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本課框架和時間軸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社會主義實踐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1903一、列寧主義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三、蘇(俄)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年后逐步取消)斯大林(蘇聯)模式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1917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新和諧公社”藍圖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裝攻打冬宮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綱要下第七單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1903年1917年4月革命道路的探索一二建設道路的探索革命理論的探索——列寧主義12革命實踐的探索——十月革命3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4社會主義模式的探索—斯大林模式1903年1917年1917年1918-19211928-19531921-1928目 錄CONTENTS探索....從1880年起,俄羅斯正式踏上了發展工業的資本主義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車道。1891至1900年,俄國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8.5%。——《世紀悲歌》19世紀末,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的4/5……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美)莫斯《俄國史》在俄國統治階級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1861年獲得解放后,繁重的捐稅,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使農民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1907年各種形式的農民反抗達179次,1914年發生1046次。在工業領域……1914年經濟罷工達到1370次,政治罷工達1034次,參加者近10萬之眾。——《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勝利源泉:列寧主義的形成--背景經濟:工業發展 小農落后階級:產業工人 產生成長政治:封建專制 矛盾激化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蘇聯共產黨的前身)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火星報》是第一張全俄馬克思主義秘密報紙,……還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著名口號。——季正矩《列寧傳》“試看星星之火,行將燃成熊熊之焰”組織:政黨成立 工運展開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的召開,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勝利源泉:列寧主義的形成--內容與評價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教材89頁學習聚焦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關系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何時滅亡?何時勝利?較籠統)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具體回答) 繼承發展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帝國主義論俄國國情論一國勝利論(主要)革命方式論資本主義論發達國情論多國勝利論革命方式論評價: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任何一種能夠持續存在的統治,(民眾)要有起碼程度的自愿服從性。——參見弗蘭克·帕金:《馬克斯·韋伯》,劉東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8頁。基于傳統的神圣性基于統治者個人的超凡魅力基于民眾幸福感滿意度勝利經過二月革命倒沙皇1、時間:1917.3(俄歷二月)2、結果:①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②形成了兩個并存的政權。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十月革命現曙光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成立政權——1917年11月8日,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二大,成立蘇維埃政權。鞏固政權——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員會(人民民主)、《土地法令》消滅剝削、退出一戰勝利進軍——1918年春全國各地都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最迫切最根本最核心十月革命的勝利勝利源泉:列寧主義的形成標志內容意義勝利經過勝利保障背景客觀條件經濟:政治:主觀條件階級:組織:思想:列寧主義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像俄國那樣嚴重的受到戰爭的磨難和痛苦……由于許多歷史原因(俄國比其它國家落后的多,戰爭帶給它的困難特別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頂,人民繼承著1905年的傳統),使得俄國革命比其他國家先爆發。——《列寧選集》一戰激化了俄國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發展P90:列寧……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革命思想武器經濟:工業發展 小農落后政治:封建專制 矛盾激化組織:政黨成立 工運展開階級:產業工人 產生成長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廢除土地私有制,確定土地、礦藏、森林、水流等為國家所有,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法令》退出戰爭,立即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和平法令》在全國各地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頒布憲法,確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定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普建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勝利源泉勝利經過勝利保障勝利意義人類歷史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世界歷史兩種制度并存與競爭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第17課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第15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第18課 冷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1918-1920年1921-1928年1928--1953年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列寧的困惑:“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蘇聯的共產主義》追隨理想追隨理想回歸理想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探索——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建設道路的探索3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背景:軍事:內憂外患經濟:極端困難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蘇維埃政權經受著嚴峻考驗。措施:余糧收集制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打倒列寧和馬肉,恢復沙皇和豬肉。——1920年蘇俄民謠,姚海:《俄國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65頁內戰結束意味著不再需要“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棄了。農民們拿起武器,反對無常的征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已陷于癱瘓狀態,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間接連不斷的戰爭。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最大的災難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國性旱災,它造成了俄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經濟衰退!政治暴動!政治家與資本家的對話蘇俄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使年輕的美國百萬富翁阿曼德·哈默大為震驚,他立刻購買了小麥運到蘇俄銷售。列寧知道后邀請他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你在我國旅行過嗎?”哈默:“我剛在饑荒地區和烏拉爾呆了一個月。”列寧:“是的,饑荒,……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用這些來使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對不對?”列寧的轉變:“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轉引自王斯德《蘇聯興亡史》新經濟政策(1921--1928年)時間:1921年3月-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國情。措施:教材92頁學思之窗 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區別作了怎樣的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農業 余糧征集制(公有制) 糧食稅工業 企業收歸國有(國有化) 中小企業可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對外租讓制商業 取消自由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平均化) 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私有制市場、商品特點:(“新”):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與市場直接聯系。實質: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影響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新生政權探索出途徑方法啟示: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啟示:依據國情定政策,實事求是順民心⑵蘇聯成立:沙俄(1547—1917年)蘇俄(1917—1922年)蘇聯(1922—1991年)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四個共和國,后擴大為15個1924年1列寧逝世斯大林接任領導人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1928-1953)1925年起,開展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點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928年起,實施五年計劃,新經濟政策逐漸取消。1936年蘇聯新憲法宣布斯大林模式的確立1929年底,蘇聯掀起大規模 農業集體化 運動。從1926年起,蘇聯政府頒布一系列法令,限制工商業活動,勒令私營企業主上繳企業和幾乎所有收入,從1930年起,斯大林發動“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下令取消租讓制和租借制,將企業收歸國有。…到1937年,工業中的私有制企業已被徹底排除,社會主義成分在工業總產值中占99.8%,…1936年,斯大林宣布,蘇聯社會主義“基本建成”。經濟經濟結構:重工業所有制:單一公有制管理體制:管理權+經營權管理體制:宏觀+微觀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蘇聯模式特征材料一:1930年蘇聯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蘇聯興亡史》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著,蘇聯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6,第143頁材料二: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7卷材料三:不可否認,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國家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普遍有效的“后發先進”的現代化模式。……憑借這一成就,蘇聯模式在當時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很長時期內,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國家的人民當做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樣板。——陳怡《斯大林模式與執政黨的現代化》蘇聯模式評價“先要飛機大炮,后要膠鞋面包”“莫斯科不睡覺!克里姆林宮不睡覺!中央領導人不睡覺!斯大林不睡覺!”——陸南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論(從列寧到普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頁,第56-59頁【知識梳理】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背景 蘇維埃政權遭到國內外敵人聯合進攻,形勢危急 內戰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符合俄國當時的國情 國內復雜的社會危機,國際戰爭陰影的籠罩時間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內戰的勝利 解決國內危機,過渡到社會主義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國際地位措施 余糧征集制 糧食稅;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資 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評價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也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等問題74年后,人民再一次審判了他們的政府,紅色帝國驟然落幕。蘇聯解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生產關系改革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要在改革發展中自我完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學習拓展: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思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1898年1900年1924年1922年1921年1918年1917年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布成立《火星報》布爾什維克黨建立 列寧主義的形成二月革命 四月提綱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三年衛國戰爭時期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維埃社會主共和國聯盟成立列寧去世 斯大林上臺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課堂小結【探究】蘇聯不同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農業工業貿易分配特點余糧收集制用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全盤集體化大中小工業企業一律收歸國有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取消自由貿易實物配給制(平均主義)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工資制(平均主義)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排斥市場調節,國家統一調撥、計劃供應用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用軍事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拓展提升Q: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何不同?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模式所有制經濟體制工業化道路農業發展道路結果單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協調發展農業集體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蘇聯解體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