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測評卷)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 24 分)一、選擇題(本部分共 12 道試題 ,每題 2 分 ,計 24 分 。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 題意)1. 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了兩大軍事集 團 ,其中不屬于三國協約的國家是 ( )A. 英國 B. 法國C. 德國 D. 俄國2. 以下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皇帝對 1914 年某個突發事件的看法 。這個突發事件指的是 ( )A. 三國同盟的形成 B. 薩拉熱窩事件C. 三國協約的形成D.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3. (2024 ● 安徽中考) 1917 年秋 ,俄國 經濟瀕于全面崩潰 ,糧食危機已經發展為城 市居民的真正饑荒 ,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 民每天只能得到極少量面包 ,有時甚至連這點面包也沒有 。該局面 ( )A. 暴露出沙皇專制統治的極端腐朽B. 客觀上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C. 迫使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退出一戰 D. 緣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4. 1921 年春 ,列寧開始重新思考利用 資本主義建設新俄國這一問題 。資本主義 作為小生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 中間環節 ” 思想的提出 ,是列寧基于現實的思考 。當時的“現實”是 ( )A.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 B.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 C. 外國武裝干涉威脅新生政權 D. 蘇聯模式成為經濟發展障礙5. 在 1919 年的巴黎和會上 ,決定一切 重大問題的是最高委員會 。它由最初的“ 十 人會議”縮小為“ 四人會議”,整個和會拖了 半年多時間 ,全體會議只開過 7 次 ,成為和會的一種點綴 。材料強調巴黎和會 ( )A. 是一次分贓會議 B. 被大國強權操縱 C. 對德國進行嚴懲 D. 使各國矛盾激化6.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英國首相勞合 ● 喬治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 ,也要把錢找 出來。”私下卻說:“ 我們所起草的和約將為 20 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該“ 和約 ” ( )A. 確立了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統治秩序 B. 平衡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C. 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D. 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7.《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內容就是 《國聯盟約》。成立于一戰后的國聯 ,其總部設在 ( )A. 日 內瓦 B. 巴黎C. 維也納 D. 紐約8. 蘇俄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列寧從蘇俄的國情出發 ,在全國實施( )A. 第一個五年計劃B. 新經濟政策C. 重工業優先戰略D. 農業集體化9. (2024 ● 陜西中考)蘇聯從 1928 年實 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 1940 年 ,短短 12 年間 ,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 5. 5 倍 ,年平均 增長率達到 16. 9% ,其中重工業增長 9 倍 , 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21. 2% ,工業產值在工 農業總產值中比重占 70% 以上 。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 )A. 同美國開展軍備競賽B. 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 C. 實施新經濟政策D. 優先發展重工業10.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寫道:“在使人們 斷絕邪惡的斗爭中 , 或許他(指甘地) 不會 成功 ,或許他會像佛陀和耶穌一樣遭到失 敗 ,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是一種教益 ,為此 , 人民永遠牢記著他。”詩人如此評價甘地是因為他 ( )A. 多次組織群眾性 的 非 暴 力 不 合 作 運動B. 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雄 ”C. 使 印 度 成 為 令 人 尊 敬 的 現 代 文 明 國家D. 進行改革 ,使印度的教會和國家完 全分開11.“ 1919 年 ,古都開羅爆發了一場規 模空前的人民起義 。成千上萬的人手執國 旗、小旗、橫幅 , 高呼‘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 及 9 等口號 ,結隊涌上街頭…… ”材料反映的是 (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C. 明治維新 D. 華夫脫運動12. 卡德納斯領導的 20 世紀 30 年代的 墨西哥改革 ,對墨西哥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 遠影響 。下列有關卡德納斯改革的表述中 ,錯誤的一項是 ( )A. 發生在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之后B. 為了保證墨西哥 1917 年憲法的有 效執行C. 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D. 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 基礎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 36 分)二、非選擇題(共 3 道試題 ,計 36 分)13. ( 10 分) 陜西省某中學歷史興趣小 組進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性學習 ,請 你參與下列活動。【圖說歷史】第三單元測評卷(1)寫出圖一所顯示的英國、德國分別 所在軍事集團的名稱 。 (2 分)(2)圖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 (2 分)【追根究底】有人認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 匈帝國首先挑起的 ,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 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 者 ,應該肯定。(3)結合材料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不當評價觀點 ,請你客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 戰的性質 。 (2 分)【論從史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史實時間 參戰國與 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傷亡 人員1914— 30 多個國家 , 飛機、 3 9001918 年 1 . 5 億人口 坦克、毒氣彈 多萬(4)據上表的史實 ,推導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2 分)【學以致用】(5)戰爭給 人 類 帶 來 了 巨 大 的 災 難 。 請你設計一條以“ 呼喚和平”為主題的簡短 的宣傳標語 。 (2 分)14. ( 11 分) 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中 ,蘇俄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 陜西 某中學九年級(1)班學生要舉辦一次以“ 蘇 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主題的圖文展 , 邀請你全程參與此次活動 。【讀圖釋史】 材料一(1)材料一中圖一反映了俄國歷史上 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 ,說說該 事件的歷史意義 。(4 分)(2)根據圖二 ,概括 1913-1925 年糧食 產量的變化趨勢 。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導致 1921-1925 年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 (3 分)【文匯歷史】材料二 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到 蘇聯的時候 ,稱列寧是“ 克里姆林宮的幻想 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 。1934 年 , 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 ,他對斯大林 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 ,理解社會主義精神。”(3)根據材料二 ,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 義認識的變化 。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導致其 認識變化的原因 。(4 分)15. ( 15 分)俄烏沖突全面爆發后 ,身處 “ 爆心”的歐洲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戰爭 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也給人類帶來更 多的啟示 。根據所學知識 ,探究下列問題。材料一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 了革命戰爭的勝利 ,卻使蘇俄出現了嚴重的 經濟政治危機 。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厲 的糧食無償征集 ,有意縮減生產 ,1921 年的 播種面積就比 1920 年減少了 690 萬公頃 , 而 1920 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 1913 年的一 半 。在許多產糧區發生農民騷亂和暴動。— 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 (1500—2007)材料二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 集體化過程 。集體化運動中 ,蘇聯建立起一 套嚴密的行政命令體制 ,把農民束縛在農莊 里 ,使農民失去生產和分配的 自主權 ,農民 生產積極性低下 ,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后 ,第三單元測評卷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摘編自吳于塵、齊世榮《世界史 ● 現代史編》材料三 到 1933 年 , 富農首當其沖被 消滅 ,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到了社會主 義大農業中:蘇聯從小農國家變成了擁有規 模最大農業的國家……從此 , 國家對農民有 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 , 以農民“ 貢稅”滿 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 ,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政 策導致的問題 。 為此 ,蘇俄在農業方面采取 了什么措施 (6 分)(2)根據材料二、三 ,結合所學知識 ,概括 農業集體化對蘇聯社會發展的影響。 (5 分)(3)綜臺上述材料 ,談談蘇聯農業的發展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4 分)答案與解析第三單元測評卷 參考答案1. C 【解析】20 世紀初 ,英國分別與法 國、俄國締約 ,建立起三國協約 , 因此可以排 除 A、B、D三項 。故選 C。2. B 【 解 析】依 據 題 干 時 間“ 1914年”,即可排除 A、C兩個選項 。題干中關鍵 信息“ 塞爾維亞 ……必須從巴爾干抹掉 ” “ 千載難逢的機會”說明材料中的“ 事件”是 引發戰爭的因素 。結合教材知識可知 ,奧匈 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 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 ,引燃了第一次世 界大戰的戰火 。故選 B。3. B 4. B 5. B6. D 【解析】1919 年在巴黎和會上簽 訂的針對德國的《凡爾賽條約》,加深了戰 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這實際上為 20 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 。故選 D。7. A 【解析】成立于一戰后的國聯 ,其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故選 A。8. B 【解析】蘇俄首創了社會主義的 發展模式 。列寧從蘇俄的國情出發 ,在全國 實施新經濟政策 。為了應對嚴重的政治經 濟危機 , 1921 年 , 列寧開始實行新經濟政 策 ,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 ,使蘇 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故選 B。9. D10. A 【解析】依據甘地的歷史事跡 , 可以判斷 A項符合題意 ; B項是對他的評 價 ,而不是理由 ; 印度沒有“ 西亞病夫”的稱 號 ,C項不符合題意 ;甘地沒有領導印度政 教分離改革 ,D項也不符合題意 。故選 A。11. D 【解析】依據材料“ 1919 年 ,古 都開 羅 爆 發 了 一 場 規 模 空 前 的 人 民 起 義 。……高呼‘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9 等口 號”,可判斷材料反映的是 1919 年埃及華夫 脫運動 。故選 D。12. C 【解析】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確 立了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 ,C 項表述錯誤 。故選 C。13. (1) 英國在協約國集團、德國在同 盟國集團。(2)薩拉熱窩事件。(3)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 的掠奪戰爭。(4)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 了深重災難 ,造成了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 傷亡。(5)珍愛和平 ,反對戰爭。14. (1) 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 。歷史 意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 主義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 家 ;鼓舞和支持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 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 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 紀元。(2)趨勢:1913-1921 年 ,下降 ;1921- 1925 年 , 上 升 。政 策 因 素:新 經 濟 政 策 的 實施。(3) 變化:從懷疑到贊賞 。原因:蘇聯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綜合 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蘇聯經濟 建設成就顯著) 。15. (1)問題: 出現嚴重的經濟政治危 機 ;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縮減 ;發生農 民騷亂和暴動 。調整: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 糧收集制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 地 ,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2)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 ,促進工業迅 速發展 ;農業集體化實現規模經營 ,為蘇聯 農業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 同時也嚴重損害農 民利益 ,農業生產嚴重下滑。(3)要重視農民的利益 ;經濟政策的制 定要立足于國情 。(意思相近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單元測試卷—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冊《歷史》(統編版).docx 第三單元 單元測試卷—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冊《歷史》(統編版)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