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漢壽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卷一、單選題1.浙江浦江上山遺址(距今11000-8600年)發現了房基、墓葬、環壕——中心臺地等遺跡,出土的器物包括作為收割和脫粒工具的石器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陶器,在夾炭陶器中有大量的稻殼和稻葉。據此可知,當時( )A.食物生產取代了食物采集 B.農業使人過渡到定居生活C.貧富差距和階級社會產生 D.農業和手工業實現了分離2.《商君書》主張“法者,所以愛民也”“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則無刑矣”“以刑去刑,則國治”。這些主張強調了( )A.法律與教化的價值趨同B.法治成為系統化的治理方法C.法律是社會行為的準則D.法治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德治3.魏晉時期,內遷黃河流域較久的少數民族大多不再以異族自居,如拓跋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認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鐵弗部也自稱系大禹的嫡脈相傳。這反映出( )A.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B.社會矛盾趨向于緩和C.中原文化長期領先 D.少數民族溯清了族源4.下面是不同史籍關于遼、金歷史的記錄。據此可知,遼、金A.照搬漢字輯錄民族歷史 B.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響C.構建民族文化發展脈絡 D.創制文字注重民族傳承5.如圖為明清時期文人游記行程分布圖,橫坐標序號代表不同文人撰寫的游記中記錄的行程次數,縱坐標起始年份反映行程開始時間。這表明( )A.交通水利工程興修決定文人出行意愿 B.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文人旅行活動C.明清游記的數量與王朝興衰密切相關 D.經濟重心南移助推地區游記創作6.1909年,清政府設肄業館選拔學生留美,學生經過各省初試,進京復試的考試學科包括中文論說、英文論說、歷史、地理、算學、格致、德文和法文,多用英文考試。錄取在館三個月后再進行甄別考試?!皩W行特優者”赴美,及格者留館,其余“則全退學”。這折射出( )A.清政府推崇西方主流文化B.留學生畢業選官制度成熟C.美國的教育水平強于日本D.晚清教育改革已初具成效7.1944年,中國共產黨太岳區委機關報《太岳日報》編寫秧歌劇《春耕歌》,該劇唱到:“春耕互助組呦,大家好精神呦,我們要深耕廣種多用力呦,才有好收成哦?!痹谔栒偃罕姺e極生產,參與救災的同時,還普及了種地經驗。這些做法( )A.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 B.促進農業生產合作化的完成C.體現了實事求是原則 D.有利于根據地開展土地改革8.新中國成立時,農村的交易方式較為復雜,主要包括物物交換、人民幣、銀元、銅圓等形式。而到1952年年底,據人民銀行總行估算,農民持有的人民幣已達11萬億元,約占當時人民幣流通總量的40.4%。這一變化( )A.捍衛了新中國的經濟主權B.有利于人民政權的鞏固C.摧毀了國民黨的殘余勢力D.推動了農村生產力解放9.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的《我為祖國獻石油》中“紅旗飄飄映彩霞,英雄揚鞭催戰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的歌詞曾一度被改為“三面紅旗迎彩霞,鐵人精神傳天下,毛澤東思想指引著我們,自力更生建設國家”。這一變化反映了( )A.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熱情高漲 B.我國基本上實現了石油自給C.文藝創作與現實關系密切 D.經濟建設決定文化藝術創作10.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目錄比較表。據下表中的變化可知,1982年憲法新在( )1954年憲法目錄 1982年憲法目錄序言 第一章 總綱 第二章 國家機構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四章 國旗、國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總綱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章 國家機構 第四章 國旗、國徽、首都A.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憲法原則 B.確立依法治國為國家體制改革重點C.昭示著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 D.凸顯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11.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其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边@一長期的斗爭( )A.導致了貴族的特權完全被取消 B.推動了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C.促進了羅馬公民內部法律平等 D.保障了自由民獲得同等權利12.中世紀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加冕儀式繁復,含誓詞、注圣油、加冕等步驟,其中加冕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在加冕儀式中,樞機主教會把皇冠放在皇帝的頭頂上,然后對皇帝說:“我從上帝那里接受這頂皇冠,現在交給你保管,這是神圣帝國和神圣皇帝的標志?!边@種儀式( )A.說明了現實國情決定宗教形態B.展示了君主權威來源的合法性C.表明了宗教改革強化世俗王權D.體現了君權與教權的合作斗爭13.“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16-19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與本土之間進行的商貿活動的一環(下圖)。在整個貿易中,西班牙人先用在美洲殖民地掠奪的白銀從菲律賓收購中國商船運來的絲綢、瓷器等產品,再用大帆船橫渡太平洋,將這些商品運抵殖民地阿卡普爾科港?!榜R尼拉大帆船貿易”( )A.使亞洲和美洲出現“商業革命” B.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有根本改變C.推動了中國的賦稅制度改革 D.將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4.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到“官方貿易”,再到“民間貿易”,中國和拉美的器物交往持續了250年,數以萬計的瓷器、漆器、金銀器等中國器物被運往拉美,走進拉美的民眾生活中。中國器物傳入拉美( )A.推動拉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引發了拉美的商業革命C.促進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D.依賴于三角貿易的繁榮15.蘇俄新經濟政策中關于農業的措施是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實行糧食稅 C.建立集體農莊 D.建立家庭農場16.美國當代作家安妮·普魯創作的《樹民》,講述了印第安人部落的米克馬克人在北美地區跨越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他們曾勸告族人:“如果我們想要存活下來……必須把米克馬克人的世界清晰地保留在我們的頭腦和生活當中。”然而,年輕的族人并不理解,反而擔心不能再使用鐵鍋,要回歸過去使用木盆放在熱石頭上煮東西的方式。這表明( )A.國際分工推動不同文化的交融 B.落后的美洲文明難以長足發展C.印第安人文化身份認同的困境 D.文學創作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基于中國古代國家發育的獨特性,人們常常稱古代中國為“天下型國家”。何為“天下國家”?這樣的“天下國家”理念包含了三個基本理論層次:首先是“大一統論”,即天下統一于一個國家,一個君王;其次是“畿服論”,即依據“服”——形成以王畿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同心圓狀政治秩序與地理分布格局;第三是“夷夏論”,這是處理國家與民族關系的理論,其核心內容是華夏居中,夷狄居表共同組成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三個理論層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國家觀的基本內容。——摘編自李克建《“天下”與“一統”:認識中國古代國家觀的基本維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延長的16世紀擴張”實際上是從15世紀初開始的,它持續到17世紀乃至18世紀。這次擴張……中國等主要亞洲國家,包括進出口貿易在內的貿易都迅速增長,收入和消費也可能迅速增長。在政治上,這次擴張表現為中國明—清帝國等亞洲主要國家的興盛?!罱K,中國成為最大的白銀“秘窖”。由于中國具有相對更大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因此吸儲了更多的白銀。但是,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新增的貨幣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長,刺激了生產和消費的增長,從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長。但是在政治經濟體不夠靈活、缺乏擴張能力的地方,生產的增長跟不上貨幣供給的增長,貨幣供給的增加就未能促進生產、消費以及人口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有效需求的增長促成了通貨膨脹。歐洲就是這種情況。——摘自“弗蘭克《白銀資本》”材料二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隨著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確立,廣闊的殖民地為其帶來巨大的市場和商業利潤,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在18世紀下半期以蒸汽機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興起了,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遠遠超出國內市場的容量,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工廠生產需要的原料多來自世界各地,同時工業革命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轟開落后地區大門的堅船利炮,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把整個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描述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何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殖民體系研究》(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15世紀西歐擴張對世界的影響?請分析明清時期中國雖強盛但沒能實現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英國在推動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表現和原因?(3)綜上所述,從兩國發展不同結果你得到什么啟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政要與知識精英依托不平等條約,也通過各種方式干預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中國近代知識精英在傳播西方經濟學方面,亦受到西方經濟思想的強烈影響。1873年,京師同文館開設的經濟學課程《富國策》講義,就是以英國人福西特于186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指南》為藍本,將西方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移植到中國,從而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啟蒙作用。1902年,留學英國的嚴復翻譯了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譯名《原富》),更是將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集大成之作譯介到中國。——摘編自鄒進文《東學西鑒:中國近代經濟思想抉隱》材料二 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源于黨對當時社會性質的深刻認識,萌芽于土地革命時期,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發展于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國有經濟處于領導地位;市場機制與政府力量共同發揮作用。——摘編自趙學軍《再論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近代經濟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作用。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D B D C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C B C17.示例:“天下國家”理念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相互推動。中國古代“天下國家”理念中的“大一統論”使得國家追求統一成為主流思想。商周時期,君主雖未實現高度集權,但已然成了天下共主,也有了明確的國家概念。從秦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到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再到隋唐的大一統盛世,這種理念促使歷代統治者致力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避免了長期的分裂和戰亂?!扮芊摗毙纬傻囊酝蹒転橹行牡耐膱A狀政治秩序和地理分布格局,使得中央政權能夠有效地對周邊地區進行管理和控制。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到周朝分封制,秦朝推廣的郡縣制,漢代的州、郡、縣,唐朝的道、州、縣三級制等,都不斷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治理,促進了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夷夏論”提倡華夏居中,夷狄居表,共同構建多民族統一國家。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華夏認同”的觀點在不斷發展,從“華夷有別”逐漸發展為“中華一家”。既有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學習接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元朝和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也積極認同和融入中原文化。也有中原政權在處理民族問題時,一方面針對“夷”的政治經濟現狀,采取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不斷向“夷”傳送中原的先進文化。在雙向的互動中,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不斷的鞏固與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不斷豐富著“天下國家”的理念。綜上所述,“大一統論”利于國家的統一穩定,“服論”促進有效的治理和交流融合,“夷夏論”推動了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這三個層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國家觀的基本內容,為古代中國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推動理論的不斷深化。18.(1)影響: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原因:政治上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日趨腐朽與衰落。經濟上中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朝貢貿易。思想上中國厲行文化專制,壓制人們思想。(2)表現:工業革命使英國生產技術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通過商品輸出和殖民地擴張在世界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原因: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出大量廉價的工業品);擁有強大的海軍;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對外殖民擴張,擁有最多的殖民地。(3)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政府的經濟政策;社會環境;人們的思想觀念等。19.(1)原因:傳統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西方政要與知識分子干預中國經濟政策制定;洋務運動時期近代教育(京師同文館和留學生教育)的推動;先進知識分子的經濟救國探索。(任答三點即可)影響:推動了洋務運動興起與中國近代經濟的初步發展;影響了中國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清末新政獎勵實業的基礎,促進了中國經濟近代化。(任答兩點即可)(2)作用:在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的經濟建設實踐,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恢復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前身與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