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十月革命:現代社會的斯芬克斯之謎無論擁護還是反對,沒有人能否認十月革命對于20世紀乃至可以想象的人類命運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與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和美國的歷程相比,蘇俄一登上世界歷史舞臺就散發著史詩般的光輝,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像蘇俄那樣,一開始就以人類和世界的名義,開創著文明的新紀元。但74年之后,這樣一個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沒有被十四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干涉扼殺于襁褓之中,沒有在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面前潰敗,卻在其經濟、軍事、政治、文化、外交諸方面并無重大危機時,戲劇般地坍塌了。無論捍衛者或顛覆者,都沒有為之流血,更沒有戰爭——甚至已沒有捍衛和顛覆者。——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大衛·科茲《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1917—19241924—19531954—19641964—19821982—19841984—19851985—1991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一頭公牛在被送往屠宰場的時候,還會試圖撞倒、踩踏那些骯臟的屠夫。要知道,并無其他公牛能夠告訴這頭公牛,說這樣做毫無成功的先例,前往屠宰場的牲口再也不會返回畜群。而在人類社會,人們在不斷地相互交流經驗。正因為如此,我從未聽說一位被押往刑場的人拼命抵抗,掙脫繩索,勇敢自衛,摧毀障礙,最后成功逃走。……我卻贊同公牛,贊同公牛盲目的憤怒。我贊同這種頑強的動物特性,它并無人類的理智和愚鈍,并不去思量成功的可能性,它也不知道絕望這樣一種卑鄙的情感。——娜杰日達·曼德施塔姆《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以人為本還是以人為代價?本課框架和時間軸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社會主義實踐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1903一、列寧主義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三、蘇(俄)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年后逐步取消)斯大林(蘇聯)模式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1917思考1:結合教材P91,分析列寧主義誕生的背景?工業革命: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帝國主義時期)一、國情下的理論創新 ——列寧主義的形成(1)經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壟斷階段。(農奴制改革和工業革命的雙重驅動)(2)階級: 工業發展造就第一代產業工人,無產階級壯大。(3)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一戰激化社會矛盾。(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組織工人運動。(5)思想:1900年,列寧在國外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6)主觀:列寧積極進行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誕生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布爾什維主義”,即列寧主義。1、列寧主義誕生的背景、標志一、國情下的理論創新 ——列寧主義的形成1、列寧主義誕生的背景、標志馬爾托夫:孟什維克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反對把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列入黨綱,反對建立有嚴格紀律和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列寧: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占了多數,從而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一、國情下的理論創新 ——列寧主義的形成P91[學習聚焦]: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關系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何時滅亡?何時勝利?較籠統)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具體回答)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帝國主義論俄國國情論一國勝利論(主要)革命方式論資本主義論發達國情論多國勝利論革命方式論繼承發展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俄國社會實際(帝國主義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2、列寧主義的內容、評價一、國情下的理論創新 ——列寧主義的形成P91[學習聚焦]: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評價: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2、列寧主義的內容、評價一、國情下的理論創新 ——列寧主義的形成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1、十月革命的背景:客觀 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政治 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導火線 一戰激化了各種矛盾,加速革命到來主觀 階級 無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有很強的革命性組織 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熟;思想 成熟的革命理論—馬列主義;群眾 工農聯盟2、十月革命的過程、特點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年4月四月提綱指方向1917年7月七月流血拋幻想1917年11月(俄歷10月)十月革命現曙光推翻沙皇統治,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鎮壓人民反抗。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和平奪權)十月革命爆發,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革命取得勝利。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流血十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史料閱讀】二月革命時,俄國資本主義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1.2億多人口中,農民有近1億,工人階級只有300多萬,布爾什維克黨員只有1萬多,進行社會主義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列寧認為,當前的任務不是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是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解決俄國人民渴望得到實現的切身利益問題。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2、十月革命的過程、特點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的特點:①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的形式;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③革命階段: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相連階段④理論角度:鏈條說 ,一國勝利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問題探究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質打擊對象革命力量結 果兩者聯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2、十月革命的過程、特點3、政權建設:(1)標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為人民委員會主席。(2)意義: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經濟: 《土地法令》(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外交:《和平法令》(宣布蘇俄退出一戰)政治:《告工人、士兵、農民書》(宣布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借助戰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轉換: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效仿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對俄國對世界對人類歷史①短時間內擺脫封建殘余的束縛,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②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③改變20世紀的世界格局,兩大社會制度并存。(世界現代史的開端)④實現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⑤開辟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新世界的嶄新紀元 ——十月革命的勝利革命引起西方極度恐慌,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蘇俄內戰。事實上俄共的權力是在內戰后才建立起來的。新生政權的困境:蘇俄內戰(1918.3—1922.10)蘇俄內戰漫畫在1917年10月25日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將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1917年11月舉行立憲會議選舉,結果反革命勢力獲多數票,布黨只獲得約23%的選票。后人對前人政策的評價可能多種多樣,但如果回到當時,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不是選什么,或不選什么,而是根本沒得選……外有干涉、內有白軍、3/5人口被反革命勢力控制、失去產糧區、40%的工廠停產、城市人口每兩天才領到1/8磅(57克)面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馬克思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920年蘇俄大饑荒1921年畫家賽羅夫創作了油畫《列寧會見上訪農民》當你無法選擇時,考驗的是領導人的魄力;當你可以選擇時,考驗的是領導人的智慧……農民不滿工人罷工軍隊嘩變……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政治家與資本家的對話蘇俄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使年輕的美國百萬富翁阿曼德·哈默大為震驚,他立刻購買了小麥運到蘇俄銷售。列寧知道后邀請他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你在我國旅行過嗎?”哈默:“我剛在饑荒地區和烏拉爾呆了一個月。”列寧:“是的,饑荒,……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用這些來使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對不對?”列寧的轉變:“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轉引自王斯德《蘇聯興亡史》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新經濟政策(1921—1928)(2)內容:重心: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1)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的弊端日益顯現,導致戰后危機(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戰時共產主義 新經濟政策農業 余糧收集制工業 工業企業國有化商業 取消自由貿易分配 普遍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固定糧食稅(核心)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a.由單一的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c.由實物配給制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b.由否定商品貨幣關系到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質: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列寧說新經濟政策是“必要的倒退”請說明其合理之處?“必要”:“倒退”: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發展,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如糧食稅、國家資本主義、自由貿易、按勞分配等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情出發,找到的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政權。所以新經濟政策是形式上的倒退,實際上的前進。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社會主義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列寧創新的新經濟政策措施: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并存+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按勞分配=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1921—1928)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評價: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2-1991)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斯大林將帶領蘇聯走上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列寧與斯大林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沒有重工業,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是什么?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指令性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為什么?本質:否定價值規律、商品和市場關系。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工業化強國戰后恢復二戰勝利物質基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后期僵化影響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斯大林模式,怎么樣?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啟示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T-34”中型坦克①注意國民經濟比例協調發展;②經濟政策的制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遵循本國國情;③要注重改善民生;④計劃與市場相結合;⑤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民主、法制建設。三、新世界的偉大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