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五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現了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沖出了封建的堡壘。”下列與這段回憶相關的是( )A.鄒韜奮《生活》 B.陳天華《警世鐘》C.鄒容《革命軍》 D.陳獨秀《新青年》2.新文化運動時期,天津《平民》雜志刊登的《中國女子今后的覺悟和奮斗》指出:“(女子)打破我們以前的奴隸生活,創造以后的人的生活,做我們應做的事情,爭我們應享的權利。”該文章反映了新文化運動( )A.主張自強求富 B.號召變法圖強C.提倡民主平等 D.宣傳實業救國3.“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這一結果說明( )A.學生發揮主力作用 B.思想解放至關重要C.階級聯合意義巨大 D.五四運動徹底勝利4.歷史解釋是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判。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五四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B.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C.1927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D.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5.李大釗回到家鄉時,有親戚問他:“你在北京干啥?”李大釗淺淺一笑說:“點種。”親戚聽了有些莫名其妙,說:“莊稼人種地要點種,你點什么種?”他回答:“革命的火種。”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首次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由此可知,李大釗是中國( )A.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B.中體西用主張的踐行者C.報刊與雜志發展的推動者 D.實業救國思想的宣傳者6.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搜集了一些有關上海的資料。下表中“________”處應填的是( )搜集的資料 探究主題1.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集中地; ________于上海的條件2.俄僑較多,便于掩護蘇聯使者;3.陳獨秀開展活動的中心;4.共產國際在華聯絡點;5.政治活動十分活躍。A.護法運動開始 B.護國戰爭發生C.五四運動爆發 D.中共一大召開7.中共一大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的最低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 )A.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B.對國情的認知逐漸符合實際C.推翻北洋軍閥 D.在中國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8.下面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廣東陸豐縣農民協會會員減租證。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INCLUDEPICTURE"45單元T8.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八歷全國\\45單元T8.TIF" \* MERGEFORMATINETA.國民革命運動 B.秋收起義C.井岡山會師 D.紅軍長征9.北伐開始后,廣東、江西等地的農民成立了運輸隊、擔架隊支援北伐軍;湖北武漢等地的工人組織罷工配合北伐軍攻城;上海工人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并最終取得勝利,迎接北伐軍進入上海。這反映出( )A.民主科學思想深入傳播 B.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工農群眾支持北伐戰爭 D.南京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10.《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寫道:“現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階級的經濟的剝削和政治的壓迫比從前更加厲害。”材料中“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指的是( )A.中華民國的成立 B.黃埔軍校的創建C.北洋軍閥的統治 D.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1.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年份。上半年,千軍競發,萬眾歡騰,許多工人、農民第一次發現命運和生活原來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頃刻之間,所有的恐懼和黑暗又變本加厲地回到身邊,表面上開始走向統一的中國,實為破裂了。基于這一變化,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迅速( )A.與國民黨合作 B.發動南昌起義C.召開遵義會議 D.進行戰略轉移12.由于秋收起義作戰失利,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背棄了革命,為此毛澤東曾帶領當時的新黨員宣讀了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這體現的精神是( )A.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C.舉國同心、尊重科學 D.精準務實、開拓創新13.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不是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得益于中國共產黨( )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B.建立和鞏固了民主革命統一戰線C.在革命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D.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14.在“重走長征路·憶崢嶸歲月”的研學活動中,某同學制作了以下路線圖(部分)。下列與圖中①②③④處對應正確的是( )INCLUDEPICTURE"8LJ+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八歷全國\\8LJ+9.tif" \* MERGEFORMATINETA.①渡過金沙江 B.②遵義會議C.③四渡赤水 D.④會寧會師15.某中學歷史社團以“重走長征路·感悟民族魂”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并收集到如下資料,從中能感受到的長征精神是( )INCLUDEPICTURE"8LJ+1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八歷全國\\8LJ+10.tif" \* MERGEFORMATINET 中央紅軍在歷時一年多的時間里,進行了300多次戰斗,幾乎每天一次遭遇戰;平均每天行軍35千米以上,翻越18座山脈,渡過24條河流;擊敗了具有壓倒性優勢對手的圍追堵截;征服了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和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等惡劣自然環境。A.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B.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大無畏精神C.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工作紀律D.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奮斗精神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6分)20世紀20年代前后,新時代的曙光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8年陳獨秀等人創辦《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評論》。從這以后,新文化派知識分子由批判封建舊傳統等一般宣傳,開始轉向宣傳現實的政治斗爭,把民主與科學思想同時事政治結合起來。五四運動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每周評論》也刊載了摘譯版《共產黨宣言》以及陳獨秀的《二十世紀俄羅斯的革命》等文章。材料二 這以前,中國人民也發生過多次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政治行動。可是它們或者是單純的軍事行動,或者是只有較少人參加的愛國活動。五四運動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牽動的社會面如此之廣,表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意志,使反動勢力張皇失措。——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適應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1)根據材料一,指出1918年后陳獨秀等知識分子思想宣傳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產生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五四運動的主要特點。(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革命面貌發生的變化。(6分)17.(18分)探尋紅色文化基因,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黑暗中高舉起革命的旗幟,開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糾正了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的同時,接連發動百余次武裝起義,并將起義中保留的革命種子傳播到農村的廣闊天地,逐步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革命道路。這使幾乎陷入絕境的中國革命獲得了重生,迎來了土地革命戰爭的高潮。——摘編自鄭敬斌《1921—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經歷的磨難與挑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斗爭的實踐活動,并寫出中國共產黨找到的革命新道路的內涵。(6分)材料二 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會后紅軍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統一指揮下,勝利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INCLUDEPICTURE"8LJ+1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八歷全國\\8LJ+11.tif" \* MERGEFORMATINET——摘編自《從遵義會議看黨在長征中的領導力》《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遵義會議在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地位。品讀繪畫作品,寫出其中所蘊含的紅軍的革命精神。(8分)(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共十年對立時期中國共產黨應對磨難與挑戰的歷史經驗。(4分)18.(21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一段戰勝無數艱難險阻、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不斷推進偉大事業發展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也好,“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也好,試圖變法圖強的戊戌變法也好……它們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這個任務光榮地落到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肩上。——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二事件 簡介中共一大 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南昌起義 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 起義失敗后放棄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遵義會議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個任務”落在“中國工人階級的肩上”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自定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15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答案1.D 2.C 3.C 4.A 5.A 6.D 7.B 8.A 9.C10.D 11.B 12.A 13.C 14.D 15.B16.(1)新變化:由批判封建舊傳統轉變為宣傳現實的政治斗爭;由民主科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由西方轉向俄國。原因:學習西方道路走不通;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2)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徹底反帝反封建。(3)關系: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變化: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中國共產黨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7.(1)實踐活動: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發動秋收起義;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召開古田會議;創建人民革命政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任答其中兩點即可)內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若答創造“工農武裝割據”局面亦可給分)(2)地位: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任答其中兩點即可)革命精神:緊緊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精神;堅信革命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任答其中兩點即可)(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人民至上、為民造福的價值理念;堅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勇于自我革命和錘煉自己。(任答其中兩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無產階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無產階級擁有先進理論的指導。(2)事件: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觀點:中國革命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闡述:秋收起義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俄國攻打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1927年,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結論:中國共產黨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革命策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