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15課課程標準: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外歷史綱要》(下)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緊隨時代結合國情“理想與現實”的契合,要如何達成?社會理想是人們對美好制度的向往,現實只能是理想的“大寫意”,而不會是“工筆畫”。恩格斯(1820-1895)馬克思(1818-1883)列寧(1870-1924)19世紀的理想一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20世紀的現實二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一、列寧主義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第15課自主閱讀教材結合思維導圖把握基礎知識1.背景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被“解放”的農奴伏地親吻主人的靴子尖。一戰前夕,各主要工業生產總產值。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材料一:從1880年起,俄羅斯正式踏上了發展工業的資本主義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車道。1891至1900年,俄國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8.5%,而同期德國為4.9%,美國為3.3%,英國為2.4%,法國為1.6%。 ——《世紀悲歌》一.列寧主義的形成政治環境:沙皇專制統治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引發1905年革命的“流血星期日”1.背景材料二: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條編成的兩米長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世紀之交的俄國農民的生活是十分貧苦的。1861年獲得解放以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尼古拉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后一代沙皇,他于1896年5月18日登基。按照傳統,俄國宮廷在莫斯科為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因謠傳沙皇將賞賜豐厚的禮物,使數十萬群眾聚集在莫斯科的霍登廣場,因擁擠而互相踐踏,造成三千余人傷亡,史稱“霍登慘案”。一.列寧主義的形成階級基礎: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俄國產業工人積極參加工人運動材料三:1900年,俄國企業數量25327家,總產值約32億盧布,工人近205萬人,到1913年分別發展到29415家、74億盧布和311萬人。1.背景材料四:1900年,列寧創辦了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其名稱源自詩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表達了對革命的必勝信念。思想宣傳: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組織準備:1903年,擁護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創立。材料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1900年初,列寧流放期滿,7月在德國創辦了馬克思主義者的第一張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為俄國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因為列寧的擁護者在中央委員會中占多數,被稱作“布爾什維克”。1903年列寧《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記事》手稿1.背景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主要內容及特點觀點一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壟斷制、寡頭制,代替了自由趨向的統治趨向,極少數最富強的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這一切便產生了帝國主義的一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激化無產階級力量發展壯大+列寧為何說“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革命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斗爭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主要內容及特點觀點二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為什么是俄國?1、農奴制改革不徹底,資本主義發展緩相對落后;2、社會矛盾尖銳(沙皇專制統治激化階級矛盾、國內民族矛盾尖銳)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主要內容及特點觀點三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時發生。”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相比,觀點有何不同?根據列寧的觀點,社會主義革命不僅能夠在具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它也可以在一個不很發達國家開始,然后再影響其他國家,最終在全世界得以傳播。 ——(美)曼弗雷德 馬伊《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社會主義革命應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革命也可以發生在不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在多國發生 一國首先開始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主要內容及特點觀點四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通過暴力革命。”——”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共同主張是什么?無產階級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綜合觀點一到四,列寧主義的特點是什么?列寧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也是結合俄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①地位:列寧主義洞悉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②創新:列寧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等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武器:列寧主義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3.意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4月,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方向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第一階段:二月革命倒沙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 1917年3月被革命者抓獲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獨自坐在樹樁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像旋風似的掃進了小城:“沙皇給打倒了!”于是成千的居民穿過滿地是雪的大街,涌向廣場。人們貪婪地聽著那些新鮮名詞——自由、平等、博愛。——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視民眾要求繼續投入一戰鎮壓人民反抗5月列寧在普基洛夫工廠工人大會演講“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形勢圖建立政權: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第二階段:十月革命現曙光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11月道路: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向冬宮突擊》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1917年11月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當選人民委員會主席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質打擊對象革命力量結 果兩者聯系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參加,并起積極作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沙皇封建專制統治,形成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建立蘇維埃政權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延續、過渡關系,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對比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的勝利意義:十月革命借助戰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轉換: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效仿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 ——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土地法令》(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平法令》(宣布蘇俄退出一戰)《告工人、士兵、農民書》(宣布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對俄國對世界對人類歷史①短時間內擺脫封建殘余的束縛,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②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③改變20世紀的世界格局,兩大社會制度并存。(世界現代史的開端)④實現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⑤開辟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新生政權的困境:蘇俄內戰(1918.3—1922.10)蘇俄內戰漫畫在1917年10月25日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將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1917年11月舉行立憲會議選舉,結果反革命勢力獲多數票,布黨只獲得約23%的選票。蘇俄國內反革命組織和外國武裝干涉勢力&1918年被奧匈軍隊絞死的農民1918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美軍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一)生存危機的極端手段: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計劃】1.背景材料4:對蘇維埃政權來說,戰爭初期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當時,國家四分五裂,處于半包圍狀態。蘇維埃政權僅控制俄羅斯中部地區,相當于過去俄國的1/10至1/15;失去烏克蘭、伏爾加河流域、西伯利亞等重要糧食、燃料基地,在物質上沒有任何外援。——陳之驊《蘇聯興亡史綱》①政治上: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蘇維埃政權②經濟上: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貧困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3.內容馬克思構想的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有制 公有制流通體制 計劃經濟, 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農業:余糧收集制工業:大中小企業國有化取消商品自由貿易強制勞動和實物配給制4.實質材料5: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路徑。”——《蘇聯史》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利用軍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一)生存危機的極端手段: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計劃】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材料5:1921年春,全國普遍發生了饑荒。忍饑挨餓的和生活無著落的農民自發地組織了一些暴亂,將暴亂的目標指向蘇維埃政權……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參加暴亂,參加暴亂者多數是剛剛穿上軍裝的農民。——張建華《俄國史》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蘇聯紅軍凱旋【學思之窗】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戰時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蘇]列寧《論糧食稅》5.評價①積極: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②消極: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經濟和政治危機(一)生存危機的極端手段: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計劃】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戰略退卻與迂回前進:新經濟政策(1921—1928)【計劃為主+市場為輔】1.背景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2.內容與實質戰時共產主義 新經濟政策所有制 農業 余糧收集制工業 工業企業國有化流通體制 取消自由貿易分配方式 強制勞動和實物配給制固定糧食稅(核心),建立工農聯盟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恢復自由貿易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實質 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利用軍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戰略退卻與迂回前進:新經濟政策(1921—1928)【計劃為主+市場為輔】3.評價材料6: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大國崛起》①經濟:②政治:③理論: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突破了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直接過渡”的設想,開創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結合的先河,。其思想遺產深刻影響了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改革,尤其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示意圖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共和國 加盟時間 共和國 加盟時間俄羅斯聯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烏克蘭 1922.12.30 亞美尼亞 1936.12.05白俄羅斯 1922.12.30 哈薩克 1936.12.05烏茲別克 1924.10.27 摩爾達維亞 1940.08.02土庫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脫維亞 1940.08.05吉爾吉斯 1936.12.05 愛沙尼亞 1940.08.06格魯吉亞 1936.12.051547年1917年1922年1991年沙俄蘇俄蘇聯俄羅斯蘇聯的成立與發展1924年列寧遇刺逝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三)高速工業化與體制固化:斯大林模式(1928—1991)【完整的計劃經濟】1.背景材料7: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20年代中期,由于蘇英、蘇中關系的惡化,而“道威斯計劃”出臺,德國源源不斷地得到來自外國,特別是美國的貸款,這就使蘇聯領導人感到處在戰爭的威脅之下。而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不可能同發達的工業強國進行軍事對抗,這是顯而易見的。——陳之驊《蘇聯興亡史綱》材料8:俄國是一個有370年沙皇專制統治傳統的國家……沒有民主共和國的傳統。文盲占總人數的80%,群眾中……骨子里有著很深厚的尊君意識,這股龐大的力量足以營造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孫立國《新世紀以來中國對“斯大林模式”研究綜述》國內①經濟:國內工業落后,重工業薄弱。②傳統:專制主義根深蒂固③個人:斯大林集權思想嚴重、專斷和個人崇拜國際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中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三)高速工業化與體制固化:斯大林模式(1928—1991)【完整的計劃經濟】2.建設成就1925192719281937聯共十四大提出工業化方針聯共十五大提出農業集體化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2、1933-1937材料9: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斯大林選集》材料10: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為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37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三)高速工業化與體制固化:斯大林模式(1928—1991)【完整的計劃經濟】3.內容經濟 工業政策農業政策所有制管理體制政治 思想 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盛行,思想文化僵化斯大林模式(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形成。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三)高速工業化與體制固化:斯大林模式(1928—1991)5.評價(1)積極材料11: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卻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丘吉爾材料12: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13:在很長時期內,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國家的人民當做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樣板。——陳怡《斯大林模式與執政黨的現代化》①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②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③開創了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工業化模式,為他國提供了借鑒和經驗。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三)高速工業化與體制固化:斯大林模式(1928—1991)5.評價(2)消極材料14: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強國的理想與蘇聯的實踐》材料15:在這樣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企業是幾乎沒有獨立自主性可言。企業活動的所有基本要素,從人員構成、勞動工資定額,到原材料供給和客戶訂單,都無不由上級決定、下達。——陳之驊《蘇聯興亡史綱》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消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學習拓展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7卷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思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成功的、可借鑒的做法)和教訓(失敗的、需避免的錯誤)。【可聯系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①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②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③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④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計劃經濟體制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經 驗教 訓課堂小結課程練習4、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黨最初主張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國有化,后隨著形勢的發展,又調整為全部土地歸國家所有并交給農民使用。這一調整( )A.促成了蘇維埃的成立 B.爭取了農民對革命的支持C.推動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臨時政府的階級基礎3、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7月,他又在《國家與革命》中闡明,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以上論斷( )A.明確指出武裝起義條件已經成熟 B.凝聚布爾什維克全黨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確俄國革命的任務和方式 D.說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權的可能6.(2024·江蘇高考·14)1930年,蘇聯《共青團真理報》以“每個工人都需要強壯的肌肉和敏銳的眼睛”為題刊發文章,號召青年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在政府鼓勵下,成千上萬的蘇聯人學會了射擊、游泳、滑雪、跳傘等運動技能。此時,蘇聯重視體育旨在( )A.彌補技術人才的不足B.沖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C.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D.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課程練習課程練習1、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CD2.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重要文件,宣布組建第一屆工農政府即人民委員會。由此可見,蘇維埃政權( )A.得到工農階級廣泛擁護 B.推行全面系統社會改革C.積極準備社會主義建設 D.注重滿足民眾關鍵訴求5.(2024·全國高考新課標卷·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A.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C.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D.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B課程練習6.(2024·江蘇高考·14)1930年,蘇聯《共青團真理報》以“每個工人都需要強壯的肌肉和敏銳的眼睛”為題刊發文章,號召青年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在政府鼓勵下,成千上萬的蘇聯人學會了射擊、游泳、滑雪、跳傘等運動技能。此時,蘇聯重視體育旨在( )A.彌補技術人才的不足B.沖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C.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D.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C課程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