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共38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件(共38張PPT)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第15課
【課程標準】
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勝利的世界歷史意義。
統編版|綱要下|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1721—1917年
1917—1922年
1991年至今
1922—1991年
俄羅斯
蘇維埃俄國(蘇俄)
俄羅斯帝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時空觀念】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列寧主義的形成
背景
形成
內容

意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材料:從19世紀60 年代起,直至1913 年。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保持了2.5%的速度。這在俄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由于俄國農業……緩慢發展,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在這一時期的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俄國的工業化基礎已經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與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到20世紀初,俄國的工人階級人數已經超過2200 萬人(包括家屬),約占全國人口的 18%。其中產業工人的人數為300 萬人。就其階級結構而言,俄國工人階級的隊伍比較純潔,破產的農民是俄國無產階級的主要來源。因此俄國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和密切的聯系。 ——張建華《世界現代史》
一戰前夕,各主要工業生產總產值
(1)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材料: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條編成的兩米長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世紀之交的俄國農民的生活是十分貧苦的。1861年獲得解放以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
——《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
窮人在施粥棚內勉強果腹
俄國產業工人積極參加工人運動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2)社會矛盾: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材料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斗爭協會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因被流放沒能出席這次大會。會議宣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但是,大會沒有制定出黨綱黨章,也沒有建立統一的中央領導機構。大會之后,地方的馬克思主義小組仍各自分散活動。統一集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實際沒有建立起來。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冊)》
(3)組織基礎:1898 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大會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材料: 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通過秘密方式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中散發,它對于宜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火星報》為紐帶,列寧將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同圍,為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
(4)思想基礎:1900 年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形成標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
(2)形成時間:1903年
(3)大會意義: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1)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2)對俄國的認識: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3)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4)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
在“多國同時勝利論”基礎上創立“一國勝利論”
2、形成
3、內容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4、意義
“帝國主義時代”——時代背景
“無產階級革命時代”——革命目標
結合俄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確切些說,列寧主義一般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
——斯大林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的演講
①歷史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②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獲勝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③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勝利
歷史條件(革命背景)
進程
意義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1、歷史條件(革命背景)
①經濟基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殘余,在列強中處于落后地位
②政治基礎:俄國經濟落后,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③ 國際條件: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卷入戰爭(有利的國際環境)。
④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革命性強。
⑤政黨基礎:成熟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的領導。
⑥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列寧主義的形成。
沙皇俄國本來就是帝國主義列強中經濟落后的國家,參加“一戰”使得沙俄經濟陷入困境。……由于軍需供應不足,裝備落后,軍事指揮的失誤,再加上士兵情緒低落,俄國戰事不斷失利,到1917年3月,俄國約150萬人死于戰爭,四百多萬人傷殘。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2、進程
1917年11月
(俄歷10月)
七月流血拋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和平奪權已不可能。
布爾什維克黨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十月革命現曙光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冬宮,成立蘇維埃政權,
列寧為主席,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3月
(俄歷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統治,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領導人認為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便將政權交給前者,自己處于次要地位
《四月提綱》指方向
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俄國的形勢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實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戰爭。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1)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人民委員會的成立)。
《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臨時政府已經被推翻,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滿足人民當家做主的愿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掌握政權——最核心。
《和平法令》:立即實現不割地賠款的和平。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宣布蘇俄退出一戰。滿足和平愿望,恢復和平環境——最迫切。
《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滿足土地愿望,建立經濟基礎——最根本。
2、進程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2、進程
(2)建立政權: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材料 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機關,即領導彼得格勒無產階級和衛戍部隊的軍事革命委員會手中。
——列寧《告俄國人民書》(俄歷10月25日上午10時)
材料 舊的國家機關將要演到徹底粉碎,而新的管理機關即蘇維埃組織將要建立起來。
——列寧《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
意義: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
由理論到實踐
由理想到現實
“新和諧公社”藍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裝攻打冬宮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模式到南斯拉夫模式到中國模式
【知識歸納】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理論由空想到科學
理論到實踐
——1871年巴黎公社運動
理想到現實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國到多國
——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一種模式到多種模式
中國 越南 朝鮮 古巴 老撾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3、意義
(1)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3)從此,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十月革命的意義
【主題深化二】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比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打擊對象 沙皇專制統治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革命力量 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 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
結 果 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兩者聯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背景: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通過武裝干涉,使蘇俄陷入內戰。
◎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蘇俄內戰形勢圖(1918-1922)
1918年春夏,英、法、美、日等國(進入俄國)。協約國軍隊的干涉不僅侵犯了蘇俄的主權,而且策動了蘇俄國內的反布爾什維克和反蘇維埃政府勢力,在外國軍隊的支持和扶植下,反蘇維埃政權的各種力量紛紛聚集起來,成立地方割據“政府”,并用武力向蘇維埃政權發起進攻,由此開始了歷時三年的國內戰爭。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②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內戰的勝利。
③重要措施:余糧征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食收集到國家手中。
余糧征集制要求貫徹階級原則:貧農不收,中農酌情征收,富裕農戶多收。……大規模地組織工人征糧隊下鄉。……實行有余糧征集制以后,糧食征購量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即使紅軍的糧食供應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給到最低限度的口糧。然而,余糧征集制在取得顯著成就中也蘊育著危機。
——摘編自周尚文 等《蘇聯興亡史》
④評價: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
①背景:
內戰結束意味著不再需要“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棄了。農民們拿起武器,反對無常的征收。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也已陷于癱瘓狀態,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間接連不斷的戰爭。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最大的災難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國性旱災,他造成了俄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課堂探究】請根據以下材料,簡要分析實施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內戰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符合俄國當時的國情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
②主要措施:其中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實行新經濟政策后,從1922年別1925年,注冊的私人工業企業從856個増加到1786個,這些企業的工人人數從20400人増加到60500人。
——摘編自周尚文 等《蘇聯興亡史》
③評價: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
(3)蘇聯的成立
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蘇聯地圖(1940年)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共和國 加盟時間 共和國 加盟時間
俄羅斯聯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烏克蘭 1922.12.30 亞美尼亞 1936.12.05
白俄羅斯 1922.12.30 哈薩克 1936.12.05
愛沙尼亞 1940.08.06 烏茲別克 1924.10.27
拉脫維亞 1940.08.05 土庫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爾吉斯 1936.12.05
摩爾達維亞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魯吉亞 1936.12.05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材料 俄國是一個有370年沙皇專制統治傳統的國家,沒有建立起資產階級議會制度,沒有民主共和國的傳統。文盲占總人數的80%,群眾中有一種十分濃厚的、落后的小農思想,骨子里有著很深厚的尊君意識,這股龐大的力量足以營造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著直接聯系。蘇聯進行一國社會主義建設時,處于世界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孫立國《新世紀以來中國對“斯大林模式”研究綜述》
【課堂探究】請根據以下材料,探究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歷史原因:“趕超”西方的最好辦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運作,且蘇聯缺乏民主傳統。
國際因素: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下,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思想上都有積極作用。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材料 不少學者認為,堅毅、剛強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個人品性的一個方面;而粗暴任性、強烈的權力欲,冷酷無情、崇尚暴力,主觀片面、妒賢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個人品性的另一個方面。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復雜的人物,因此,他的個人品性對斯大林體制模式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也表現在很多方面。
——陸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課堂探究】請根據以下材料,探究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個人因素:斯大林的個人品性的影響。
◎斯大林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2)斯大林時期的建設成就
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示意圖(1921-1940)
把重工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連接工農聯盟的紐帶,否定新經濟政策。把盡可能的提供商品糧作為農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應盡義務。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3)蘇聯模式的形成: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
①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②政治:權力高度集中。
第一個五年計劃原定于1933年結束(1928年開始),1932年底,蘇聯政府宣布該計劃已提前完成,歷時四年三個月。據蘇聯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3倍,國民收入增長了86%,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8%。剪成了1500個新企業。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
積極:①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
②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勝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
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消極: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4)蘇聯模式的評價: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
【課堂探究】蘇聯模式的經驗與教訓
(1)經驗
①計劃經濟模式有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一度推動了蘇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②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2)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②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③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
④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知識梳理】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蘇維埃政權遭到國內外敵人聯合進攻,形勢危急 內戰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符合俄國當時的國情 國內復雜的社會危機,國際戰爭陰影的籠罩
時間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內戰的勝利 解決國內危機,過渡到社會主義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國際地位
措施 余糧征集制 糧食稅;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資 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評價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建立了工農聯盟,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本課小結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列寧主義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背景
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主要內容
意義
背景:
進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建立政權
歷史意義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的成立
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1928-1937)
蘇聯模式內容
斯大林時期的建設成就
蘇聯模式的特點
蘇聯模式的評價:積極、消極
C
1.一位十月革命的目擊者曾說,“(布爾什維克黨)代表了工人、士兵和農民那種純真而簡單的愿望,并且據此來制定他們當前的綱領”,“他們實現了人民群眾最下層的那種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由此可見,該目擊者認為十月革命
A.植根于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順應了社會主義時代潮流
C.具備了廣泛堅固的社會基礎 D.結束了沙皇對人民的壓迫
【解析】布爾什維克黨基于廣大工農兵的愿望和利益,制定革命綱領,這使得十月革命具備了廣泛堅固的社會基礎,C項正確;十月革命植根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排除A項;革命目擊者并未直接提及社會主義制度在俄國的建立,排除B項;二月革命時期,俄國就已經結束了沙皇的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實戰演練
C
【解析】列寧主張首先實現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其次通過內部斗爭,把資產階級政黨排除出蘇維埃,最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說明列寧希望革命能夠和平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家政體問題,排除A項;列寧主張一切權力歸蘇維埃,而非兩個政權長期共存,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封建殘余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
2.1917年4月16日,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蘇維埃要把全部政權收回自己手中,然后再在蘇維埃內部開展斗爭,把小資產階級政黨排除出蘇維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由此可見,列寧
A.主張建立議會制共和國 B.倡導兩個政權長期并存
C.希望革命能夠和平發展 D.要求徹底鏟除封建殘余
實戰演練
B
3.1918年9月,列寧做出指示:“不剝奪富裕農民,但征收合理的重稅;中農征輕稅;貧苦農民免稅。10月,人民委員會通過《對向農戶征收實物稅的法令》,規定農民按播種面積和牲畜頭數以實物稅的形式向國家交納部分剩余農產品。這反映出蘇俄
A.放棄了收集余糧的農業政策 B.新經濟政策受到歷史因素影響
C.堅持既有的階級斗爭觀念 D.政府工作的重心轉向經濟建設
【解析】根據材料“1918年”“規定農民按播種面積和牲畜頭數以實物稅的形式向國家交納部分剩余農產品”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8年蘇俄開始嘗試有區別地征收實物稅,這為1921年蘇俄實施以糧食稅為代表的新經濟政策提供了實踐經驗,體現了新經濟政策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無法反映余糧收集制的實施狀況,排除A項;1918年正值蘇俄鞏固政權時期,尚未開始階級斗爭、大規模經濟建設,排除CD兩項。故選B項。
實戰演練
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崇礼县| 通州市| 赤水市| 信阳市| 南皮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胜| 平湖市| 东丽区| 格尔木市| 新源县| 龙井市| 凤城市| 柳江县| 沙河市| 牡丹江市| 大新县| 遵义市| 芦山县| 镇康县| 潞西市| 伊吾县| 塔城市| 城固县| 武鸣县| 湖北省| 乌审旗| 土默特左旗| 广宁县| 建平县| 喀什市| 桐柏县| 乌鲁木齐县| 岐山县| 安新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万盛区| 长寿区| 兴业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