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預熱模擬卷 【重慶專用】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1.重慶巫山縣大溪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了石斧、紡輪、骨針、陶器等。其中陶器有紅陶、黑陶和灰陶。下列與該遺址處于同一時期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半坡遺址2.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的維系。”由此可見甲骨文( )A.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 B.對中華民族作用重大C.結構和體系十分完備 D.是當時全國通用字體3.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4.文帝頒布了《振貸詔》《養老詔》等詔令,以振救、撫養貧困年老的百姓。文帝此后又多次詔令各地基層官吏設置“常員”,督促百姓務農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稅。景帝二年,漢景帝下詔:“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這反映出漢初( )A.戰亂導致民生凋敝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C.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D.農業賦稅始終如5.唐太宗時期增訂完成“十部樂”,分別為燕樂、清商樂、西涼樂、扶南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這體現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樂 B.奢靡之風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風氣流行6.1762年,清朝以伊犁為“新疆都會”,籌劃當地駐兵屯田,決定1763年至1766年,將涼州和莊浪的滿洲、蒙古兵悉數攜眷遷往伊犁永久駐防。這一決定旨在( )A.使清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B.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C.加強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 D.幫助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7.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清朝的主要力量應付來自東南海疆的英法聯軍時,俄國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國“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A.侵占大片領土 B.索要巨額賠款C.增開通商口岸 D.獲得領事裁判權8.1917年,胡適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語”等主張,陳獨秀號召用“國民文學”取代“貴族文學”。由此可知,胡適和陳獨秀希望( )A.保留舊文學 B.廢除科舉制 C.普及白話文 D.推翻清王朝9.在國民黨一大上,中共黨員代表占國民黨一大總代表人數約13%;在大會產生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中,中共黨員約占25%。中央黨組部的7個部門中,中共黨員占據了2個部長、3個部長秘書(相當于副部長)的職位。材料表明( )A.中共黨員占據主導地位 B.國共兩黨實現黨內合作C.中共放棄革命領導權力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0.鄧子恢主持下的華中抗日根據地由主七佃三的“三七分租”,逐漸改變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為打擊農村高利貸而規定為“分半給息”,即實行一分半利息,以保護貧苦農民利益。與這些舉措有關的土地政策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減租減息政策 C.耕者有其田 D.包產到戶11.周恩來指出,我們與蘇聯并不是沒有差別,在戰略上是要聯合,但戰術上不能沒有批評。不能把自己黨和國家的獨立性失掉,也不能置身于任何一個國家的影響之下。這表明( )A.周恩來反對與蘇聯結盟 B.中國堅持獨立自主C.中蘇之間沒有利益沖突 D.中國外交走向成熟12.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材料中的“它”是( )A.工業革命興起 B.文藝復興運動 C.新航路的開辟 D.資產階級革命13.英國傳統領導嬗變為現代化領導發生在1649—1832年,經濟和政治轉變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紀國家的政治體制才完全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這表明英國( )A.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 B.經濟發展長期領先政治C.社會變遷具有漸進性 D.君主立憲制不符合國情14.“南部的領導人決定,禁止廢奴主義者的著作在南部流傳”,種族主義者“搶走了從北部流入的反奴隸制的報紙,并且在廣場上當眾把它們燒毀。此后,南部許多城市競相效仿”。這可直接用于研究( )A.拉美獨立運動 B.南北戰爭 C.明治維新 D.十月革命15.1995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的《綠皮書》指出:“當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60%時,使用統一貨幣就十分必要。”據此推斷,歐元的產生( )A.取代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B.象征著歐洲聯合成一個國家C.標志著歐洲聯盟的誕生 D.適應了歐盟經濟發展的需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35分。16.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的中國古代朝代(部分)更替示意圖,填寫圖中B、C所代表的兩個朝代名稱。(2分)(2)下列史實發生在東漢的是________;發生在明朝的是________。(填寫序號)(2分)①設置駐藏大臣;②開辟絲綢之路;③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⑤鄭和下西洋;⑥貞觀之治;⑦光武中興;⑧八股取士。材料二(3)選取材料二中的任意一幅圖片進行簡要介紹。(4分)材料三(4)根據材料三的思維導圖,指出這場戰爭產生的積極影響是什么。(2分)(5)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實現國家統一的有效途徑。(1分)17.為了開闊國際視野,初步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某校歷史社團開展了以“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其中,完成探究任務。(12分)探究一【航路新辟 世界互聯】玉米改變了南歐的農業生產和飲食習慣,馬鈴薯也在愛爾蘭到俄羅斯的陰冷潮濕的土地上引發了一場營養革命……歐洲傳入美洲最重要的作物是甘蔗。16世紀20年代以來,甘蔗種植園的建立為歐洲人指明了一條路徑,即美洲是可以產出利潤的……美洲原住民人口的衰落,引發了跨大西洋最大的、最重要的人口遷徙——1200萬非洲人被迫來到美洲成為強制勞動力。 ——摘編自[英]特雷弗·伯納德《大西洋史》(1)根據探究一分析,物種交換帶來了哪些影響?(4分)探究二【工業革命 市場互通】19世紀中期以后,機器大工業越來越多地把世界各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吸引到國際分工體系中來。英國等先進國家出口制成品,銷往落后國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應前者……國際貿易量迅速增加,特別是19世紀40—70年代,世界貿易的增長快于世界工業生產的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品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紡織品增長最快并占重要地位。 ——摘編自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2)根據探究二,概括19世紀中期以后市場互通的表現。(3分)探究三【多域共建 經濟一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3)根據探究三,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的原因。(3分)探究四【應對變局 命運與共】進入21世紀,國際格局持續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時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許多全球性挑戰越來越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強世界各國合作是大勢所趨,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摘編自《社會主義發展簡史》(4)根據探究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全球性挑戰?(2分)18.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包括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現代化發軔于西方,但不囿于一種樣態。某學習小組以“中美現代化道路”為主題進行探討,請你參與。(12分)中美現代化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776年 啟蒙思想家托馬斯·潘恩撰寫《常識》鼓勵北美民眾追求民族獨立1787年 頒布美國憲法,體現三權分立思想1865年 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90年 漢陽鐵廠在張之洞的主持下動工興建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912年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13年 福特汽車使用流水線生產1917年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1947年 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1949年 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隆重舉行1953年 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78年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包干到戶2011年 美國民眾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反對金融領域的貪污和腐敗、經濟不平等和社會不公2012年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 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截至2021年 美國不超過10%的少數資產階級和商業集團控制了超過90%的國家財富對比中美現代化道路的發展路徑,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合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距今約五六千年”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處于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處于新石器時代,與重慶巫山縣大溪文化遺址處于同一時期,D項正確;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與大溪文化遺址所處時代不同,排除A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處于舊石器時代,和大溪文化遺址的時代不相符,排除B項;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與題干中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時代背景不一致,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B解析:據題干“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的維系”和所學知識可知,從題干“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的維系”可以看出,甲骨文作為漢字的源頭之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作用重大,B項正確;雖然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但不能簡單說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排除A項;題干反映了甲骨文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沒有任何信息提及甲骨文的結構和體系是否完備,排除C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甲骨文很難有全國通用字體的概念,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可知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標志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也意味著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因此牛耕在農業生產中已經占有重要地位,C正確;題干沒有體現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貴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廟,A排除;題干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對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日益重視,這與私有土地的出現以及兼并戰爭的影響沒有直接關系,BD排除。故選C。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文帝”“振救、撫養貧困年老的百姓”“全免土地稅”“景帝”“三十而稅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帝、景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體現了對人民的關愛。故選B。5.答案:C解析:由題干中關鍵信息“燕樂、清商樂、西涼樂、扶南樂、高麗樂、龜茲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故選C。6.答案:C解析:A 材料僅體現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轄,無法得出清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B 1690年、1696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與題干時間不符 ×C 在伊犁駐兵屯田并派駐軍隊永久駐防,可以有效地維護當地的社會穩定和統治秩序,加強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D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D與材料無關 ×7.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故選A。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號召用“國民文學”取代“貴族文學”,胡適主張進行文學革命,說明兩者都希望普及白話文,C項正確;保留舊文學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排除D項。故選:C。9.答案:B解析:據題干“中共黨員代表占國民黨一大總代表人數約13%;中共黨員在大會產生的中執委正式和候補委員中,占到了25%。中央黨部的7個部門中,中共黨員占據了2個部長、3個部長秘書(相當于副部長)的職位”和所學可知,中共黨員在國民黨一大中占據了相當數量的代表和中執委席位,并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這符合國共合作期間黨內合作的特征,即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并參與其組織和工作,B項正確。中共黨員在國民黨內擔任了一定職務,但從代表比例和中執委比例來看,并未達到主導地位,材料中只顯示了中共黨員在國民黨內的一定影響力,并未表明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中共放棄任何權力,反而顯示了中共黨員在國民黨內的積極參與和影響力,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而材料描述的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時的情況,兩者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抗日根據地”“由主七佃三……逐漸改變為佃七主三”“實行一分半利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B符合題意。11.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關鍵信息“不能把自己黨和國家的獨立性失掉”可知,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符合題意。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1492年”“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故選C。13.答案:C解析:由題干中關鍵信息“直到20世紀國家的政治體制才完全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可知,英國的社會變遷具有漸進性。C項符合題意。A項只是反映了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之一,且表述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由此可以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C。1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南部”“廢奴主義者”“北部”等關鍵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當時美國南北方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故選B。15.答案:D解析:16.答案:(1)B:西晉。C:隋朝。(2)東漢:⑦。明朝:⑤⑧。(3)圖1: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如期舉行香港交接儀式。在交接儀式上,江澤民主席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圖2: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4)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5)武力解決;和平統一。17.答案:(1)影響:豐富了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促進了西方殖民擴張;引發人口遷移。(2)表現:國際分工不斷擴大;國際貿易量迅速增加;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變化。(3)原因: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推動。(4)應對措施: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強國際合作,倡導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第(1)問,具體分析如下:答案來源 總結答案圖片所示內容 豐富了食物種類“玉米改變了南歐的農業生產和飲食習慣,馬鈴薯也在愛爾蘭到俄羅斯……引發了一場營養革命” 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歐洲傳入美洲最重要的作物是甘蔗。16世紀20年代以來,甘蔗種植園的建立為歐洲人指明了一條路徑,即美洲是可以產出利潤的……” 推動了西方殖民擴張“美洲原住民人口的衰落,引發了跨大西洋最大的、最重要的人口遷徙——1200萬非洲人被迫來到美洲成為強制勞動力” 引發了人口遷移答案來源 總結答案第(2)問,根據材料中“19世紀中期以后,機器大工業越來越多地把世界各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吸引到國際分工體系中來”“國際貿易量迅速增加”“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概括即可。第(3)問,具體分析如下:第(4)問,根據材料中“許多全球性挑戰越來越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強世界各國合作是大勢所趨,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概括,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觀點:中美兩國的現代化道路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論述:①兩國的現代化都是在遭受侵略的背景下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進行的。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中國是推翻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實現民族獨立。②兩國的現代化都是在經濟發展變革中逐漸實現的。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經濟上的工業化。中國通過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開啟近代化的探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開放,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兩國現代化的道路也有差異性。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論述:中國的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杜魯門主義,說明美國的現代化帶有一定侵略性;美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使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貧富差距拉大。綜上所述,各國的現代化具有多樣性,既有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特色。解析:觀點論述: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據表格“中美現代化大事年表”內容,提煉觀點:中美兩國的現代化道路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中美兩國的共性的爭取民族獨立、經濟發展變革以及差異的外交政策與發展道路、現代化成果分配等角度圍繞觀點進行展開論述,如:①兩國的現代化都是在遭受侵略的背景下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進行的。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中國是推翻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實現民族獨立。②兩國的現代化都是在經濟發展變革中逐漸實現的。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經濟上的工業化。中國通過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開啟近代化的探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開放,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兩國現代化的道路也有差異性。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④中國的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杜魯門主義,說明美國的現代化帶有一定侵略性;美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使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貧富差距拉大。綜上所述,各國的現代化具有多樣性,既有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特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