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莞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校聯考試題高二歷史第1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春秋戰國時期,孟子謂天下當“定于一”,墨子主張“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稱,斗斛一量”“書同名、車同軌”的主張。這些主張體現了()A.貴族體系的崩潰B.中央集權的傳統C.社會變革的現實D.民本思想的普及2.17世紀,歐洲學者萊布尼茨在《中國近事》序言中寫道:“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軒輕,雙方處于對等的較量中”,并盛贊中國的“倫理與治國學說”。這表明()A.中國文化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B.中國文化推動歐洲社會轉型C.中國文化在西方社會引起關注D.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不斷融合3.康熙年間,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等人主導了《皇輿全覽圖》的繪制工作,該圖基于地球球體的科學認知,采用了經緯度坐標系,對邊疆地區(如西藏、新疆、蒙古)的測繪填補了傳統輿圖的空白。這說明清初傳教士的活動()A.動搖了天朝上國觀念的根基B.有利于拓展國人的認知視野C.開創了中國實地測繪的先河D.折射出清朝開明的文化政策4.在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中,印度、中國和波斯的形象差異顯著。中國人和印度人多被描繪為正面、美好的形象,而波斯人則常被描述為負面形象。這一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受到時代背景和作者價值取向的影響B.由于年代久遠,歷史真相在文學作品中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可以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D.文學作品因主觀性過強而不具備歷史研究價值5.印加帝國建立在山脊上的古城通常被石頭梯地高高低低、成片成片地框出了許多功能區(如宮殿區、富人區、公園、居住區等)。用花崗巖做成的階梯,將城市的不同功能區連成一片。城市的水池、溝渠和下水道,相互連接,并通往山下農田的灌溉系統。這表明印加古城()A.建材獨具風格B.規劃較為周密C.注重防洪功能D.公共空間遼闊6.讀下圖,圖中反映的趨勢導致美國社會()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B.人道主義救助的加速C.族群之間實現了完全的平等D.民族和文化多樣性得到強化7.在鴉片戰爭前,華工主要是自愿結伙出國謀生,其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但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出國的大多數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且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一變化根源于()A.列強侵略的不斷加劇B.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C.人地矛盾的不斷激化D.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8.在巴西薩爾瓦多地區(2021年)考古發掘中,出土的17世紀陶器呈現兼具西非的幾何紋樣與葡萄牙的釉彩工藝特征。這反映了()A.原住民文化在殖民壓迫下完全消亡B.歐洲工業革命推動美洲藝術標準化C.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催生混生文化形態D.宗教改革促進了殖民地審美觀念統一9.梵蒂岡某博物館館藏的絲質編絳,經鑒定制作于公元2世紀,其材質是中國產的絲綢,而其工藝則源自西亞敘利亞的作坊。這可以佐證()A.絲綢之路推動羅馬絲織業繁榮B.羅馬帝國與漢朝存在貿易往來C.敘利亞商人主導絲綢之路貿易D.漢朝的商人大量定居于敘利亞10.13世紀,蒙古西征之前,羅馬教皇統治歐洲的一切,社會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學禁錮。蒙古鐵蹄踏碎了城市,摧毀了農田,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同時,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材料表明蒙古西征()A.徹底摧毀歐洲封建制度,促進東西方直接貿易B.動搖了教會與貴族經濟基礎,為文藝復興創造條件C.直接導致歐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體D.引發宗教改革運動,推動歐洲世俗王權崛起11.1950年,印度宣布獨立時把英語和印地語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后來印度國內曾有過廢除英語官方地位的意見,但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印度()A.在二戰后民族意識高漲B,被英國殖民擴張改變了族群結構C.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D.由受過英式教育的上層精英統治12.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到2017年1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這反映出()A.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B.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得到較普遍認同C.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財富D.多極化趨勢在文化領域進展最為迅速13.陶寺遺址的觀象臺遺跡印證了《尚書·堯典》中“歷象日月星辰”的記載,這體現了()A.文獻與考古互證B.早期宗教祭祀體系C.農業生產的周期性需求D.王權與神權的結合14.《鹽鐵論·水旱》載“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該現象反映了()A.中央集權受到地方嚴重威脅B.手工業進步束縛了民生發展C.官營經濟下的農業存在困境D.對外連年戰爭導致民怨四起15.2002年,考古人員在湘西里耶鎮的一口古井中,陸續發現了眾多秦代簡牘,稱里耶秦簡。這批簡牘的數量,為此前出土秦簡總和的十倍。這三萬八千余枚秦簡,紀年從秦統一六國的前一年到秦滅亡的前一年,紀年之完整,資料之翔實,實屬罕見。“簡”述歷史,“牘”懂中華。下列選項中,最有可能出現于這些秦簡的內容是()A.郡縣刑政B.無為而治C.禮樂德治D.仁政民本16.下面文本框內摘錄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若干詩句。這些詩句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A.以民為本B.家國情懷C.自強不息D.天下為公第11卷(非選擇題)二、材料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自1850年代起,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頻繁出現美國商船招募華工的告示,承諾“赴美可得高薪,三年即可衣錦還鄉”。與此同時,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民生凋敝,南方農村土地兼并嚴重,加之水旱災害頻發,大量農民陷入赤貧。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更公開宣稱:“華工吃苦耐勞,是修筑鐵路最理想的勞動力”。-摘編自陳翰笙《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及19世紀美國鐵路公司檔案材料二 鑒于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勞工進入美國會危及美國境內某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因此暫停中國勞工進入美國。在暫停期間任何中國勞工來美國,或在上述九十天期滿后來美國,留在美國境內,均屬非法。-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簽署《排華法案》(1882年)材料三 1943年12月17日,美國國會通過《麥諾森法案》,正式廢除《排華法案》,同時以配額形式每年允許105個中國移民進入美國。-姜云珂《(麥諾森法案》的出臺與《排華法案》的終結》(1)根據材料一,分析19世紀中葉華人移民美國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美國對華人態度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茶葉中的全球史材料一起初,茶葉僅限于王室貴族享用的奢侈品......1755年,一位到英國旅行的意大利人,記述了他在倫敦目睹的情狀:“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仆每天也必須喝兩次茶以顯示身份......”-摘編自[美]梅維恒、[美]郝也麟著,高文海譯《茶的真實歷史》材料二 中國茶葉的經營方法是由個體茶農采制小量茶葉,然后運往各處叫賣幾天......在英國政府和民間資本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下,印度茶葉種植事業得以迅速發展......是以節省人工的最新機器制造出來的,阿薩姆公司(19世紀初英國商人創辦的股份公司)最終擺脫了困境,并于當年(1852年)宣布首次獲利3000英鎊。-林齊模《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的衰減-以對英國出口為中心》(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茶葉作為商品在歐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歷史原因是什么?(4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英國為什么以印度取代中國作為自己的茶葉主要產地?印度茶葉貿易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8分)19.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引兵東征,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最后完全吞并埃及,這300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歷史上被稱為希臘化時代。這時期最顯著的事實,便是古希臘的文化和古代東方各國的文化因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為發達的文化。那些在亞歷山大帝國廢墟上所形成走起來的各個國家,一方面具有東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臘的色彩。-摘編自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材料二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大陸各國的封建主義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潰,新興的資本主義法國同封建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拿破侖掌握法國執政權后,“用不斷的戰爭來代替不斷的革命”。戰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各國的軍事力量,破壞了歐洲的封建傳統文化,加速了歐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啟蒙思想。同時;拿破侖戰爭的侵略性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注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侖時代后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的轉變。這種轉變并非基于封地及貴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摘編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識覺醒的文化路徑》根據材料一,概括希臘化時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6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并談談你對文明交流與傳播的認識。(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石,是其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保持獨特性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近代中國的各個領域。這種滲透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還削弱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一些人開始對自己的文化身份產生懷疑和迷茫,甚至產生文化認同的危機。這種危機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這對于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構成了進一步的挑戰。-摘編自胡永輝《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歷史生成與時代塑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晰)東莞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校聯考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A B D D C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C A B17.(1)原因:西方經濟侵略導致自然經濟解體,農民手工業者破產;國內的戰亂,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掠奪勞動力;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廉價勞動力的大量需求;美國主動招募政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奴隸貿易的廢止。每小點2分,共8分)(2)變化:由排斥轉變為肯定。(2分)原因:時代背景和中國國力發生變化,材料二出現時,中國處于晚清,國力衰敗,是美國侵略欺凌的對象;材料三出現時,中國處于民國,國力有所提升,且正作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之一、捍衛著和平與正義,是美國同盟國之一。(4分)18.(1)變化:茶葉由奢侈品轉變為普通人能夠消費的一般商品。(2分)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可以直接采購中國的茶葉,且貿易量不斷擴大,因此茶葉價格逐漸下降,成為了大眾日常飲品。(2分)(2)原因:中國封建小農經濟式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不適應英國對茶葉的龐大需求;英國因茶葉貿易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扭轉貿易逆差而選擇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取代中國作為茶葉主要產地。(4分)成功因素:英國政府和民間商人的支持;工業革命后機器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股份公司等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提高了貿易的效率和質量。(4分)19.(1)特征:承襲了希臘的傳統;與東方文化交融。(2分)成因:亞歷山大的武力擴張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東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4分)(2)積極影響: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歐洲各地出現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社會的普遍訴求。消極影響:戰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文化。(6分,積極4分消極2分)認識: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沖突和和平交往兩種方式;文明的交流與傳播有利于促進世界的進步與發展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20.示例一:(12分)論題:近代中華文化在挑戰中獲得“新生”。論證:近代,中華文化在西方列強的沖擊和內部社會的動蕩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時也迎來了新生的機遇。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被打破,中國人開始反思自身的文化缺陷。洋務運動提出了“中體西用”的口號,試圖在保持傳統文化核心的同時,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表明,單純的技術引進無法挽救國家的危亡,文化的深層次變革勢在必行。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提出了全面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主張,試圖通過改革實現國家的富強。變法雖然失敗了,但開啟了中華政治文化現代化的序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革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批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提倡新文學,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并未被完全拋棄,而是在批判中繼承,在融合中創新。例如,魯迅等文學家在批判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深刻挖掘了其中的優秀元素;梁漱溟等學者則主張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此外,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結論:總之,近代中華文化在挑戰中不斷調整與創新,既保留了傳統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文明的精華。這種文化的韌性不僅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也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示例二:論題:近代中華文化主體性在西方沖擊下的危機與重塑論證:近代中國遭遇西方文化沖擊,中華文化主體性面臨空前危機,但通過文化自覺與創新,最終實現了文化自信的重建。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列強以工業化優勢打開中國國門,西方文化伴隨商品、宗教和制度強勢滲透。從器物到思想,傳統天下觀”逐漸瓦解,士人階層對儒學的信仰動搖。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知識分子將傳統文化視為現代化的桎梏,主張全盤西化”,甚至提出廢除漢字,折射出文化主體性的斷裂。這種自我否定導致文化認同混亂,民眾陷入精神迷茫。然而,危機中亦孕育轉機。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盲目西化的弊端。梁啟超提出“以中化西”,主張在中華文化根基上吸收西方文明;梁漱溟強調中華文化獨特價值,倡導返本開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挖掘傳統文化中的革命性與人民性,如“實事求是”思想與群眾路線的融合,為文化主體性注入新內涵。改革開放后,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重審文化定位。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到“文化自信”的提出,中華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既傳承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又吸納了法治、科學等現代元素。故宮文創的興起、非遺保護的深化,彰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銜接。綜上,近代中華文化的嬗變證明:文化主體性并非固守傳統,而是在開放中堅守內核,在創新中延續生命。面對全球化挑戰,唯有保持文化自覺,方能實現文明傳承與時代共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