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方 向 . 道 路 . 命 運綱要上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程標準: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3.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歷史意義。4.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5.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7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目錄CONTENTS方向決定道路新道路新征程道路決定命運123——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方向決定道路——偉大的歷史轉折011. 思想準備: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思考:文化大革命結束于1976年,為何沒有馬上進行改革開放?延續“左”傾錯誤(“兩個凡是”)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路線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文初稿作者在聽到贊譽聲的同時,也因看到一些報刊批評該文“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轉而安排“后事”:“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當時( )A.社會輿論呈百花齊放之勢 B.“左”傾束縛亟待突破C.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漸入人心 D.“兩個凡是”名存實亡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華國鋒B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2. 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鄧小平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中國改革的真正起點,恰恰發生在思想政治領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歷史錯案,解決各領域的歷史遺留問題;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對歷史的全面反思和總結。 ——蕭冬連《探路之役》3. 營造改革開放良好的社會環境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彌補文革傷痛《決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建國32年來的功過是非,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統一黨內思想1982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八二憲法,重建民主法制新道路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021. 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一)對內改革:由農村到城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崗村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沖破思想束縛小崗村形式:包干到戶、包產到戶、包產到組實質: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歷史過程看,農村改革并不是預先選擇的突破口,它是在較為寬松的政治環境下,農民對政策底線的沖擊與地方上開明的領導人相互推動,一步一步獲得共識形成全國性政策的過程。 ——蕭冬連《探路之役》城市:1984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原則: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措施:承包經營責任制、廠長負責制黨中央態度:1978“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1980 允許少數地區包產到戶1982 承認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改革的深化:1992《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正在遠離馬克思》(1985.09.23)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姓“資”姓“社”爭論的焦點是市場經濟傳統的社會主義有三大原則:第一是堅持公有制,第二是堅持計劃經濟,第三是堅持按勞分配。——肖冬連《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鄧小平的理解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突破經濟特區深圳汕頭廈門珠海海南 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煙臺秦皇島天津大連連云港青島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湛江北海廣州沿海經濟開放區珠三角閩東南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重慶萬縣宜昌武漢九江沿邊開放城市塔城伊寧瑞麗河口東興滿洲里黑河琿春烏魯木齊拉薩昆明貴陽長沙西寧銀川呼和浩特長春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二)對外開放:由試點到鋪開21世紀引進來走出去(三)深化改革:由摸路到明路1987年中共十三大“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1992年南方談話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基本路線動搖不得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001年加入世貿深層次參與經濟全球化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十八大以來【小組合作】閱讀課本的內容,以歷史時間軸的形式合作完成改革開放的進程圖。1978年1984年1992年2001年2002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共十六大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摘自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改革開放進程特區是各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鄧小平《辦好經濟特區,增加對外開放城市》(1984.2.24)經濟特區(1980、1988)沿海港口城市(1984,14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4個地帶)1992,沿江港口、沿邊、 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思考:對外開放的進程?特點?試點延伸擴展深入開發開放浦東(1990,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擴展點——線 ——面沿海—沿江—內陸“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 新的思想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1982年十二大提出1987年十三大初步形成1992年十四大理論成熟1997年十五大寫入黨章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2002年十六大寫入黨章2007年十七大寫入黨章,十八大確立為指導思想2017年十九大確立為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思想精髓是( )A.堅持社會主義道路B.加強黨的政治建設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D.重視理論聯系實際C“三個前所未有: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的能力和信心。”2. 新的思想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轉化為美好生活需要涵蓋面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平衡,就是東部、中部、西部,城市和農村,富裕和貧窮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人民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還不能完全滿足中共八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3. 新的統一道路——一國兩制(1)理論形成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81年葉劍英發表九條聲明具體闡述“一國兩制”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超的政治智慧(2)理論實踐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就在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根本保證是( )A.“一國兩制”的提出 B.“九二共識”的確定C.中國國際威望的提高 D.中國國力的強大D(3)強大生命力(3)兩岸關系的發展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031. 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高新科技民生工程國民經濟抗疫搶險重大工程和科技地位◎持續增強的經濟實力,1990年完成第一步戰略目標,2000年完成第二戰略目標,總體達小康,2010年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二位◎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十六大后實行“兩免一補”2006取消農業稅◎1983年“銀河1號”,1988第一座高能加速器,1991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1999“神舟一號”1999“神威”計算機1998年抗洪搶險,非典疫情,應對金融危機,汶川抗震救災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西電東送、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世界第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國,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短短7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以來200多年的近代化發展歷程,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歐美國家。這主要是因為( )A.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B.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C.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D.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的理念和國際影響力擴大B1. 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任務】總結21世紀初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國家出臺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2. 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1)外交政策戰略性調整: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中國決不稱霸,也堅決反對任何霸權主義。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與非洲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同拉美之間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積極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和新型國際關系(2)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建立發展面向21世紀雙邊關系的基本框架倡導并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2年與東盟簽署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3年與歐洲確定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08年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2009年與其他金磚國家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外交總體布局和平發展責任大國【思考】中國國際影響力擴大的意義。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結 束 語我們走過的路……走西方工業化之路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之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越走越寬的道路,是給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寧的正確道路,我們一路披荊斬棘,一路凱歌行進……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