以政府間模式運作的常設經濟合作機構負責管理來自美國的援助。可見,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A.密切了美、蘇戰時同盟關系 B.推動了歐洲國家的經濟合作C.使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D.得益于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題,共18分。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材料一:(1)圖A人物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在政治上完善 (制度),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在他統治時期,唐朝國力強盛,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 ”;圖B人物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 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進行監督;1069年,宋神宗任用 進行變法,力圖實現國強兵。(4分)材料二:秦漢至唐時期主要依據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稱為“山川形便”。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確以“犬牙相入”為行省劃界的主導原則,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政治和軍事控制。以今漢中地區為例,其北依秦嶺,南屏大巴山,是連接關中和巴蜀的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秦嶺阻隔,元以前一直被劃入秦嶺以南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到元朝時,漢中被一分為二,分屬陜西、四川兩行省。——摘自《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2)唐朝后期,中央權力衰微,地方逐漸形成了什么局面?依據材料二,指出漢唐到元代劃分地方行政區劃的原則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一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國家治理的認識。(1分)14.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被迫卷入西方現代化到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引領世界現代化新潮流的歷史性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一 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他們通過學習和仿效西方,開展了一場歷時35年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洋務派進行的“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指出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4分)材料二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第一階段:1921—1949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第二階段:1949—1978年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三階段:1978—201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特點。(3分)材料三 到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3)根據材料三,簡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3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選項B是對西周分封制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屬于歷史解釋,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是對西周分封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排除故選:B。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契丹族建立遼,宋遼渡淵之盟實施以來,百姓獲得安寧,宋朝每年給遼的歲幣可能不及戰爭費用的百分之一。因此,材料認為澶淵之盟減輕了宋朝的財政負擔。故選C。3.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故選A。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12年至1928年”“北京政府”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各個派系軍閥相互爭權奪利,導致北京政府的總統和內閣頻繁更換。故選D。5.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遵義會議后,紅軍經過整編,戰斗力提升。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佯攻貴陽,然后揮師北進,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故選C。6.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戰爭時期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激發農民的熱情,解放農村生產力,B項正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排除A項;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面抗戰時期都是土地私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A解析:據題干信息“重慶談判中,中共代表主動就聯合政府等問題予以讓步”可知,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故選A。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出租汽車廣告的出現說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以及交通運輸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出行,B項正確;《申報》是中文報紙,且題干強調的是報紙上刊登出租汽車的廣告,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及內陸地區的社會生活變化情況,而是上海的人們出行方式變化,排除C頂:題干僅僅強調的是上海出現的汽車出租的廣告,無法說明人們的風俗習慣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A.據題干“古巴比倫”和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套法律匯編,符合題意。B.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后,把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匯編為《法學匯察》與古巴比倫王國不符,排除C.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后,編成指導學習法律文獻的《法理概要》,與古巴比倫王國不符。故選:A。10.答案:B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只要歐洲國家走經濟合作之路,美國就準備為它們提供援助”“為歐洲各國的彼此接近與相互合作注入了積極的推動力”“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可知,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推動了歐洲國家的經濟合作。故選B。13.答案:(1)三省六部制貞觀之治通判王安石(2)局面:藩鎮割據;變化:由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到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意義: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體確定了中國后來疆域的輪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認識:國家制度要順應時代潮流;立足國情,不斷革新等。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材料一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圖A人物:唐太宗,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在政治上完善①三省六部制(制度),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在他統治時期,唐朝國力強盛,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②頁觀之治”;圖B人物: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③通判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進行監督;1069年,宋神宗任用④王安石進行變法,力圖實現國強兵。【小問2詳解】變化:根據材料二“秦漢至唐時期主要依據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稱為山川形便”。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確以犬牙相分“為行省劃界的主導原則,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漢到元代,由秦漢至唐時期主要依據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到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確以“犬牙相認”為行省劃界的主導原則,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轄境空前廣闊疆域四至極遠。元朝為統治、鞏固疆域、多民族統一的作用厥功至偉。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體確定了中國后來疆域的輪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小問3詳解】認識: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國家制度要順應時代潮流;立足國情,不斷革新等。14.答案:(1)嘗試: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開辦近代民用企業;建立新式陸軍;籌建新式海軍;興辦新式學校;外派留學生。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2)探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分階段、分步驟進行。(3)意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具體分析如下: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1978—2012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可知,特點是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由“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可知,特點是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第(3)問,具體分析如下:提取材料信息 總結答案“到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 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中國式現代化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跨越” 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