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5月歷史月考試題單選題共30題,每題2.5分,共75分1.新中國成立之際,新政協籌備會向社會各界征集國旗圖稿,自發出征求國旗圖案通知以來,國旗審查小組平均每天收到100多幅國旗圖稿,近一個月時間收到了2992件。這些圖稿作者中,工人和職員最多,學生和農民次之。國內各省幾乎都有圖稿寄來,也有從國外寄來的。這反映出( )A.國際上積極支持新中國成立工作 B.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建設精神C.人民對于新中國成立的熱情高漲 D.全國上下的美術設計氛圍濃厚2.1949年,各民主黨派均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后來,各民主黨派均把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寫進自己的章程。材料表明中國( )A.黨派監督職能正在消失 B.民主黨派失去存在基礎C.愛國統一戰線范疇擴大 D.多黨合作基礎日趨堅實3.“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該法律可能節選于( )A.《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B.《共同綱領》C.1954年憲法 D.《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4.1954年我國全民參與憲法草案的討論從6月16日開始,到9月11日結束,歷時接近3個月。憲法草案公布以后,民眾歡呼雀躍。臧克家作詩贊曰“強忍住歡喜的眼淚,我朗誦這中國人民的‘大憲章’,它比黃金鑄的字更寶貴,人人把它銘刻在心上”。這表明當時( )A.形成完善的法制體系 B.民眾的民主意識增強C.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 D.社會主義原則的確立5.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新中國百廢待興,毛澤東主席毅然決定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車入朝參戰,反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干涉朝鮮事務。毛主席決定入朝參戰主要是( )A.戰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要求 B.新中國和平與建設的需要C.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斗爭需要 D.東西方意識形態互相對立6.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過“銀元之戰”查封投機資本大本營、統一貨幣流通,并實施“米棉之戰”在全國拋售物資以平抑物價。這些舉措旨在( )A.構建市場經濟體系 B.肅清官僚資本殘余C.推動城鄉經濟發展 D.鞏固新生人民政權7.下圖是創作于新中國某一時期的宣傳畫《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建設我們的祖國》。這一時期( )A.農村開始廣泛開展土地改革 B.以重工業的發展為重點C.在全國掀起“大躍進”運動 D.三線建設已經全面展開8.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四個“互”字和一個“共”字,既體現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彰顯了國際法治精神的核心內涵。這主要反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推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潮 B.以平等互信為基礎權責統一C.是中國不結盟政策的直接產物 D.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完全一致9.中共八大指出,必須加強黨內和黨外的民主監督,必須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必須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說明中共八大A.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 B.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完成C.確立了以法治國的基本國策 D.開創了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先例10.下圖是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在艱苦的條件下改善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結束了當地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這可以用來反映我國( )A.農村經濟工作調整取得明顯成效 B.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C.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D.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氣質11.1964年,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該舉措( )A.背景是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 B.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和東北地區C.表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D.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12.北京時間1971年7月16日,尼克松總統宣布了美中共同擬就的公告: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公告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全世界,美國報界稱之為“尼克松震撼”,“震撼”的原因是由此( )A.中美關系將走向正常化 B.中美建立外交關系C.中美由對峙走向合作 D.美中冷戰從此結束13.1958年6月軍委擴大會議上,陳毅說:“有了原子彈,我這個外交部部長在國際講臺上說話,腰桿子硬!”張愛萍說“再窮,我們也要有一根打狗棍!”這表明研制原子彈有利于( )A.打破美蘇的核壟斷 B.極大提高我國科技水平C.維護世界戰略平衡 D.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14.作為事件親歷者,當時的外交部翻譯吳建民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重大意義》一文中寫道∶“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通過絕非偶然……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他強調中國能夠重返聯合國得益于( )A.綜合國力的增強 B.發展中國家的支持C.中美關系的緩和 D.資本主義陣營分化15.20世紀50年代錢學森突破美國政府設置的重重障礙回到祖國。在物資匱乏與蘇聯技術援助中斷的情況下,他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僅用5年時間便走完了戰略導彈從仿制到獨立研發的道路。這體現了錢學森( )A.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B.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C.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D.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16.1950年,中國的鐵路位于京廣鐵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寧夏和四川等內陸省份沒有鐵路。到1957年,全國鐵路線長度翻了一番以上,這些內陸省份都有鐵路通到中國其他地區。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 )A.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重視 B.獨立工業體系已建立C.鐵路在中國開始出現 D.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7.有學者認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發表的《東方風來滿眼春》與1978年5月1日《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并稱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關頭的雄文”。兩篇“雄文”都( )A.助推了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 B.體現出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C.加快了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 D.折射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18.1981年,深圳蛇口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這可謂“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這一口號體現出( )A.思想領域的爭論激烈 B.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改革創新的進取精神 D.對外開放格局形成19.1984年一、二月間,鄧小平在視察了深圳等地后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根據鄧小平的建議,同年5月,國家決定( )A.把長江三角洲等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B.把海南島劃為經濟特區C.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20.“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發展的手段”。下圖可詮釋中國( )A.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D.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完成21.下列是某同學梳理的四川部分史實。最貼切的標題是( )1978年9月,寧江機床廠等6家四川國有企業,率先在全國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邁出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步。 1980年,四川省廣漢向陽人民公社在全國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成為中國第一個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政府的地方。A.紅色搖籃 B.天府之國 C.人文重地 D.改革先鋒22.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由此可以看出(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徹底解決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23.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位為“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發展( )A.得益于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 B.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C.促進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D.體現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4.下邊是某老師在歷史課堂上展示的一個文本。這一“文本”內容反映了( )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取得巨大成果 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都居世界首位 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達到114萬億,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A.綜合國力的提升 B.科技領域的突破C.小康社會的建成 D.國際影響力擴大25.1981年2月19日,中、英就香港回歸進行試探性接觸。金庸發表社評《關于香港未來的一個建議》,建議中英兩國經磋商研究,訂立一個有關香港的條約或協議,或由兩國外長發表聯合公報。內容主要為三點:一、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二、香港現狀不變:三、中國如決定收回香港,應在十五年之前通知英國,這一言論( )A.得益于“九二共識”的達成 B.成為“一國兩制”的理論指導C.表明“一國兩制”具有民意基礎 D.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一步26.2002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在于( )A.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B.加深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C.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D.它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27.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一新的時代背景和實踐條件下創立并不斷發展的。這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A.體現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 B.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C.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D.完成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28.白天鵝賓館是中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大型現代化酒店,當時一些人對白天鵝賓館中外合作的經營方法持不同意見,認為這是搞“資本主義”。1984年1月31日,鄧小平專程視察白天鵝賓館,在28樓俯瞰浩蕩珠江景色時,高興地對霍英東說:“‘白天鵝’好!比美國的還要好!”。這反映出,當時( )A.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被突破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鋪開C.中國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29.1979~1992年間,《人民日報》中“撥亂反正”“按勞分配”“集市貿易”“對外貿易”“留學生”等詞匯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些詞匯的涌現緣于( )A.國家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開始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C.“走出去”戰略提出實施 D.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30.進入21世紀,我國積極開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與歐盟確定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和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同時,還積極參與安全與反恐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這反映了中國( )A.奉行“一邊倒”外交方針 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積極與周邊國家發展關系 D.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二、材料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以蘇聯為榜樣的國家工業化計劃。中國原來的工業基礎,比蘇聯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要落后……為形成的獨立工業體系,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初步基礎,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投資占比高達88.8%。——摘編自馬泉山《中國工業化的初戰: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949-1957)》(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時期我國發展工業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原因。7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有其歷史必然性。領導中華民族完成現代建國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起來的政黨。……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土地兼并和貧富懸殊是每個王朝晚期面臨的共同問題。土地兼并將會導致大量無地流民出現,貧富懸殊將會造成大量的城市貧民,最終導致國家的崩潰。中國共產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一個事關大一統的制度考慮。中國的大一統社會一直存在著基層社會自發的封建化傾向,當這種傾向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瓦解大一統的國家政治。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頑疾,就必須要廢除其經濟基礎——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國在1949年建國時國家一窮二白,積貧積弱。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的常規發展,中國的工業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要求中國必須快速實現工業化,特別是盡快建立起國防工業,因此社會主義是唯一的選擇。——改編自寒竹《民族復興百年進程的歷史邏輯》材料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經濟超高速增長的核心是制度變革,這一制度變革使中國經濟從改革前經濟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目前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經濟改革選擇了一條漸進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84年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城市體制增量改革全面推開,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體制外市場化”階段。1992年至今,中國進入了一個整體協調改革時期。……漸進式改革道路可以說是理論和實踐互動的產物,其中增量改革、試點推廣、改革和開放互相推進都具有開拓性。——摘編自張平、楠玉《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革》32.(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6分32.(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制度變革”的角度,概述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基本進程,6分并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B B D B B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D B A A A C C B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B A C B A C A D31.(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1分原因:借鑒蘇聯的經驗(或以蘇聯為榜樣);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鞏固國防的需要;建立獨立工業體系的需要(或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初步基礎的需要)。6分32.(1)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是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的政黨(或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防止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消除威脅大一統制度的經濟基礎;實現工業化的現實需要。6分(2)基本進程: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將傳統的計劃經濟制度轉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全面深化,整體協調改革)。6分成就: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完善。6分三條即可滿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